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是对自己国家、民族和人民群体的忠诚和热爱。
作为一门人文社科学科,历史学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中学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文化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首先,中学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教授国家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国家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它记录了一个国家从诞生到发展的过程。
通过对国家历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成长与发展,更好地认识到国家的伟大之处。
学习国家历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辉煌文明,感受到祖国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和奋发图强的历史。
这样的学习将使学生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更深的认同感,激发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次,中学历史教学可以通过教授民族英雄的故事,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牺牲为国家争取了尊严和权益。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些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内涵,了解他们为国家做出的牺牲和奉献。
他们的英雄事迹将成为激励学生的力量,助力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们通过学习和崇拜这些英雄,可以激发出他们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责任感和热爱之情。
此外,中学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标识,是国家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历史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独特之处和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这样的学习将使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保持自豪感,也会激发学生对自己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要慎重处理爱国主义情感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
历史事实要客观真实地呈现,不能为了宣传爱国主义而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和夸大。
历史是复杂的,有光辉与荣耀,也有错误与苦难,学生应该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因此,为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基本的历史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传统美德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爱国主义的精神,砥砺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文将从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教学策略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是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历史是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离不开爱国主义的精神支撑。
教育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历史教学中,通过讲解英雄事迹和民族精神,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愿意主动去了解历史、思考历史,从而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深入讲解英雄人物和伟大事件,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使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积极的奉献精神和使命感。
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教学中,适当地讲解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奋斗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策略和方法,使其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
注重历史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融入课堂,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以及《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爱国人物,或者是中国古代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的故事,如岳飞、文天祥等。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历史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历史课堂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
众所周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去,特别是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要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其中历史教学担负着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教育应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最生动的教材,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使学生真正了解伟大的祖国的历史,才能产生无比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
通过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有首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然后才可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在教学中要学生树立起自己的成才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观念。
“爱国”它不仅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也是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学历史教学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诸方面培养、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还需要从情感、意志、素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打下一个坚实基础。
本人认为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在历史教学中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方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一国的国民对本国历史的了解愈深,愈是能激发他的爱国心。
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对祖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产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崇敬之情,进而产生对创造祖国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和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文明的人民热爱尊敬之情。
我国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历史传统,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树立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最好教材。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伟大祖国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教育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具有其它学科难以比拟的自身优势。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初中历史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突出爱国主义主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爱国主义,培养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一面伟大旗帜,同时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
爱主义国教育不仅是历史教学永恒的主题,而且也是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当务之急。
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就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新形势下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育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就本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历史教师自身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帮助学生树立献身祖国的信念。
历史教师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历史教师未能正确理解传道、授业、解惑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以考试能考出好成绩为目的,仅限于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记住历史人物和事件,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育,从而影响了学生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思想性、教育性很强的文化基础课,从事这一学科教学的教师,不只是要向学生传播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历史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历史教师肩负着传授历史事实,塑造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历史人物和革命前辈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生动史实,教育学生树立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激励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亲爱的祖国,在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中不断升华自己。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发表时间:2016-07-12T15:43:01.52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6月总第208期作者:周永强[导读]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历史教学发展为爱国主义阵地,史实是很厚重的爱国主义素材。
四川省南江县实验中学635600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历史教学发展为爱国主义阵地,史实是很厚重的爱国主义素材。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把精力全部放在历史知识的记忆应考上面,没有在历史教材中挖掘爱国主义的题材,荒废了历史教材的德育教育功能。
我执教初中历史以来,认真研究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挖掘爱国主义题材,优化德育教育功能,把爱国史实和爱国人士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学生深感震撼,升华着爱国主义情感,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本文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做法,供大家参考,旨在进一步完善。
一、历史教材独特德育教育功能历史包罗万象,什么政治、经济、文学、法律、科技艺术等都囊括其中,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百科全书。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志”,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的演变历史,认识人类的伟大智慧,自觉做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
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历史的所占比例较大,史实丰富,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给学生传递着爱国主义信息。
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深深扎根于学生心灵深处,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等四大发明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向前发展,也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伟大进程,学生作为华夏子孙自然感到无比自豪。
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深深注入学生沸腾的血液,历史教学天生带有一种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
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没有艰深的理论色彩,是通过丰富的史实感染学生,学生容易接受;没有空洞的说教,通过声音、图像、图片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学生激情四射、兴趣盎然。
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历史,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荡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像陈天华、邹容、黄兴为了中国革命赴汤蹈火感动学生肺腑,激起爱国热潮,国魂永留学生心中,是其它德育教学无法替代的高效方式。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1. 引言1.1 背景介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是一种热爱祖国,为祖国贡献自身力量的情感和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祖国的沧桑历史和民族精神,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更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忠诚国家的情感。
本文将就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进行探讨,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历史教学的影响和意义,探讨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为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历史文化素质提供借鉴和指导。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多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广泛,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形式也面临着挑战和困难。
深入研究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通过深入分析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引言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讨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方式、具体实践以及与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等方面,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揭示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角色,以期为今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旨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展望。
浅谈中国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国历史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兴宁市宁中中学王利勤加强历史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地把握今天,展望未来。
所以历史教学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毛泽东同志说过:由于历史的发展阶段和具体的历史环境不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怎样从历史教学中吸取爱国主义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怎样从历史教学中吸取爱国主义的乳汁,既使学生学习历史基础知识,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从近十年的历史教学和平时的钻研中,我的体会是: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应以时间为线索,以爱国主义为主题。
一、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歌颂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对人类的贡献。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自己智慧开创了许多历史之最,创造了至今仍值得世人称赞的文化,包括四大发明、万里长城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科学技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是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
教学中宣传祖国的先进文化,可以激发学生继承祖辈传统,报效祖国,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国争光。
二、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该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瓜分、侵略,挽救民族危亡。
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侧重点是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从虎门销烟中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誓死不独生”慷慨就义的邓世昌、宁死不降的丁汝昌到为中国独立自由倡导“天下为公”的孙中山……他们的爱国事迹一直为中国人民所传颂,表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我们的民族带来深沉的灾难,但他们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屈服,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踏着先辈们的足迹继续前行。
这一时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经济落后,中国成为一块任帝国主义列强宰割吞食的肥肉。
在中法战争中,虽然清朝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但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这是何等滑稽的结局。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逯陇刚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
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
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
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
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
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
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
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
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
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
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
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长期以来广大历史教师不段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立足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践的特点,从新学期学生思想实际入手,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本文探索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做法,强调在教学中,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榜样鼓舞人,寓爱国主义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使之落在实处。
关键词:爱国主义历史教育教学主旋律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培养和发展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关键在青少年,从小教育他们树立爱国的情感和志向,长大了为国尽责,是十分重要的。
试想,如果在一个人心中,不是充满着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不是怀有对祖国最无私最质朴的情感,即使他有睿智的头脑,健康的肌体,又怎能为国家兴亡燃烧起一份质朴的激情?又怎能保证自己的民族不再落后,倍受欺辱?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科教学,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历史教学之中是每个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如何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因素,使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好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一. 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要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史育人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始终轰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历史教学中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表现在教师要善于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注意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
首先,我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来自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刻的了解。
中国古代史向学生展现了一幅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画卷。
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块土地上,有着远在一百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所留下的遗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创造力植根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的情感。
秦汉时期,造纸术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章算术》里的许多重要成就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隋唐时期文化达到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
隋朝时期的赵州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隋朝时已发明的雕版印刷术、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都是当时领先于世界的成就。
唐文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那时中国的首都长安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的文明城市,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
宋元时期,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火药摧毁了西欧的封建城堡,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能。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在世界居领先地位,出现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三部总结性的科学巨著等。
了解了这些,自然能激发起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爱国之情、民族自豪感,一种对祖国的骄傲,一种奋发图强,继承长辈、愿为祖国和人民做出贡献的向上之心,油然而生。
其次,一部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生存和解放,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进行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斗争的历史。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以前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揭露帝国主义对我国侵略的罪行和国内反动阶级对外投降卖国行为,以及歌颂中国人民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领土完整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不屈不绕的斗争精神。
1840年,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使中华民族受尽了欺压和凌辱,逐步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各族人民表现了异乎寻常的反抗精神和震惊世界的反抗力量。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斗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等都是这种精神和力量的表现。
正是这种英勇顽强的爱国反帝精神和巨大无比的反抗力量,才能使任何帝国主义都不能灭亡中国,而且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热爱和仇恨是互相对立的,仇恨敌人越深,对祖国越热爱。
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罪行,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油然而生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对国家未来所负有的历史使命感。
从“五四”运动开始到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赋予爱国主义的新的内容。
中国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运动和历次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都失败了。
只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胜利的道路,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观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压迫,求解放的历史,经济落后、人民贫困的历史,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都以无比雄辩的事实说明“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种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不得不相信这一道理,那么,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悟才有了扎实的基础。
二.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生动性,以情感人爱国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情感。
历史知识是“死”知识,任何让历史“复活”,使古今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将爱国人物的光辉业绩和爱国事件的动人材料介绍得具体生动、有头有尾、有血有肉。
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最壮烈的黄海海战时,生动地向学生讲述了黄海海战扣人心弦的战事情景:邓世昌和全舰将士宁可葬身鱼腹,也要开足马力,冲撞“吉野”的事迹,给学生流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讲述董存瑞的事迹时,进行具体生动地介绍:在当时危急的关头,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
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
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一种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为伟大的中华民族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心里油然而生。
三.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感染性,以榜样鼓舞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以先进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
如林则徐崇拜岳飞,终身效法;孙中山从小要做洪秀全第二等。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充满了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件。
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强烈地感染学生。
如驱逐倭寇的戚继光,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虎门硝烟的林则徐,血染战袍的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与舰同存亡的邓世昌,为变法不惜抛头颅的谭嗣同,还有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等都是值得敬仰的英雄人物,尽管这些爱国者和革命者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他们都充满着对祖国深沉的爱,为国奋斗,为国捐躯。
使学生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懂得我们国家的今天是千百万爱国志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懂得个人的命运要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道理,油然而生的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四. 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比较,以理服人有比较才有鉴别,鉴别的目的是为了得出有益的启迪。
如讲造纸术的发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后来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此之前,日本、朝鲜都用简和帛来书写,印度用白树纸,棕榈树叶书写,埃及用的是“纸草”,欧洲则用羊皮纸,抄写一本圣经要用300张羊皮,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再譬如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祖冲之是世界上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第一人,比欧洲早1100多年;郭守敬编成《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多年等等。
这样对比,充分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长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光是一味地追述中国是如何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如何在世界上领先的,这是不够的,还必须向学生指出我国科学技术大约从明朝中后期起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特别是近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兴起,我国封建制度衰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惨遭列强“瓜分豆剖”,向学生明确指出这些历史史实,承认我国与其它国家存在的差距,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这种对中国历史纵向比较,可以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深对祖国的感情。
五.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结合当前实际,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爱国主义教育是具体的,生动的,而且具有时代气息。
目前,我国在处在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经济、国家政治和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条路线取得了伟大成就;思想路线上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个文明建设,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刷了中国历史上留下的民族耻辱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钻研、探索,才能结合现实需要,使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好的效果,为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出贡献。
总之,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内涵,当代中国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巨大宝库和生动教材。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动感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举,将在学生心中形成巨大的合力。
“爱国”不再是个空洞的概念,它必将逐步“升华”,成为学生振兴中华,奋发进取的动力。
参考书目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读本》研究出版社 2009年7月2. 《外交与国防》中国时经出版社 2009-7-103.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新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出版社4.朱汗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