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篇一」【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b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
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汽化和液化教案

汽化和液化教案汽化和液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并能给出示例。
2. 掌握汽化和液化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1. 汽化和液化的概念和原理。
2. 汽化和液化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汽化和液化的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实验观察和验证汽化和液化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并举例说明。
教师解释:“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状态。
请你们想一想能否举出其中的例子。
”2. 学习汽化(15分钟)1) 化学概念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物质由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汽化的概念。
2) 汽化的原理教师向学生解释汽化的原理: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受热,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增加,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液体分子逐渐脱离液体表面进入气体状态,即汽化。
3. 学习液化(15分钟)1) 化学概念呈现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物质由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的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液化的概念。
2) 液化的原理教师向学生解释液化的原理: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被冷却,温度降低,气体分子的热运动减慢,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气体分子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液体状态,即液化。
4. 汽化与液化的应用(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汽化和液化在生活中的应用:1) 汽化的应用:如煮水时水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2) 液化的应用:如制冷剂、压缩气体等。
5. 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汽化和液化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操作步骤:1) 用一个小锅装入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
2) 在锅的上方放置一张冰块。
3) 学生逐渐观察锅中的水从液体状态转变为气体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学生将冰块放入锅中,观察气体从气体状态转变为液体状态,并记录实验结果。
6. 总结(1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是什么?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

汽化和液化教案(通用5篇)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蒸腾。
能比较两种方式的想同和不同。
2.能用分子运动观点解释蒸发现象,能借助实验分析液体蒸发的三个影响因素。
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小蒸发的事例,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3.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确认液体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液体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但要吸收热量。
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说明沸腾的实质。
4.能根据实验数据做出液体沸腾的图像,能根据液体沸腾图像叙述液体沸腾的特点。
5.理解沸点概念。
能说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了解低沸点物质在实标中应用。
6.能用实例说明液化现象,确认气体液化时,要向外放出热量。
能说出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以及液化在实标中应用的事例。
教学课时两课时(含实验)教学准备五组:铁架台。
酒精灯。
石棉网。
200ml烧杯。
酒精温度计。
硬纸板。
玻璃片。
一次性打火机。
30%酒精。
50ml注射器。
乙醚。
等。
棉签。
水。
视频仪。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1.板书设计。
蒸发: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状态变化:液体气态。
蒸发能量变化:吸热。
影响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风速。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液化。
液化状态变化:气态液态。
能量变化:放热,影响因素:温度下降,体积压缩汽化吸热,液化放热,规律的应用。
低沸点物质的应用。
2.教学过程设计。
蒸发⑴分发器材,实验室上课无此步骤。
⑵让学生用棉签蘸30%酒精涂在手上,观察现象,讨论,归纳出蒸发概念。
⑶例举洗手后不擦干怎样使手快干,归纳出影响蒸发的因素。
⑷俗话说冷冷在风里,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归纳出蒸发的能量变化。
⑸设凝,电风扇能对任何物体降温吗?⑹分组实验,水的沸腾。
注意观察现象,并描述。
a沸腾前,水的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有大量气泡从杯底及四周水中产生并迅速增大,汹涌冒出水面。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精选2篇)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第四节汽化和液化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的教案篇2《液体的蒸发》是新课程七年级第四章第2节中的知识内容,蒸发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之一,也是两种汽化现象中的一种。
本节主要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熔化和凝固,因此,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而且蒸发现象接触较多,感到易学,只要增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得到结论。
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汽化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2)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影响因素,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列举并分析增大蒸发和减少蒸发的事例。
(3)确认液体蒸发时,温度要降低并以此来解释相关的现象。
2、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初步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培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分析、归纳学习方法实验探究、合作讨论、归纳器材烧杯、玻璃片、温度计、酒精、酒精灯、滴管、棉花。
课程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关蒸发概念,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FLASH动画、幻灯片。
第3节 汽化和液化教案

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案知识与技能1.明白什么是汽化、液化。
明白得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明白什么是沸点。
3.明白蒸发能够制冷。
过程与方法1.观看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点。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一、实验与发觉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看现象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看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缘故。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什么缘故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
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那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看“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究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好,同时表达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觉1.设置情形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觉了一些惊奇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说明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觉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确信,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连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连续给水加热,温度会可不能连续上升?师:水沸腾后,连续加热,温度会可不能连续上升?水沸腾时怎么说有什么特点,最好通过什么来观看?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看现象,教师巡视。
提示学生把观看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最新-《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优秀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汽化和液化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汽化、液化,理解汽化、液化可逆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知道沸点3、知道蒸发可致冷4、知道液化的两种方式5、结合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习物理知识、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教学重点:1、水的沸腾2、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3、液化的方式教学难点:沸腾与蒸发的区别教学过程:复习引入1、熔化过程中,要吸热还是放热?2、晶体熔化条件、特征各是什么?3、凝固,要吸热、放热?4、由三态变化引入汽化、液化新课。
探究新知一、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分类:沸腾、蒸发(一)沸腾1、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剖析:①发生部位:液内和液表②发生温度:一定温度(沸点)③程度:剧烈2、水的沸腾实验:⑴目的: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沸腾温度⑴装置:注意:器材;组装等⑴沸腾前的现象:少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小,未到水面消失。
⑴沸腾时的现象:大量气泡形成,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⑴记录表格时间/min温度/⑴⑴图像:(描点作图;图像分析)⑴沸点:定义: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②影响因素:液体种类;液表的气压(由学生阅读教材P60的小资料《几种液体的沸点》归纳)③水的沸点:1标压下,是100⑴补充:液体温度计中液体选用要求凝固点<被测液体温度<沸点3、沸腾条件:①温度条件:温度达到沸点②热量条件:不断吸热练习:如图所示,当烧杯中的谁沸腾后,试管中的水是否沸腾?4、沸腾的特征:①温度特征:温度不变(保持在沸点)②热量特征:不断吸热学生讨论:教材P60想想议议(如下图)——纸锅如何将水烧开的?⑴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上的纸⑴水沸腾而纸锅不燃烧:纸的最高温度为水沸腾时的温度,达不到纸的沸着火点。
(二)蒸发1、定义: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气化现象。
《汽化与液化》教案.doc

第三节汽化与液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
2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蒸发可以制冷。
3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二)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索物理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1)探究水的沸腾。
(2)蒸发与沸腾的区别。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宜运用实验、讨论等探宄方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温度计、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细线、玻璃片、水槽、塑料袋。
四、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春天,长江地区常出现大雾天气,影响交通运输,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二)新课教学1.整体感知汽化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液化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液化放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冋吋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沸点不同。
蒸发是只在液体表而进行的汽化现象,蒸发有致冷作用。
2.教学互动互动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明确通过观察实验“酒精的汽化与液化”,归纳出汽化与液化的定义。
互动2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明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水的沸腾过程中有什么规律。
在实验吋应引导学牛.注意观察比较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情况与温度的变化情况。
从而归纳出沸腾是物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耍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互动3测开水温度是选用洒精温度计,还是选用水银温度计?明确各种液体所兵有的固定的沸腾温度,叫沸点。
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测开水应选用水银温度计,因为水银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而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互动4常温下,湿衣服也能晒干,为什么?明确这是蒸发现象。
通过讨论,归纳蒸发的特点:(1)只存液体表面;(2)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3)汽化进行得缓慢。
互动5有人屮暑时,除了给他扇扇子,还要擦洒精来降温,为什么?明确这是为了加快蒸发吸热。
汽化与液化教案

汽化与液化教案汽化与液化教案教案一: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汽化与液化的基本概念;2.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原理;3.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二、教学内容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三、教学重难点1.汽化与液化的概念;2.汽化与液化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举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通过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和一些冰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水的状态变化的思考,提出问题:“当我们将冰块放入水杯中,冰块会变成什么?”“当我们将水杯放在室温下,冷水的水温会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汽化的概念讲解汽化的概念:液体变成气体的过程叫做汽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杯开水冷却后的蒸汽,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概念。
Step 3 汽化的原理讲解汽化的原理:汽化是由于液体内部分子间的吸引力减弱,分子速度增加,逐渐克服液体表面的压力并从液体表面逸出而形成。
这种分子从液体中逸出的过程叫做蒸发。
引导学生理解汽化的原理。
Step 4 生活中的汽化例子以水的汽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水的汽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出示一个水杯,里面装有一定量的水,让学生观察水杯中水的状态。
然后,将水杯放置在室温下,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Step 5 液化的概念讲解液化的概念: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叫做液化。
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瓶气体充满的气球,然后将气球放入冷却液中,观察气体充满的气球变成液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概念。
Step 6 液化的原理讲解液化的原理:液化是由于气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增强,分子速度减慢,逐渐克服气体内部的压力并凝聚成液体。
引导学生理解液化的原理。
Step 7 生活中的液化例子以液化气的液化为例,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液化气的液化过程。
首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充满液化气的气罐,然后将气罐放置在冷却液中,观察气体逐渐液化的过程。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汽化与液化的概念和原理,并能够举出生活中的汽化与液化的例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栾川县栾川乡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
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6.通过对“坎儿井”工作原理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进行实验和观察。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
(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
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表面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部分麻油漂浮在酒精表面,再请学生闻气味。
沸腾的引入
蒸发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快。
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板书: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35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
根据实验要求
设计实验。
(投
影:实验装配示
意图)
要求组内
同学分工合作,明确个自任务。
请学生点燃酒精灯,开始做实验。
(投影: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
参与学生实验,了解情况,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请学生汇报本组实验的情况及得出的结论,尤其注意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
投影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简介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并示范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投影方格坐标。
引导学生对水的沸腾图像进行分析,同时完成课本P36填空练习。
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
味。
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
体表面。
知道蒸发与沸腾进行时
快慢程度不同。
回忆、描述
自己印象中水沸腾时的情
况。
看课本归纳出实验的目
的是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研
究水沸腾时的温度。
明确实
验步骤及观察的内容。
看实验装配示意图,动
手组装实验器材,烧杯内倒
入150ml、20℃左右的水。
组内明确分工,一人看
表计时,一人读出数并记录
在表格中,同时都注意观察
水的沸腾现象,实验结束后
记入表中。
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
进行实验。
经小组讨论后汇报本小
组在不同时间段的水温、气
泡、声音情况,并小结实验。
得出结论:沸腾需要吸热。
沸腾是表面和内部同时发
生。
听介绍,看示范,了解水
的沸腾图像的画法。
初步了解利用图表分析
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
根据图表做练习。
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
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
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
学生的好奇,从而进行
深入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经验
中得出蒸发与沸腾的
又一区别,学生大多可
以接受。
由于水沸腾现
象日常不易直接观察,
特别是其内部情况,学
生对此了解很少,很难
较全面的进行描述,故
引发探究欲。
明确各自任务,做
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
工作。
教师的参与会给
学生极大的鼓励,同时
也可以保证实验的效
果。
通过对实验全过
程的观察,学生不难得
出沸腾的条件和主要
特征。
由于初二学生对
函数图像还没有接触,
教师用两个坐标点举
例说明绘图的方法。
应
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初
步的了解。
汽化和液化
第二课时
栾川县栾川乡初级中学崔程远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
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
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2.课件: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录像);液化石油气
3.图片:水蒸气的凝结、露、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