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古汉语特殊句式复习

古汉语特殊句式复习


……者,……。 者 。
一、判断句
类 判 型 例 句
和氏壁, ……,……也。 和氏壁,天下所共传 , 也 宝也。 宝也。 ……,……。 , 。 相如素贱人。 相如素贱人。

……乃/即/则 乃即则 ……也。 也 ……为……。 为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我为赵将。 我为赵将。
古汉语特殊句式复习
一、判断句
类 型 例 句
……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 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 ……所以 所以……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 所以 者 徒慕君之高义也。 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也 断 ……也。 ……者也。 者也。 者也 城北徐公,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 丽者也。 丽者也。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陈婴者,故东阳令史。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威 )……以秦王之威, 以秦王之威, 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叱之。 而相如廷叱之。
动词宾语省略
以相如功大, 以相如功大,拜 为上卿。 ( 相如 )为上卿。 欲呼张良与( 欲呼张良与( 之 )俱 去装 句
在否定句中, 在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 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在疑问句中, 在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作宾 语,宾语前置。



主谓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 甚矣,汝之不惠。
古之人不欺余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
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何操?
用助词 “之”、 “是”为标 志,将宾语 前置。 前置。
句 状语后置句
三、被动句
类 被 型 例 句
……于……。 于 。 ……见……。 见 。 而君幸于赵王。 而君幸于赵王。

徒见欺。 徒见欺。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例如,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四、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

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

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

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喜雨亭记》苏轼亭以雨名,志喜也。

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

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

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

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特殊句式 19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 宾语代词前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 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 “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特殊句式
20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1)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动 典型例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项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 项是 答案: A A.吾属今为之虏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解析: A项为被动句,“为”表被动。 B项副词“则”构成判断; C项“……者,……也”构成判断; D项“……者也”构成判断。
特殊句式 17
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 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而且这种 判断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例: 10、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齐 策》) 1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12、宴婴,齐之喜辞者也。(《宴子使楚》) 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 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 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

古汉语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状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⑥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特殊句式 -回复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特殊句式 -回复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特
殊句式-回复
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其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数词直接修饰名词:在这句话中,“五六人”和“六七人”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格式,这是一种古汉语中常见的特殊句式。

2. 否定句表示疑问:这句话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描述一个场景,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委婉的提问方式。

孔子的弟子曾皙在回答孔子关于治国理想的问题时,用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和谐、宁静的社会景象,实际上是在询问孔子是否赞同他的这种理想。

3. 并列结构:这句话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咏而归”是三个并列的动作,用“乎”字连接,表示动作的发生地点或方式。

4. 动宾倒装:在“浴乎沂”和“风乎舞雩”这两个短语中,“乎沂”和“乎舞雩”实际上是动词“浴”和“风”的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形成了动宾倒装的句式,这也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大特殊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下面具体来看看!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则表示确实或驳斥,形成推论与被推论关系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形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启衅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实乃”、“就是”、“为”、“则”、“悉”、“本”等词形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就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并作谓语去则表示推论,也就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纳屋,风流家之书《黄生借书说道》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做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用的存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道》(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改立为将军,[公]吴广为都尉《陈启衅家》3.宾语省略(l)上并使[扶苏]外将兵《陈启衅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捞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被动式关系的描述句叫做被动句。

通常存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白眉林予群从税金《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汉书)

⑶农,天下之大本也。(汉书)

3、 “者”表判断
⑴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
⑵ 地者,先君之地。(史记)
⑶粟者,民之所种。 (晁错《论贵粟
疏》)


4、“者”“也”全无:名词对名词直接进行判断


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
⑵刘备,天下枭雄。
(3)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思上表被动。 (4)用“被”表被动。
2、翻译的标志: ‚被‛‚受到‛
三、倒装句,即变式句的种类:
主谓倒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注意:若有选择题要区分句式时,先区分大类(是
不是倒装),再区分小类(哪一类倒装)
⑴主谓倒置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⑶荀卿,赵人。(史记)
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

5 、强调式判断句:用副词“诚、乃、即、 则、皆、素”等 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⑵吾乃梁人也。(国策) ⑶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 ⑷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 ⑸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⑹且相如素贱人

6、用动词“为”、“是”表示判 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 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解救他人的危难表现在哪里?
⑵宾语前置句的三种形式:
第一、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
(一般句中有“不、未、毋、无、莫、勿、弗、
否、非”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②勤心养公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
偶书》)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一、判断句:
判断句的格式: 1、 “……者,……也”表判断 ⑴南冥者,天池也。(庄子) ⑵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 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对比∶吾二臣者皆不欲也。——非判断句
注意:并非所有的“……者……也”都表判断

2、“也”直接表判断
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让你见笑了; 有何见教; 见谅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1)古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
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和词类活
用。
(2)“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
解和文句翻译。
(一)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③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⑧秦,虎狼之国。
古汉语之特殊句式
例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3分) (2010江苏)
翻译: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 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得分点:殓;倒装句
例2: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3分) (2011广东)
翻译:(罗提督)还邀请文人详细地(或:清晰地) 记载他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奇异的男子 汉啊。(3分。历、洵、句式,各1分)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 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 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 解。” 孔子云:何陋之有? 唯利是图。 只贪图利益。 有 什么 简陋呢?
(3)三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形式:

“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 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我)多年供养你,(你)却不肯顾念我!
第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包括 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1)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
曷、胡、恶、安、焉等)。
(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
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大王来何操? 您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沛公安在? 沛公 在 哪里?
⑵为——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②卒为天下笑。
为……所
①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⑶见——
①彭成括见杀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⑷被——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臣被尚书召问。
被动句式小结:
1、四种形式:
(1)用 “于” “见”“见……于……”“受…… 于” 表示被动。 (2)用“为”和“为……所……” 表示被动。
二、被动句
1、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语言标志,动词从意思上表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得不焚。《项脊轩志》
2、有标志的被动句
⑴於(于、乎);见……于;受……于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舅死於虎 ③不能容于远近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 代词,这样。)

7、否定判断句——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⑵是非君子之道。(孟子)

⑶子非鱼,安只鱼之乐?(庄子)
判断句式小结:
1、六种形式:
(1)用“……者……也”配合表判断。
(2)直接用“者”或“也”表判断。
(3)用副词“乃”“则”“即”“皆” “素”等表示
判断。
(4)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5)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 (6)没有词语标志,名词对名词直接进行判断。
判断句式小结:
2、翻译的标志: “是”
3、断句规律:
(1)“……者,……也”或“者” 表判断,主谓要断开 (2)名词与名词直接判断,主谓要断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