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合集下载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XXXXXXX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号:XXXXXXXXXXXX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Create in China”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所在院系:网络教育学院所学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XXXX 大学中国·哈尔滨2014年10月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世界市场的日趋形成,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充斥世界市场。

“中国制造”随处可见,中国凭借自己地理优势以及劳动力优势无疑成为了“世界加工厂”。

这种模式虽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也使中国产业在中国经济日趋成熟的情况下出现了一系列的障碍和隐患。

越来越的事件表明“中国制造”已经不适应当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要想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必须出现质的改变,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明智选择。

本文提出了当前“中国制造”的状况和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并且对中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企业发展“中国创造”应当实行的政策。

通过举例表明只有发展“中国创造”,中国才会走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和经济,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产业竞争力,自主创新,策略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AbstractIt i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ign of Made in China. China relies on their own geographical and labor advantages has undoubtedly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This pattern spurr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economy has shown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However, it makes China industry gone bad to worse, appeared a series of obstacles and hidden trouble under China's economy matures circumstances. More and more events show "made in China" is not adapt to the current rapid of China's economy development. If China’s economy want to be based on the world. It is sagacious choice fo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ist economy that government must make innovations for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The thesis refers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ade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by China. Moreover,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o the policy of Made by China should be executed by establishments under the analysis for China industry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nly developing Made by China, China will develop the industry and economy in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keep the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Keywords:Made in China, Create in China,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Independent Innovation,Strategy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前言.......................................................................................................................................... - 1 -1.1 引言................................................................................................................................ - 1 -2 产业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 - 1 -2.1 产业竞争力内涵 ............................................................................................................ - 1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 - 2 -2.3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 - 3 -2.4 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 - 3 -2.5 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原则 ................................................................................................ - 4 -2.6 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 4 -3 “中国制造”的困境分析 ......................................................................................................... - 6 -3.1 “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 ............................................................................................ - 6 -3.2 “中国制造”的困境 .................................................................................................... - 6 -4 “中国创造”的基本分析...................................................................................................... - 7 -4.1 “中国创造”的内涵 .................................................................................................... - 7 -4.2 “中国创造”的问题 .................................................................................................... - 9 -4.2.1 企业投资融资主体地位有待提高 ............................................................................. - 9 -4.3 “中国创造”的软肋 ................................................................................................... - 11 -5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 12 -5.1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 12 -5.2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策略 ............................................................ - 13 - 参考文献.................................................................................................................................... - 16 - 致谢........................................................................................................................................ - 17 -III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1 前言1.1 引言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取得较快发展,一度发展为全球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文档资料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如何看待中国加工类企业的产业链定位由于国际分工的存在,每个国家看起来都在完成自己拥有最充足资源、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共同进行产品的生产过程,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

中国由于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一直被外商觊觎,承担着产业链中的加工环节,其制造能力已得到世界认可,很多国外购买的商品上面也会印着“made in China”字样,但这并不代表中国在产业链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相反的,这使得中国很多企业沦为“代工厂”,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这就是中国外贸企业的困境所在:辛辛苦苦赚取的加工费,远远不及外国企业获取的品牌费。

而且,这进一步限制了中国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品牌发展,中国企业只会一味的吸引外商投资、追求海外订单,不惜大幅度的压榨劳动力去降低加工费,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签订合同,以此追加订单来弥补其扩大生产带来的维护成本。

简言之,中国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去完成产业链中的加工制造,激烈的竞争使其被迫降低报价去吸引客户,获得微薄的加工手续费,无力开发自主品牌和技术革新,将资金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扩大再生产中,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而国外的企业,手中握有品牌技术,不需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便可以依靠中国加工为其带来巨额的利润。

因此说,没有自主品牌,中国的企业就是世界的打工仔,做着最辛苦的工作,赚的却是最少的钱。

没有自主品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出口加工企业仍然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二、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对中国企业有何启发郎咸平在《郎咸平论产业链的高效整合》一文中谈到,“中国制造虽已行销全球,但中国只不过是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中利润最为薄弱的一环,而外商因掌握核心技术便可以主宰中国代工厂的命运。

他们可以轻易地通过挑起中国厂商的价格战,让中国制造走向恶性循环,而自己却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

郎咸平提出的“产业链竞争”使中国企业清楚的意识到制造业的现状与危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创新方法论作者:杨继刚来源:《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9年第05期如何培育出各个细分市场的独角兽,如何让创新与创造成为中国企业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成为中国制造的真正基因,这仍将是中国企业未来数十年的艰巨挑战。

曾经,央视财经频道播出了一档名为《大国崛起》的历史纪录片,全景展现了近代历史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九个大国的崛起历程。

人们发现,大国崛起的背后,除了客观层面的历史潮流与时代趋势,还有各国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比较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其中,自工业革命以降,最能体现一个大国竞争实力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的制造产业。

某种程度而言,“制造强则国家强”正在成为大国竞争力的普遍共识——是否具有完备的专业制造体系、是否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实力、是否建立了可持续增长的研发创新产业链,才是大国崛起的“通关密码”。

“中国制造”进化史—; ; ; ; ; ; ; ;"大国崛起”背景下的产业变迁近几十年,有一大批代表“中国制造”水平的中国品牌崛起于世界:华为、海尔、格力、美的、TCL、联想、青啤、大疆、上汽、正威、萬向、吉利、潍柴、波司登、魏桥、威高、京东方、海康威视、恒瑞、歌尔、比亚迪、福耀等企业,他们在全球各个产业细分市场攻城拔寨,代表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也成为“中国制造”国际化之路的先行者。

互联网上经常有类似主题的视频——某国进行街头采访,主要问题是:你的生活,是否能离开中国制造。

结果出奇地一致:大多数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中国制造”的产品,那句印在商标背后的Made in China,正在成为世界名片。

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1990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9.8%,跃居世界第一,且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浅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摘要: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阶段,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转型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本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期的中国市场角度入手。

客观的分析“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现状,以及本身存在的客观问题。

希望本文所讨论的观点和看法,能对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型这个特殊时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可参考建议。

一、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外贸出口量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现在“中国制造”的商品,分布世界各地。

其中“中国创造”的商品却是凤毛麟角,所占的市场比重很低。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含义相差千里。

国际上的说法是,一流的企业卖标准,二流的企业卖专利,三流的企业卖技术,四流的企业卖产品,五流的企业卖苦力。

中国企业应该走“制造”向“创造”的发展之路。

但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传统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跨国公司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必然是一条漫长而艰辛之路。

二、“中国制造”的含义“中国制造”专指采用国外技术和图纸甚至原材料,利用中国劳动力加工制造的产品。

“中国制造”意味着中国有健全庞大的工业体系,有相关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但并不能说,中国有领先世界的创造研发水平和世界驰名的品牌。

“中国制造”把中国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加工制造工厂,确实养活了数亿的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就业压力和社会稳定,但很难让中国的企业得到长期发展。

同时,中国广大劳动者所创造的绝大部分利润被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获取。

另外,“中国制造”不等于“中国创造”。

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不再使用国外技术与品牌而是以自主技术及品牌生产的时候,中国企业才会无限的接近“中国创造”。

三、“中国制造”的困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制造”曾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是,当今世界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单纯的人员密集型的制造业不再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长期发展。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

服装品牌文化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的主导作用“made in china”,是中国品牌……这一句调侃的话让我产生一种默哀的冲动,也无可厚非地点出了现今中国服装品牌发展业的尴尬。

当人们如此这般地为从国外带来的高级品牌时尚洋装贴着made in china而感到所谓的莫名感动和自豪时,我感到的是莫名的无力和讽刺,在这倡导创造的趋势下,不禁深感中国服装品牌实现创意性转型的迫切性。

而在这转型过程中,品牌文化的提升意味着什么,在这中间创造着怎样的价值和起着怎样的决定性主导作用……一、叹,”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一)、中国服装纺织业现状中国是服装纺织业的生产加工大国,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

即使中国出口规模大,但其增长方式却仍以数量扩张为主,自主品牌少,依赖的是价格竞争。

中国多数的企业却仍然停留在替国际知名品牌加工的阶段,工厂里工人忙碌着的是在产品上贴上国外的标签,即使是具有出口能力的面料企业或服装品牌企业,价格也非常低廉,走低端路线。

而这些中国自己的品牌产品说穿了充其量只是贴牌产品,游走于大牌抄国外,中档抄大牌,低档抄中档的”规则”中,涌现出美其名曰”买手”这一行业。

(二)、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尴尬在服装的世界里中国无论在设计上或是每年每季的流行趋势的发布上根本没有发言权,国际上的服装市场的高端附加利润价值都集中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的那些个大牌名牌的品牌优势中。

中国服装依靠制造之路还能走多远。

就其技术而言,中国服装还停留在”在中国制造”的层面。

就地理优势和劳动力而言,印度、越南等国家逐渐突显她们加工业的优势,欲分一杯羹。

在此环境下只能叹一句,中国加工厂路向何方……二、从’’制造’’走向’’创造,中国服装发展必由之路在这绝对创意当道的年代,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中国服装品牌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造与创造虽一字之差,但其涵义却相去千里,前者意为同样的东西如法炮制,后者则是具有更高层次的独创性,智慧性,又一种证明人类优于其它动物的精神特质。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思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思考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思考——再谈教育创新与人才培养问题技术创富是主流欧美人似乎比非洲人更早熟悉“中国制造”,服装鞋帽、旅游纪念品、电子产品等不一而足。

如果细细观察,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中国货中,会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制造”在美国开始向高端发展,衣服、鞋帽的比重有所下降,电子和家电产品逐渐打入美国市场,海尔、华为等中国自主品牌出现在美国大型连锁店里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这充分说明中国品牌在逐步走向海外市场,并受到世界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中国品牌和中国服务业不断在国际舞台树立起“中国智造”的形象。

一个国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长久地保持优势,取决于其科技进步的速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在国外,这早已成为潮流。

微软、谷歌、雅虎、Facebook……美国当之无愧是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硅谷。

对于中国而言,技术创新比地产创新或金融创新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华为,在研发策略上一直采取跟随策略,在行业的技术领先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产品级的开发。

每年华为都会花费10%的营业收入在研发上。

华为的定义是“以客户需求驱动研发流程。

围绕提升客户价值进行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及业务管理的持续创新。

商业模式是趋势”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是要扩大行业的盈利点。

就具体某家制造业企业而言,则是在整个行业的盈利点中找准自己的盈利点,这一切正是商业模式所解决的问题。

(这个好深奥啊……)正如马云所说,在新的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的商业文明中,大规模标准化的制造遭到摒弃,制造者将以消费者的意志为标准进行定制还的生产。

而阿里巴巴就是不断创新的模式,最终打造这样一个以消费者为开端和核心,由消费者、渠道商。

制造商、电子商务提供商的生态系统。

文化创新是标尺在全球化的时代,一个民族的文化复兴,必然要求走出创新之路,创新之路也就是从“文化制造”到“文化智造”的必由之路。

时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正是“中国智造”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文化创新设计是每个服装品牌的灵魂所在,波司登就是以流行趋势为设计亮点。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

品 牌 MA IH F, 中 文 称 为 “ 奇 GC E 神
的 厨 师 ” 的 产 品 实 际 上 是 是 由 中
“中 国 制 造 ”在 国 际 上 却 往 往 给
人 技 术 含 量 低 、 价 的 印 象 。中 廉
国 的 产 品 如 何 摸 索 出 一 条 走 出
国 广 东 科 龙 电 器 公 司 设 计 并 生 产
出 世 界 上 最 多 的 彩 电 、 冰 箱 、 空
鉴 之 路 。 牌 无 国 界 , 是 海 尔却 品 但 提 出 了 “海 尔 — — 中 国 制 造 ”的 品 牌 战略思 想 , 意识地 将品牌 “ 有 海
后 面 , 海 外 市 场 却 难 觅 自 己 的 中
国 品 牌 。 国 际 上 , 牌 尤 其 是 名 在 品 牌 代 表 着 一 个 国 家 的 利 益 , 标 志 着 一 个 民 族 的 素 质 。说 到 “日 本 制 造 ” ,人 们 马 上 会 联 想 到 其 产 品 的
要 “ 出 国 门 创名 牌 ” ! 冲
无 论 加 入 世 贸 组 织 与 否 , 国
调 、影 碟 机 、 波 炉 以 及 自 行 车 和 微
热 水 器 。 在 国 际 市 场 上 , 些 标 但 这
德 国 人 做 事 严 谨 、 一 丝 不 苟 甚 至
CEO&cj 0
Bu

方 面 , “ 国 制 造 ” 要 向 “ 国 中 中
品 牌 ”的 方 向 发 展 ,需 要 改 变 产 品 设 计 与 产 品 包 装 粗 陋 的 状 况 , 不
奖项 ,视 为 企 业 发 展 工 作 中 的 一
件 大 事 时 ,也 就 是 中 国 的 产 品 从

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

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

• 3 转变认识 • 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家们应该改变对于品牌的认识, 从品牌仅仅是标识或视觉识别的认识,转变到将品牌看作 是整体的品牌体验。尽管从战术的层面上讲市场营销活动 仍然很关键,但是对于形成可持续的不断增长的品牌价值 来说,建立超越产品和价格的属性更加至关重要。品牌群 落、品牌传达、品牌延伸都是企业发展道路上的关键战略 决策。众所周知,成功全球化品牌的共性之处在于:识别 (recognition)、一致性(consistency)、情感(emotion)、唯 一性(uniqueness)、适应性(adaptability)、经营管理 (management)和测评系统(ameasuredsystem)。中国的 品牌要想从成功走向卓越,也必须在漫漫长路上不断求索。 此外,造一个品牌很不容易,而毁坏一个品牌却在一念之 间,所以要珍惜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 如何做
• 1 品牌的建立 • 品牌构建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文化、 品牌构建过程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价值不断积淀的过 任何品牌要想和消费者在深层的有价值的层面上相连, 程。任何品牌要想和消费者在深层的有价值的层面上相连,必须和顾 客的利益和理念高度认同。这将体现在品牌的真实价值和未来视野上。 客的利益和理念高度认同。这将体现在品牌的真实价值和未来视野上。 品牌经理所作的一切努力, 品牌经理所作的一切努力,就是使得更多的人和顾客更好地认同并接 收该品牌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收该品牌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 品牌本身象征一种人们相信它能够传递的承诺, 品牌本身象征一种人们相信它能够传递的承诺,而且人们愿意成 为其中的一部分。当一个品牌能始终坚守一个价值, 为其中的一部分。当一个品牌能始终坚守一个价值,那么这个价值将 成为该品牌的DNA。品牌传递的价值可以超越不同的文化,品牌和 成为该品牌的 。品牌传递的价值可以超越不同的文化, 消费者之间的重重隔门必须通过分享价值、根源、斗志、利益、 消费者之间的重重隔门必须通过分享价值、根源、斗志、利益、生活 方式以及分享兴趣爱好来打开。比如, 方式以及分享兴趣爱好来打开。比如,环境保护主义者就更加愿意去 购买混合电力汽车 同理, 汽车。 购买混合电力汽车。同理,那些为使国家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和使用的 则自然对可变燃料汽车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甚至愿意花更多的钱。 人,则自然对可变燃料汽车表现出更大的兴趣,甚至愿意花更多的钱。 在中国格力电器,作为唯一入围的电器类企业,大打农民情感牌, 在中国格力电器,作为唯一入围的电器类企业,大打农民情感牌,面 对农村市场的都市化,看好中国家电市场的前景, 对农村市场的都市化,看好中国家电市场的前景,斥巨资投入农村市 激发了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 场,激发了农村市场的巨大需求,同时,通过技术创新引发了都市居 民对于多功能产品的重置需求。与顾客分享价值, 民对于多功能产品的重置需求。与顾客分享价值,使格力在家用电器 行业成为领头羊。 行业成为领头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之路
“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并最终是要面向世界,但是在Made in China充斥着世界各国街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在西方企业强烈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冲击波的时候,“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

从“中国制造”的繁荣到“中国品牌”之富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

我们是排名世界贸易前10名的外贸巨人,贸易中流转的商品却无法带来品牌的附加价值,仍在以原始的资源和加工价值为我们换得微薄的利润。

然而我们的经济终究要面对更直接的国际竞争,我们的企业已经走到了必须选择的十字路口。

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品牌
中国经济的增长让世界瞩目,这已经是一股无法阻挡的力量,按此速度几十年后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如果不能转变经济的增长模式,依靠这样的一种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模式的增长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

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60.2%,2004年已超过70%,已是全球最高。

美国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达到78%,日本更高,占85%,而中国却恰恰相反,中国经济的增长相当大程度上是靠外资在推动,国内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

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到了半壁江山。

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中国获得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

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最高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不但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相应的利益,反而会使国内产业产生空洞化的趋势,这种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使中国经济套牢在低端产业的陷阱之中。

对目前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实现产业升级和品牌塑造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但是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批推动国家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世界级品牌,这个国家的未来和前途是没有多大希望的。

老子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在今天在这场没有硝烟的世界商战中,决定胜负的武器已不再是飞机大炮,而是科技、文化、品牌与形象。

如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曾经说过:“没有自己的民族工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个国家就没有前途。


品牌形象代表国家形象,品牌之争更是民族工业的命运之争,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品牌的自强。

中国企业国际竞争需要中国品牌
数据显示我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却少有世界水平的品牌,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真正属于中国的只有4个。

而最新一期的美国《商业周刊》刊登的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品牌上榜。

我们自问:“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局面还要走多久?
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会长、世界著名企业联盟执行主席周茳钐先生曾经指出:全球华人竞争力品牌总价值已超过1万亿美元,华人竞争力品牌企业总资产已超过2万亿美元,华人竞争力品牌价值已经得到世界的肯定。

中国在未来应是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众多世界品牌的经济强国,而不应是世界品牌的加工厂。

近年来,全球经济买方市场初步显现,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已由产品消费走向品牌消费,企
业依靠贴牌生产获得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

一个品牌弱国,不可能是一个经济强国,以知名品牌的经济实力为后盾来分割世界资源、拓展全球市场,是目前国际经济运行的一大特点。

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种知名品牌,其中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拥有90%以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知名品牌寥寥无几。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们已经有联想收购IBM,海尔的国际化,中国品牌无可避免的面对国际竞争,就应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进去,将国内市场融入国际市场,对于有竞争力品牌企业应实施全面推进品牌国际化战略,培育更多的中国的世界品牌。

合力推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中国品牌的联合之路
因为任重道远,所以中国品牌必须联合起来,因为前路多艰,所以必须塑造品牌中国新形象,构建品牌世界新格局。

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一天,已经看到了中国品牌联合的力量。

12月18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宣告了中国品牌联合体的成立,为了让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企业,让中国品牌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品牌这一宏伟目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由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品牌研究所联合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强势媒体等数十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品牌中国产业联盟,致力于推进“中国产业品牌化,品牌中国产业化”,成为中国品牌的代言人。

中国品牌之路需要联合的力量,需要官、产、学、研、资共同打造一个促进中国品牌产业化的平台,帮助中国中小企业创建著名品牌,帮助中国大型企业创建世界品牌,通过挖掘培育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品牌,进一步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创建中国的世界品牌。

在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大旗下,我们热望,会有这么一天。

品牌,让中国更受尊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