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以儿时采菊花的场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追求简单、纯真和自由的理想。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世俗尘嚣的远离和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题材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这首名篇进行深入的赏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背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开头明确了诗歌的背景为东篱下的采菊花的情景。
东篱下是指陶渊明的农舍院子,因此这是一个寻常的农家生活场景。
采菊的行为表明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通过热爱大自然的景物,诗人将现实中的烦扰和困扰抛之脑后,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题材意境。
诗人通过描绘南山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悠远的向往和人生追求的理想。
南山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境界和精神追求。
诗中的“南山”也借物抒义,成为诗人追求自由和理想的象征。
这种南山的意境营造出诗人悠闲自在、超然物外的心境,展示了陶渊明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进一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采菊的行为,表达了自己追求简单自由生活的理念。
诗歌通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在、直接和无拘无束的向往。
诗人身处自然之间,不受事件影响,表现出追求宁静和超然的心态。
诗句中的“悠然”二字,表现了诗人的心境之深远和闲暇自足。
这种对自由人生的追求和对世俗的疏离,在陶渊明的诗歌创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歌的语言特点。
在这首诗中,陶渊明运用了简练明了的表现手法。
他运用物象的描绘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例如诗句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和主题,语言简练却富有内涵。
此外,诗歌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凸显思想。
例如“对影成三人”的形象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无拘无束生活的追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的经典之作,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纯美的意境,揭示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与世俗不同的人生追求。
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全诗解析

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全诗解析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首诗。
这诗啊,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看,他说自己虽然住在这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为啥呢?因为心离尘世远,住的地方自然就显得偏僻安静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想象一下那个画面,在东篱边采着菊花,悠闲自在,不经意间一抬头,南山就映入眼帘啦。
这得多惬意呀!这里的“悠然”两个字,简直把那种轻松、自在的心情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的时候,山间的气息特别美好,那些鸟儿也结伴归巢了。
是不是感觉特别温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可想要说出来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啦。
整首诗啊,没有华丽的词藻,就是普普通通的话语,却让咱们感受到了陶渊明那种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快乐和满足。
他好像在告诉咱们,生活不一定要大富大贵,平平淡淡、自由自在才是真呢!怎么样,朋友们,你们是不是也从这首诗里感受到了那种宁静和美好呀?稿子二:哈喽呀小伙伴们!今天咱们一起品品“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这首诗。
先来说说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住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是不是有点神奇?其实啊,是他的心静,所以外界的嘈杂影响不了他。
然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哇塞,在东篱边采菊花,然后悠然地看到南山,这画面太美啦!感觉他采菊的时候根本没想着要去看山,可山就那么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眼前,这种不刻意的美好,太让人羡慕啦。
再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傍晚的山气特别好,鸟儿也都回家了。
这让我想到咱们每天下班放学回家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一种归属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里面有人生的真正意义,可想要说清楚,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就好像有时候咱们心里明白一个道理,但是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却觉得词不达意。
这首诗真的太妙啦!陶渊明用简单的文字,把他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都写了出来。
【经典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经典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全诗翻译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译文]在园地里采菊时无意中盼至庐山,一种悠然之趣油然而生。
[出自]东晋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并无车马之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存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①结庐:构筑房舍。
结,修建、构筑。
庐,破旧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地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指此中所含人生的真义,想要甲草,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jian⑦悠然:倚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存有妙处。
⑧日夕:傍晚。
⑨自得:相随。
⑩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辩,辨识。
译文1: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必须反问我怎能如此非凡潇洒,心灵避离尘俗自然清幽离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荡漾荡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默默。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译文2: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原文、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

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饮酒·其五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辨通:辩赏析:对生命本真状态的真切体念——《结庐在人境》意象剖析。
弗洛伊德等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灵深处有一个“本我”,还有一个“超我”。
“本我”,就是老子哲学中的归根反本,它摆脱了文化符号的异化与扭曲,如婴儿自然而和谐的生命的本来面目,它接近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所标举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超我”则是社会文化塑造,特立而成自我,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中,充当种种特定的社会角色,按照群体规范和要求行动的自我。
“本我”和“超我”是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在人的灵魂深处。
一时“本我”占据上风,一时“超我”表现明显。
“超我”和“本我”的交错呈现,显示了人在不同时期里的不同行为表现甚至整个人生追求。
放眼封建时代,许多文人在妥协世俗、扩展生命以用世;努力追求“超我”的同时,其实内心深处也时时流露出对险恶官场及叵测社会的厌弃,在竭尽心机地回归“本我”,力所能及地体念着生命的本真状态,如竹林七贤、谢灵运、陶渊明、李白、王维、苏轼等,但其中在追求“本我”道路上走得最远的,对这一状态体念得最真切的,恐怕要数陶渊明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隐逸生活的诗意与哲理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是一首充满哲理与生活情趣的佳作,通过描绘诗人隐居生活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2、注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三、创作背景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
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年)说、元兴三年甲辰(404年)说、义熙十年甲寅(414年)说、义熙二年丙午(406年)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年)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年)说。
此诗为组诗之一。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什幺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什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诗人日常采菊还乡的景象,表现出诗人恬淡的思想境界以及悠然自得的神态,表达出一种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境界。
这句诗不事雕琢,朴素自然,拥有恬淡的趣味,表现出陶渊明不愿随世俗浮沉的超脱精神。
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魏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远”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寓意:采摘菊花的东篱之下,悠然间,远处的庐山引入眼帘,表现出诗人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体现是诗人高洁的、的人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宋朝诗人陶渊明的古诗作品《饮酒》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2、人境:人聚居的地方3、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4、尔:如此、这样5、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翻译】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鉴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
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c/1030htm。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
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
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
[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生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②表扬一下。
节奏把握得较好,能体现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 "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图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
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
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
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
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
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
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
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
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
(美丽、高洁)。
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
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
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
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参考: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5、总结: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
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为准确、合理。
五、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明确: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诗歌,写一段文字。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诗人,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设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块青砖。
总之体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七、板书设计。
雨巷戴望舒雨巷我丁香般的姑娘第二课时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戴望舒的《雨巷》,请大家翻开课本第6页。
(板书课题)2、我们今天继续来感受这首诗歌的音乐美,也就是它的艺术特色。
(板书:音乐美)指名一位同学来说说它美在哪里?(板书:首尾呼应)我们昨天还讲到了这首诗一共有几节?(7节)每一节有几行?(6行)那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呢?(由此引出一个语法常识:压韵)二、讲述诗歌的音乐美㈠压韵。
1、那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压韵”?参考: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
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诗歌的压韵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
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
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压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
巧妙的压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2、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是)每一节又压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压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3、2、3、2、2、3、3)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板书:压韵)㈡反复。
1、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2、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3、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很好。
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5、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㈢排比。
1、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
找出诗句)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
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
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