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梳理与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己亥杂诗》(精校版可打印)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己亥杂诗》(精校版可打印)
9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题 目 解 读
“己亥杂诗”这样的题目你是看不出什么内容和情感的,由“其五”也只能判断出这是一组诗歌,不止一首。这一类的题目类似于“无题”,你学过哪些类似的“无题”诗?请你设想一下这些诗人如此命题的原因何在?
创 作 背 景
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接迎家眷,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
(4)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短句、绝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绝句来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名称大约起于南朝。各家对其解释并不一致,有人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绝句由四句组成,分为律绝和古绝,其中律绝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5)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其次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满怀无限离愁正对着白日西下,
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东指:东方故里,点明了此行的目的地浙江。即:到。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扬鞭东去从此辞官赴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2)干支纪元:“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释:笼:笼罩。

寒水:寒冷的河水。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商女:歌女。

江:指秦淮河。

译文:烟雾和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面和水边的沙滩。

在夜里,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赏析:这首诗情景交融,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特征,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现实的忧思。

本诗首句渲染气氛,迷蒙中透着悲凉;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后两句以议论作结,针砭时弊,抒发心中不满。

另外诗中还巧妙地运用典故,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诗中的两个“笼”字有何妙处?“笼”是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寂的景象。

2.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诗?诗人在船上听到岸上的酒楼中,歌女在演唱“亡国之音”,心中激起了无限的忧愤。

从字面上看是在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在批评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访:咨询,征求意见。

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无伦:无人能比。

可怜:可惜。

虚:徒然。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更是无人能比。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贾谊,可惜他不垂询治国安民的道理和方法,却问无关轻重的鬼神之事。

赏析:诗的前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完整word)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赏析: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趣,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而这并非常人可与之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陪伴着自己。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篁(皇)啸(肃萧)(二)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笛声。

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

一曲笛声不期而响,夜深人静,清远而动听。

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玉笛”,指玉制的笛,或是笛子的美称,或是羌笛的代称,不确定,存疑。

“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唯其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此夜曲中闻折柳”,今夜,缥缈的笛乐中,我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

笛乐飘飘,如此动人,究竟吹的是什么曲子呢?“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写离别之情。

“柳”谐音“留”。

古人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泊秦淮》知识梳理及练习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鉴赏《泊秦淮》一.作者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写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

诗人夜泊秦淮河岸,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三.古诗原文和译文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烟:烟雾。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四.古诗赏析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

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

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

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学生版)

第17课《爱莲说》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

2.“说”是一种议论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论述道理,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爱莲说的意思就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

二、三行对译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助词,的。

[蕃]多。

译文:水中,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原文:晋陶渊明独爱菊。

[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东晋诗人。

陶渊明是著名的隐士,独爱菊花,常在诗中咏菊。

[独]只。

译文: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原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介词,从。

[甚]:很,十分。

译文: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

下一个“而”同此。

[染]沾染,污秽。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清,清澈,与“浊”相对。

涟,水波。

[妖]艳丽。

[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柄。

通,畅通,贯通。

直,不弯曲,挺直。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茎。

[远]遥远,指空间距离大。

这里用作动词,传得远,远播。

[益]副词,更加。

[清]清香,清芬。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竖立。

[亵玩]靠近赏玩。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语气词。

译文: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的挺立在那里,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部编版七至九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至九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七至九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部编版七至九年级全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知识梳理七年级上册《观沧海》XXX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古诗的知识点分析:一、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和“观”体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气概和雄心二、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本篇诗歌景物描写的总写句子三、虚实结合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实写部分:“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虚写部分:从“若”字可以看出“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虚写,是诗人的主观想象1.赏析本文的修辞手法。

(注意格式)本文运用了“想像”的修辞伎俩(伎俩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宛如彷佛孕育着日月的壮阔景象(详细拓展伎俩感化1分),体现大海吞吐日月星斗的气概,也体现了作者渴想建功立业以及求得贤人的雄心壮志。

(情绪2分)2.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幸亏哪里。

(2分)“若”是“好像”的意思,是一种想象的口吻。

(解释字,1分)“若”字说明后面的景象都是作者内心的主观情感,想象着大海能够孕育星辰。

(讲解内容1分)体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也体现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以及求得贤人的雄心壮志。

(体现情感2分)四、动静结合“水何澹澹(动态景象),山岛竦峙(静态景象)”是先入作者眼睛的景象,所以是对这片大海的一个总写(全景描写)。

“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是对“山岛竦峙”的细致刻画,因此也与“山岛竦峙”一样属于静态景象。

“秋风萧瑟,XXX涌起。

”是对“水何澹澹”的细致刻画,因此也与“水何澹澹”一样属于静态景象。

五、情绪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XXX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下册古诗词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七语下古诗文默写及文言文专项复习一、直接型默写1.不闻机杼声,。

(《木兰诗》) 2.,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将军百战死,。

(《木兰诗》) 4.双兔傍地走, (《木兰诗》)5.阿姊闻妹来,。

(《木兰诗》) 6.,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7.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8.,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9.,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11.,柳暗花明又一村。

12.箫鼓追随春社近,。

13.,化作春泥更护花。

14.深林人不知,。

15.,何人不起故园情。

16.马上相逢无纸笔,。

17.杨花榆荚无才思,。

18.,夜泊秦淮近酒家。

19.可怜夜半虚前席,。

20.政入万山围子里,21.黄梅时节家家雨,。

二、理解型默写1.《木兰诗》中借黄河描写宿营地空寂荒凉的句子:。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3.《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

4.《爱莲说》中作者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的句子:,。

5.《爱莲说》中作者慨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太多,暗示其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暗讽而不明说,意味深长的句子:,。

6.《登幽州台歌》中描写空间辽阔的一句是:。

7.《望岳》中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秀美的一句是:。

8.《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是:,。

9.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节日到来时村中热闹景象的一句是:。

10.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一诗中,借落日来表达离愁之苦的一句是:。

1.默写王维的《竹里馆》。

,。

,。

2.默写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

,。

3.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

,。

4.默写杜甫《望岳》的后四句。

,。

,。

5.默写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

,。

6.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

,。

7.默写杜牧的《泊秦淮》。

,。

,。

8.默写赵师秀的《约客》。

,。

七下12《贾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七下12《贾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字词解释:①宜室:汉代未央②访:咨询,征求意见③逐臣:此指曾被贬谪到长沙的贾谊④才调:才华,此指贾谊的政治才华⑤无伦:无人能比⑥可怜:可惜。

⑦虚:徒然。

⑧苍生:百姓。

内容描述: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贾谊的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汉文帝问询到半夜,向前移动座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可惜的是汉文帝问的尽是鬼神之事不提国事民生。

全诗赏析:诗人托古讽今,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汉文帝的“求”“访”,更突显了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

“不问苍生问鬼神”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主旨:《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则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作者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写作特色:《贾生》在结构上具有先扬后抑的特点,先正面赞扬求贤若渴的文帝与贾生的才华,以表现文帝对贾生的器重;末尾二句却以“可怜”与“虚”二字转折上文,讽刺文帝崇佛媚道,不顾民生,表达了诗人对贾生的才华得不到施展的惋惜,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之感。

考点精炼: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诗歌首句中哪两个字刻画了文帝何贾生垂问的“诚意”?(1分)(2)【思想感情分析】“不问苍生问鬼神”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慨?(3分)第二组题目(1)【词语理解】诗中的“逐臣”指谁?(1分)(2)【思想感情分析】你如何看待汉文帝“访逐臣”和“问鬼神”?(3分)第三组题目(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2)这首诗在行文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的赏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里馆①王维【原文】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③。

深林④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②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③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④深林:指“幽篁”。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文学常识】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赏析】诗中写人物活动,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

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内容概括】这首诗是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

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全诗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理解与拓展】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与拓展:1.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阅读训练】一、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答案与提示: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阅读《竹里馆》,回答后面的问题。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你发挥想象和联想,描绘该诗所展示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歌的后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答案与提示:1.该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2.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3.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景象。

春夜洛城①闻笛李白【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②,散入春风③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④,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声:声音。

③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④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译文】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文学常识】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现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赏析】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内容概括】这首诗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或公元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更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理解与拓展】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的“满”字用得好,说说它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与拓展:1.①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②表达了游子思乡之苦。

2.“满”字写出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洛城,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并釆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②表达了诗人思亲念家的思想感情。

【阅读训练】一、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答案与提示:1. 听到《折杨柳》笛曲2.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答案与提示:1.“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2.“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3.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阅读《塞下曲》与《春夜洛城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塞下曲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塞下曲》中“无花”既指“天山雪”是积雪而非雪花,又有不见花开的意思。

B.《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两句直接写出了军旅生活的紧张。

C.《春夜洛城闻笛》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D.《春夜洛城闻笛》第二句写优美的笛声似乎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2.虽然两诗都写到了“闻折柳”,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别指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答案与提示:1.B2.《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爱国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阅读《春夜洛城闻笛》与《春夜闻笛》,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闻笛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两首诗都写到了“闻笛”,在写作的角度上有什么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夜闻笛》借“雁”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