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八年级第一章教材分析声现象001 精品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总结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声的产生由于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仍在传播2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速一般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
气体中最慢。
15摄氏度时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入声波)-鼓膜(振动)-听小骨(传导)—耳蜗(产生神经冲动)—听觉神经(传导)—大脑注意:人听到声音其实有两条途径。
2骨传声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骨传导听取的声音在正常情况下同样也可以听到,其效果不同3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立体声的听取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两只耳朵;二是至少两个扬声器(三)声音的特性1音色音色又叫音品,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音色是我们分辨不同发声体的重要特征2乐器原理: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分为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三种总结:声音的产生的条件:发声体的振动现象: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应注意的问题: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会消失声音的传播条件:需要介质现象: 作为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影响因素: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有关应注意的问题: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特征:音调音调有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不是指声音的强弱,而是指声音的粗细响度响度有大小由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是指声音的粗细,而是声音的强弱音色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与发声体本身有关跟我们常说的声音的音质有关(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的噪声和环保角度的噪声注意问题:噪声与乐音的区别: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乐音的示波器中的波形是很有规律的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以分贝(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注意问题:0dB是人刚能听到的罪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3控制噪声:主要有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注意问题噪声的减弱途径不能混为一谈(五)声的利用1声与信息:声波能传递信息。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声音是什么课件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C.只要物体在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小明自己制做了一个哨子, 如上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 棉花,制成一个活塞,用水蘸 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 管,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 耳的哨音。这哨音是由于管内 空气柱___产生的。
知识辨析:
例,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 ,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 ?
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 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 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 三次敲击声。
小结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 (气体、液体、固体)
三、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你想过吗?
你能设计一个测量声音 速度的实验方案吗?
说一说你的方案
试一试
声音的速度 识记
空气
水
钢铁
340m/s
1500m/s 5200m/s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_同_的_
在固体中最 快 ,在气体中最 慢 。
声音的速度
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说明 声波能使物体振动,具有能量。
生活、物理、社会 声波能粉碎小石头 声音能使物体振动 它们都说明 (3)声音具有能量—声能
3.声音的传播需要: __传__声__物__质__(__介__质__)__
4.声音产生及传播的条件: ①_振__动__物__体__(声__源__) ②_有__传__声__物__质__(__介__质__)_
练一练
1、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 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 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
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
在物理学中,声现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影响着我们日常
生活的很多方面。
在八年级第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声现象的基本
知识点。
本文将会详细介绍声现象的几个重要方面,包括声音的
产生、传播和特性。
1.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源于物体运动,当物体振动时它周围的空气也会随
之振动,从而产生声波。
声波是沿着压缩和稀疏的波动形式传播,并能够在空气、液体和固体等物质中传播。
2. 声音的传播
声音通过振动传导来传播,一旦振动形成,它会在介质中以波
的形式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因介质而异,如在空气中的传播速
度为340米/秒,而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米/秒。
声音只能通
过精密的仪器检测,而人类的听觉范围大约在20-20,000 Hz之间。
3. 声音的特性
声音有许多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频率和振幅。
频率是声音产生振动的速度,以赫兹(Hz)为单位表示。
振幅则是声音振动的幅度,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表示。
此外,声音还有相位、波长和速度等特征。
总结
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是学习声学理论的基础,我们需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以及它们的相关计量方法。
声学领域的应用广泛,包括音乐和工业等领域。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介绍,大家能够对声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 第一章“声现象”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
“声现象”教材分析
滕伟亮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一、本章概述声现象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将“声现象”作为教材的第一章,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与物理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以前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设置了“篇头语”。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滕伟亮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第五十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7
【相关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科学之旅”教材分析 [J], 温荣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J], 王伟庆;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J], 丛立滋;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材分析 [J], 王云山;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J], 纪宪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八年级(初二)上册物理课件第一章 声现象

本节小结:
1、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也就是说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将停止)
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 2、声音的传播都需要有介质(固体、液体、
气体都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
体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秒 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0。
问题2: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的耳朵 里的?
猜想: 实验: 结论: 声音的传播都需要有介质(固体、液体、
气体都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
问题3:声音在固、液、气体中的传 播速度有何规律?
猜想: 阅读课本P15 结论: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
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米阅读指导: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声音的特性 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5、声音的利用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问题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猜想: 实验: 结论: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也就是说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将停止) 人说话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
作业:
课堂作业: P16:1、2、3、5 课外作业: P16:4
(完整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构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不振动不产生声音,振动必定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在振动不用然能听见声音。
2、声音的特点:声音的三因素(或说特点):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次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振幅: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大)。
音色:( 1)不同样样发声体的资料,构造不同样样,发生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样样。
2、声音的流传: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液、气都是介质,都可以传声。
流传速度:V固>V液>V气(真空不可以够传声)。
声音15 摄氏度的空气中流传速度为340m/s。
在3、声音的应用:回声测距离、传达信息、传达能量。
1.1 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爆炸声、风声、气球破碎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蚊子是翅膀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刻消逝。
(由于本来发出的声音还可以连续流传);3、全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用然发声(低于 20 Hz 或许高于 20000Hz 或没有介质)。
4、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平易体;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5、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而且可从头复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流传1、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平易体都可以流传声音;2、真空不可以传声;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流传;注:有声音物体必定在振动,在振动不用然能听见声音;4、声速:声音在每秒内流传的距离喊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 s 是距离,单位是米( m), t 是时间,单位是秒( s)5、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相关。
V 固> V 液>V 气一般状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在同一种介质中,一般是温度高时声速快。
三、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碰到阻截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巅峰的回声,夏季雷声轰鸣不停,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距阻截物最少 17 m(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由于原声与回声重合);2、回声的利用:丈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声音流传行程: S=v* t ,距离 L= S /2(由题的条件判断能否除以2)3、百米赛跑时,计时员听到枪声跟看到发令枪冒烟哪个正确?看到冒烟正确,听到枪声后计时比看到冒烟慢了 t=s/v=100 m/340m/s=0.29 s,运动员的成绩比实质高 0.29 s。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全章教案_001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备人:朱建红成员:丁先军时间:2011.09.02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学过程:一、自学指导: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发声时物体有什么变化?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二、学生自学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学生活动:欣赏影片,回忆情景并思考问题。
进行猜想?三、导学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进行一些振动发声实验,讨论声音产生的共同特征。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自学指导:声音通过哪些物体传到人耳?什么是声波?学生活动:课本14页的探究实验观察分析(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自学指导:什么是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吗?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归纳总结: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4、回声:声音的反射。
t<0.1秒四、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五、当堂训练1.声音的发生靠的是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停止,声音也就停止,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_____.2.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_____传来的,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中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______中传播.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选填“相同”,“不同”)的,在气温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m/s,如果看到闪电后,3s钟才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距人约______________m.4.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传声.5.如图3-1所示,玻璃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空气抽出,铃声变轻最后消失,这说明声音要依靠______________来传播.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基本内容概述(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第四章“光现象” 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
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尽可能来说
外耳包括: 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 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包括: 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朵各个部分的功能
• • • • • 耳廓: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外界声波传入中耳通道 鼓膜: 声波作用下,能产生振动 听小骨: 运动将振动传到内耳(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 调节鼓室内气压,从而维护正常听力 的作用 有感觉头部位置变动的 • 半规管: 旋转感觉 位觉感受器 • 前庭: 位置、速度感觉 • 耳蜗: 有听觉感受器
方法三:用实验的方法发出不 同的声音来吸引学生。
方法四:
用收音机放一段民族乐曲 教师敲响少先队员队鼓
不管用什么方法,目的 是要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 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怎样进行研究呢?
个案研究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探究
寻 找
发声体的 共同特征
一、声音的发生
得出结论
如: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二、声音的传播
声音能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 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 简称为介质。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思考题: 如果没有介质,例如在真空 中声音能否传播?
三、声音的传播速度
请大家猜想一下声音在固体、气体、液 体中传播时,在哪种介质中传播得最慢? 请看课本第15页表小资料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 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 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学生活 动),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和 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 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 常生活中物理学的道理.
声音的产生
教学重点:
声音的传播 观察与实验
归纳总结实验的 规律 教学难点: 声音传播的实验
声速
教学过程: 引课: 原则: 引起兴趣、引发争论、 相互交流
方法一:利用课本12页的四幅 图作为引课的材料。
方法二: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 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如:用 手拍打桌子、说话发出声音、 唱歌发出声音、用尺子击打桌 子、翻书本发出声音。
本章教材安排了若干随堂实验探究 活动,例如“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等。应该 说,这些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实际探究 过程有很大差距,例如,问题的提出不 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实验过程也相对 很简单。这样的设计,是根据八年级学 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决定的,应该 说,学生学习本章内容时,对探究活动 相当陌生,处于初级阶段。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有一种说法:振动停 止了,声音也停止了, 对吗?
2、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是怎样进行传播的呢?
引起讨论
让学生理解 到声音是一 种波,波是 物质运动非 常重要的一 在不同介质中 的传播速度是 不一样的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组小实 验
各种声现象充满了人们的生活,而 对声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 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 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 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 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从学生兴 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这是把“声 现象”作为本套教材第一章的初衷。
本章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 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骨传导”“双 耳效应”、“声与信息”、“噪声的危 害与控制”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 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教材分析
第一章
声现象
教研中心中学教研室物理组
2006.9.4
课程标准的要求
•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 的条件。 • 了解乐音的特性。 •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 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一.教材的简要说明 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通过声音的传播。本章教材是独立成 章的,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主要是声现 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另一 方面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易于对物 理学学习的入门.
教学过程: (教师暗示学生安静,利用音 引课: 叉在讲桌抽屉中发出声音。)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听见了声音。 师:你们是用什么听见声音的? 生:我们是用耳朵听见声音的。
师:你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声音是以什么方式来传播的呢? 生:是以声波的方式来传播的。 师:现在我们的耳朵听到了声音,由此,你们受到了什么启示, 想提出什么问题,来和老师一起探讨。 生甲: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教师板书) 生乙:耳朵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教师板书)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1.了解人耳的构造及人耳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体验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 其应用. 3.对身边不同的动物如何听到声音产 生好奇心,乐于进行声现象的学习实验 探究,学会关心和帮助失聪的人.
教学重点:
人耳的构造及人耳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
本套教材精心安排了每 一章的章首图,还为这些图 片配上相应小的散文,力图 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教学的重点: 知识层面的: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声音的特性 3.躁声的危害与控制
研究方法层面的: 实验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教学的难点:
知识层面的:
1.声音的传播 2.声音的特性 3.声的利用
研究方法层面的: 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良好 的思维习惯 探究实验的基本步骤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空气(25℃) 软木 煤油(25℃) 水(常温)
340
346 500
冰
铜(棒) 大理石
3230
3750 3810 5000 5200
1324 铝(棒) 1324 铁(棒)
应注意的问题:
1.实验要精心设计,从实际出发,就地取材, 做好实验。 2.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力争让学 生能“动手、动脑、动口”。
2.学生学习的基础 (1)小学自然课学习过的一些 常识性的知识。 (2)学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
的一些声现象的认识。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第四节 躁声的危害与控制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复习与检测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