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
衡阳话假摄字主要元音研究_贺琼

三
假摄合口二等韵共调查了 22 个字 。 通过 对假摄合口 二 等韵在中古 、衡 阳话和普通 话中读 音的主 要元 音的比 较 , 总 结出如下的对应情况(体例同上):
衡阳话 普通话
例字
ua
ua 蛙 、洼 、哇、娲 、瓜 、夸 、侉 、 、瓦 、寡 、剐 、跨 、胯
a
ua 花 、华 、骅、铧 、化 、桦
衡阳话 ka45 xa 45 a11 a11 ka24 ka24 fa45 fa11 fa24 ia45 ia 11 ia11 ia ia 33 ia 33 ia33 ia213 ia213 ie11 ie33 ie213 ie213
成都话 ia44 ia44 ia 31 ia 53 ia13 ia13
(2)除去“ 琊” 字 , 衡阳话中韵母为[ ia] 的共有 21 个字 , 占 51.22%。 也就是说衡阳方言保留下了 一半以上 的假摄三 等 韵字的中古韵母 。 我们考察假摄开口二等韵时 , 衡阳话保 留 下中古韵母的特性并 没有表 现很明 显 。 而通 过对假 摄开 口 三等字的考查 , 我们可以说衡阳话保留了大量的宋元以前 的 中古韵母 。 这 21 个字分别对应于普通话的[ γ] 和[ iε] 。 其 演 变过程应该是 :[ ia] ※[ iε] ※[ γ] 。 因 为三等韵 字因受介音 的 拉动 , 近代在舌面前位置高化为[ ε] , 在普通话 中又受舌尖 后 元音的拉动演变为舌面后半高元音[ γ] 。
(3)而踝字也是属于见纽 , 根据衡阳话的 声韵配合关 系 , 衡阳话去掉了介音 u, 把韵母变成了开口呼的[ ai] 。[ ai] 是上 古假摄的拟 音之一 。 这就 出现了 一个巧 合 。 至于 踝字 是不 是保持了上古音 , 我们还不能下定论 。
湖南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的比较与演变

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开口一等的读音有 o、ʊ、a、 长短元音对立,所有的元音都可以看作长元音,所
ai 四种,开口三等的读音有 ia、a 两种,合口一等的 以元音的演变就会遵循“长元音高化”的原则,低
读音有 o、ʊ、u、ua 四种,合口三等的读音有 ye、 元音会沿着后高化的方向进行链移。在上古韵母系
ya、ie 三种。开口三等中的 a 音是 ia 音脱落 i 音形成 统中,鱼部为*a,当鱼部*a 到中古高化为*o,留下
第7期
长铺 在市 东山 河口 联民 武阳 红岩 黄土矿 金屋塘
李康澄,赵 鑫:湖南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的比较与演变
表 1 绥宁湘语和赣语代表点方言果摄韵的今读音
多
哪
搓
鹅
茄
婆
剁
过
禾
to
la
ʦʻo ŋo ʨia
po
to
kooຫໍສະໝຸດ tolaʦʻo ŋo
ʨa
po
to
ko
o
ta
(二)a 类音 语音的演变是一个词汇扩散的过程,同属一个 音类的各个字演变的速度并不一样,有的变化快, 有的变化慢,有的集体行动,有的单独或小分队活 动;单独或小分队活动的词的音变可能滞后,也可 能超前。从上面的分析可知,音位 a 和 o 可以处于一 个音链中,构成音变关系,它们只是处在演变的不 同阶段,在整个果摄的语音演变中,a 类音滞后于 o 类音。果摄读 a 现象在东山话中比较突出,在其它地 方只是零星的体现。果摄读 a 是一种滞古的层次,因 为这类读音与当地麻韵一致。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 部分麻韵在先秦的时候属于歌部,在汉代的时候, 先秦属于鱼部的麻韵又转入了歌部,因此,无论从 语音演变的阶段来看,还是从文献记载的语音发展 史来看,歌麻同韵都属于滞古层次。在普通话中, 几个常用口语词“他、大、那、哪”都还停留在读 a 阶段,与假摄二等的麻韵同音,因此也属于滞后层。 音变滞后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离散式音变,在汉 语方言中也多有体现。郑张尚芳就分析了汉语方言 中一些声、韵母的滞古情形。[4]潘悟云深入论述了吴 语鱼韵部分字发生滞后音变混入麻韵二等的现象。[5]
明清十二摄韵著的文化学研究

明清十二摄韵著的文化学研究明清时期,十二摄韵著是在中国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形式,影响力深远。
它以诗人著作中以十二押韵形式组成的韵文为主要内容,以用韵文表达的文学元素的方式进行写作,以及押韵的文字使用方式为形式,在形式上拟合文学及应用,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形成中国古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并影响了今天中国诗词文化发展。
本文以新历史学的视角,通过对明清十二摄韵著的文化学研究,探析了十二摄韵著的文化来龙去脉及影响。
明清时期,十二摄韵著在中国文学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以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特色、押韵的文字使用形式和韵文构成的文学元素,构成其文学的特点。
十二摄韵著的文字使用经历了韩国押韵文学和汉语押韵文学两个发展阶段,采用元曲中比较普遍的三押,成为十二押韵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特的韵料。
十二摄韵著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
它以韩国押韵文学中重要形式,“边唱边摄”的形式表达,主要艺术内容主要以写实描写中国文化的特点为主。
《乐府之韵》诗经、《汉乐府》、《古乐府》等诗歌,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及十二押韵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此外,也包括许多边唱边摄的诗歌,例如《易州刺史》、《镇海诗歌》等,其中也有不少以社会现实刻画主题,从而充满了历史感。
明清时期,十二押韵文学在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为今天的中国文学创作注入了浓郁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押韵文学在古典文学中的发展。
除了以节奏、韵文、单字及语言形象等形式表达文化内涵外,它还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如它的特有的语言特点十二押韵这一动态的语言特征,让文学表达更加凝练鲜明,也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宣传作用。
十二摄韵著的文学风格丰富多彩,表达的文学元素及形式也非常复杂,是“声调”、“押韵”及“文字”组合的精巧结构。
它受泰山学派思想的影响,以及《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的影响,为中国古典文学增添了不少文化元素,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的十二摄韵著,在文艺形式及文学元素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影响了今天中国诗词文化发展。
山西方言果摄字读音历史层次之推测

长 子 他ca t 啊 可 k? t大 a a a 介 休 他。 a t c 瘸 t A 可。 t 大 a啊 a  ̄y ?
c
_
呵
笛’ , 后泛用以计物数; 又用来指 韵- 笛韵》 ‘ 凡也。 “ :笛, ”‘ 关中方言表指代意义的 u ’ 罡 可能是
步发展为 v 和 u 。 把”
上述论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五台等点“ 可能 个” 正是“ 的量词用法 ,那” 笛” “ 则可能是 “ 的指示用法 ,u 笛” Rm
和u 茁的读音演变可能如 同关 中方言一样。 “ 在朔县 、 那” 广灵读 r, 同、 i 在大 g 山阴 、 天镇读 ne g。若上
韵尾脱落 , 主元音后高 化。。 以后各点 由于各 自音系特点 、 人
关键词 : 果摄 ; ; 层次 山西方 言
中圈分类号: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0 — 99 20 ) — 03 3 H7 A 1 0 27 (060 06 —0 0 2 山西方言果摄字的读音比较复杂 , 本文拟从整体上对其 分所致 。据郑张尚芳 先 生研 究 , 州 话果 摄 ‘ ’ 温 饿 有 进行梳理, 并进行读音历史层次的推测。由于历史资料的缺
和 u 其声母与温州话同属舌根音 , 可能具有同样的演变机 制, 砌 脱落 v变 li k m, 进一步发展为 k 脱落 k vi进 变 a。
一
本文所用山西方言语料大多选自温端政先生主编的《 山 西省方言志丛书》限于篇幅, , 不一一注明。
( ) 一 上古层 :i 把读 音 a和
居拜切 ’ 。由此推测 ,笛’ li ‘ 音 m 。从意义和用法来看,倚 ’ ‘ 初作计算长条形东西的量词。史记 ・ 《 货殖列传》 ‘ : 竹竿万
新绛 他ca a a y  ̄  ̄a t 大t啊。瘸 a h 靴。 a i y
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

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湘南土话果摄字的读音很复杂,较明显保留了元音后高化的历史音变的痕迹;大致可分为三类:a类读音、o类读音、u类读音;每一类型都代表了历史音变的一个层次。
标签:果摄;音变;历史层次果摄在汉语诸方言的演变情况都较为复杂。
中古果摄包括开口一、三等和合口一三等,果摄字主要来自上古的歌部字,只有极个别的字来自上古微部,根据潘悟云师的拟音歌部上古韵母为aal,微部上古韵母为l,上古歌部是带辅音尾的aal,在向中古的ɑ变化过程中曾有过ai的阶段,即aal>aj>ai;到中古时,果摄元音韵尾i 已失落,主要元音也由舌面前低元音a后化为舌面后低元音ɑ,汉越语、日语吴音、日语汉音、高丽音及藏文、梵文唐音对译中歌韵字的主元音都是a,但据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考证果摄字在唐宋前读已经演变成ɑ,唐宋以后,汉语各大方言果摄字元音大都经历了ɑ>o的后高化历史音变。
从果摄语音演变历史来看,其元音后高化大体沿着a>ɑ>>o>>u的发展线路。
果摄在湘南土话的读音情况:土话代表点果摄今读东安花桥 a o u io u ya ye桂阳敖泉 a o e ai uo ye ya桂阳流峰 a o u io ua y道县小甲 a oi u au u桂阳洋市 a o iu ya嘉禾广发 a o ia ua江华粟米塘a u i i江华寨山 a e o u y oe ua uan uei y江永城关au ouy蓝山太平o e au uo ia ya道县寿雁o i uao iu i双牌江村 a uai au io uo遂宁关峡 a o u ou io新田南乡 a o ia ya宜章赤石 a ouei o ye宜章大地岭a o y ou uo ye冷水灘岚角山ao uei ia o资兴南乡oy uo yo嘉禾坦平 a u o ia io o宁远 a o y u u ie io果摄在湘南土话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⑴a类读音,包括a、ao、au、ai、ia、ua、ya等,y、e、、ei、uei等可以视为其变体,a类读音既有一等字,也有三等字,一等常见的有“那、他、大、啊、阿”等,三等常见的是“靴瘸茄”等。
湖南方言语音相关度计算与亲疏关系聚类分析_肖双荣

具体的聚类结果如下:
差异两类。
西南官话区: 石 门、慈利、醴 县、临醴、安 乡、桃 源、汉寿、
单点方言区属方面的差异一般属于 对立性差异, 这是 由
津市、常德市、常德县、郴州市、郴县、永顺、靖县、通道、宜章、 于两种判断标准的 不同而 导致 的。例如 韶山 方言的 区属 问
AD- BC R=
( A + B) ( C+ D) ( A+ C) ( B+ D) 公式中 R 表 示两地方言语音的相关系数, A、B、C、D 见上
表。例如经计算得出平江和浏阳的语音相 关系数为 0156, 平 江和醴陵的语音相关系数为 0141 等等。计 算出所 有方言 对
的语音相关系数后, 再将其汇聚 成相关系数 矩阵表。相关 系
方言相关系数 反映了 方言 的相 似和相 异程 度。通过 比 较, 可以从中观 察出多 点方 言之 间的亲 疏关 系。但是, 若 要 直观地表示方言大区下数量较多的方言 点的语音 亲疏关系, 尤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方言分区的话, 则还需 要以相关系 数 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
常用的聚类 分 析法 主要 有 三种: / 近 邻连 接0、/ 远 邻 连 接0和/ 平均连接0。本文 采取 近邻 连接 法, 即把 不同 的方 言 之间的最小的距离 作为聚 类过 程中 使用的 距离。例 如长 沙 市、长沙县、望城、沅江、益 阳和桃江六地的方 言聚类过程是: 首先, 六地方言之间的 15 个相关系 数中, 沅 江和益 阳之间 的
声母特征库记 录了全省 102 个方言点 84 个 单字的声 母 特征。例如/ 袍0字的声母, 各县市方言分别念成 p、p. 、b、b. , 语音特征列依次记为袍 p、袍 p. 、袍 b、袍 b. , 安仁、汝城等 地
湖南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的比较与演变

湖南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的比较与演变
李康澄;赵鑫
【期刊名称】《铜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20)7
【摘要】湖南省绥宁县有湘语和赣语等多种汉语方言.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的今读音大部分是一致的.都有o类音、a类音和e类音;u类音是绥宁赣语果摄韵独有的语音形式;绥宁湘语东山话果摄字基本读a类音.与绥宁其它汉语方言和周边方言都与众不同.绥宁湘语和赣语果摄韵今读o类音是中古以后的历史层次.今读a类音和u类音是中古之前的滞古层次.a类音和u类音之间具有音变关系;e类音是受通语影响的外来层次.
【总页数】5页(P94-97,121)
【作者】李康澄;赵鑫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75
【相关文献】
1.从古全浊声母的渐变看曾家湾话的过渡性——绥宁湘语、赣语过渡地带语音个案调查 [J], 胡萍
2.湖南绥宁汉语方言假摄读音的演变与层次 [J], 李康澄;
3.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新开拓——评罗昕如新著《湘语与赣语比较研究》 [J], 孙叶林
4.湖南衡东高湖话语音系统及音韵特点——兼论湘语、赣语过渡地带的语音特征[J], 孙叶林
5.湖南绥宁汉语方言假摄读音的演变与层次 [J], 李康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味“湘音”

2011东南大学校庆研究生学术报告会品味“湘音”——论湘乡的语言民俗王言(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江苏省南京市,211189)摘要:湖南单单论方言就有五种类型,与其同样是语言民俗的民歌民谣更是丰富多彩,浩若烟海。
一般意义上,将语言民俗分为广义的口传形式的民俗事象(即民间语言、民间歌谣和民间文学)及狭义的语言(民间语言)两部分。
湘乡方言作为湖南地区具有特殊性的独立型方言,对语言类民俗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湘乡的民歌民谣所呈现出的民俗内涵甚是气象万千,为研究湘乡乃至于湖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提供了依据。
正是由于湘乡在语言民俗方面的突出特点,使得湘乡语言民俗的研究成为其民俗研究的先导,也是重中之重。
关键字:湘乡;语言民俗;地方方言;民歌民谣Tasting "Xiangxiang's Sounds"——Statement of Xiangxiang's Linguistic FolkWang Yan(Art College of Southest University, Nanjing, 211189)Abstract:Only concerning dialect, there are five types in Hunan Province. The same as dialect,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 are linguistic folk, which are more rich and colorful. In general, linguistic folk are divided into folk matters of generalized oral form(folk languages, folk ballads, folk literatures) and languages in a narrow sense(folk language).Xiangxiang's dialect as a specific independent form of Hunan Province, is of a great value in comparison study of linguistic folk. Meanwhile, Xiangxiang's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 present a magnificent and changeful prospect of folk connotation, which supply rich information of studing Xiangxiang's folk-customs, containing with Hunan Province. Due to the distinguished characteristics of Xiangxiang's linguistic folk, the research of it's linguistic folk becomes the guidance of it's study of folk-customs.Key words:Xiangxiang; Linguistic Folk; Local Dialect; Folk Songs and Folk Ballads湘乡一地,介于湘潭、宁乡、邵阳、衡阳、安化之间,南带衡岳,后拥龙山,涟水横亘中部,辟为广数百里之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土话果摄的历史层次分析湘南土话果摄字的读音很复杂,较明显保留了元音后高化的历史音变的痕迹;大致可分为三类:a类读音、o类读音、u类读音;每一类型都代表了历史音变的一个层次。
标签:果摄;音变;历史层次果摄在汉语诸方言的演变情况都较为复杂。
中古果摄包括开口一、三等和合口一三等,果摄字主要来自上古的歌部字,只有极个别的字来自上古微部,根据潘悟云师的拟音歌部上古韵母为aal,微部上古韵母为l,上古歌部是带辅音尾的aal,在向中古的ɑ变化过程中曾有过ai的阶段,即aal>aj>ai;到中古时,果摄元音韵尾i 已失落,主要元音也由舌面前低元音a后化为舌面后低元音ɑ,汉越语、日语吴音、日语汉音、高丽音及藏文、梵文唐音对译中歌韵字的主元音都是a,但据汪荣宝《歌戈鱼虞模古读考》考证果摄字在唐宋前读已经演变成ɑ,唐宋以后,汉语各大方言果摄字元音大都经历了ɑ>o的后高化历史音变。
从果摄语音演变历史来看,其元音后高化大体沿着a>ɑ>>o>>u的发展线路。
果摄在湘南土话的读音情况:土话代表点果摄今读东安花桥 a o u io u ya ye桂阳敖泉 a o e ai uo ye ya桂阳流峰 a o u io ua y道县小甲 a oi u au u桂阳洋市 a o iu ya嘉禾广发 a o ia ua江华粟米塘a u i i江华寨山 a e o u y oe ua uan uei y江永城关au ouy蓝山太平o e au uo ia ya道县寿雁o i uao iu i双牌江村 a uai au io uo遂宁关峡 a o u ou io新田南乡 a o ia ya宜章赤石 a ouei o ye宜章大地岭a o y ou uo ye冷水灘岚角山ao uei ia o资兴南乡oy uo yo嘉禾坦平 a u o ia io o宁远 a o y u u ie io果摄在湘南土话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面:⑴a类读音,包括a、ao、au、ai、ia、ua、ya等,y、e、、ei、uei等可以视为其变体,a类读音既有一等字,也有三等字,一等常见的有“那、他、大、啊、阿”等,三等常见的是“靴瘸茄”等。
“那、他、大、啊、阿”可能来自北方官话系统,通过文教流播于湘南土话中,在北方官话系统它们也属于滞古层,郑张尚芳先生(1983)论证属于中古前期的层次,潘悟云进一步指明果摄中的a类读音是方言中的“滞二等”现象,其成因是二等字在语音演变中速度较慢,因而同部的一、三等韵字如果在语音演变中滞后,就会混入同部的二等韵。
《广韵》是歌戈同用,麻独用,而宋代无名氏的《四声等子》和邵雍的《声音唱和图》则是让歌戈韵字和麻韵字同列,就是这一语音现象的反映。
桂阳敖泉的“哪”白读为“lai33”,双牌江村“大”音“tai”,反应了“歌微”通转这一古老的语言现象。
南方方言和一些民族语中普遍存在歌韵带i微的现象,如“个”字,浙江南部的庆元音ki,朝阳音kai,汉越语音kai;《广韵》、《集韵》中也有许多字的反切反映了歌韵和灰泰支脂等韵合口字之间的通转现象,此外,据王力先生的《诗经韵读》,歌韵带i尾在《诗经》押韵中也有反映,如《大雅·既醉》:“其告维何(hai)豆静嘉(keai)。
朋友攸摄,摄以威仪(iai)。
”郑张尚芳先生(1983)认为古汉语在歌微通转时期,歌部应和微部一样带尾i,元月歌和文物微三部相应,都是-n、-t 、-i尾;所以,它们反应的是上古汉语的层次。
至于湘南土话中果摄有ei类音的读法,当是ai高化的结果,a上移为e,与-i尾有很大的关系,由于i是个高元音,a很容易受其拉力的作用高化。
e音当是ei韵尾失落的结果,温州话歌韵也有类似的读音,例字少,是白读,如:蛾me2、诃he1、何ge2、个ge2等字,属于中古以前的语音层次。
郑张尚芳(1983)指出温州的e由ai 而来,是唐宋以前很古老的读音,从湘南土话的情况来看e音的产生还经过了中间阶段ei;ei的另一演变途径是产生前滑音u,ei>uei。
a类音中的音很特别,e和唇音字相拼时,被同化为。
ao、au、ai等音是a裂化的结果,ia、ua、ya是a与不同的韵母相拼时产生不同的前滑音的结果,y音可以看作a后高化为ɑ的一个过渡阶段,我们把它们都归为一类。
⑵o类读音,包括o、io、uo、o、oe等,iu、、u、y可以视作其语音的变异形式。
湘南土话各代表点的果摄字都有o层读音,绝大部分为一等字,小部分为三等字。
o类读音是近代因音变的结果。
张维佳(2002)认为,a﹥o的演变过程是从宋代汉语西北方音开始的。
罗常培先生的《唐五代西北方音》中,歌韵字有33个,其中31个读a,2个读o。
“当时模韵读o或uo,藏汉对音材料《千字文》为uo,《大乘中宗见解》、《阿弥陀经》、《金刚经》为o。
可见,作为音类,a韵不可能在唐五代变演变成o韵。
”乔全生(2003)持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歌韵到唐五代时开始向o转变,这种转变具体表现在反映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几种文献——梵汉对音、汉藏对音和《变文》用韵中。
到十一世纪回鹘文汉字译音,歌戈韵开口一等已经变为o了。
无论如何,可以确认在宋代歌戈韵已经由a变为o,因为宋代西夏文典籍《掌中珠》中歌韵读o、io的汉字共有8个。
o类读音无疑是唐宋后的语音层次。
一般说来,a>o 的音变应该要经过中间阶段,王力先生就曾将宋代汉语的歌韵拟为,李珍华、周长揖编撰的《汉字古今音表》果摄的近代拟音为,宁继福对《中原音韵》果摄的拟音是复元音u,宁远、桂阳洋市果摄也有主元音读的现象,此外,湘方言涟源和蓝田麻韵也有读的现象,这就为这个中间层次的存在提供了明证。
⑶u类读音,包括u、iu、、、、i等读音是在u、iu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的结果。
湘南土话果摄中还广泛存在一个u层音读,下面以“婆”、“左”“哥”“火”“河”“禾”“窠”等字为例,加以说明。
土话代表点婆左哥火河禾窠东安花桥bu13u55ko33 fu55 vu13vu13 fu33桂阳敖泉po12o53kuo33 huo53 huo12 uo12khuo33桂阳流峰phu33u42ku33 hu42 hu13u13道县小甲pu45o45 ku24 xu44 u45桂阳洋市po11o55 ko35 xo55 xo11o11xo35嘉禾广发Po33o35 ko24 xo35 xo33 xo33xo24江华粟米塘p4233 ke35 fu35 xa35 u42江华寨山pua121 toe523 koe51 xua33 oe13 ua121 kua33江永城关pu4235ku44fu35 hu42 vu42蓝山太平po21o35 ko13 xo35 xo21 uo21xo13道县寿雁pu43tao31 x u33 xi43 u11双牌江村pu214au33 kuo33fu45 u214 xuo42遂宁关峡ou33 ka44xou53 u11 khou44新田南乡po13o55ko35xo55 xo13 ho13xo35宜章赤石p44 53 k13x53 x4444x13宜章大地岭pou13 kou33xou13 xou13 ou13xou33冷水滩岚角山vu11o35 ku33 x u35 vu11 vu11xu33资兴南乡p5531 x31 h24x24嘉禾坦平po13o24 ka13fu24 ka13vu35 fu13宁远pu53o33 ko33 fu33 vu213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到:“婆”、“左”、“哥”、“火”、“河”、“禾”、“窠”在湘南土话各方言点中读音很不一致,但基本上可以分为“a”类、“o”类、“u”类三层。
读“u”类音的方言点主要有东安花桥、桂阳流峰、道县小甲、江华粟米塘、江永城关、道县寿雁、双牌江村、遂宁关峡、冷水滩岚角山、嘉禾坦平。
果摄部分常用字读“u”类音的现象非湘南土话所独有,湘方言区有很多点的合口戈韵字都读“u”,如衡山的“婆破窠火锅禾”,新化的“破婆窠禾”,衡东的“婆破窠火锅禾”都读“u”;这种现象在北方某些方言中也零星地存在,商周、韩城等地的果摄字“那”的韵母白读音为“u”;温端正、侯精一(1993)发现山西临县、汾阳、汾西一带的果摄字,如“可”、“课”、“婆”、“破”、“火”、“货”、“窝”等字的韵母读音为“u”;江西的湖口话“果过火”三字,永丰话“过”字的韵母也是u;此外,吴语区也有果摄歌戈韵都读为“u”的现象,如松江“鹅”音u231、“拖”音thu52、“哥”音ku52、“婆”音bu231、“锅”音ku52、“脶”音lu231。
湘方言果摄字读高元音的现象很早就为学界所关注,1935年前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有关湖南方言的调查记录中,湘乡的“婆”、“多”、“果”字的记音都是“u”,袁家骅(1960)也注意到湖南双峰湘语韵母演变存在“高元音”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果摄一等变读为,假摄二、三等变读为o或io,鲍厚星先生(2002)也指出果摄读是湘语娄邵片部分地区方言中的一个特色韵母。
湘南土话高化的程度相对更深些,如东安花桥土话中,果摄读“u”字大面值存在于帮、端、泥、精、见、晓、影母中,共有51个字,宜章赤石、江永城关由u高化为,并通过在高元音前面出现一个舌位稍低的前滑音的方式,裂化为,资兴南乡则已由前化为。
从“婆”、“左”、“哥”、“火”、“河”、“禾”、“窠”等字的读音中,我们清楚地看到a>o>u>>音变过程。
从已有的资料上看歌、戈两韵的高化好像并不是同时进行的,一般是戈韵字先高化,然后拉动歌韵也跟着高化。
因为在湘语许多果摄读u的点中,都是合口戈韵字,歌韵字一个也没有;而在湘南土话、吴语中则戈、歌韵字都有,有时歌韵字还占有很大的比重。
戈韵率先高化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在《切韵》中,歌与戈的主元音相同,区别只是开合的不同,合口戈韵带w介音。
可能正是由于合口w介音的影响,加快了戈韵字高化的速度,因而戈韵高化的速度比歌韵快,率先演变到u,与模韵合流。
这种语音演变现象也反映在宋代人的诗词中,据鲁国尧(2003)考证:江西人张继先的《喜迁莺·深源密坞》中就有戈韵字与鱼模通叶现象:深源密坞,问牧竖樵童,俱迷方所。
蓬纵横,龙蛇出没,玉峡搀空无路。
不恋雁塔荣名,解守鱼渊寒素。
这勤苦,但坚心自有,神灵呵护。
猛悟,无回顾。
一点虚明,万劫无今古。
胎息根深,灵泉穴秘,静里运调阳火。
莫问地久天长,管取收因结果。
休轻负,把天谷真机,与君说破《喜迁莺·深源密坞》叶“所路素苦护顾古火果负破”,其中“火果破”为戈韵字,“所路素苦护顾负”是鱼、模部字。
如此看来,u类读音反映的是近代音读现象,这种语音演变现象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