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15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高考化学复习考点知识专题讲解专题十五、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考点知识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的知识年年必考,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同周期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二是同主族的元素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三是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的比较,四是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强弱比较。
五是单质与化合物之间的置换反应。
六是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比较。
主要题型为选择、计算、实验探究等。
以现代科技有关的问题,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问题为背景,考查Fe3+、Fe2+的氧化性、还原性。
饮用水的净化、FeCl3溶液腐蚀电路板等,也是热点之一。
重点、难点探源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实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元素的递变规律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最高正价等于主族序数(O、F除外)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非金属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形成及稳定性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易,稳定性逐渐增强气态氢化物的形成越来越难,稳定性逐渐减弱追踪高考1.【2022江苏卷】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 属于同一主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r(W) > r(Z) > r(Y)B.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C.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D.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答案】D【解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X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IIIA 族,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为S元素。
A项,Na、Al、S都是第三周期元素,根据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原子半径:r(Y)r(Z)r(W),A项错误;B项,由X、Y组成的化合物有Na2O、Na2O2,Na2O 中只有离子键,Na2O2中既含离子键又含共价键,B项错误;C项,金属性:Na(Y)Al(Z),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项错误;D项,非金属性:O(X )S(W),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D项正确;答案选D。
微专题08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答案版)

微专题08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1.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金属性是指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失电子的能力,通常用如下两种方法判断其强弱:(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判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碱性越强,则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2.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非金属性是指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通常用如下两种方法判断:(1)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越易化合,生成的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1.下列比较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方法或依据正确的是A.根据金属失电子的多少来确定,失电子较多的金属性较强B.用Na来置换MgCl2溶液中的Mg,来验证Na的金属性强于MgC.根据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而Al能与NaOH溶液反应,说明金属性:Al>MgD.根据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答案】D【详解】A. 金属性强弱取决于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失去电子越容易金属性越强,失去电子越难金属性越弱,与失去电子数目无关,例如钠和铝,钠失去1个电子生成钠离子,铝失去3个电子生成铝离子,但是钠的金属性强于铝,故A错误;B. Na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钠与MgCl2溶液反应最终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故B错误;C. 比较金属金属性可以与稀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来比较,而不能用与碱反应来比较,故C错误;D.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因为碱性:NaOH>Mg(OH)2>Al(OH)3,可说明钠、镁、铝金属性依次减弱,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已知:①硫酸比次氯酸稳定②硫酸的酸性弱于高氯酸③2H S比HCl易被氧化④HCl比2H S更容易由单质合成⑤盐酸的酸性比氢硫酸强。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
- 导电性:金属在电场中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它可以将电力传递给其他材料;
- 导热性:金属的导热性较好,可以有效传递热能;
- 表面光泽性:金属表面具有特定的光泽性,这是由其原子结构的反射关系造成的;- 弹性性:金属的弹性性较好,能抗压力,具有很强的抗拉性;
- 化学稳定性:金属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一般不会溶解在溶剂中;
- 可锻性:金属可以通过锻造等方式进行加工,以满足需求;
2、非金属性:
- 非导电性:非金属在电场中具有较弱的电性能力,不能有效传递电能;
- 非导热性:非金属的导热性较差,不能有效传递热能;
- 无光泽性:非金属的表面缺乏特定的光泽性,不能反射出特殊的光芒;
- 脆性:非金属的脆性较强,很容易受到压碎或破裂;
- 化学稳定性低:非金属的化学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溶剂的腐蚀;
- 可加工性:非金属的可加工性较差,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加工,如切削、磨削、抛
光等。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鉴定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物理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中常使用的技术,它用于确定物质的性质。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性质特征1.电导率:金属具有很高的电导率,而非金属就没有这么高的电导率。
2.颜色:金属的颜色通常是冷色的,而非金属的颜色常常是白色的。
3.状态:金属通常以固体或液态形式存在,而非金属通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存在。
4.密度:大部分金属它们的密度会比非金属大。
5.质量:金属密度大,质量也相对而言会比较重,而没有金属性的物质质量则会稍轻。
二、按照形态的不同:1.光学性质:金属的物质可以反射光,而非金属则不能反射光。
2.熔点:金属具有比较高的熔点,而非金属物质的熔点则比较低。
3.熔化:金属物质能够在高温下形成液态,而非金属则无法在高温下形成液态。
4.蓄热性:金属物质具有很好的蓄热性,而非金属物质则不具备这种性能。
5.热传递:具有金属性的物质具有很好的热传递性能,而不具备金属性的物质的热传递性能就不如金属性物质来的好。
三、按照用途的不同1.机械强度:金属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大部分非金属物质机械强度也不高。
2.耐腐蚀:金属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而非金属则不能很好地耐腐蚀。
3.导电:金属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而非金属大都不具备这种性能。
4.抗化学性:金属具有较好的抗化学性,而非金属物质的抗化学性就不一定了。
5.吸热:金属物质与其它物质接触时,它们吸热能力比较强,而非金属物质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以上就是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性质特征,按照形态的不同以及按照用途的不同来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确定物质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从而解决一些研究中的问题,发现更多物质的性质。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其对应单质或离子的还原性、氧化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具有统一性,其实质就是对应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那么,如何判断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呢?这主要应从参加反应的某元素的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上进行分析,切忌根据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进行判断。
下面就针对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做一简要分析和总结。
一、元素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根据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与金属单质的活动性一般是一致的,即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NaMgAlZnFe。
单质活动性增强,元素金属性也增强需说明的是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如Sn和Pb,金属活动性Sn﹥Pb,元素的金属性是Sn﹤Pb,如碰到这种不常见的元素一定要慎重,我们可采用第二种方法。
2、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如第三周期Na﹥Mg﹥Al;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如1中所述,Sn和Pb同属Ⅳ主族,Sn在Pb的上方,所以金属性Sn﹥Pb。
3、根据物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判断通常失电子能力越强,其还原性越强,金属性也越强,对于置换反应,强还原剂和强氧化剂生成弱还原剂和弱氧化剂,因而可由此进行判断。
如:Fe + Cu2+=== Fe2++ Cu说明铁比铜金属性强。
这里需说明的是Fe对应的为Fe2+,如:Zn + Fe2+=== Zn2++ Fe说明金属性Zn﹥Fe,但Cu +2Fe3+=== Cu2++ 2Fe2+,却不说明金属性Cu﹥Fe,而实为Fe﹥Cu。
4、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置换氢气的难易判断某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容易、越剧烈,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其金属性就越强。
如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与热水缓慢反应,而Al与沸水也几乎不作用,所以金属性有强到弱为Na﹥Mg﹥Al;再如:Na、Fe、Cu分别投入到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中,钠剧烈反应甚至爆炸,铁反应较快顺利产生氢气,而铜无任何现象,根本就不反应,故金属性强弱:Na﹥Mg﹥Al。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一、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同周期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
2.同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二、根据原子结构原子半径(电子层数)越大,最外层电子数越少,金属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原子半径越小,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非金属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三、根据实验1.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越易反应,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金属单质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a置换出b,则a对应的金属性比b对应的金属性强。
③根据金属单质的还原性或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⑤根据电化学原理:不同金属形成原电池时,作负极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强;在电解池中的惰性电极上,先吸出的金属其对应元素的金属性弱。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①根据非金属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越易化合,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②根据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越稳定或还原性越弱,则其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根据非金属之间的相互置换:a能置换出b,则a对应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b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
④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⑤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物或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四、运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和as属于va族元素,h3po4酸性比h3pso4的弱。
b.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含氧酸的酸性从左依次减弱。
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答案】b解:对a、p和as属于va族元素,且非金属性p比as强,因此h3po4酸性比h3aso4的强,则a错误;对c,第三周期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或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在到右依次增强,则c错误;对d,hf、hci、hb、hi的热稳定性依次减弱,还原性增强,则d错误。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1.化学反应性:金属性通常以稳定的氧化态存在,具有相对较低的化学反应性。
这使得金在大多数环境中不会氧化或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更具有活泼的化学反应性,容易氧化或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
2.电导率:金是最好的电导体之一,具有非常高的电导率。
这意味着金能够轻松地传导电流,使其在电子器件和电路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电导率。
3.密度:金是相对较重的金属,具有较高的密度。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密度通常较低。
4.熔点和沸点:金的熔点和沸点较高,使其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状态稳定。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熔点和沸点通常较低。
5.导热性:金是非常好的导热体,能够有效地传导热量。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通常具有较低的导热性能。
6.化合价:金通常以+1或+3的化合价存在,这意味着它在化合物中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性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更广泛,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
这些因素都可以用来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
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些判断是基于整体性质和一般规律。
对于一些具体情况,不同元素可能会表现出相反的性质。
除了上述因素,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判断,如以下几个方面:1.耐腐蚀性:金通常具有较高的耐腐蚀性,能够在大多数化学溶液中稳定存在。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可能更容易受到腐蚀的影响。
2.化学价电子层结构:金的价电子层结构稳定,使其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
相比之下,非金属性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形成多种化合物。
3.计量体积:金的计量体积相对较小,这使得金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致密的晶体结构。
非金属性元素的计量体积往往较大。
综上所述,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通过多个标准进行判断。
这些标准包括化学反应性、电导率、密度、熔点和沸点、导热性、化合价等等。
然而,要注意的是,这些判断只是一般性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具体的化学和物理环境中,不同元素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非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判断
方法
与H2化合越易,气态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单质氧化性越强,阴离子还原性越弱,非金属性越强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
强。
金属性比较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判断
方法
在金属活动顺序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单质还原性越强或离子氧化性越弱,金属性越强(铁
比较特殊)。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越强。
注:不能根据氢化物的酸性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应根据氢化物的稳定性或还原性或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来判断。
不能根据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应指明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