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高考语文复习 板块3 新高考模式下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2 读文指导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86

读懂文本才能准确答题要想做好诗歌鉴赏题,首要的是读懂诗歌。

只有读懂了一首诗歌,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答案。

因此,诗歌鉴赏的关键是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去读懂诗歌呢?一、掌握诗歌必备知识(一)古代诗歌分类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代诗歌结构特点古代诗歌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

古代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

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

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标,而非文字游戏。

古代诗歌语言变形的地方,往往是读懂诗歌的难点。

省略压缩语言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古代诗歌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①答话蕴含问话;②意象组合。

①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作者采用答话蕴含问话的方法,把诗歌精简压缩为二十个字。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把多个意象直接拼合,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16 古诗词阅读(讲)高考语文大纲对古诗词阅读的考查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级。

考点一:鉴赏古诗词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诗歌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

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类: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形象的鉴赏,侧重于把握形象的特点,感悟形象中所传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考点。

而每一种形象的鉴赏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技巧。

诗歌的形象,主要从三个方面鉴赏:一、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诗歌的人物形象包含两方面内容: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王昌龄《闺怨》春日登楼赏景“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思妇形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一个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满心凄苦愁楚的天涯游子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

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十种形象:①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潇洒、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形象。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说苑》文言文阅读题 专题训练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说苑》文言文阅读题 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备考:《说苑》文言文阅读题专题训练一、古诗文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9分)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

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

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

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周威公问于宁子曰:“取士有道乎?”对曰:“有。

穷者达之,亡者存之,废者起之,四方之士则四面而至矣。

穷者不达,亡者不存,废者不起,四方之士则四面而畔矣。

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

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

”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溪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贲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又有士曰上解于,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两棠之战;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此四得罪于其士,三暴其民骨,一亡其国。

由是观之,士存则国存,士亡则国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节选自《说苑·尊贤》)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8.下列对文中蓝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

②畴昔:从前。

③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

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

④寒螀jiāng:寒蝉。

⑤蒋山:钟山。

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这种情绪。

(1分)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

(2分)【答案】1.(1分)愁如织2.(2分)示例:①“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②“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

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

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

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

怀故国,空陈迹。

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

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③坏寒螀④泣。

到如今、只有蒋山⑤青,秦淮碧!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答案】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2.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 (含解析)

2024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秋风紧,平碛雕行低,阵云齐。

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辇。

青家北,黑山西。

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

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臭。

风皇诏下,步步蹑丹梯"。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词人听到号角、战鼓声四起,万端愁绪油然而生,尤其是报国无门之愁怨更为明显。

C.词人运用了视觉、听觉、触觉,真切生动地描写了边塞环境,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D.词的下片通过描写飞沙迷路、马蹄沾血,极力渲染了悲壮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惨烈。

2.清人陈廷焯评这首词的结尾说“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感兴(其六)【明】刘基①天弧不解射封狼,战骨纵横满路傍。

古戍有狐鸣夜月,高冈无凤集朝阳。

雕戈画戟空文物,废井颓垣自雪霜。

漫说②汉庭思李牧,未闻郎暑遣冯唐③。

【注】①刘基,元末明初诗人,此时罢官闲居乡里,后辅佐朱元璋。

②漫说:别说,不要说。

③郎中署长冯唐向汉文帝说起赵国良将廉颇、李牧之贤,将被罢官的魏尚比作李牧。

文帝大喜,恢复了魏尚的官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狼”,天狼星,旧时以之喻贪残侵掠,本诗以“射天狼”比喻铲除残暴、平息战争。

B.“狐鸣”喻指民众反抗力量兴起,“凤”喻指稀世祥瑞,诗人反用此典,感慨世道混乱。

C.“雕戈”“画戟”为古代兵器,诗人借感慨古老的兵戈不能平定天下,直斥统治者腐朽。

D.诗歌前三联展现出一幅战乱不止太平无望的肃杀凄惨图景,表露对元朝腐朽统治的失望。

4.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诗人借典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精炼复习题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比较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赠蜀府将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C.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D.尾联与首联相呼应,并运用典故、对比手法,直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女子虽出身贫寒,却也想着托个媒人找个好归宿,但又知道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只会自取其辱。

B.颔联写了人们只知道追逐时髦的梳妆打扮,没有人喜爱高尚的风格和情调。

C.颈联,描写贫女的才能,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双眉与画卷比美,让人对贫女印象深刻。

D.诗歌句句写贫女,也似句句在写作者自己,贫女形象与贫士形象融为一体,这是诗歌的高明之处。

E.全诗没有典故,不用比拟,语言风格凄婉柔丽,以深刻的内涵使诗作蕴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2.这首诗与白居易的《观刘麦》分别塑造了“贫女”和“贫妇”形象,请简析它们各自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个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李白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

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

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

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

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考查实词、虚词、文意理解、翻译句子;考查重点依然是对重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

高考文言文实词考查中教材知识生活使用并重的思想。

因此对文言文复习初期的课本知识一定要下足功夫,将可以把握的知识点牢牢把握,作题时注意联系相上下文以及关知识点生活中的常用义,这道题应该可以有十分地把握。

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

排除法是做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

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

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翻译文言语句从句子翻译题的设置来看,既注重了对文言基础字词句的考察,同时也注重了对学生拓展能力的考验,必须有联系上下文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的贯联意识,应该说是一种鲜明的立足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方向的体现。

所以要想做好翻译题,首先要夯实基础,其次要注意基本的技巧,还要具备联类贯通的能力,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

对文言翻译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注重动手去写,绝不能眼高手低。

总的来说,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是平时对文言字词句知识的扎实的积累,以及阅读中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的语境意识。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备考方案:
1、重教材:和现代文相比,复习文言文更应该重视教材。

尽管选文出自课外,但知识都在课内。

因此文言文复习应该紧扣教材。

教材上的内容一定要熟悉,不能提出教材上的一句话,还不知道在哪一课。

要让学生明白熟悉教材所选的文言名篇,不仅有利于文言文复习应试,对复习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以至高考作文也都有好处。

因此在第一轮复习课本内容时,一定要严格要求,力求学生对课内文言每一课都烂熟于心。

2、重迁移:从文言文高考命题来看,仅熟悉教材内容也还不够,不管是词语考查还是句子翻译都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有一定的联系上下文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必须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就课本论课本,就题论题,要以课本和习题为依据训练强化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迁移,使学生具备连类推绎的意识和能力。

3、重技巧:根据每一道题的命题特点,对学生的训练要进行技巧点拨。

比如对文言语句翻译题一定要指导常用的方法,并重视落实,强调动手写一写。

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成效。

二、诗歌鉴赏: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提出:阅读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名句名篇的补写,该题型关注考生的文化积累,兼顾课内课外。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方案:
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备考,在第一轮复习中主要做好知识储备与积累。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近年高考对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

在备考之初,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明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喻诗、闲适诗等)、句法特点(语序、对仗等)、用典、表达技巧和艺术风格。

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诗歌鉴赏的术语。

在具体的复习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广泛阅读,加强积累,依托教材,强化训练。

要了解不同时代代表诗人的风格及大体流变,不仅做到知人论世,更要因诗入题,以诗解题。

平时训练不能再只局限于唐诗宋词元曲,值得注意宋诗与清诗的鉴赏,同时应当兼顾读本的内容,不可废弃。

2、继续落实基础,掌握各种鉴赏术语。

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抒情方式,清新、淡雅、明丽、含蓄、沉郁、豪放等诗歌风格。

综合性开放题型的考查已成趋势,对艺术手法与表达效果(作用)的分析势必要有赖于鉴赏术语的准确表述,这样答题才能到位。

如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托物言志、化用典故、对比、反衬、象征渲染等。

风格有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远闲逸、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刚健明朗等。

3、明确复习范围:唐宋近体诗(词)以及一部分散曲和小令,决不扩大范围,比如古体诗等。

(1)首先选取唐宋有代表性的作家(30位),借助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等,找出30 首左右的律诗或绝句,先精心阅读专家的分析,然后自己独立地从诗歌的思路、主旨、情感、技法、语言等角度写鉴赏文字(每篇300 至500 字),以学会从语言、形象、技巧等方面赏析诗歌。

这种培养积累感性材料的做法,可收以一当十之效。

(2)将诗歌鉴赏和写作与文学常识复习结合起来,既可拓展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又可提高写作与鉴赏能力,一举多得。

(3)以“鉴赏辞典”为蓝本,收集与有关诗歌相关联的诗论、诗话、评点等知识,逐一对应分析,以尽快提高鉴赏水平。

(4)用20 篇左右的训练量,以“鉴赏辞典”为主,将作家、作品、内容、体裁、情感、意象等相近的诗歌组合起来,进行比照研读,深刻领会,这样对考生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将有事半功倍之效!
4、掌握解题的技巧。

(1)明确鉴赏范围,并且要细化,因为诗歌鉴赏的命题点往往是从一首诗很小的一个方面来切入的。

(2)形象的分类、语言鉴赏的命题形式、思想感情的表达模式、意境的种别、表达技巧题型等都要了解掌握。

(3)弄清诗歌题材分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如送别诗词,要注意诗歌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是否使用意象等。

如田园诗歌,要理解作者在表达怎样的情趣等,这些都需要我们慎重思考。

(4)注意各种提示性信息,它们集中在题目、注释、诗中的某个词语、题干要求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