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集下载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

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

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其中,全域统筹结合功能区的设置,把全域的海陆资源、城市发展资源统筹在一个大的城市群框架下、突破各区市行政界线,在全域统筹各种资源配置,统筹生态保护、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和城乡协调,构建以新型功能区为特征的全域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二O一一年十二月目 录前言 (1)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2)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第二节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3)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与目标 (6)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与任务 (10)第一节规划范围与期限 (10)第二节指导思想 (10)第三节规划原则 (10)第四节主要任务 (11)第五节规划依据 (12)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 (14)第一节土地利用战略 (14)第二节规划目标 (14)第三节主要调控指标 (15)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8)第一节调整与优化原则 (18)第二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8)第三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20)第五章土地利用区域调控 (23)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3)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6)第三节区、市土地利用调控 (31)第六章保护与合理利用农用地 (33)第一节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3)第二节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力度 (35)第三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 (36)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第一节促进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断优化 (37)第二节保障能源交通水利基础设施用地 (39)第三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0)第四节加强建设用地集约挖潜 (41)第五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1)第八章土地生态环境保育与建设 (44)第一节完善结构性生态保育空间 (44)第二节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45)第三节全面实施绿化建设工程 (46)第四节加强管护稳定湿地生态系统 (47)第五节加大海岸带土地保护 (48)第九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控制 (49)第一节建设用地布局及发展方向 (49)第二节建设用地规划及控制指标 (49)第三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规则 (50)第十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3)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3)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4)第十一章规划实施管理措施 (56)第一节完善逐级控制管理体系 (56)第二节强化规划实施目标管理 (56)第三节加大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管控 (56)第四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经济措施 (57)第五节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建设 (57)附 表附表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类基础数据表(2005年) (58)附表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控指标表 (59)附表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表 (60)附表4各区、市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面积指标表 (61)附表5各区、市园地、林地面积预期指标表 (61)附表6全市及各区、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表 (62)附表7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耕地指标表 (63)附表8各区、市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指标表 (63)附表9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管制分区面积表 (64)附表10规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表 (65)附 图附图1青岛市区位图附图2青岛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3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4青岛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5青岛市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2006-2020年)附图6青岛市土地整治规划图(2006-2020年)附图7青岛市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2006-2020年)附图8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09年)附图9青岛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2020年)前 言青岛市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特色城市。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

《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解读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更好的发挥道路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落实“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战略思路,积极推进我市轨道交通建设,市规划局迅速展开了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修编工作。

目前,《青岛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8-2020)》编制完成。

《规划》分为12个章节、两万余字,涵盖了远期交通规模预测、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对外交通系统规划、道路系统规划、物流货运系统规划、停放车系统规划、交通管理系统规划等城市交通的各个方面,为我们清晰地描绘出未来青岛的立体交通框架。

该《规划》由青岛市规划局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组织编制,由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和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接编制。

构建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本次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重点研究范围为中心城区,面积1408平方公里;对外交通部分兼顾市域,面积10654平方公里。

据了解,规划专家通过建立青岛市交通预测模型,采用“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以下预测结果:2020年,居民一日出行总量由现在776万人次/日增加到1276万人次/日;机动车发展规模由现在52.3万辆增加到120万辆左右,千人拥有率由149辆增加到220-280辆;公交出行比重由现在21.5%提高到35%左右,其他机动化出行由现在31%提高到41%左右;公交车辆由现在5030标台增加到12000-13000标台;前湾港疏港交通由现在约4万标准货车/日增加到10-12万标准货车/日。

规划提出了未来交通体系发展总目标:营造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发展模式上,将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小汽车适度发展、非机动化交通得到提倡、多种交通方式并存的交通发展模式。

规划提出了构建“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环保”的交通服务体系的目标。

林场规划HP

林场规划HP

青岛市黄岛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青岛市黄岛区林业局二○一一年十月1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领导小组组长:柴方利区政府副区长副组长:刘喜高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成员:薛俊亭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苏兆德区财政局副局长赵健区土地储备中心主任金宝忠区规划分局副局长马启杰区市政公用局副局长付玉华区交通局副局长邓家宝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于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郭奎端区旅游局副局长宋成泰区环保分局副局长宋军凤凰岛国际旅游岛指挥部副总指挥孙业安青岛国际生态智慧城指挥部副总指挥陈国良北部产业新城指挥部副总指挥潘金春石化区及黄岛新城区指挥部副总指挥、红石崖街道办事处主任赵英民前湾新港城指挥部副总指挥高德绪长江路街道办事处主任薛少华黄岛街道办事处主任肖政薛家岛街道办事处主任于文波辛安街道办事处主任管学峰灵珠山街道办事处主任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参加人员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邱尧荣(教授级高工、技术质量主管)黄先宁(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林辉(高级工程师)吴荣辉(高级工程师)张伟东(高级工程师)王亚卿(工程师)青岛市黄岛区:主编:刘喜高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局长副主编:邓家宝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于军区农村经济发展局副局长编辑:陈庆道李际臣杨天资高晓强刘涛吕玲刘新伟迟乃峰韩启薛连智杨业君曲卫林陈汝敏薛华郭蓉薛飞院级审查:古育平(教授级高工、技术质量主管)协作单位: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福瀛勘测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捷达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前言黄岛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西海岸。

东与青岛市市南区隔海相望,海上最近距离2.26海里,南濒黄海,北、西分别与胶州、胶南两市接壤。

全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东南部沿海,西北为山地。

黄岛区地理位臵优越,发展潜力巨大,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建设及林地资源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为贯彻落实《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科学谋划全区林地保护利用战略和各项措施,优化林地结构,提高林地利用效率,促进林地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完成上级分解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和《山东省县(市、区)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技术规范》,按照《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通知》和《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2010-2020年)》要求,黄岛区成立了以主管副区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全县各有关部门、单位,并邀请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与黄岛区林业局的有关人员组成项目组,共同编制《黄岛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2020年青岛城市规划

2020年青岛城市规划

中心城区规划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传承和延续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方向,坚持“环湾布局、生态间隔”的规划理念,形成“三城联动”的空间组成架构。

依托以胶州湾为核心的生态安全格局,固化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发展规模,统筹旧城更新与新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提升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东岸城区做优做美、北岸城区做高做新、西岸城区做大做强,构建功能复合、生态宜居、内生活力的海湾集合型中心城区。

青岛新闻网3月4日讯2016年1月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新版总体规划划定了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按照“三主、五副、多层级”网络型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将青岛分成:城市主中心、城市副中心、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

详细规划各中心区的定位,将青岛打造成“三城联动、组团发展”的海湾型中心城区。

至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中心城区规划居住用地216.88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的32.48%,人均35.55平方米。

【城市主中心】:东岸浮山湾中心区、西岸唐岛湾中心区、北岸红岛湾中心区 浮山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行政服务、金融商务、商业旅游服务中心。

范围为延安三路、敦化路、燕儿岛路及浮山湾围合的区域,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唐岛湾中心区:是西海岸新区的行政服务、商务商贸、金融信息、港航服务、文化旅游中心。

范围为太行山路、香江路、衡山路及唐岛湾围合的区域,以及朝阳山周边区域,面积约4.24平方公里。

红岛湾中心区:是青岛市的国际会议、文化交流、科技研发、旅游服务中心,由红岛的国际会议、文化旅游中心,智力岛的科技研发中心,河套的商务会展、体育医疗中心共同组成,面积约6.25平方公里。

【城市副中心】:李沧、崂山、城阳、青岛湾老城区和辛安五个城市副中心 李沧副中心:是胶州湾东岸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对于完善青岛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具有积极作用。

整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9原文_附件

整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9原文_附件

附件: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筑设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一)填报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填报人:联系电话: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筑设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二)填报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填报人:联系电话: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筑设计管理等有关工作进展情况统计表(三)填报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备注: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按照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对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等实行全过程的承包,并对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和造价等全面负责的承包方式,包括设计—采购—施工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

填报人:联系电话:附件1: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青岛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青岛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614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1.08•【文号】国函〔2016〕11号•【施行日期】2016.01.08•【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16〕11号山东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报请审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青岛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逐步把青岛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614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加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当统筹考虑为周边农村提供服务。

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加强对村镇建设的指导,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

三、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61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660平方公里以内。

要贯彻城乡规划法关于“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禁止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开发区和新城新区。

要根据青岛市资源、环境的实际条件以及《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促进城市紧凑布局。

南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南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市南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文本(征求意见稿)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体育局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7年1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市南区教育设施设校标准 (3)第三章市南区教育设施需求预测 (5)第四章市南区教育设施布局 (7)第五章分期建设计划 (8)第六章实施保障措施与建议 (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落实《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的相关要求,适应市南区城市更新、新建居住区的推进,满足人口变化对教育设施的需求,统筹市南区教育设施资源,切实保证教育设施在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中得到优先考虑,为新增教育设施预留用地条件,实现城市规划与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相衔接,青岛市市南区教体局特组织编制《市南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的规划范围为青岛市市南区行政所辖区域,总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研究对象本规划的规划研究对象为学前教育设施和义务教育设施,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不含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高等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设施和校外教育设施等其他教育设施。

第四条规划期限本规划的规划期限至2020年。

第五条规划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16年版)(6)《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7)《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8)《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9)《山东省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鲁教基发〔2017〕1号)(10)《山东省城市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试行)》(山东省教育厅2010年)(11)《青岛市中小学校规划建设和校舍场地管理办法》(12)《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13)《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4)《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15)《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版)》(2017年5月)(16)市南区相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7)其他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文件第六条规划指导思想结合青岛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青岛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围绕市南区建设国际国内一流的宜业宜居幸福城区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学有优教,加快学前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实现学前教育设施和义务教育设施的均衡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主要内容摘选总则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青岛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心城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581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积为553平方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436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

陆域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面积为3230平方公里;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510平方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李哥庄镇(青岛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420平方公里。

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15米水深线所围合的区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城市发展目标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战略1.区域协作战略依托辐射内陆、联通南北、面向太平洋的战略区位和海港、空港资源优势,提升青岛在东北亚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地位,推进青岛成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战略支点,构筑国家参与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范平台。

2.空间拓展战略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在全域范围内按照“中心城市-外围组团-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空间体系结构,坚持职住平衡、产城共融、高效配置资源,引导人口在全域城镇体系中合理分布,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基础设施的均等化发展。

3.经济发展战略以建设我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电子信息、船舶海工、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家电等十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体系,助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4.城市安全战略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完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有利于城市安全的空间发展格局。

加强城市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的防治,实施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制度。

5.社会和谐发展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升村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市性质和职能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职能东北亚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沿黄河流域主要出海通道和亚欧大陆桥东部桥头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城市。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外围组团和各镇开发边界按照上位规划要求,在各自总体规划中划定。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协调周边城市协调发展按照《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年)》的要求,发挥青岛城市群的空间职能作用,加快构建省域“双核、四带、六区”的城镇化总体空间格局,带动区域发展的胶济沿线城镇发展带、烟威青城镇发展带和沿海城镇发展带,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协调发展。

产业协调发展引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产业的创新发展,率先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打造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支点。

提升青岛在山东省产业升级转型发展中的辐射带动能力,统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构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链式发展的蓝色高端新兴产业体系。

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加快建设青岛新机场,发挥区域性航空枢纽作用;加快建设董家口第四代物流贸易港,优化完善前湾港等港群建设,提升青岛港的国际地位和区域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济青高铁、青日连铁路及疏港铁路系统,完善现有陆路交通主干路网及重大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提升青岛在国家铁路、公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水资源、能源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统一调配力度,在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周边城市加强合作。

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加强河流、海湾、山体等跨区域生态资源的协作保护工作,建立跨域污染治理协商机制。

协调保护以胶州湾、崂山、大泽山、大珠山、小珠山等为核心的区域整体生态格局;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实施北胶莱河、潍河、白马河、潮河、大沽河、五龙河等跨界河流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河流沿岸的污染排放;加强与烟台市、潍坊市、日照市的陆地和海域接壤地区(丁字湾、莱州湾、棋子湾及吴家台湾)在规划建设、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加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排放,严格保护海湾资源。

市域生态系统和空间管制市域生态功能区划全市划分为5类生态功能区:山地生态功能区、水系及湿地生态功能区、海域及海岛生态功能区、农业生态功能区、城乡建设生态功能区。

空间管制要素包括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海洋生态保护区、森林公园、河湖湿地、滨海防护林、基本农田和水源保护区。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人口规模控制在12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8%。

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镇空间发展战略。

1.全域统筹在全域(陆域、海域)范围内,统筹海域(海岛)、流域、山体等各类生态资源的综合保护与永续利用;统筹交通市政设施、社会民生事业、公共服务设施、产业空间布局,引导带动城市组团(群)的有序发展,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

2.三城联动东岸城区是城市空间转型发展的重点区域,彰显青岛历史文化特色,着力加快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城市病”问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北岸城区是青岛市域城镇布局的空间中枢,以高水平打造科技型、生态型、人文型新城区为目标,合理控制开发时序,为建设青岛市未来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中心预留发展空间。

西岸城区是国家批复的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区域,是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主体空间,引领和带动青岛市产业的升级转型。

3.轴带展开轴是指大沽河生态中轴。

通过流域整治,统筹大沽河两岸的生态恢复与城镇建设,构建未来大青岛都市区的生态脊梁。

带是指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和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

以轨道交通为引领,连接各个城市组团中心,形成沿交通走廊轴带展开的多中心集合型城市群。

通过轴带展开,带动全域梯次推进、均衡发展;依托国家开放口岸和航运优势,对接东北亚,打造海上经济带。

4.生态间隔以山体、海湾、河流、湿地、滩涂、林带和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构建支撑青岛永续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

加快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公园建设,加快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高城乡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城市资源管理和清洁能源使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要求,促进低碳发展,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河道治污截污、修复胶州湾生态环境。

5.组团发展遵循“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统筹全域城镇体系布局和城市组团空间布局。

立足青岛全域,完善以中心城区和外围组团为骨架、以重点镇和一般镇为补充的市域城镇群体系,形成特色突出、职住平衡、运行高效、联系紧密的空间布局。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城市组团群在功能上应突出职能特征,以各城市组团的整体功能协同来承接海洋经济发展的主体空间。

即墨组团、胶州组团借力与中心城区的紧密型空间关系做强做大;平度组团、莱西组团重点发挥地域中心功能作用,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的能力。

高标准打造青岛新机场空港组团、董家口第四代物流贸易港城组团。

突出海洋科技特色,建设鳌山湾蓝色硅谷海洋科技组团。

加快平度新河综合化工组团和莱西姜山先进制造业组团的建设。

在保护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严格筛选、稳妥有序地推进胶州滨海区域建设。

积极推动重点镇发展,把有条件的重点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全面提升小城镇的规划建设水平,辐射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市域城镇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三城、三带、多组团”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1.一轴大沽河生态中轴,加强流域生态保护,设置大沽河河口湿地保护区,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和现代农业集聚带,控制和引导流域内城镇与村庄的有序开发,打造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2.三城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和西岸城区,功能相对完善、相互依托、各具特色,形成以胶州湾为核心的青岛市中心城区。

3.三带滨海蓝色经济发展带:在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前提下,依托滨海大道、青连铁路等交通廊道,立足国内,面向东北亚,集中布局港口、滨海旅游、行政商务中心、蓝色硅谷等核心战略空间。

东岸烟威青综合发展带:突出城市功能的提升与优化,依托青荣城际、青龙高速等交通廊道,布局多个城市副中心、重点产业园区和客运交通枢纽,带动莱西市发展,辐射烟台市、威海市。

西岸济潍青综合发展带:突出城市空间拓展和战略性产业的布局,依托胶济铁路、青兰高速等交通廊道,促进胶州湾西岸城市空间向北拓展,带动平度市发展,辐射潍坊市及山东半岛内陆腹地。

4.多组团按照组团式发展格局,强化中心服务功能,完善多组团布局,加强各组团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依托交通走廊和枢纽,提升组团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

市域城镇体系及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外围组团-重点镇-一般镇”4级城镇等级结构,包括:1个中心城市(500-1000万人的特大城市,即由胶州湾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组成的中心城区)、11个外围组团(3座50-100万人的中等城市,2座20-50万人的I型小城市,6座10-20万人的II型小城市)9个重点镇(5-10万人,6个重点镇和3个镇级市)、26个一般镇(5万人以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