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合集下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注意:
1、种群中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从而实现基因交流. 即: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2、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 该放养多少头羊,既 能保护草原,又能取 得最好经济效益?
怎样控制害虫数 量,以防止虫灾 发生?
对于某水体中的鱼, 何时捕?捕捞多少? 才能既不会使资源枯 竭,又使资源得到充 分利用?
③ 雄多于雌:多见于营社会性生活昆虫,如家白 蚁等,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的雄蜂和蜂王, 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系图
迁出率和 迁入率
种群数量
年龄组成 预测变化趋势
直接 影响
间接影响 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决 定
出生率和 死亡率
小结:
1.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2.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种群密度 3.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 4.能预测种群变化方向的特征是年龄组成 5.能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是性别比例
③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出生率<死亡率,未来 一段时间种群密度减小
种群的年龄组成可 以预测种群数量变 化的趋势
判断:下列两图的年龄结构
增长型
衰退型
思考:
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稳定型呢?
不一定
5、性别比例 (1)概念: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7、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 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开鲁县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4.1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作者:Díaz, S.)
-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实验指导》(作者:张金屯)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研究种群密度的变化规律,探究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
- 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探讨人口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 观察和记录不同物种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析其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 种群特征:描述种群数量和质量的特征
- 种群增长模型:描述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模型
- 环境容纳量(K值):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一个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
- 利用图形、图表、颜色等元素,将重点知识点和词、句进行直观展示,提高学生的视觉兴趣。
- 设计生动、有趣的插图或卡通形象,如种群数量的动画演示,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3. 优秀层学生:这类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较为扎实,对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在知识能力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来进一步提高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在素质方面,他们具有较好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具有很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课程学习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拓展,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种群特征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 《种群生态学》(作者:R. M. May)
- 《生态学》(作者:Odum, E. P.)

高考生物《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全优精品导学资料 新人教版

第四章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1、考点解读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的考察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

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

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

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

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2.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的考察a. 延滞期b. 指数增长期c. 减速增长期d. 稳定期(有波动)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①“J”型增长曲线: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

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

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恢复实践
✓ 恢复速度(RS):单位时间内群落恢复度向顶极 群落方向发生的位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一、群落结构和功能恢复的基本原理
(三) 人工促进的自然恢复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物理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营养因素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的种源条件 ✓ 改善退化生态系统物种间的关系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二、物种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三) 生物保护的景观规划
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包含以下几个景观组分: 源:现存乡土物种栖息地--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原点 缓冲区:环绕源周边的地区--物种扩散的低阻力区 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联系的低阻力通道--
生态流之间的高效通道和联系途径 辐射道:由源向外围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 战略点:沟通相邻源之间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
演替中的物种更替,如森林中的 优势树种和杂草
关键的共生种依赖的植物资源传 粉者、传播者
兔子、地鼠、白蚁、河狸 固氮菌、菌根真菌分解者
恢复生态学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生态 恢复实践
功能群:具有相似的结构或功能的物种的集合, 这些物种对生物群落具有相似的作用,其成员相 互取代后对生物群落过程具有较小的影响。
森林群落的自恢复然实演践 替过程
✓ 恢复潜力度(RP):退化群落更新库组成结构与更 高演替阶段群落组成结构间的相似度。
✓ 恢复度(RD):低相似度向高相似度的发展过程 ,其自然恢复终极是与原群落相同的植被型。将 群落恢复度(RD)定义为退化群落通过自然恢复在 组成、结构、功能上与顶极群落阶段的最佳群落 的相似程度。
(一)物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为核心的景观规划途径 景观元素为核心和出发点的规划途径 物种保护始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灌木阶段
3.类型和实例(连线):
【小题快练】
1.考题诊断:
(1)(2014·江苏高考T5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
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分析】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 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因素,造成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
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
D.图b中尾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混合培养后体现草履虫和尾草履虫之间存在明显的
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是对双小核草履虫有利,对尾草履虫不利;图
b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
(3)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显著变化。
(×)
【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种群的基因频率会
发生显著变化。
(4)火灾后的森林中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分析】火灾后的森林中原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有的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发生的演 替属于次生演替。
(2)(2014·江苏高考T5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
组成不再变化。
(×)
【分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
动态变化中。
(3)(2011·安徽高考T6A)某岛屿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不 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 【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表现在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 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2.易错诊断:
(1)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是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
(√)
【分析】群落中动物分层分布的原因是植物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
栖息空间。
(2)不同群落中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 丰富度越高。 (√)
【分析】一般来说,越靠近热带地区,环境条件越适宜,越有利于生 物生存,则物种丰富度越高。
所以分布在试管上部和下部的草履虫分别是尾草履虫、大草履虫,这
种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必修3 P82基础题T4改编)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
可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哪个阶段(
A.沼泽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
【解析】选A。湖泊长期经泥沙淤积后,湖水变浅,在光照、温度条
3.教材研习:
(1)(必修3 P72资料分析改编)生态学家高斯为研究三种草履虫的种
间关系完成如下实验,其中尾草履虫的食物主要是好氧细菌,大草履
虫的食物主要是酵母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后呈现捕食关系
B.图a显示双小核草履虫和尾草履虫混合培养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利
目测估计法 。 ②常用统计法:记名计算法和___________
二、种间关系及实例(连线)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垂直结构 ,B图_________ 水平结构 。 A图_________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阳光 。 A图:①植物分层:_____
三年 考题
1.考查内容:群落结构、群落演替的概念、群落演替的两种 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都是高考中常考的内容。 考情 播报 2.考查方式:一般单独考查,结合图形、实例,分析群落中 物种的关系,物种的丰富度与群落稳定的关系,群落的结构 与植被类型及群落演替的类型和特点。 3.考查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属中档题。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三年30考 考纲 考情
高考指数:★★★★★
1.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2.群落的演替 Ⅰ 3.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4.实验: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2014年(9考):新课标全国卷ⅠT6、T30,山东T27,江苏T5, 广东T6,海南T19、T28,四川T4、T9 2013年(12考):新课标全国卷ⅠT5,新课标全国卷ⅠT31、 T32,山东T26,江苏T10、T26,福建T3,安徽T30Ⅱ,海南 T24、T25、T29,重庆T7 2012年(9考):新课标全国卷T32,江苏T26,广东T4,福建 T3,北京T3,海南T17、T18、T20、T28
【知识梳理】
一、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同一时间 (1)概念 同一区域 生物种群 各种_________ (2)特征 物种丰富度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_________ 群落演替 _________
2.物种组成:
(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物种丰富度 。 (2)衡量指标——___________ 物种数目 的多少。 ①概念:群落中_________
件适宜的缓岸开始出现带状丛生植物。植物死亡沉于湖底,使湖底变 浅,最后整个湖底被填满,湖泊便被丛生植物的沼泽代替。
4.下列有关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高倍显微镜观察
C.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生态缸进行培养 【解析】选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观察肉眼 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小动物丰富度应采用记名计算 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法。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 ②动物分层: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强度 的不同、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_________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 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_________________
四、群落的演替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的过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 地衣阶段
5.下列关于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竹子有高有矮,属于群落垂直分层
B.在火山岩、沙丘上进行的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
是次生演替
C.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体现的是竞争关系 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植物和全部动物属于一个群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