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哥文化”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

对称父为“哥”语言现象的分析众所周知,汉语以“哥”指“兄”,然而,在广西有些农村,却有以“哥”指称父亲的用法,这种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表现的极为明显,之后日渐式微,8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几乎很少运用这种称谓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了,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这样的亲属称谓语仍有残留。
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的社会文化体系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宗法家庭为背景、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
因而中国人十分注重宗法人伦关系和道德伦理规范,在周代就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和分封制,而且“制礼作乐”,确立了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礼)和与之相配的情感艺术系统(乐)。
从那时起,中国人就恪守礼节,重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的上下尊卑之别,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于是在民族心理上形成了两大烙印:一是对血缘关系十分重视,二是对等级观念的过分强调。
反映在称谓形式上就是形成了一个十分繁杂、严密而且等级森严,长幼有序的发展完善的复杂系统。
而以“哥”指称父亲的现象却似乎打破了“长幼有序”这样的一个传统原则,父辈与下一代平辈相称了,上下尊卑之别没有得到区分,这与传统的认为中国亲属称谓语十分注重封建伦理关系的观点不是相冲突了吗?然而,这样的现象不仅没有与封建伦理关系相冲突,反而是中国人十分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和伦理关系的一种表现。
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大部分的家庭都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叔”或“爸”“阿爸”,这种称呼依旧遵循了“长幼有序”的原则,因为以上三种称呼是称呼上一辈的用语。
只有少数家庭才称呼自己的父亲为“哥”。
这样的家庭有几种情况:一是家里一连生了几个女儿,为了能生一个儿子,或生下儿子能够养活他长大成人,继承自己的香火,就让自己的孩子叫自己为“哥”。
二是之前生过儿子,但是儿子却早早的因病因祸离开了人世,为了保住之后生下来的儿子,也叫孩子称呼自己为“哥”。
三是虽然有几个儿子,但是在农村里迷信的说法认为这个人命中无子,如果孩子称呼此人为“爸”,在语言中形成了父子关系,父或子就会遇到不可测的灾祸。
哥特文化的背后

哥特文化的背后我大概已经记不太清楚几年前在上海偶然陪着朋友一起去看的那场Lacrimosa演唱会的细节了,那个时候我还并不太清楚哥特究竟是个什么意思的词语,但我的朋友却是哥特文化的忠实爱好者。
我只记得在那场演唱会里台下的观众都是一脸的憧憬并且为之疯狂,被打着浓厚哥特标签的音乐,散发出致命的吸引力。
而哥特音乐仅仅是哥特文化的一小部分,哥特这种一路从艺术走向文化的文化,对大部分来说还是陌生的,而它的确以鲜活的姿态活跃在这个时代的一个角落,并用它的精神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
那么,究竟什么是哥特?哥特,在词典里的第一个解释是古代的民族,而现在定义里的哥特却和这个民族没有多大的关系。
提起哥特,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欧洲那些有着高大的梁柱、尖拱形天花板和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的建筑,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便是哥特式建筑。
去过欧洲城市旅游的人也许印象更为深刻,这些建筑大多是教堂,其高耸入云和直指天空的形态代表着西方基督教精神的内涵。
即使是现在来看,哥特式建筑那种能够使人从心底觉得自己渺小而谦卑的功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哥特式艺术以一种外在性的凝固形式即哥特建筑深刻的反映了中世纪西欧人内心深处汹涌激荡着的对于基督教的信仰和崇敬。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这传递的精神内涵无疑是能够让人窒息的,甚至会被人称作是带着病态情绪的,这样那样的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理解和评论也是同时代表着人们对于哥特这种文化的态度,包括其中的当然还有以黑暗、神秘和恐怖为主基调的哥特文学。
这里要说到的便是在文学史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哥特式文学,哥特式文学以哥特小说的形式将哥特文化独特的风格呈现在纸上,并且通过小说中的主人公来表达哥特式的精神内涵。
吸血鬼显然是哥特小说中最为典型的形象,为什么会是吸血鬼成为最早并且最能表达哥特式精神内涵的形象?首先,吸血鬼这个形象其本身是脱离人们现实生活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真实的接触到吸血鬼,因此对这个形象有着自然的恐惧;其次吸血鬼这个形象在夜间活动吸人血致人命的特点充分展现出了哥特文化中的黑暗与残酷。
哥特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哥特文化对欧洲的影响哥特文化作为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流派,影响着欧洲的许多领域,包括建筑、文学、艺术等方面。
本文将从多角度探讨哥特文化的影响及其意义。
一、建筑哥特式建筑被认为是哥特文化的代表。
在欧洲的许多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腻精美、种类繁多的哥特式建筑,例如巴黎的圣母院、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等。
哥特式建筑具有高耸和苍劲的特点,通过复杂的拱形窗户和浮雕图案,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哥特式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艺术方面,同时也影响到了刚性结构和建筑材料方面的发展,例如《建筑十书》中所记载的哥特式拱顶知识,被认为是当时园林和水利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二、文学哥特文学也是哥特文化的重要部分,诸如弗朗茨·克拉布等作家和诗人所撰写的哥特式文学作品,对欧洲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哥特文学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浪漫主义,通过浪漫的形式,表达了现实生活中无法传递的深层次情感和人性。
同时,哥特式文学还通过神秘和想象力等视角,揭示了欧洲文化的某些方面,如宗教、历史和传说等,进一步推动了欧洲文学的发展。
三、艺术哥特文化在欧洲的艺术领域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哥特式绘画、雕塑和装饰等,成为欧洲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
哥特式艺术在形式上充满了神秘和威严,形成了与其他艺术风格不同的独特魅力。
同时,哥特式艺术也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如基督教、古代罗马和北欧文化等,从多个方面表现出欧洲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总之,哥特文化作为欧洲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流派,对欧洲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建筑、文学还是艺术,哥特文化都具有其金色岁月般的精美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哥特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其在欧洲文化史上的发展和传承。
网络用语“哥”的研究

网络用语“哥”的研究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对网络流行语“哥”的研究既要立足于语言本体,分析其语义、语法上的变化,又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求这种语言变体流行的社会、文化原因。
标签:哥语言变异社会网络从“犀利哥”闪电般蹿红网络以后,“哥”的时代似乎真正来临了。
“数学哥”“酱油哥”“龅牙哥”等大量词汇都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哥”自此成为网友们口中的常用词,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因此,我们将对“×哥”这类词语进行语义、语法的分析,并探索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哥”的词义演变《现代汉语词典》对“哥”的释义:①哥哥:如大哥,二哥。
②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如表哥。
③称呼年纪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含亲热意):如李二哥。
但事实上,“哥”的词义有其历史的变化过程。
许慎《说文解字》:“哥,声也。
会意,从二可。
”可见,“哥”最早并不是称谓词,而是“歌唱”之意,是“歌”的本字。
“哥”字具有指称义是从唐代开始的,但是唐代的“哥”兼表“兄长”和“父亲”的意思。
例如白居易《祭浮梁大兄文》:“再拜跪奠大哥于座前。
”此处“哥”指的是与白居易有血缘关系的兄长;而《旧唐书·王琚传》中:“玄宗泣曰:‘四哥仁孝,同气唯有太平……’”,此处“哥”则指的是玄宗的父亲睿宗李显,因其是武则天的第四子,所以玄宗称其为“四哥”。
南宋时期,“哥”逐渐用来指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年长者,这在宋元话本和明代小说中出现得较多。
例如:史应叫魏能偎伴了他,道:“魏三哥陪着纪二哥坐一坐。
小弟市上走一走,看中吃的东西,寻些来家请二哥。
”魏能道:“是,是。
快来则个。
”(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与外界的频繁交流对语言也产生了许多影响。
20世纪90年代,在香港的一些以黑社会为题材的电影的影响下,“哥”字又带上了一种令人敬畏的权威色彩。
现代汉语词典里对“哥”的释义与“哥”的词义发展演变过程在总体上还是契合的。
Gothic哥特文化

如何识别哥特(乐队、哥特族、风格、建筑)如何识别一支哥特乐队?1.此乐队的音乐气氛怪诞且超现实。
2.此乐队的歌词包含哥特主题。
3.乐队成员的外表十分哥特化,一水儿黑。
4.乐队自称哥特乐队,和其他哥特乐队一起演出,并出现在哥特合辑当中。
5.来自于四大哥特唱片公司Cleopatra、Projekt、Tess、Anubis的乐队。
如何识别一个哥特族?性格:害羞且不爱交际。
艺术倾向:艺术,特别是音乐、摄影和绘画。
人文,特别是文学、历史和哲学。
着装:永远的黑色或暗色衣服。
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
什么是哥特风格?音乐上:darkwave、gotht-echno、dark-alternative、ambiente之类的名词都是“哥特风格”。
再具体形容: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简而言之,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
建筑哥特风格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
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
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
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
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着装哥特风格任何黑色的东西,或其它暗色,如海军蓝、深红。
可以透(薄尼龙或渔网状面料),但不露。
银饰。
苍白的皮肤。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需要一种活死人的外表,也可能是因为想体现维多利亚时代关于“苍白的皮肤是贵族的标志”这一审美,也可能是反对沙滩文化里“太阳晒出的古铜色才是美的”健康理论。
哥弟文化读后感

哥弟文化读后感哥弟这俩字儿啊,以前我就觉得是俩普通称呼,可深入了解哥弟文化之后,那可真像打开了一个装满新奇玩意儿的宝盒。
哥弟文化里那种兄弟之间的情谊,真不是盖的。
就像你在生活中看到的那些好哥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调侃,笑骂间却满是亲昵。
比如说,哥哥可能会一边嘲笑弟弟笨手笨脚,一边却把弟弟没做好的事儿默默揽过来做好;弟弟呢,嘴巴上不服气,可心里对哥哥那是充满了敬佩和依赖。
这就像我和我那发小似的,我要是有啥好东西,第一个就想和他分享,他被人欺负了,我二话不说就去帮忙,这种感情就很纯粹。
再看哥弟文化里的那种秩序感。
哥哥就像个小老大,有一定的决策权和带领的责任。
这让我想到一群小伙伴出去玩的时候,总会有个像哥哥一样的角色站出来,决定去哪儿玩、怎么玩。
他的决定大家也都愿意听,因为他经验多些,也更靠谱。
不过这哥哥也不是独裁者,弟弟们要是有啥好主意,哥哥也会考虑。
这就像一个小团队一样,既有主导,又有民主,和谐得很。
哥弟文化还体现了一种传承的力量。
哥哥从长辈那儿学来的东西,会传递给弟弟。
这就好比是接力棒一样,一代传一代。
哥哥可能会教弟弟怎么修理家里的小物件,怎么跟长辈有礼貌地说话,这些生活里的小智慧就这么源源不断地在兄弟间流转。
不过呢,哥弟文化有时候也有点小麻烦。
要是哥哥太强势,弟弟可能就会有点压抑自己的想法。
就像我见过有的家庭里,哥哥说啥弟弟都不敢反驳,弟弟的一些好点子就这么被埋没了,怪可惜的。
而且要是兄弟俩都比较争强好胜,那哥弟文化里的和谐就会被打破,可能就会经常吵架、闹别扭。
总的来说,哥弟文化就像生活里的一幅多彩画卷。
它有兄弟情深的温暖色调,有秩序井然的框架,还有传承的脉络。
我们要把好的部分发扬,把那些可能产生矛盾的地方避免,这样哥弟文化就能一直是那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存在啦。
浅谈“哥文化”

浅谈“哥文化”一、哥文化的由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这些句子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
那么“哥”字到底是怎样泛滥开来的,下面我们展开道来。
“哥”最初的走红,大致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天夜里,百度魔兽世界吧出现了一张吃面的图,注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此图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大家纷纷效仿,出现“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呼吸的不是空气,是寂寞”等等类似句式的句子。
2009年7月开始,这样的句式开始攻占国内各大论坛,掌握了论坛的主流话语权,而钟爱以此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网友称为“寂寞党”。
“哥××的不是××,是寂寞”,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成就了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板。
任何一句平淡的句式,只要被网友们瞄上并进行模仿,立即显示出强大的爆发力。
在网友的智慧下,寂寞句式急速发展,延伸出许多新句式,如“哥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醉的是人,不醉的是寂寞”,在模仿中开始彰显出某种或调侃或讽刺的态度,成为众多网友表达心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是“哥”字诀走红的另一个经典句式。
据传这句话的起源是猫扑大杂烩,是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该帖原文写道:“这个世界创造了哥,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更多地去崇拜、尊敬,同时也给大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向往,人们常说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了奔头,生命才活得更有价值。
”帖子还告诫网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
2009年“哥”字诀的娱乐方式,不仅造就了“寂寞党”,还建立了江湖门派,人称“春哥教”。
在湖南卫视的“快乐传递”中,主持人向博爱卫生站里的人问好:“我们是湖南卫视的,你认识她(李宇春)吗?”对方脱口而出:“哦!春郭(春哥)!你好你好!”“信春哥,得永生。
”“春哥纯爷们儿,铁血真汉子!”在许多网站论坛中,都不难发现类似的跟帖,而这样一句恶搞话语却慢慢促成了“春哥教”在网络世界的生根发芽。
壮族称谓语“哥”的文化内涵

壮族称谓语“哥”的文化内涵作者:李涵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3期摘;;要:壮族称谓语“哥”是壮族的特殊文化现象。
在壮族文化中,称谓语“哥”是指称男子的符号。
本文从社交指示、礼貌观和语用含糊视角对壮族称谓语“哥”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壮族称谓语“哥”是敬语,也是社会称谓语,反映了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与听话人的社会关系。
同时,壮族称谓语“哥”是一种礼貌现象、含糊现象,还符合利益中心原则。
关键词:壮族;称谓;文化一、引言在对唱山歌或日常会话时,称谓语“哥”是壮文化中指代男子的符号。
称谓“哥”被打上壮族文化的烙印,具有区别其它民族的特征。
学界已意识到壮语称谓“哥”的存在,但学界对于壮语称谓“哥”的文化内涵关注得甚少。
本文将用语用学理论对壮语称谓“哥”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
二、社交指示理论视角下对壮族称谓语“哥”的探析何自然,冉永平(2008)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认为,社交指示语意在适应人际关系的需要,体现了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语言的影响与制约。
壮语称谓“哥”体现了壮族男女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交指示语。
本文将从敬语和称谓语两个方面来对壮族文化中的“哥”进行探讨。
(一)壮族称谓语“哥”作为敬语的探析敬语是说话人为了表达对听话人的尊重而使用的语言。
在山歌语境中,壮族姑娘称情郎为“哥”。
恩爱的情侣会相互尊重,可见,“哥”是敬语。
1.敬语“哥”在交際中有积极作用我们认为,作为敬语的壮族称谓“哥”在交际中是有积极影响的。
1.愿哥呵,变成玫瑰花,每朵都美,天天抱在身。
(韦达、谢多勇《壮族情歌研究<一>》)2.哥等等,等到花落果就成。
(韦达、谢多勇《壮族情歌研究<一>》)3.听哥讲得密合,妹真心佩服。
(韦锦飞《果未曾熟也甜》)以上三个例子都节选自壮族情歌。
例1中,壮族姑娘说:“愿哥呵,变成玫瑰花。
”例2中,壮族姑娘说:“哥等等。
”例3中,壮族姑娘说:“听哥讲得密合。
”在以上三个例子中,壮族姑娘用敬语“哥”指称情郎,能够拉近双方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能够沟通人际情感,使得情郎对姑娘产生更深的好感,以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哥文化”思政.张鹏 2007214044浅谈“哥文化”一、哥文化的由来“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已不在江湖,江湖上还流传着哥的传说”,这些句子多数人都已耳熟能详,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了。
那么“哥”字到底是怎样泛滥开来的,下面我们展开道来。
“哥”最初的走红,大致有这样一个传说:某天夜里,百度魔兽世界吧出现了一张吃面的图,注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
此图迅速在网络上蹿红,大家纷纷效仿,出现“我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我呼吸的不是空气,是寂寞”等等类似句式的句子。
2009年7月开始,这样的句式开始攻占国内各大论坛,掌握了论坛的主流话语权,而钟爱以此句式回帖的人也被网友称为“寂寞党”。
“哥××的不是××,是寂寞”,这个看似无厘头的话语方式,成就了网络恶搞的新流行句式模板。
任何一句平淡的句式,只要被网友们瞄上并进行模仿,立即显示出强大的爆发力。
在网友的智慧下,寂寞句式急速发展,延伸出许多新句式,如“哥抽的是烟,吐出的是寂寞”、“醉的是人,不醉的是寂寞”,在模仿中开始彰显出某种或调侃或讽刺的态度,成为众多网友表达心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是“哥”字诀走红的另一个经典句式。
据传这句话的起源是猫扑大杂烩,是由网友“不要迷恋哥”的一个帖子引起的,该帖原文写道:“这个世界创造了哥,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更多地去崇拜、尊敬,同时也给大家创造了一个美好的向往,人们常说人有了希望,生活才有了奔头,生命才活得更有价值。
”帖子还告诫网友:“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哥早已不在江湖,江湖上却流传着哥的传说”。
2009年“哥”字诀的娱乐方式,不仅造就了“寂寞党”,还建立了江湖门派,人称“春哥教”。
在湖南卫视的“快乐传递”中,主持人向博爱卫生站里的人问好:“我们是湖南卫视的,你认识她(李宇春)吗?”对方脱口而出:“哦!春郭(春哥)!你好你好!”“信春哥,得永生。
”“春哥纯爷们儿,铁血真汉子!”在许多网站论坛中,都不难发现类似的跟帖,而这样一句恶搞话语却慢慢促成了“春哥教”在网络世界的生根发芽。
记者曾经询问过一个“春哥教”的忠实“信徒”:“‘信春哥’跟李宇春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关系?”该网友这样回答:“成为春哥教众的人,并非一定是喜欢或者讨厌李宇春,我们真正喜欢的是‘春哥’这个概念。
”与之相关的是,“信春哥”的句式也迅速带来了新的模仿,尤其是当《快乐女声》再次发掘出又一位“哥”—“曾哥”,曾轶可之后。
“信曾哥,不跑调”、“信曾弟,得奇迹”、“信曾妹,得富贵”、“信曾姐,流鼻血”。
在2009年末,这种句式模仿曾让各大论坛沉浸在一片称兄道弟,呼姐道妹的认亲热潮中。
再到周立波年初在电视节目《壹周立波秀》录制现场,曾即兴演唱过《黄土高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我坡上刮过。
不管是李宇春还是曾轶可,都是我的哥,我的哥……”台下观众笑出眼泪。
然而仅仅两个月后,无论“春哥”还是“曾哥”,名声皆不敌无心插柳而红透网络的另一位“哥”—“犀利哥”。
这位原本默默无闻的宁波乞丐,因为一张照片的断章取义而“被走红”,不仅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围观,更是无意中将“哥”概念发扬光大,在他之后,“雪碧哥”、“深邃哥”、“双刀哥”、“工地哥”纷纷登场亮相,一时间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哥”熙熙攘攘。
“哥”不仅成了一种潮流,更演变成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
有网友还以《哥本传说》为名创作小说,其中一句话大概可以用来作为“哥文化”产生的注解—“其实,这个世界上本没有‘哥’,但迷恋‘哥’的人太多了,就开始出现了‘哥’。
”二、哥文化的表现“哥坛”鼻祖——“传说哥”。
“传说哥”之所以能坐上第一把交椅,就是因为他真的只是一个传说,谁也没有在现实中见过他。
其实,最初的“传说哥”只是魔兽争霸(DOTA)游戏里的一个火枪手,因为这个角色腿短跑不快,加上技能单一,玩此角色的人大都很菜。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传说哥”神乎其神的技术和神话般的故事才会被人津津乐道。
而现在的“传说哥”含义已经被彻底地扩大化,用于代表那些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对象。
“传说哥”语录:我早已不在江湖,江湖却始终有我的传说。
不是哥的哥——“春哥”与“曾哥”。
李宇春儿时的绰号叫“春哥”,此名号也随着她在超女海选中的晋级而响彻江湖。
慢慢地,网民将“春哥”化身为了一种信念,各种可以代表的事物或理念,都可以联系上“春哥”。
“春哥”是正义的化身,“春哥”的概念变得充满了任何可能。
“春哥”语录:不要迷恋哥,哥其实是个女的(网友创作)。
“曾哥”,2009年“快乐女声”舞台上,一位年仅19岁的女孩,用她那令人闻之战栗的歌声,展现了中国年轻一代90后“非主流”的时代风采。
曾轶可的迷人潜质还不止于此,《狮子座》后来被指抄袭,她的回答是“它的作者也许是这世界上另一个我”。
有网友戏言,人生有时候就像是超级女声,能撑到最后的都是纯爷们儿。
“曾哥”语录:我在校的时候大家都说我唱歌好听,结果到这里之后就完全变样了。
“哥坛”一哥——“犀利哥”。
“犀利哥”被走红,网络“哥”阵营迅速膨胀。
2010年,在疯狂追捧过“春哥”、“曾哥”后,新的“哥”诞生,宁波一位原本只是迫于生计、胡乱捡拾衣服穿在身上的乞丐,因为所谓的颓废感美学、欧美粗线条与日韩范儿的混搭、不羁的气质以及犀利的眼神而被众网友大呼“惊为天人”,尊为“犀利哥”,迅速蹿红网络。
有人为他谱写歌曲,有人抢注“犀利哥”形象商标,重庆有女子花上千元购置乞丐装,欲让丈夫打扮成山寨版“犀利哥”遭到拒绝,而网上最贵混搭专卖限量版“犀利哥”乞丐装竟要价49999.99元。
威武勇猛——“双刀哥”。
2010年初始,在广东某地区,一黎姓男子在原公司索要工伤赔偿被老板拒绝后,精神有些失常。
他自己脱掉裤子,跑进农贸市场,拿起两把菜刀,随后,他开始猛砍某建筑公司大门。
砍完后,他又旁若无人地手拿双刀站在马路的中间,甚至悠闲地抽起了香烟。
随后网友们开始借题发挥,称双刀男横空出世,凭借着英俊潇洒的外表,敢于斗争的勇气,手持双刀无畏的精神,赢得了大众的心,“刀哥”是新时代的“偶像型”人物。
就此,“双刀哥”也正式开始在江湖上名声大噪。
“双刀哥”语录:我仔细想过了,自己确实是窝囊了一辈子,是该做件大事的时候了。
继“犀利哥”之后又一“潮人”乞丐——“深邃哥”。
2010年3月3日,“深邃哥”的照片首次出现在彩龙论坛一篇题为《昆明版犀利哥——南窑火车站附近的深邃哥!》帖子中。
据网友称,“深邃哥”是一位来自昆明南窑火车站的乞丐。
网友“天使之城”评论“深邃哥”:“他戴着的BOSS 黑框眼镜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时尚配件;脖子上戴着来自丽江古城的民族服饰,少数民族风情更符合本土流行趋势;甚至做乞丐都不忘记给右手戴枚戒指……细节决定成败,深邃哥是个潮男绝对没有错!”。
升级版“犀利哥”——“雪碧哥”。
湖北潜江街头出现的这位比“犀利哥”更潮的“雪碧哥”,网上如此描述湖北潜江街头的“雪碧哥”:看似随意的乱发,忧郁的眼神,唏嘘的胡渣子。
刻意的一缕刘海,漂染成后现代主义的黄色,轻皱的眉掩饰不了一丝惆怅。
强烈波希米亚风格的白色长褛,意大利小牛皮的饰品不经意间透露出奢华,浪漫与写实并重的围巾,苏格兰风情的花格条纹中裙,纯手工打造的手套,肘部75度的倾角显得自然而优雅,水磨蓝牛仔有种大自然的粗犷,白色的护膝彰显主人的运动精神,如此“拉风”(新潮吸引众人目光)的“雪碧哥”,远远地把犀利哥抛在了身后。
其他“哥”类——“力量哥”、“格子哥”、“真情哥”、“高数哥”。
2010年3月14日有网友在猫扑大杂烩发帖爆料称在合肥市金寨路街头光着身子的“力量哥”在闹市挡住“的士”。
称一男人全身赤裸,挡在马路中间不同的车子前抬车,不时高喊“给我力量”,引起不少市民围观,造成交通拥堵。
有人认为该男子是在表演行为艺术,也有人认为该男子是因赌博输钱精神失常。
该男子照片发到网上后,很快被转到百度贴吧、红网论坛等网站,引来数十万网友围观,“力量哥”一夜爆红网络。
网友为其取名“力量哥”,并授予其为“2010最强环保卫士”称号。
与“力量哥”同属“展示自我型”的网上红人“格子哥”是重庆某高校09级新闻班的班长,自称是张靓颖的粉丝,生于1990年。
“格子哥”的走红最初源于他在土豆网上上传的三个视频。
该视频记录了一名戴着眼镜,穿着黑白相间的格子外套,身披格子围巾的小男生,在人来人往的广场上跟随着背景音乐中张靓颖新歌做出各种夸张口型,并且“翩翩起舞”,扭臀搔首,摆出各种妖娆姿态,多变程度远远超越了芙蓉姐姐单一的“S”造型。
同学则用数码相机录成视频,随后放在视频网站,短短几天就引来了上万次的点击率。
现实版“真情哥”网络走红。
3月27日下午,在位于宝鸡南关路立交桥下,与宝鸡市路灯管理处相对的摊位前,一位名叫余东阳的年轻人收过一位顾客的菜钱后,照例又开始“推销”自己:“大爷,我还没结婚,您帮我留意一下吧。
”他的这一举动让很多人称他为“真情哥”。
而在吉林长春某书店内,一名流浪汉连续5个月阅读高等数学、计算机、英语等书籍,还抄写习题演算,字迹工整漂亮,日前被媒体发现后誉为“高数版犀利哥”。
在大学校园,“哥”也已成为学生们的频用词。
“信春哥,不挂科”、“哥偷的不是菜,是寂寞”、“哥东西丢了,帮忙找下”,“哥文化”风靡大学校园,成为一种时尚的网络文化。
三、“哥文化”反映的问题“哥文化”的形成,从某种角度表示了弱势群体分享网络话语权的大势所趋。
在目前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现象。
当底层百姓无法直接表述自己的诉求时,通过一些貌似荒诞的行为、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
既有对时尚的嘲讽,对名人、明星文化的不屑,更多的则是百姓对自身逼仄生存空间的申诉与抗争。
从另一方面它也显示了人们精神追求的娱乐化和生活的庸俗化,有学者说到网络“哥文化”的盛行,恰恰是无文化或低俗文化的表现。
尽管“犀利哥”一夜走红,但在这繁华热闹背后,却是“犀利哥”程国荣十年流落街头无人问津的寒酸无奈。
而其他网络“红哥”同样也难逃昙花一现的宿命。
在这些热闹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人为的炒作,是肤浅的娱乐,生活的浮躁显示出精神追求的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