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脑卒中后跌倒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

合集下载

《脑卒中:病理生理学、诊断与治疗》笔记

《脑卒中:病理生理学、诊断与治疗》笔记

《脑卒中:病理生理学、诊断与治疗》读书记录目录一、书籍概述 (2)1. 书籍简介 (3)2. 作者介绍 (3)二、病理生理学概述 (4)1. 脑卒中定义及分类 (5)1.1 定义与发病机制 (6)1.2 脑卒中类型划分 (7)2. 病理过程分析 (8)2.1 脑组织损伤机制 (9)2.2 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过程 (10)三、诊断与评估方法 (12)1. 诊断流程 (13)1.1 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 (14)1.2 影像学检查应用 (15)2. 诊断技术介绍 (16)2.1 脑电图检查 (17)2.2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2.3 其他辅助诊断手段 (20)四、治疗方法探讨 (21)1. 药物治疗方案 (22)1.1 药物治疗原则及常用药物介绍 (23)1.2 药物剂量调整与不良反应处理 (24)2. 手术治疗适应证及术式选择 (25)2.1 手术适应证分析 (25)2.2 常见术式介绍与评价 (26)一、书籍概述《脑卒中:病理生理学、诊断与治疗》是一本关于脑卒中疾病的重要著作,全面阐述了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浅出的理论知识和实用技巧,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脑卒中这一常见且严重的疾病。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介绍了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和发病机制;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包括脑血管病变、血栓形成、栓塞和出血等;第三部分重点介绍了脑卒中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第四部分探讨了脑卒中急性期的救治策略,包括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第五部分则重点关注了脑卒中的预防措施,如控制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和早期筛查等。

本书内容丰富,适合临床医生、神经科医生、护理人员以及医学生等相关人员阅读。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知识,掌握诊断和治疗技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

脑卒中PPT课件最新完整版

脑卒中PPT课件最新完整版

基因治疗与精准医学
介绍了基因治疗在脑卒中预防和治疗 中的潜在作用,以及精准医学在脑卒 中诊疗中的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性化治疗策略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脑卒中的治疗将更加个性化,根据患者的 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
多学科协作与综合治疗
预测未来脑卒中的诊疗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心血管 科、康复科等的综合治疗。
远程医疗与智能辅助
随着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脑卒中的诊疗将更加便捷 和高效,患者可以获得更及时的救治和康复指导。
预防策略的优化
强调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在减少脑卒中发病率和复发率中的重要性, 预测未来将有更多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和预防措施出台。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脑卒中的症状因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 碍、偏瘫、失语等。
分型
根据病理性质,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 卒中占比较大,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 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02 诊断与评估
诊断依据及流程
理等。
尿路感染预防
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 更换导尿管、鼓励患者
多饮水等。
压疮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 用气垫床或软垫、定期
翻身等。
深静脉血栓预防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穿 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
等。
处理方法总结和效果评价
肺部感染处理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同时加强呼吸道护理和营养支持。
压疮处理
脑卒中PPT课件最新完整版
contents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

脑卒中后跌倒风险评估及综合干预专家共识一、脑卒中后跌倒的机制和危险因素1.脑卒中后神经功能障碍根据文献报道结果显示,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是非脑卒中者的1.5 ~2.1 倍。

也有少量短期研究(平均随访 6 个月) 报道神经功能损害较重的脑卒中后患者跌倒率不一定低于非脑卒中老年人,可能是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导致脑卒中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从而掩盖了跌倒风险的增加。

脑卒中后患者跌倒通常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脑卒中后肌肉无力或痉挛、感觉缺失、忽视、视野缺损、平衡功能障碍、注意力下降、视空间障碍均可能增加跌倒的风险。

前循环脑卒中后患者跌倒大多是因锥体束损害导致的肌肉无力,而后循环脑卒中后患者则是因小脑或前庭功能不全出现眩晕、位置感和协调性损害。

前循环脑卒中还会影响感觉通路出现浅感觉缺失和本体感觉障碍,导致姿势控制障碍。

Ashburn 等认为下肢不稳定且上肢运动功能差的患者更容易跌倒,因为患者在接近跌落的时候无法用上肢自救。

非优势半球脑卒中常伴随肢体忽视、幻觉等,使得患者缺乏对环境危险的警惕,更易出现跌倒。

脑卒中还会引发各种眼部和视觉问题,如视神经麻痹、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上睑下垂、瞳孔障碍、眼肌麻痹、复视、追踪扫视障碍、皮质盲等,导致姿势稳定性变差、跌倒发生。

高级皮层功能损害特别是执行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脑卒中后患者执行运动任务过程中注意力下降、判断力受损、整合能力下降、姿势控制障碍,增加跌倒风险。

2.脑卒中后合并症合并情绪异常如抑郁症状、跌倒恐惧等的脑卒中后患者更容易跌倒,而跌倒本身也会触发情绪反应。

据文献报道,蒙哥马利-奥斯伯格抑郁量表( MADRS) 得分每下降1 个标准差,脑卒中后患者发生跌倒的相对风险增加1.5 倍。

许多老年人尽管以前未发生过跌倒或骨折,但由于抑郁症状和害怕跌倒的情绪,会表现出“谨慎步态”,如轻至中度的步速减慢、步幅减短及基底增宽,使得步态变异性显著增加,反而可能导致新的跌倒,在这些老年人中可发现额叶和锥体外系功能改变。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卒中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跌倒坠床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不仅会导致二次伤害,还会增加其身心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

对于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对策显得至关重要。

1. 运动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的脑组织损伤,致使其运动功能水平受到了明显影响,容易出现肌力减弱、不稳定等症状,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2. 平衡感觉障碍:脑卒中患者的平衡感觉障碍是其复杂的病理生理学表现之一,缺乏平衡感觉的支持,使得患者行走、转身等动作时更容易失去平衡而跌倒。

3. 感觉运动障碍:脑卒中患者常常出现感觉运动障碍,包括肢体运动粗细不同、感觉缺失等现象,这些都会增加患者跌倒坠床的风险。

4. 肢体协调障碍:脑卒中患者由于肌张力障碍、不适当姿势等因素,导致肢体协调能力下降,若在行走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极易失去平衡而发生跌倒。

5. 心理因素:脑卒中患者多伴有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使得其对环境和自身状态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下降,容易在行动中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增加跌倒坠床的可能性。

6. 环境因素:脑卒中患者往往要长时间卧床或需要辅助走动,不适当的环境条件,如走廊狭窄、地面湿滑、电线杂乱等,容易使患者在行动中失去平衡而跌倒。

7. 药物因素:脑卒中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降压药物、脑血管扩张药物等,容易产生头晕、乏力、运动障碍等不良反应,增加跌倒坠床的风险。

8. 护理不当:脑卒中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疏忽、粗暴、不细心等情况,容易引起患者身体不稳定,导致跌倒坠床。

1. 运动功能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脑卒中患者的运动障碍情况,开展规范的康复训练,包括主动活动和被动功能锻炼,帮助患者提高肌力、平衡性和协调性,降低跌倒坠床的风险。

2. 平衡感觉训练:护理人员可以开展平衡感觉训练,包括坐立转移、行走训练、站立平衡练习等,帮助患者提高平衡感觉,增强行走和站立的稳定性。

脑卒中流行病学

脑卒中流行病学

要点三
描述性分析
对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 括计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指 标,以初步了解数据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的综合与解释
综合研究结果
将各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脑卒中的 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率、死亡率、危险 因素等。
解释研究结果
根据综合结果,解释脑卒中的流行病学规 律和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社区干预试验
在社区范围内开展干预措施,通过对比干 预前后的脑卒中发病率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04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结词
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这些因素对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起着重要作用。
详细描述
研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作用,探讨其发病机制和相互关系,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常规调查方法
长期随访
对特定群体进行长期跟踪调查, 收集与脑卒中相关的数据,以获 得准确的流行病学信息。
病例对照研究
以脑卒中患者和未患病者为研究 对象,通过比较两组间的暴露因 素,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
横断面研究
在特定时间点收集某地区脑卒中 患者的相关数据,以评估脑卒中 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脑卒中流行病学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设计 • 脑卒中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
01
引言
脑卒中的定义与特点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管发生破裂或堵 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损伤。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与护理对策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每年都在呈上升趋势。

而脑卒中患者由于瘫痪、感觉障碍、失语、认知障碍等症状的影响,容易导致跌倒和坠床,这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会增加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护理负担。

对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的因素及护理对策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具有重要意义。

1、肌力下降:脑卒中患者由于肌肉的瘫痪和无力,容易导致行走困难、支撑不稳,从而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2、感觉障碍:脑卒中常伴有感觉障碍,包括触觉、视觉、平衡觉的丧失,这会使得患者在行走或站立时难以保持稳定,容易出现跌倒情况。

3、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下降等,这也会增加跌倒的危险。

4、药物影响:脑卒中患者常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或降压药物,这些药物会影响患者的血压、心率等生理指标,进而增加了跌倒风险。

5、环境因素:家庭和医疗机构的环境安全因素,包括地面的平整程度、楼梯的设计、家具的排布等,也会对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造成一定的影响。

1、评估风险:针对脑卒中患者的特殊情况,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包括肌力、感觉、平衡、认知功能等多个方面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2、康复训练:对于肌力下降的患者,可以通过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手段,帮助患者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提高行走的稳定性,从而减少跌倒的风险。

3、环境改造:对于家庭和医疗机构的环境安全因素,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造,比如铺设防滑地面、安装扶手和扶手栏、调整家具的位置等,以减少患者跌倒的可能性。

4、药物管理:医护人员需要对脑卒中患者的药物进行严格的管理,包括遵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定期检查药物的剂量和疗效等,以减少药物对患者健康的不良影响。

5、护理干预:对于感觉障碍和认知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比如及时提醒患者注意脚下环境、协助患者行走等,帮助患者预防跌倒。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脑卒中的病理生理学
脑卒中是指大脑血管破裂或者阻塞导致的脑功能丧失的一种疾病。

它既能影响身体功能,也会影响到患者的社交和生活质量。

具体病理生理学机制如下:
1. 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通常是由于血流量减少或者血流中断导致的。

主要原因是脑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血栓形成,或者是因为严重的动脉痉挛直接引起脑动脉血栓形成。

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类型是大脑半球。

严重的中枢神经功能受损是由于缺血引起了氧气供应不足。

2. 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指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

这种类型的卒中发生率比缺血性卒中要低,但是死亡率较高。

出血性卒中的机制比较复杂,但是主要由于血管破裂导致脑外伤、动脉瘤破裂或者高血压等因素导致。

尽管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较缺血性卒中要低,但是患者复苏的时间会更长,治疗的难度也会更大。

3. 继发性卒中
继发性卒中是由于基础疾病所引起的脑功能损伤,这些基础疾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高血压等。

无论是缺血性卒中还是出血性卒中,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神经损伤和炎症。

脑卒中损伤的主要机制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死亡,神经胶质细胞的变性、出血和水肿。

脑卒中的机制涉及血管、血栓、炎症和神经元死亡等多个方面。

因此,有相当的治疗方法可以减轻症状并帮助患者恢复。

早期治疗包括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措施来缓解症状。

在未来,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更好的认识脑卒中病理生理学机制,我们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更有针对性的药物。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

在我国,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深入了解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于预防、治疗和管理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脑血管疾病的定义及分类脑血管疾病是指脑血管系统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小血管病和脑血管畸形等。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和脑出血是较为常见的类型。

1. 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缩窄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它可分为大动脉闭塞和小血管闭塞两种类型。

大动脉闭塞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小血管闭塞的病因则包括微小动脉硬化、血小板聚集和血管炎等。

2. 脑出血脑出血是脑内血管破裂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脑出血可分为原发性脑内出血和脑外血肿两种类型。

前者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而后者则多见于外伤患者。

二、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1. 脑血管病变的形成脑血管病变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病变类型。

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程中,大量的脂质和胆固醇等物质在血管壁内沉积,其后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形成斑块。

斑块的形成相对较稳定,但斑块破裂后肉芽组织形成,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出现脑卒中。

2. 脑血流改变脑血流的改变是脑血管疾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血流的改变不仅会导致脑缺氧,还会引起受损神经元的功能损害。

比如,脑卒中时因缺氧引起的胞外pH下降和游离钙增加可导致神经元的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从而产生神经元毒性效应,加重脑部神经元的损害。

3. 神经元损害脑血管疾病引起的神经元损害是脑血管疾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神经元损伤的程度和范围决定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预后。

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神经元的缺血和缺氧引起细胞内ATP水平降低和胞内Ca2+浓度升高,造成氧化应激和线粒体功能失调。

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发生炎症和细胞凋亡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进一步加重神经元损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医学脑卒中后跌倒的流行病学及病理生理学邓晓清※(综述),方芳(审校)(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南宁530001)中图分类号:R7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3)12-2151-03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13.12.014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课题(Z2012612)摘要:脑卒中生存者存在跌倒的风险,跌倒在生理及精神上可导致严重后果。

脑卒中可使髋部骨折的危险增高,髋部骨折后,患者难以恢复到病前独立运动能力。

害怕跌倒在跌倒后常见,可引起活动减少,抑郁甚至独立运动能力降低。

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子为平衡障碍及步态障碍,脑卒中相关的平衡障碍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他动动态平衡受损,步态异常包括平地行走、复杂行走的技巧能力下降,髋部及膝部复合性运动减少,稳定性减少而发生跌倒。

关键词:脑卒中;跌倒;平衡障碍;步态障碍Epidem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Falls in Individuals with Stroke DENG Xiao-qing ,FANG Fa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 ,Nanning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 :Stroke survivors are at high risk for falls in all poststroke stages.Falls may have severe conse-quences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Individuals with stroke have an increased risk for hip fractures ,and after such a fracture ,they less often regain independent mobility.In addition ,fear of falling is a common consequence of falls ,which may lead to de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social deprivation and ,eventually ,loss of independence.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falls are balance and gait disorders.Stroke-related balance disorder comprise quiet stance perturbations ,self-induced perturbations and external balance perturbations.Gaitabnormalities include reduced propulsion at level walking ,complex walking skills ,decreased hip and knee flexion ,and reduced stability resulted falls.Key words :Stroke ;Fall ;Balance disorder ;Gait disorder跌倒是脑卒中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脑卒中后跌倒的风险不仅在急性期,还可贯穿脑卒中存活者生命的全过程。

由于脑卒中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费用亦随之增加,使得脑卒中后跌倒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提高。

与脑卒中相关的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均需具有预防脑卒中各个时期跌倒的知识。

1脑卒中后跌倒的流行病学1.1脑卒中后跌倒的发生率跌倒常发生在住院前5d ,晚上多见,脑卒中急性期跌倒占3.8% 22.0%,跌倒频率为每例患者每年2.2 4.9次[1]。

脑卒中后跌倒的发生率高于非脑卒中的同龄人,与脑卒中的病程有关。

康复期跌倒发生率为10.5% 47.0%,频率为每例患者每年1.3 6.5次,跌倒常见于康复期前3周,与康复进行的时间、病情严重程度及康复项目有关,生活能力越低,跌倒发生率越高[2-3]。

家居的跌倒发生率根据观察时间而不同,3个月为23%,6个月为40%,1年为43% 48%[4]。

反复跌倒的发生率6个月为21%,12个月为57%,跌倒频率为每例患者每年1.4 5.0次[5]。

1.2脑卒中后跌倒的环境住院期间空间定位障碍及失语症为跌倒的主要原因,而时间、地点(房间、洗漱间、厕所)等不是跌倒的主要原因,跌倒多发生在白天、翻身及未获得帮助时,其次在房间及走廊行走及锻炼时[2]。

跌倒与智能受损程度相关,伴智能障碍的患者因接受指导困难而难以执行预防措施,个体化的帮助对预防跌倒有益。

家居期间,跌倒多发生于户外,步行及遇到障碍物时容易出现,其风险与肌肉力量有关[2,5]。

1.3脑卒中后跌倒的危险因子脑卒中后跌倒的危险因素在各个时期大致相同。

住院期间跌倒最容易发生在翻身时,翻身能力为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日常生活能力,特别是平衡及步态异常则是脑卒中后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另外,脑卒中后智能障碍、抑郁、感觉缺失、空间定位障碍也是跌倒的重要危险因素。

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股四头肌力量减弱、痉挛、不能完成10m 行走、偏侧忽略及不合作。

与非跌倒脑卒中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偏盲及脑卒中的类型及部位(双侧脑卒中及脑干除外)与跌倒的相关性差。

1.4脑卒中后跌倒的后果脑卒中后跌倒可导致躯体及心理损伤。

躯体损伤的发生率为8% 69%,轻者为软组织损伤,重者为骨折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1-3]。

骨折发生率为0.6% 8.5%[2-3],由于脑卒中后麻痹侧骨密度降低,下肢活动减少,下肢瘫痪直接累及髋部,半数以上骨折发生于麻痹侧髋部。

髋部骨折后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外科治疗骨折的病死率较正常骨折老年人高[5]。

心理损伤主要指跌倒害怕再跌倒的恐惧心理,其程度与平衡及步态异常程度有关,害怕再跌倒可限制患者活动,心血管适应能力差,自信心以及生活自理能力下降[6]。

脑卒中后抑郁是跌倒的高危因素,害怕再跌倒可加重抑郁,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跌倒2次以上的患者社交能力明显下降,跌倒者更害怕再跌倒而限制社交及身体活动,从而使跌倒风险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

2平衡及步态异常的病理生理学维持正常的平衡需要良好的肌力、肌张力、视觉、躯体感觉(本体感觉、前庭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其生理基础是身体的翻正反射和平衡反应,静态姿势的维持主要依靠牵张反射,四肢伸肌作为抗重力肌起着主要作用。

运动中枢保持身体平衡需要用快速的平衡反应来实现,此反应属于全身的自动性反射,机制是由于机体进行旋转或直线变速运动时,速度的变化刺激前庭器官的结果。

维持正常的平衡能力分三级:一级平衡为静态平衡,即机体在无依靠下能坐稳或站稳,体质量平均分配;二级平衡为动态平衡,即机体能做各方向不同摆幅的摆动活动;三级平衡为他动动态平衡,即在他人一定的外力推动下仍能保持平衡。

维持步态包括下肢肌肉有节律运动产生足够的机械能量来推动躯体移动,足部有足够的判断能力来预测摇摆,下肢有足够的力量来稳定身体,机体能及时改变步态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2.1平衡的病理生理学2.1.1静态平衡维持人体静态平衡需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及骨骼肌的协调配合,任何一环节受损均可使静态平衡紊乱,故成为诱发跌倒的内在因素,通常表现为身体摇晃的幅度及频率改变以及下肢负重比例不均。

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身体摇晃次数较同龄非脑卒中者多,幅度增大,重心偏向健侧下肢,在重心移动时健患侧下肢的动力学改变对维持静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不同,患侧只占30%,健侧则起到70%的作用[7]。

健、患侧踝关节运动对维持静态平衡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患侧为11% 45%,提示患肢对维持平衡的作用较其负重的作用小[7]。

脑卒中后继发视觉及智能障碍亦影响静态平衡。

视觉障碍时,身体摇晃增多,负重的不对称性相对不受影响,本体感受反馈结构受损时,患者更多依赖视觉信息,使受损的感觉系统重新整合而维持姿势的稳定;继发性认知障碍患者在静态下可出现身体摇晃增多,健侧下肢负重比例增加[8]。

脑卒中后静态平衡受损与跌倒相关,但相关系数小(r=0.27),提示静态平衡紊乱导致跌倒的可能性小。

有研究表明,身体摇晃不是非脑卒中人群日常生活中跌倒的危险因素,但脑卒中后感觉信息减少及身体控制能力下降对静态平衡的影响大,是跌倒的危险因素[7]。

2.1.2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主要机制为正反馈,脑卒中后反馈中枢受损可致动态平衡受损,脑卒中患者身体移动速度减慢,将身体从健侧移动到患侧较其从患侧移动到健侧所需的时间长,目标准确率下降,站立时朝任意方向移动身体的能力均下降,其中健侧移动身体的能力优于患侧[9]。

患侧上臂摇晃幅度及高度下降,上臂肌肉的潜伏期延长,正反馈控制的拮抗肌肉运动紊乱,平衡能力及执行挑战性动作的能力下降,提示脑卒中后动态平衡受损[10]。

脑卒中后动态平衡受损可增加跌倒风险,脑卒中患者中跌倒者较非跌倒者运动执行能力差,完成规定动作的时间长,加上跌倒者患侧胫骨前肌收缩振幅低,表明正反馈机制受损可导致跌倒[10]。

2.1.3他动动态平衡他动动态平衡通常发生于支撑物移动或翻转,围绕腰部推动物体时,当外部力量作用于机体时,刺激包括体躯、视觉及本体感觉等感觉输入,通过反馈机制使身体保持平衡。

脑卒中患者麻痹侧小腿肌肉对突然的支撑物体运动的反应性延迟,麻痹侧膝反射减弱,反射一致性差,致他动动态平衡受损,从而导致跌倒风险增加[11]。

另外,跌倒者胫骨前肌、股二头肌及股四头肌反应性延迟,肌肉远近端活动间隙长度延长,亦使跌倒风险增加[12]。

2.2步态的病理生理学2.2.1平地行走脑卒中患者平地行走的共性为:①行走速度变慢。

脑卒中后患侧髋关节外展、膝反射、踝关节背屈、腓肠肌力量减弱,使得平地行走能力差,患者试图通过加强患侧髋关节外展以及健侧的推力来来代偿,由于髋部肌肉群力量差,代偿只能部分提高行走速度而达不到正常速度[13]。

②脚部清晰度差。

脑卒中后患肢无力,患侧胫骨前肌及腓肠肌活性下降,膝关节度小,膝下降使得脚部清晰度下降,易出现摇晃及跌倒,患者常通过下肢的环形运动,骨盆向患侧倾斜、躯干向健侧倾斜来避免[14]。

③姿势稳定性差。

摇晃后期,患侧踝关节背屈及膝关节外展受限,腓肠肌活性下降,负重后关节度变小,活动不灵活,使得患侧基础支持力量下降,躯干向额部过伸[15]。

另外,单腿负重时重心到患脚之间的距离增大,重心投射在基础支持之外,患肢负体质量的比例减少,使得姿势稳定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