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五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合集下载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2.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 上疏请行海禁。
3.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 22年(1757),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 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 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状况方面发 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从积极发展对外交往到厉行海禁、闭关 锁国,中国从自信开放逐步走向了封闭 保守。在盲目自大情绪的作用下,中国 未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日益落后, 从一个繁荣富强的大国沦为列强争相侵 略、掠夺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 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 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 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 础狭窄。
谢谢
从上述的材料分析,当时的中国 的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技术先 进、国力强盛,居世界前列的泱泱 大国。从积极进行对外交往的史实 中看出,中国是一个极度开放进取 的国度。而也正是开放进取成就了 中国古代的繁荣。
1.“三保下西洋,费银钱数十万,军民死 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与国家何益?”
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
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 最终到达美洲。
三、动脑想一想:
阅读并解释下面材料表达了哪些不同的观点。
“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 --《明史·郑和传》
“三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 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卷八
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的影响相比较, 郑和下西洋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西洋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 起来,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 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传播基督教
哥伦布航海的另一个动机是为了传播 基督教,将欧洲的文化和信仰传播到 海外国家。
03
航行规模与影响
郑和下西洋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最多时达到200多艘船,随行 人员超过27000人。相比之下,哥伦布的船队规模较小,只 有3-6艘船,随行人员也只有1000多人。
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 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 郑和船队的远航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和先进航海技 术。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同时也是为了寻找 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和珍宝。
哥伦布航海
01
哥伦布航海是15世纪末欧洲航海 探险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远航 探险活动,他率领船队向西穿越 大西洋,最终到达美洲大陆。
02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通 往东亚的新航路,同时也有探索 新大陆和寻找财富的动机。
哥伦布航海的规模与影响
规模
哥伦布的船队规模较小,只有3-6艘船,随行人员也只有1000多人。
影响
哥伦布的航海探险开启了欧洲对新大陆的殖民时代,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哥伦布的航行发现了新大陆,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同时也 对美洲的原住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4
航行技术与装备
郑和下西洋的技术与装备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 比较
• 历史背景 • 航行目的与动机 • 航行规模与影响 • 航行技术与装备 • 结论:比较与启示
01
历史背景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明朝时期的海上远航探险活动,由郑和率领船队出海,前往东 南亚、南亚、中东和东非等地。该活动始于1405年,持续到1433年,是当时世 界上最远航行的探险活动之一。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之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之比较

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 商业革命: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规 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 生变化。 • 价格革命:又称作物价革命 。新航路开辟 后,美洲贵金属流入欧洲。货币供应量的 增加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即通货膨 胀。衣食固定地租的封建主贵族势力衰落。 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增强。所以价格革命 推动了欧洲国家、特点、影响(结 果)等方面比较
• 背景:(1)明朝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 建制度衰落;(2)西欧商品经济发展,资 本主义兴起。 • 目的:(1)政治目的,宣传国威,加强与 海外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奇珍异宝 的需求;(2)经济目的,海外殖民,掠夺 财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 特点:郑和下西洋时间早,规模大,次数 多。贸易性质也不同,前者是封建国家朝 贡性的贸易,后者是掠夺性贸易。
影响:(1)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 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 举,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 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但其不计经济 效益的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对中国新 的经济因素未产生直接作用。造成了巨大 的经济负担。因此也不可能持久;(2)西 欧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 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密切了世界 各地的联系,导致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开始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二、形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 根源在于两次航海的经济基础不同。前者 是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航海;后者是建 立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兴起的基础之上
三、郑和下西洋废止原因及其启示
• 原因:朝贡贸易不计经济效益,违背经济 规律。耗费浩繁,国库枯竭。明末的禁海 令,实行闭关政策。 • 启示:发展对外关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规 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坚持改革 开放。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精神:不畏艰险、开拓创新、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凤凰号重走“郑和路”
印尼郑和清真寺新落成
航海的影响——哥伦布航海
印加文化遗址 美利坚的主人
印第安人在矿山中劳动
西班牙阅兵纪念哥伦布
哥伦布纪念碑
全美洲“移民之父”
美国华盛顿纪念“哥伦布日”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纪念币
航海的影响
相同: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大事,加强了世界 各地的联系。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 明清统治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 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 机时,历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1、要有危机意识。
2、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 自强不息的精神。
3、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 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 的积极作用。
(一)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 派遣人:明成祖 时间: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
最远点: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①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②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早半个多世纪,
意义 船队的规模也大得多; (作用) ③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
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郑和每到一国家,便向该国君主宣读大明
皇帝的诏谕。并赠送礼物给各国,然后购买当
地的珍奇物品,又邀请各国使节访华。 好、好、
好……
有空来我们国家
玩啊……
他更像一位亲善大使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 联系,增进了友谊,将永留史册!
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纪念活动
江苏太仓航海节(刘家港) 舟山“绿眉毛”号 拍摄《郑和下西 洋》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虽未发现新大 陆,但决不是 “杨白劳”!
功过相当,功 魁祸首!≠”强 盗”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母舰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 哥伦布航海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 郑和 下西 洋 哥伦 布航 海
结果
航空 厚往 和平 造福 母舰 薄来 亲善 亚非 小渔 东方 殖民 祸殃 船 金梦 扩张 美洲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 航海的比较
焦点问题
郑和下西洋 与哥伦布航海 的实力状况如何?
规模
郑和为什么 没有发现美洲?
目的
郑和下西洋 与哥伦布航海 所带来的影响?
影响
如何客观公正评价 郑和与哥伦布?
郑和下西洋留 下什么经验教训?
活动一:海上实力大比拼
与漫 西画 方一 小: 渔东 船方 航 空 母 舰
发漫 现画 新二 大: 陆“ 小 渔 船 ” 捷 足 先 登
分组讨论
新大陆为什么让 小渔船捷足先登? 为什么航空母舰 发现不了?
从航海的动因、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多个角度来 思考。比如,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 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 动因;又如,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 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从国内经 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 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 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从参与者情况来 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 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 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 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 盗”
使漫 者画 与三 “: 海和 盗平 ”
当地人的态度 各是怎样?为 什么出现这样 的反差呢?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黄金,掠夺土地,发展贸易。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他(郑和)更像一位亲善大使,而不是舰队司令, 或是商队老板……
郑和在不到20年时间内(前6次)跨越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
威最大限度的远播到海外。 —— 《剑桥中国明代史》
“三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 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卷8
根据材料,结合前面所学,说说你从 郑和身上看到了哪些精神品质?
开放兼容、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等
1、嘉靖27年(1548年),浙江巡抚朱纨上疏请行海禁。 2、清廷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乾隆22年(1757),
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从上述材料看,当时的中国社会在对外政策上以及社会 状况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江苏太仓航海节(刘家港)
舟山“绿眉毛”号 拍摄《郑和下西洋》
凤凰号重走“郑和路”
印尼郑和清真寺新落
成这些纪念活动说明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1405年 至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 次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 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 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 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 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 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
“这是灭绝种族和悲痛的500年。哥伦布 纪念日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哀悼日,是一个 十分黑暗的日子。”
为什么对哥伦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点?
哥伦布航海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强了各大 陆的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全球动植物品 种的交流和传播,但野蛮的殖民扩张,犯下滔天 罪行。他的航海活动实质上是侵略。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一、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所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去收集资料。

2.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

难点: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四、教与学的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明朝时期航海家郑和受命七下西洋,当时的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

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

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二)、师生合作突破重难点师:今天我们就从三个方面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远航,首先我们从规模来看,请同学们阅读书本52页,完成53页的表格活动一:郑和下西洋哥伦布航海200多艘最少一次3艘,最多一次17船只数量艘海船长151.8米,宽61.6米长24.5米,宽6米船只大小牲畜、农具、种子、粮食携带的货物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铁器等出海人数最多时达27800人最多一次1000多人随行人员的数量师:那再请同学们分析图6-34和图6-5,比较一下两者的航海所经地区生:郑和下西洋途经的主要地点:福州、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满剌加(今马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哥伦布航海途经的主要地点: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终到达美洲。

综合探险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综合探险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比较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 统治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 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 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史 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 要有危机意识。 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 息的精神。 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 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 作用。
第一次
1405年6月
62
27 800
第二次
1407年9月
249
待考
第三次
1409年9月
48
27 000
锡兰、古里、满剌加(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 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拨把丹、小柯兰、 南巫里、甘巴里等 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非洲东岸麻林(今肯尼 亚)、木骨都束、不剌哇等 忽鲁谟斯、阿丹、木骨都束、不剌哇、爪哇、古里
(4、5、6、7、8、9条是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最终被禁 )
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 禁止,为什么?
应该(理由)
劳民伤财,有损国家利益
不应该(理由)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远播 了中国的文化,将中国介绍给了世界,具有深远 的历史意义。
阅读课文P55页第一段和下面的材料,请你 说一说为什么对哥伦布会存在如此截然相反的观 点。
加强了明朝与海外 影 诸国的联系,但是它采 取的是不计较经济效益 响 的做法,给明朝政府造 成了巨大财政负担,最 终导致航海壮举绝响。
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可以从航海的动因、价值 观念的不同等多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郑和航 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 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又如,中国人崇尚和平,没 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新领土的野心;从 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 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 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 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 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 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王,资金由国库拨支, 社会基础狭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 和
①宣扬国威; ②加强与海外诸国的外交联系; ③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④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哥 伦 布
①直接目的在于寻找黄金。 ②欧洲对东方贸易的需要。 ③掠夺土地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
四、大家议一议 2、与哥伦布航海对世界影响相比,郑和下西洋产生 了什么影响?
西方人开辟了新航路,航海事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引 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 主义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 难。
最远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②哥伦布航海A途经的主要地点: 最远到达: 哥伦布航海从西班牙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巴 哈马群岛、海地岛等岛屿,最远到达美洲。
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较,郑和 下西洋具有什么特点? 规模更大 时间更早 范围更广 航海技术更先进
三、动脑想一想 阅读P46-47页材料,解释这些材料表达了哪些不同的观点?
你对此感兴趣吗?
•郑和下西洋目的:炫耀明朝军事的强大和国家的 富强。
•认为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有损国家利益。
•葡萄牙人开辟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
•指出了开辟新航路以及发现新大陆的世界意义,即为新 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欧洲封建社 会的崩溃。
四、大家议一议 1、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分别是出于什么目的?
如果郑和当时发现了美洲,会对当时和 后来的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如果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在大洋 中相遇,会是什么情形?
教师寄语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不仅 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 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和睦邻友好 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 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 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 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大 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无独有偶,英国 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 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 孟席斯在《世界航 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 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 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 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2、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杨白劳’”。[郑和下西洋虽然 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 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 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一:同意。理由有:①动机不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 帝、寻宝,②非商非外(外交)、不伦不类,③劳民伤财、 难以为继,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机; 答案二:不同意。理由有:①敢为天下先,②举和平旗帜, 筑开放里程碑,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④移民海外、开发南洋 ⑤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⑥厚往薄来,造福亚非。
四、大家议一议 4、郑和为什么没有发现美洲?
可以从航海的动因、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多个角度思考。 郑和航海主要侧重于政治目的,不如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 的航海活动有持续的经济动因; 中国人崇尚和平,没有向海外掠夺财富的欲望,没有征服 新领土的野心; 从国内经济结构来看,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统治者推 行重商政策,谋求海外扩张。 明朝推行重农抑商传统政策,禁止私人外贸活动。 从参与者情况来看,西欧航海活动采取国家与冒险者订立 契约的形式,航海活动参与者包括贵族、骑士、教士、商 人、下层民众等,社会基础较广泛。郑和下西洋受命于帝 王,资金由国库拨支,社会基础狭窄。
5、东西方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对比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中国
皇帝特 遣船队
航海目的
扮演角色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外交使团
西方
私人航海 股份公司和 探险队 私人集资, 王室赞助
探险,寻 找新土地, 黄金
殖民者、 通商者、 海盗
五、自己画一画 分别绘制出郑和下西洋以及哥伦布航海的路线图。
训练巩固
郑和下西洋
时间: 次数:
中考考点: •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规模、 影响。
温故知新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崇祯帝 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是: A.1368-1405 B.1405-1433 C.1423-1433 D.1433-1456 3、1553年侵占我国澳门的殖民者是: A.荷兰人 B.西班牙人 C.英国人 D.葡萄牙人 4、澳门正式回归祖国的时间是: A.1997.7.1 B.1999.12.20 C.2000.1.1 5、1662年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 A.郑和 B.郑成功 C.刘铭传 D.邓世昌 6、清朝哪一年设置台湾府?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A.1662年 B.1683年 C.1684年 D.1689年 7、简述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后果及认识。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友好往 来,但是,它所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 朝造成巨大负担,最终导致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பைடு நூலகம்
四、大家议一议 3、你觉得郑和下西洋是否应该被禁止?为什么?
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认为劳民伤财,应该禁止; 另一种认为可以发扬国威,增加与海外联系,不 应该禁止。你同意哪一种观点?
拓展延伸
2、以史为鉴: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 比较,你得到了哪些历史的启示?这些历史的启示 对当前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 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 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 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1.要有危机意识。 2.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 自强不息的精神。 3.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 推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 平大国的积极作用。„„
答案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郑和下 西洋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积极意义见答案二,消极意 义见答案一。
二、动手做一做 1、收集、整理、归纳有关郑和与哥伦布航海规模的材 料,填写下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航海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航空母舰” 宣扬国威,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促进 与亚非人民的往 来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1405-1433
七次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
时间:
1492年-1504年
哥伦布发现美洲
次数:
影响:
四次
正面影响 负面影响
拓展延伸
1、有人说,“发现新大陆”是哥伦布个人的功劳,或者说 是西班牙这一个国家的历史贡献,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因为当时新航路的开辟已势在 必行,即使没有哥伦布和西班牙的探索,也会 有其他国家和别的航海家进行探险,并发现新 大陆。哥伦布发现美洲,并不是偶然事件,而 是由当时的许多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而哥伦布 则是根据这些客观条件第一个实现了这个伟大 任务的先行人物。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②统治者自认为天朝物产 丰盈,且目光短浅,不屑与外国互通有无;③统治者还害怕外商与 沿海人民往来会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国。
一、历史学家的评论
材料一: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 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材料二: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 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 ;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 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 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 1、思考:在纪念哥伦布航海50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 ,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材料二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从中告诉我 们一个什么道理? 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在于寻找黄金;到了美洲后,对印第安人进 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所以拉丁美洲人民坚决反对。 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友谊使者,他在航海中不仅没有在沿途烧 杀抢掠,而且带去了中国的丝织品、瓷器、茶叶、印花布等货物, 造福亚非,所以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 正反例子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掠夺财富、屠杀印第安 人、毁灭印第安文明; 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联系 和交流。
A 1492年
1405-1433年 七次下西洋
①通过对比郑和航海图和新航路开辟航线图填写以下内容。 郑和下西洋路经的主要地点: 福州、占城(今越南)、满剌加(今马
最远到达:
来西亚)、爪哇、榜葛剌(今孟加拉国 和印度一带)、锡兰(今斯里兰卡)、 阿拉伯半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