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几种特殊句式

4、“见”字句 主语 +见 +谓语 受事 助词 动作 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见”字句可以跟“于”字结合构成 “见……于……”的被动句式。 主语+ 见+ 谓语+ 于 +名/代 受事 助 动作 介词 施事 ②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韩非子•说难》
5、“被”字句 主语+ 被+ 名词/代词+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被:被子→遭受→介词 第一步:被(动作)+名/代(宾语) ①沛公身被七十余创――《史记》 第二步:被(动、介)+动词(宾、谓)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
2、“为”字句 主语+ 为 + 名/代+ 谓语 受事 介词 施事 动作 ①今有美尧舜禹汤武之道於当今之世者,必 为新圣笑矣。《韩非子》 “为”字后的施事可以省略。如: ② (樊於期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 记刺客列传》
3、“为……所”句 主语+ 为+ (名/代)+ 所+ 动词 受事 介 施事 助词 动作 ①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史记》 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形成“为所+动词” 的格式。 ②不者,若属(范增项羽)皆且为所虏。 《史记》
古代汉语的几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文选句型回顾: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
一、判断句
一、定义:P146 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充当谓语,对主 语所指的人或事物作出判断的句子。 二、特点: ①不用判断词“是”。 ②句尾用语气词“也”构成判断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摘要: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1.判断句式2.被动句式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三、总结1.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正文: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和古文中却经常出现。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
1.判断句: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一种句式,通常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有: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以突出宾语的地位。
例如:“吾谁欺?”(《论语·子罕》)4.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5.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如:“于乎,游子之歌!”(《诗经·邶风·击鼓》)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散文,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
1.判断句式:“韩非子,战国之时,秦国之贵公子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也”表示判断,符合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句式特点。
2.被动句式:“且夫五蠹之民,皆天下之穷困者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形式。
3.宾语前置:“夫五蠹者,何谓也?”(《五蠹》)这个句子将宾语“何谓”提到谓语“谓”之前,突出宾语的地位,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一种形式。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复习特殊句式可分为: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很少用判断动词“是”。
判断句的断定方法:可以用“是”或者“不是”来翻译的,从而做出判断的,就是判断句。
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1.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③妪,先大母婢也。
总结1:用“……者,……也”“……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④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汝是.大家子。
④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总结2: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
注意:1、辨析“是”作指示代词还是判断动词,文言文中“是”多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
如:①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2、辨析“为”表判断还是表被动,还是其他用法。
如:①为天下笑(表被动)②冰,水为之(动词,变成)③何辞为(表反诘语气,呢)……3.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总结3:用“乃、则、即、皆、诚”等副词表示判断。
4.①今臣亡国贱俘。
总结4:主谓直接表判断。
②荀卿,赵人。
5.非.我也,岁也。
总结5: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行为的受事者。
文言文表被动的方式较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总结1:用“于”“……受……于”表被动。
②不拘于.时。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2、 “… …者也”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 莲,花之君子者也。
3、 “… …者, … …”
①粟者,民之所种:
②天下者,高祖天下: 4、 “… …, … …也”
①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②夫战,勇气也。
这一类可以小结为: (1) ……者 ……也 (2) …… , ……也 (3) ……者,…… 。 (4) ……者也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 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2.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三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例如: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翻译下面的句子: 3.府吏见丁宁。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规律四:代词“自”“相”“见”
作宾语,常常前置。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
定 1、用 “者”表示。中心词+定语+者”式结 语构 后 2、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置 小 3、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结 4、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古代汉语里有些状语则置后作补语,像这样的句 式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句。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2、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5、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中有许多特殊句式,下面将列举一些常见的句式,并对其进行解释和举例。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将谓语动词的主语和宾语的位置颠倒。
倒装句可以分为主谓倒装和宾语前置倒装两种情况。
1. 主谓倒装主谓倒装是指将谓语动词提前,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引起注意。
例句:山高路远,行人稀少。
君子远庖厨,近世食客。
2. 宾语前置倒装宾语前置倒装是指将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宾语或引起注意。
例句:父母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我们应该孝敬他们。
大雁南飞,预示着冬天的来临。
二、折叠句折叠句是指句子中的某个成分重复出现,形成一种折叠的结构。
这种句式常用于强调或加强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河流。
山青青,水绿绿,风轻轻,云蓝蓝。
三、对偶句对偶句是指句子中的两个部分在结构上相互呼应,表达一种对立或呼应的关系。
对偶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阴则下雨,天晴则放晴。
春日暖风吹绿柳,秋天清露滋红叶。
四、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句子中的成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种并列的关系。
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天高云淡,水长船慢,人远山青。
青山绿水,古刹秋风,鸟语花香。
五、状语前置句状语前置句是指将句子中的状语提前,放在谓语动词之前的句式。
状语前置句常用于强调或突出句子中的状语。
例句:悠悠岁月,人生苦短。
急流勇退,大海湛蓝。
六、借代句借代句是指用一个词代替句子中的另一个词,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例句:狼来了!(指危险来了)兔死狐悲。
(指类似的人会有类似的遭遇)七、比拟句比拟句是指用“如”、“若”等词语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形成一种比拟的关系。
比拟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例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若即若离,如影随形。
八、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句常用于修辞或强调句子中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漢語的特殊句式¡ª¡ª判斷句、被動句
一、判斷句
1、性質
2、基本特點
3、主要形式
4、表達功能
5、關於¡°是¡±、¡°為¡±
1、性質
名詞謂語句
判斷屬性或類別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左傳¡¤隱公元年》)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柳宗元《捕蛇者說》)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
2、基本特點:
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賈生洛陽之少年(《賈誼論》)
3、主要形式(4種)
1>¡°¡¡者,¡¡也¡±類
2>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3>在主謂語之間加¡°則、即、誠、乃、皆、必、宜、亦¡±等副詞,加強判斷,突出語氣。
4>表否定判斷,在主謂語之間加否定副詞¡°非¡±。
1>“……者,……也”類
“者”表示提頓,“也”加強判斷句的肯定確認語氣。
①“……者,……也”
②“……者,……”
③“……,……也”
④¡°¡¡,¡¡者也¡±
比較:¡°者¡±字用法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史記¡¤管晏列傳》)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客何為者)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2>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名詞/代詞/名詞性短語
•賈生洛陽之少年(《賈誼論》)
•此人(屠者朱亥)力士
(《史記¡¤魏公子列傳》)
3>在主謂語之間加“則、即、誠、乃、皆、必、宜、亦”等副詞,加強判斷,突出語氣。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前出師表》)
•吾(新垣衍)乃梁人也(《史記·魯仲連列傳》)
•是皆秦之罪也
(《戰國策·秦一·蘇秦始將連橫》)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
•此宜禽獸夷獄所不忍為(《柳子厚墓誌銘》)
•汝誠人邪(《段太尉逸事狀》)
4>表否定判斷,在主謂語之間加否定副詞“非”。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孫子·謀攻》)
•(惠子對莊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秋水》)
4、表達功能(表示的意義)
1>表解釋或分類。
這是判斷句的基本功能。
2>表比喻。
3>表複雜的解釋說明的內容。
•人有亡鈇(音膚,斧頭)者意其鄰之子視其行步竊鈇也顔色竊鈇也言語竊鈇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鈇也
(《呂氏春秋·去尤》)
4>表因果關係。
5、關於“是”、“為”字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主謂
主謂
(《左傳·僖公三十年》)
語法地位對詞義發展的影響。
•他大家都很尊敬。
•這件事他們已經做好了。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論語·微子》)
二、被動句
性質、類型
性質、類型
•敍述句
•主動句被動句
•主動句式被動句式
•意念被動句語法被動句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鄭伯克段于鄢》)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管晏列傳》)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記·屈原列傳)
•蜚鳥盡良弓藏狡兎死走狗烹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語法被動句:¡°於、為、見、被¡±
1>用“於(於)”字的被動句式
動詞+於+施事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
•子之愛人傷之而已其誰敢求愛於子
(左襄三十一)
•志乎古必遺乎今(韓愈《答李翊書》)
介詞¡°乎¡±的語法功能與介詞¡°於¡±相同。
•百里奚舉於市(《孟子¡¤告子下》)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莊子¡¤山木》)
2>用“為”字的被動句式
①為+施事+及物動詞
為+及物動詞
②為+動詞+於+施事
③為+施事+所+動
為所+動
•兔不可複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子·五蠹)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戰國策¡¤燕三)
•多出兵則晉楚為制于秦(戰國策¡¤秦二)
•方術不用為人所疑(《荀子¡¤堯問》)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史記¡¤魏公子列傳》)
比較:
•若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3>用“見”字的被動句式
見+及物動詞
見+及物動詞+於+施事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楚辭·漁父)•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
(呂氏春秋·離俗覽貴信)漢髙誘注
•凡舉事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
•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
(《陶淵明集¡¤雜文歸去來兮辭並序》)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府吏見丁寧結誓不別離(《劉蘭芝》)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吾有筆在卿處多年可以見還
(《南史¡¤江淹傳》)
•請見諒、請勿見笑、請勿見怪
•初一人來雲戴君見召虯問戴為誰人曰君知宋散騎常侍戴顒乎虯曰知之曰今呼君者即是人也(《太平廣記》卷334¡°裴虯¡±)
•小兒容貌甚美貴妃曾屢顧之復恐人見奪因不令出(同上卷368¡°虢國夫人¡±)見: 指代副詞
4>用“被”字的被動句式
被+及物動詞
被+施事+及物動詞
被+施事+所+動詞
被……動詞+賓語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今月十三日臣被尚書召問
(蔡邕《被收時表》)
•晉惠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于韓被秦所獲
(《禮記¡¤坊記孔疏》)
•吳郡顧士端¡¡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懷羞恨
(《顏氏家訓¡¤雜誌》)
•(王)青亦被(賊)矢貫咽音聲嘶喝
(《後漢書¡¤張酺傳》)
•(賈政)被王夫人抱住扳子
(《紅樓夢》)
•項王身亦被十餘創(《史記·項羽本紀》)•(灌夫)身被數十創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下施之萬民萬民被其利(《墨子·尚賢》)
•秦王複擊軻被八創(《戰國策·燕策》)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戰國策·齊策》)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