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比较

合集下载

概念辨析——非金属性和氧化性,金属性和还原性

概念辨析——非金属性和氧化性,金属性和还原性

在现行中学化学课本中,并没有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氧化性与还原性的严格界定.然而这两对概念在中学化学教材中使用频率却较高,不少学生往往误认为金属性就是还原性、氧化性就是非金属性,甚至于有的年轻教师也有混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将这两对概念加以澄清.一、两对概念氧化性、还原性是指物质(单质或化合物)得失电子的情况:得电子体现氧化性,失电子体现还原性;而具体得失电子是由组成物质的某种元素来实现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指元素的原子本身得失电子的能力,得电子能力体现非金属性,而失电子能力体现金属性.二、概念间的区别氧化性与还原性是指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如何,具体体现在某种元素上.氧化性与还原性不但与元素本身得失电子能力相关,还与元素所在物质中的成键情况有关,以及温度、压强等外因有关.氧化性与还原性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压强条件下其性质上的内外因素的综合体现.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元素的固有属性,它只与原子本身的结构相关,属内部因素.金属性通常可用电离能来衡量,非金属性通常可用电负性来衡量.元素的电离能越小,表示气态时越容易失去电子,即元素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离能越大,表示气态时越难失去电子,即元素在气态时的金属性越弱.元素的电负性越大,其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元素的电负性越小,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小,即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弱.电负性的大小以氟元素的电负性为4.0和锂元素的电负性为1.0作为相对标准,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因此,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是由元素种类所决定的,只要种类不变,其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是不变的;而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外因(物质所处的外部条件)通过内因(物质的结构)使得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差异.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不等同于其组成物质的氧化性,元素的金属性也不等同于其组成物质的还原性.。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判断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方法:(1)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生成氢气容易(难);②氢氧化物碱性强(弱);③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Fe+CuSO4=FeSO4+Cu。

(2)非金属性强(弱)——①单质与氢气易(难)反应;②生成的氢化物稳定(不稳定);③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强(弱);④相互置换反应(强制弱)2NaBr+Cl2=2NaCl+Br2。

(Ⅰ)同周期比较:金属性:Na>Mg>Al与酸或水反应:从易→难碱性:NaOH>Mg(OH)2>Al(OH)3非金属性:Si<P<S<Cl单质与氢气反应:从难→易氢化物稳定性:SiH4<PH3<H2S<HCl酸性(含氧酸):H2SiO3<H3PO4<H2SO4<HClO4(Ⅱ)同主族比较:金属性:Li<Na<K<Rb<Cs(碱金属元素)与酸或水反应:从难→易碱性:LiOH<NaOH<KOH<RbOH<CsOH 非金属性:F>Cl >Br>I(卤族元素)单质与氢气反应:从易→难氢化物稳定:HF>HCl>HBr>HI金属性:Li<Na<K<Rb<Cs还原性(失电子能力):Li<Na<K<Rb<Cs氧化性(得电子能力):Li+>Na+>K+>Rb+>Cs+非金属性:F>Cl>Br>I氧化性:F2>Cl2>Br2>I2还原性:F-<Cl-<Br-<I-酸性(无氧酸):HF<HCl<HBr<HI比较粒子(包括原子、离子)半径的方法:(1)先比较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的半径大。

(2)电子层数相同时,再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多的半径反而小。

2。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

金属性判断的16条标准和非金属性判断的10条标准一、金属性判断标准1、理论: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其金属性越强。

例1:同主族:KOH>NaOH>LiOH⇒K>Na>Li ;例2:同周期:NaOH>Mg(OH)2>Al(OH)3⇒Na> Mg>Al2、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边的元素比后边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K>Na>Mg>Al> Fe>Cu>Ag>Pt>Au3、位置:在元素周期表中,左下角的元素比右上角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同周期:左>右⇒Na>Mg>Al ;例2:同主族:下>上⇒K>Na>Li ;例3:不同行(周期)不同列(主族):左下>右上⇒K>Mg ;4:实验:(1)、与氧气反应时: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4Na+O2=2Na2O ,4Fe+3O2+2nH2O=2Fe2O3·nH2O ,2Cu+O2+H2O+CO2=Cu2(OH)2CO3,⇒Na>Fe>Cu ;例2:4Na+O2=2Na2O ,3Fe+2O2点燃Fe3O4,2Cu+O2加热2CuO ,⇒Na>Fe>Cu ;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③.产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越复杂的金属性越强。

例1:钾有三种含氧化合物,如:K2O 、K2O2、KO2,钠有两种含氧化合物,如:Na2O 、Na2O2 ,镁只有一种含氧化合物MgO ,所以活泼性K>Na>Mg(2)、与水反应:①.反应条件简单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例1:钾、钙、钠与冷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镁、铝与热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铁铅与水蒸气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物和氢气,(K 、Ca 、Na) > (Mg、Al) > (Fe 、Pb)②.反应越激烈的元素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

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及运用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是元素周期律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元素与化合物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元素的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元素的非金属是指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能力。

一、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原则1.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进行判断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最活泼的金属是Fr,天然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是Cs;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F。

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元素周期表左边为活泼的金属元素,右边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中间的第VIA、VA族则是从非金属元素过渡到金属元素的完整的族,它们的同族相似性甚少,而具有十分明显的递变性。

当一种元素所在的周期序数与其所在的主族序数相等时,该元素为金属元素(H除外),但它既表现一定的金属性,也表现一定的非金属性。

2. 根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判断。

(1)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或反应的强烈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能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不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元素强,与冷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的金属性比热水反应产生氢气的金属元素强。

根据元素的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对应的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弱,金属性越弱。

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弱(金属性渐弱),酸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渐强(金属性渐强),酸性渐弱(非金属性渐弱)。

根据置换反应进行判断:一般是“强”置换“弱”。

根据原电池中正负极及金属腐蚀难易程度进行判断:一般地,负极为金属性强的元素的单质。

(2)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原则根据与H2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或反应的剧烈程度或生成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强弱进行判断:同周期由左至右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强,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强;同主族由上至下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渐弱,元素的非金属性渐弱。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金属性是指物质的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它可以用来判断一种物质是否为金属。

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主要是由电导能力和热导能力决定的。

电导能力是指电流对物质中电子或空穴的运动性质。

金属电阻低,具有较强的电导能力,电阻越低,金属性越强。

相反,非金属电阻高,电阻越高,非金属性越强。

热导能力是指物质的热能传导率。

金属的热导能力很强,它能够快速感应及传导热量。

显而易见,金属的热导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的热导能力则较低,非金属性越强。

另外,电离能也可以作为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电离能是指原子组成物质时各电子离子化所需要的能量。

金属电离能低,即金属原子极易被电子击离,金属性越强;而非金属电离能高,即非金属原子不易被电子击离,非金属性越强。

以上就是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外表看起来不容易识别的,但是通过测量电导能力、热导能力、电离能等指标来判断一种物质是金属性还是非金属性,这些指标都是科学家们研究化学物质性质的基础。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鉴定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是物理学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中常使用的技术,它用于确定物质的性质。

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一、性质特征1.电导率:金属具有很高的电导率,而非金属就没有这么高的电导率。

2.颜色:金属的颜色通常是冷色的,而非金属的颜色常常是白色的。

3.状态:金属通常以固体或液态形式存在,而非金属通常以固体,液体或气体形式存在。

4.密度:大部分金属它们的密度会比非金属大。

5.质量:金属密度大,质量也相对而言会比较重,而没有金属性的物质质量则会稍轻。

二、按照形态的不同:1.光学性质:金属的物质可以反射光,而非金属则不能反射光。

2.熔点:金属具有比较高的熔点,而非金属物质的熔点则比较低。

3.熔化:金属物质能够在高温下形成液态,而非金属则无法在高温下形成液态。

4.蓄热性:金属物质具有很好的蓄热性,而非金属物质则不具备这种性能。

5.热传递:具有金属性的物质具有很好的热传递性能,而不具备金属性的物质的热传递性能就不如金属性物质来的好。

三、按照用途的不同1.机械强度:金属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而大部分非金属物质机械强度也不高。

2.耐腐蚀:金属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而非金属则不能很好地耐腐蚀。

3.导电:金属具有很强的导电性,而非金属大都不具备这种性能。

4.抗化学性:金属具有较好的抗化学性,而非金属物质的抗化学性就不一定了。

5.吸热:金属物质与其它物质接触时,它们吸热能力比较强,而非金属物质就不具备这种能力。

以上就是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可以从性质特征,按照形态的不同以及按照用途的不同来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技术可以确定物质金属性或非金属性,从而解决一些研究中的问题,发现更多物质的性质。

金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金属性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

比较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导学单一、知识总结:1、元素的金属性:2、元素的非金属性:3、元素金属性的判断依据:4、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依据:5、二、巩固练习1. 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B.非金属活泼性:Y<X<ZC.原子半径:X>Y>ZD.原子序数 X >Z> Y2.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H2X,则此元素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化学式应是 ( ) A.H2XO3 B.H2XO4 C.H3XO4 D.H6XO63.下列各含氧酸中,酸性最强的是 ( )A.H3PO4 B.H2SO4 C.HClO4 D.HBrO44.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H3XO4<H2YO4<HZ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X>Y>Z B.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至弱的顺序是X<Y<Z C.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X>Y>Z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3X>H2Y>HZ5.下列各组按碱性依次减弱顺序排列的是:( )A.LiOH、NaOH、CsOH B.Ba(OH)2、Ca(OH)2、Mg(OH)2C.Ca(OH)2、KOH、Ba(OH)2 D.Al(OH)3、Mg(OH)2、NaOH二、填空题用“>”或“<”回答下列问题:1、酸性:H2CO3 H2SiO3,H2SiO3 H3PO42、碱性:Ca(OH)2 Mg(OH)2,Mg(OH)2 Al(OH)33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2O H2S,H2S HCl4、还原性:H2O H2S,H2S HCl5、酸性:H2SO4 H2SO3,HClO4 HClO从以上答案中可以归纳出:1、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越;2、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对应最高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3、元素的性越强,其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4、非金属性越强的元素生成的气态氢化物,其还原性越;5、同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含氧酸,其成酸元素价态越高,其酸性也越三、课后作业1.某元素X的气态氢化物化学式为H2X,下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6个电子 B.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的化学式为XO2C.该元素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XO3 D.该元素是非金属元素2. 下列各组中化合物的性质比较,不正确的是A、酸性:HClO4>HBrO4>HIO4B、碱性:NaOH>Mg(OH)2>Al(OH)3C、稳定性:PH3>H2S> HClD、非金属性:F>O>S3.下列氢化物中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CH4>NH3>H2O>HF B.SiH4>NH3>H2S>HClC.HF>H2O>NH3>PH3 D.NH3>PH3>H2S>HBr4.HF、H2O、CH4、SiH4四种气态氢化物按稳定性由弱到强排列正确的是A.CH4<H2O<HF<SiH4 B.SiH4<HF<CH4<H2OC.SiH4<CH4<H2O<HF D.H2O<CH4<HF<SiH45.下列氧化物按其形成的含氧酸酸性递增排列的顺序是A.SiO2<CO2<SO3<P2O5 B.SiO2<CO2<P2O5<SO3C.CO2<SiO2<P2O5<SO3 D.CO2<P2O5<SO3<SiO26.已知X、Y、Z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且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依次增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按X、Y、Z的顺序增大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增强C.单质的氧化性按X、Y、Z顺序减弱 D.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增大7.同一主族的X、Y、Z三种元素,已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是H3XO4<H3YO4<H3ZO4,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X<Y<Z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XH3<YH3<ZH3C.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X>Y>Z D.电子层数:Y>X>Z8.有A、B、C、D四种非金属元素:A、B在反应中各结合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结构,且B —的还原性小于A—的还原性;氢化物稳定性HD<HA;原子序数C<D,且C、D的稳定结构的核外电子数相等。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PPT课件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比较PPT课件

2.(2011·福建,7)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H3BO3 的酸性比 H2CO3 的强 B.Mg(OH)2 的碱性比 Be(OH)2 的强 C.HCl、HBr、HI 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 M+和 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 序数:R>M
第8页/共84页
第18页/共84页
解析:该题以“周期表中元素的推断”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熟 悉程度及其对表中各元素性质和相应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律的认识和掌 握程度。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 学问题的能力。推出的元素为:X N;Y O;Z Al;W S;Q Cl,A 项正确;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依次增大,B
第39页/共84页
考点 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元素周期律
规律
内容
相同电子 层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与同周期非金属元 素形成的阴离子以及下一周期金属元素 形成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第40页/共84页
规律
由原子 序数确 定元素 位置的 规律
内容
(1)若某元素原子序数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多1或2,则该 元素处于该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下一周期的ⅠA族 或ⅡA族;若比相应稀有气体元素少1~5,则该元素处 于稀有气体元素所在周期的ⅦA~ⅢA族 (2)预测新元素位置时,可利用原子序数较为接近的稀有 气体元素,依据上述方法进行推测
第12页/共84页
周期表中位于金属和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通常既 显一定的金属性,又显一定的非金属性,而过渡元素 是指副族和第Ⅷ族元素,D 错误。
答案:C
第13页/共84页
4.(2011·天津,2)以下有关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 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物不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B )
A、砹易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B、砹能与水剧烈反应
C、HAt非常不稳定
D、砹氧化性弱于碘
2、
B
2020/7/7
3、已知: 2Fe2++Br2=2Fe3++2Br-,现向离子浓度均为 0.1 mol·L-1的K+、Fe2+、Cl-、Br-、I-组成的混合溶液50 mL中, 加入0.025 mol·L-1的溴水200 mL,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离子数目 明显减少的是 I-、Fe2+ ;离子浓度减小而离子数目不变的 是 K+、Cl- ;离子数目增多而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Br- 。
下层: 碘的CCl4溶液
(紫红色)
补充作业:写出Al2O3、Al(OH)3分别 与强酸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020/7/7
无悔无愧于昨天,丰硕殷实 的今天,充满希望的明天。
(4)元素的原子对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就 越弱。
如 S2-的还原性比 Cl-强,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比 S 强。
随堂练习
1.(2011·河南卫辉高一 4 月月考)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单质的熔、沸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降低 B.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 C.单质的氧化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增强 D.阴离子的还原性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弱 答案:B
(1)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越剧烈,元素金属性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碱)的碱性越强, 元素金属性越强。
(3)一般来说排在前面的金属元素其金属性比排在后面的 强。 (4)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则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弱。
1.(2011·河南卫辉一中高一 4 月月考)下列有关碱金属元素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
2020/7/7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 越易得电子,非金属性越强
(1)单质越易跟 H2 化合,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其非金属 性也就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应的含氧酸)的酸性越强, 其非金属性越强。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非金属性强的可把非金属性弱
的从相应的盐中置换出来(F 除外,与水反应为氢氟酸和氧)。 例如:Cl2+2KI===2KCl+I2,说明氯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A.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比 KOH 的碱性强 B.铯与水或酸溶液反应剧烈,都生成氢气 C.Cs 的还原性比 Na 强,故 Na+的氧化性大于 Cs+ D.Na 的金属性大于 Cs 的金属性
答案:D
3、钾的金属活动性比钠强,根本原因是( B ) A、钾的密度比钠小 B、钾原子的电子层比钠原子多一层 C、钾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D、加热时,钾比钠更易汽化
碱金属
2020/7/7
卤族元素
Br2 I2
2020/7/7
不同主族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ⅠA
金 属
1 2
性3
逐4
渐5
增6
强7
ⅡBAe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B 非金属区
Al Si
非 金
Ge As

金属区
Sb
Te Po At
性 逐 渐

金属性逐渐增强

1.元素的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A.在实验室里,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均保存在煤油中 B.在自然界中碱金属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 C.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质的化学式均可 表示为 R2O D.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剧 烈程度逐渐减弱
答案:B
2.(2012·经典习题选萃)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以下各说法 中不正确的是( )
步 静置后,液体分 骤2 为两层。上层无 2KI+Br2=2KBr+I2
色,下层紫红色
(氧化性:Br2 >I2)
F2 Cl2 Br2 I2 非金属性、氧化性逐渐减弱
2020/7/7
碘的溶解性实验
I2

I2

2020/7/7
汽油
碘水 (棕黄色)
CCl4
碘水 (棕黄色)
上层: 碘的汽油溶液 (紫红色)
(3)若要使溶液中恰好只有Cl-,则通入Cl2的物质的量和原溶液 中Br-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_。
2020/7/7
卤族元素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
2020/7/7
实验探究:
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静置后,液体分
步 骤1
为两层。上层无 色,下层分别呈 橙红色、紫红色
2NaBr+Cl2=2NaCl+Br(2 氧化性:Cl2 >Br2) 2KI+Cl2= 2KCl+I2 (氧化性:Cl2 >I2)
2020/7/7
4、(1)某溶液中的Cl-、Br-、I-三种物质的量之比为2:3:4, 要使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3:2,则通入Cl2的 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的之比为_____________ (2)要使溶液中只有Cl-和Br-,而恰好没有I-,而此时Cl-和Br-的 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
B
下列各组物质性质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B( )
A、氢氧化物的碱性: RbOH>KOH>NaOH>LiOH
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ClO4<HBrO4<HIO4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CH4<NH3<H2O<HF
D、单质的非金属性:F2>O2>N2>C
2020/7/7
1、砹(At)原子序数85,与F、Cl、Br、I同族,推测砹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