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网络性能设计
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网络教程第5章 因特网基础

E 类地址 1 1 1 1 0
保留为今后使用
IP 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和主机号字段
A 类地址 0 net-id 8 bit B 类地址 1 0 net-id 16 bit C 类地址 1 1 0 net-id 24 bit 1 10 D 类地址 A1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地 址 多 播 net-id host-id 8 bit host-id 16 bit host-id 24 bit
网络互连与Internet 第5章 网络互连与Internet
分类 IP 地址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 每一类地址都由两个固定长度的字段组成,其中一 个字段是网络号 net-id,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 ,它标志主机(或路由器) 所连接到的网络, 所连接到的网络, 而另一个字段则是主机号 hostid,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它标志该主机(或路由器) 地址可以记为: 两级的 IP 地址可以记为: IP 地址 ::= { <网络号 <主机号 网络号>, 主机号 主机号>} 网络号 (5-1)
网络互连与Internet 第5章 网络互连与Internet
2. IP 地址及其表示方法 我们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 我们把整个因特网看成为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 IP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 ( 或路 地址就是给每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 由器) 由器)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惟一的 32 bit 的标 识符。 识符。 IP 地址现在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 地址现在由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ANN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进行分配 进行分配
第五章网络服务质量

预留的资源: 缓冲区及带宽的大小等。
实现过程:
在路由的每一跳上进行,由此提供端到端的QoS保证。
适用环境: 由于RSVP是单向的资源预留,因此适用于点到点以及点到
多点的通信环境。 RSVP的属性:
不属于传输层的协议,而是属于网际层的控制类协议(在 此称为信令协议),只用于预留资源、不用于携带应用数据。 资源预留时间:
(2)UDP协议,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协议。 分析发现:无重传纠错和流量控制机制,但延迟和延迟波
动都非常小 ——采用UDP协议适于进行实时业务的传输
结论: 采用UDP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增加服务质量协商机制。
其它解决方案: —— 增大带宽? 应用的需求是无止境的,不管网络有多大的带宽都有可
能耗尽~
(2)受控负载的服务(Controlled_Load Service,CLS): 没有固定的服务质量(带宽、时延、丢包率)保证,能够
提供一种相当于网络节点在低负载情况下的尽力服务。
(3)尽力而为的服务(Best Effort,BE):类似于Internet 提供的尽力而为的服务,基本没有质量保证。 IntServ的4个功能部件: (1)分类器(Packet Classifier):根据预置的一些规则,
1、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本身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或称“尽最大努 力交付的服务”。 对于早期以纯数据传输业务为主的互联网来说?
—— 是可以保障传输质量的。 当互联网越来越多的用于传输多媒体信息时?
—— 由于这些实时业务对网络的传输延时、延时抖动等 特性较为敏感,这样网络的传输质量就难以保障了。 后果?
为了适应网络拓扑路由及QoS要求的变化,各路由器中的 预留信息只存储有限的时间。
——RSVP请求及路由器维护的状态信息要做周期性的刷 新。 IntServ/RSVP综合服务体系结构模型:
第五章IPV4地址

C 类 地 址
默认网络掩码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00000000 255.255.255.0
特殊地址 网络地址 直接广播地 址 受限广播地 址 本网络的本 主机地址 本网络的特 定主机地址
NETID 特定的
HOSTID 全0
源地址或 目的地址 都不是
示例说明 不分配给任何主机,仅用于表示某个网络的网 络地址;例:202.114.206.0 不分配给任何主机,用作广播地址,对应分组 传递给该网络中的所有结点(能否执行广播, 则依赖于支撑的物理网络是否具有广播的功 能);例:202.114.206.255 称为有限广播地址,通常由无盘工作站启动时 使用,希望从网络IP地址服务器处获得一个IP 地址;例:255.255.255.255 表示本身本机地址,仅在系统启动时允许使用, 并且永远不是一个有效的目的地址;例: 0.0.0.0 本网络的特定主机;例:0.0.0.126
练习
转换为点分十进制: 11000001 10000011 00011011 11111111 转换为二进制:231.219.139.111 下列地址是否有错? 10000001 00001011 00001011 11101111 111.56.045.78 221.34.7.8.20 0X810B0BEF 或 75.45.301.14 810B0BEF16 11100010.23.14.67
无分类编址
第五章 路由协议

第五章路由协议路由协议主要负责建立源节点与目的节点之间的一条消息传输路径,即实现路由功能。
路由协议包含了两个方面功能:寻找源节点-目的节点间的最优路径,并将数据分组沿该路径正确转发。
传统的Ad hoc网络、无线局域网等网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服务质量和公平高效地利用网络带宽资源。
这些网络路由协议的优化目标通常是网络延时最小化,而能量问题通常不作为一个最主要的优化目标。
而在陆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能量有限,因此路由协议需要高效利用能量,同时,由于传感器网络规模一般较大,节点通常不具有全网拓扑信息,因此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需要在已知局部网络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路径。
但是,当前陆地网络的路由协议由于受到种种方面的限制,均不能有效地直接应用于水下网络中,复杂的水下环境给网络层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水下传感器节点通信半径和覆盖面积相对于整个网络的规模较小,同时由于水声链路的高度时空动态特性,事先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建立一条完整且固定的通信路径是不现实的,因此水下传感器网络一方面主要采用多跳传输的路由机制,另一方面路由表需要以一定的频率更新以适应网络的动态变化。
多跳传输方式需要借助中继节点转发信息,该方式要求多个节点共同协作完成消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传输,这就涉及中间节点选择的问题,如何选择中间节点从而有效降低传输延迟、提高数据传输率是路由协议主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水下後感器显络迪路由协议还要具备以下特性:①可扩展性,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受部署环境的影响造成部分节点或部分链路失效,因此能有效地检测和处理节点失效或移动造成的链路中断,适应不断变化的网络柘朴是水下一隹感器网络路由协议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②节能性,在水下传感器网络中,节点大都是以电池供电的,电量十分有限,且电池的更换耗时耗力,同时水声信号发射功率相对较大,因此,提高能量效率是对水下传感器网络设计的另一主要目标;③容错性和鲁棒性,在水下感器网络中,节点的失效是很难避免的,造成节点失效的原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此外,水声信道的通信质量也很难保证,这就要求路由协议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有效避免部分节点的失效或链路的中断给整个网络造成影响;④快速收敛特性,由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拓扑结构动态变化,节点能量和水声频谱带宽资源严重受限,因此要求路由算法可以做到快速收敛,以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减小通信协议开销,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第五章 车载以太网【车载网络及信息技术】

车载以太网
• 由于车载以太网的特点,在车辆上主要作为信息主干网络和车载 信息系统的通信网络,图5-1是一个以车载以太网为骨干网的车 上通信网络示例。
• 其中,车辆电子控制系统、动力传动系统以及车身控制等这些要 求实时性可靠性高、传输的数据短、数据量少的系统会仍继续使 用CAN、FlexRay等网络
第五章 车载以太网
• 车载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从串行通信,到工业总线,再到 总线网络。随着车载电子控制和信息装置的增加以及信 息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更高级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是 必然的。
• 多媒体、电子地图、INTERNET网络信息等在车上的应用 • 在车上使用以太网,并对其适当修改,既要保持以太网
的优势特点,又要满足车辆环境的要求,这就是所谓车 载以太网
• 7) 媒介访问方式为CSMA / 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 测),原理简单,技术易实现,网络中各工作站地位平等, 不需集中或优先级控制;
• 8) 传输速度为10 Mbps,100 Mbps或以上,目前千兆以太 网和万兆以太网已经投入使用;
• 9) EMC性能——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计, 以满足OEM的EMC要求。
Ethernet Ethernet
Ethernet
6
图5-1:以车载以太网为骨干网的车上通信网络架构
7
第一节 以太网简介
➢一、定义 • 符合IEEE802.3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就称为以太网。以太网最
早由Xerox(施乐)公司推出,于1980年DEC、Intel和Xerox 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 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 (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它们都符合 IEEE802.3。
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课程设计 (2)

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课程设计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网络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各行业的生产和应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因此,对网络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网络性能的理解和把握,以便能够有效地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
目标1.掌握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了解常见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和技术3.学会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对网络进行测试和分析4.能够分析网络性能测试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内容第一章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概念1.网络性能的定义2.网络性能测试的作用和意义3.网络性能测试的分类和方法第二章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1.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分类和特点2.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介绍3.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使用技巧第三章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1.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2.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步骤和流程3.网络性能测试实验设计的注意事项第四章网络性能测试案例分析1.基于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网络性能测试案例分析2.基于多种网络性能测试工具的综合性能测试案例分析3.基于网络性能测试结果的网络优化方案设计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学生选择一个网络环境进行实验,根据实验设计完成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网络环境简介、实验设计、测试结果分析、问题总结和改进方案等。
2.课堂测试:在课堂上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分析的练习,考察学生对网络性能的理解和掌握。
3.期末考试: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考核,考查学生对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1.《TCP/IP详解: 卷一 TCP协议》2.《性能测试设计与实现方法》3.《Web性能测试实战》总结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会网络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用的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和技术,还可以学会使用网络性能测试工具对网络进行测试和分析,提高网络性能和可用性,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
路由器与交换机的配置 第五章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

(1)广播风暴
根据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在交换机中维护一张MAC地址表,当 接到一个帧时,则在此MAC地址表中寻找目的MAC地址所对应的端 口,如果找到,则将此帧直接转发到此端口上去;如果找不到,则向 交换机的所有端口广播。如图5-5,假设销售部里的主机A发出一个广 播帧,这个广播帧会随着链路发往交换机A。交换机A收到广播帧后 会把广播帧进行泛洪操作,那么这个广播帧会传到财务部门的网段上, 从而又到达交换机B上,而交换机B会做同样的操作。那么这样周而 复始,在两个部门中这个广播包一直扩散,就形成了广播风暴。广播 风暴会严重影响交换机性能,甚至会耗尽交换机的内存资源,最终耗 尽所有带宽资源,阻塞网络通信。
施工场景
如图所示,为了防止S2126-1的f0/8与S3760的f0/1的连接出现故 障,使得S2126-1上所连主机无法连入网络,我们增加一条冗余链路, 即S2126-1的f0/9连至S3760的f0/3。要求将S3760设为根交换机, Spanning Tree的类型为RSTP,其他为默认值。
(3)MAC地址不稳定
主机A在交换机A、B初始化时发一个单播包。对于交换机A来说, 它从port1接口收到一个单播帧,因为交换机在初始化时,MAC地址 表为空。这样交换机A会做2个动作。一个是把这个数据帧泛洪,另外 一个是学习主机A的MAC地址(交换机学习的时候学的是源MAC地 址),那么交换机A会认为自己的port1端口上连接了一台MAC地址为 MACA的主机。而通过交换机B泛洪,由财务部门传递到交换机A的这 个数据帧发到了A的port2这个端口上。那么此时交换机A又会认为自 己的port2上也连接了一个MAC地址为MACA的主机。这样,一台主 机不可能同时连接在2个交换机端口上,从而给网络带来问题。由于 这一过程会导致MAC地址表的多次刷新,从而导致交换机内存资源被 严重耗用,影响交换机的交换能力,使得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降低。
第五章 BP网络

16
拟牛顿算法 牛顿法: 基于二阶泰勒级数的快速优化算法。
x(k 1) x(k ) A1 (k ) g (k )
A(k ) 2 F ( x )
x x(k )
A(k):为误差性能函数在当前权值和阈值下的Hessian矩阵
包含数百个权值函数,收敛速度快 精度比较高 获得最小的均方误差 模式识别时,速度最快 所需的存储空间相对较小 网络规模较大情况适用 SCG应用于函数逼近问题很快 应用于模式识别时也很快 对存储空间要求相对较低 存储空间比LM小 应用于某些特定问题
网络权值数量很多时 模式识别的处理功能弱 存储空间大
RPROP
:学习速率,默认值为0.01
缺点:收敛速度慢 易陷于局部极小 容易发生震荡
8
动量BP算法 对权值和阈值的修正:
x(k 1) x(k ) (1 )
E (k ) x(k )
x(k 1) x(k ) x(k 1)
优点: 收敛速度较快,学习时间较短。 学习率可变的BP算法 学习率 根据局部误差曲面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得算法稳定且尽量大的步长。
3
[Title MM/DD/YYYY]
BP神经元及BP网络模型
BP神经元的传输函数最常用的为 logsig和tansig函数,输出层有时 也采用purelin线性函数。 如:a=logsig(Wp+b) BP神经网络信息从输入层流向输 出层,是一种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4
BP网络的学习
5
[Title MM/DD/YYYY]
Chapter 5 BP网络——多层神经网络
2012-5-22
章节目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4 网络集线比设计
1.电话集线比模型 集线比是通信系统引入的一个概念,它指可用信道与 接入用户线的比例。
例如:一条E1线路(2.048Mbit/s)可以同时接通 30路电话,如果按照1:1的集线比,只能接30条用 户线;如果按照1:8的集线比,可以接240条用户线, 这样仍然可以满足30路电话同时通话,但是第31 个用户需要通话时就需要等待,或者不能接通。
[P107图5-4]
2.利用软件进行网络带宽管理
利用软件也可以管理和控制网络带宽。
例如,微软公司的ISA Server防火墙软件可以进行网络带 宽管理。 在ISA Server中,带宽管理规则按次序排列。每个规则都 分配一个指定的编号,编号为1的规则最先处理,默认规则 是最后一个处理。
ISA Server可以通过配置优先级和带宽规则给指定类型的 网络通信分配较多的带宽。带宽优先级分配值在1~200之间, 数值越高,优先级越高。
不同网络服务的流量特性
服务类型 Web网页 E-mail FTP 即使通信 业务特征 多个小文件传输 数据量小 大文件批量传输 数据量小 突发 性 高 高 中等 高 延迟容 忍度 中等 高 高 中等 抖动容忍 分组丢失 度 容忍度 高 高 高 高 中等 高 高 高
网络游戏
IP语音 视频点播 电子商务
80-20规则:网段上80%的数据流量在本网段内部流 动,只有20%的网络流量访问其他网段。 [P110图5-8]
80-20规则:
这种流量设计模型主要适应于分布式服务设计的园区网(如 大学校园网),网络通信主要在本网段的客户机与服务器之 间进行,如局域网下的文件存取、数据库存取、OA系统、 CAD应用等,这些应用的数据流量占有80%的流量,而只有 20%的流量流往其他网段。 优点: 减轻了网络核心层的流量压力; 缺点: 不利于网络集中管理。
要求可靠传输
要求可靠传输 带宽要求高 要求可靠传输
高
低 低 高
中等
低 低 中等
高
低 低 中等
中等
低 低 低
3.网络流量监测
流量监测硬件或软件可监测网络中数据的流量。 MRTG是一 款监控网络流量负载的软件,利用它可以监测到许多对网络 设计有益的信息。 [P109图5-5] MRTG监控网络流量负载的软件
假设某Web网站网页平均大小为30kB,打开网页平均等待 时间为10s,如果设计100个用户同时访问(并发连接)该 网站时,应当向ISP申请的带宽为2.4Mbit/s。 (3)估计Web网站最大访问人数。
如果按照1:10的集线比估算,则网站最大可以处理1000个 用户的在线会话连接。
5.1.5 网络带宽管理技术
视频是网络带宽的主要占用者。
2. 以太网带宽不稳定性分析 当采用阻塞式设计时,网络带宽不稳定。当全部 网络设备做非阻塞式设计时,则投资相当大。 光纤线路对带宽影响不大。双绞线线路质量的好 坏,对网络带宽影响很大。 信号传输过程中,要扣除大约10%的系统开销。 以太网负载超过50%时,容易发生广播风暴。 线路环境温度过高、信息插座或接头氧化、环境 电磁干扰过大等,都会造成网络带宽下降。
5.1 网络带宽分析与设计
本节内容
带宽不稳定性分析 网络用户业务模型 网络带宽设计案例 网络集线比设计 网络带宽管理技术
5.1.1 带宽不稳定性分析 1. 网络带宽
在频带网中,带宽指通信线路能够传输的信号的最高频 率与最低频率之差,以Hz为单位。
在基带网中,带宽用来衡量数据的最高传输速率。
ITU-T规定:数据传输速率低于1.5Mbit/s(T1)的网络为 窄带网;数据传输速率在1.5Mbit/s以上的网络为宽带网。
1.利用硬件设备进行网络带宽管理
网络带宽可以用软件的方法进行管理,也可以通过带宽 管理器、入侵控制系统、路由器等硬件设备进行控制和 管理。 硬件设备管理时性能高,投资大于软件管理。 带宽管理器可与现有网络设备进行集成,无需改变已有 的网络拓扑结构、路由器配置、服务器配置和用户计算 机配置。 即使网络结构或网络中的设备配置发生变化,带宽管理 器也无需做任何变动。
5.1.2 网络用户业务模型
1. 用户网络业务最低带宽需求
不同的用户业务,需要不同的网络带宽。 局域网用户要求较高的带宽,而且网络上行链路 和下行链路的带宽相差不多。
上行指从用户到ISP,下行指从ISP到用户。
在因特网中,下行速率与上行速率不一致,用户 对下行速率要求较多。
端到端网络业务最低带宽要求
如果按照阻塞式设计,同时又能满足用户需求,就需 要确定网络服务的集线比。
可以将网络集线比理解为网络服务系统有效接入与最 大接入能力之间的比率。
案例5-2:分析一个Web服务器网站的有 效工作时间和最小链路带宽
(1)Web服务器有效工作时间 假设用户每天浏览50个网页,每个网页平均大小为30kB, 带宽为200kbit/s。则每个用户占用Web服务器的有效工作 时间理论值仅为1.1min。 (2)Web网站最小链路带宽
5.1.3 网络带宽设计案例
1. 阻塞式与非阻塞式设计 上层(如汇聚层)链路带宽大于或等于下层(如 接入层)链路带宽的总和,称为非阻塞式设计; 上层链路带宽低于下层链路带宽的总和,称为阻 塞式设计。
网络带宽的阻塞式与非阻塞式设计
[P104图5-2]
非阻塞式带宽设计的网络汇聚节点负载轻, 网络扩展性好,但是工程成本偏高。
流量由用户网络业务形成,规律性不强。
带宽与设备、传输链路相关;网络流量与使用情况、 传输协议、链路状态等因素相关。
2.不同网络服务的数据流量特性
网络性能取决于一些变量,如突发性、延迟、抖动、 分组丢失等。 不同的网络服务对这些指标要求会不同。
在网络设计中,应当根据用户数据流量特性进行网 络流量设计和管理。
第5章 网络性能设计
网络性能的要求往往在用户需求分析时确定,但如 何在有限的资金约束条件下,设计一个满足用户需 求的高性能网络,对网络工程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网络性能可以从带宽管理、流量控制、服务质量保 证和网络负载均衡等方面进行设计。
本章内容
5.1 网络带宽分析与设计 5.2 网络流量分析与设计【重点】 5.3 服务质量分析与设计 5.4 负载均衡技术与设计【重点】
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宽带上网速度平均速度为93.7Mbit/s,平 均月费为34.21美元;美国宽带上网平均速度为8.9Mbit/s,平 均月费为53.06美元。我国互联网网速平均速率仅1.774Mbit/s, 排名全球第71位,大部分以512K或2M为主。平均费用每月 100元左右。
P2P技术
P2P技术的大量使用不仅给网民带来高速下载的渠道, 也占用了大量带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P2P应用占 用了运营商网络40~60%的带宽,高峰时期的占用率 高达70~90%,但P2P业务带来的收益仅占总收入的 5%。另外,垃圾邮件、蠕虫类病毒也占用了大量带 宽。
集线比模型建立在所有用户不会同时通信的基础上。
集线比的确定
在电话系统中,集线比需要进行用户需求分析和话务 量统计后才能确定。 计算机网络集线比目前难以确定,一般根据经验进行 估算。
2.网络的集线比设计
在计算机网络中,如果网络按照非阻塞式设计,这样 网络服务的集线比就可以达到1:1,但是投资成本太 高。
链路动态聚合的协议。LACP协议通过LACPDU(LACP数据
单元)与对方交换机交互信息。 工作原理:在交换机某端口启动LACP协议后,该端口将通过 发送LACPDU,向对方端口通告自己的系统优先级、系统 MAC、端口优先级、端口号等参数。
5.2.3 电话流量的爱尔兰模型(略)
5.2.4 网络链路聚合设计
1.链路聚合协议 链路聚合是将交换机上的多个端口在物理上连接起 来,在逻辑上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较大宽带的 端口,实现均衡负载,并提供冗余链路。
[P110图5-10] 流量均衡与链路聚合拓扑结构
LACP协议
IEEE802.3ad标准的LACP(链路聚合控制协议)是一种实现
从接入层流向核心层时,收敛在高速链路上; 从核心层流向接入层时,发散到低速链路上; 核心层设备汇聚的网络流量最大; 接入层设备的流量相对较小。
2.汇聚层链路聚合
双链路可能会产生负载不均衡的现象。
链路聚合的目的是保证链路负载均衡。
如果对汇聚层上行链路进行链路聚合配置,就可以使上行链 路负载均衡。
3.流量设计中的80-20规则和20-80规则
1024×768分辨率以上的高清电视业 务
网络带宽低于256kbit/s时,很难满足用户对网络服务的需求。
2. 用户使用因特网的时间规律 1~7点用户最少上网; 早上8点开始上网人数逐渐增加; 上午10点达到一天当中的第一个高峰;
下午14、15点达到一天中的第二个高峰;
晚上20、21点时达到一天中的顶峰。
用户使用因特网的时间规律
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 显示:
用户平均每周上网4天,计13.4小时; 平均每天使用3.35小时(200分钟)左右; 用户平均每周收到电子邮件(不包括垃圾邮件) 5.8封,收到垃圾邮件7.9封,发出电子邮件4.1封, 平均每天收发的电子邮件为2.5封。 获取信息占46.2%; 休闲娱乐占32.2%; 学习占7.9%。
业务类型 网页浏览 收发邮件 BT下载 网上聊天 最低下行带宽 32kbit/s 128kbit/s 200kbit/s 64kbit/s 最低上行带宽 10kbit/s 128kbit/s 512kbit/s 32kbit/s 每个页面 依用户与邮件服务器带宽而定 一般占用到用户带宽的70%左右 文字聊天 业务说明
带宽管理器的位置 在局域网中,带宽管理器通常设计在核心交换机之 前,或者核心交换机之后。 如果放在核心交换机之后,可以对局域网内部的流 量进行管理和控制。但是,局域网之外的其他主机 不受带宽管理器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