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

合集下载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烽火守书人:读《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作者:王笑红来源:《检察风云》2012年第07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如何借鉴西南联大的经验与智慧,如何孕育并坚持通才教育,这是摆在教育家们面前的一个课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但随着南京陷落,战事紧逼长沙,三校被迫南迁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历时九年,与抗日战争的时间跨度基本重合。

在“烽火连三月”的环境中,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在这所大学竭力守护中华文化的生机,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从联大走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八位两弹一星元勋,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1973年,易社强(John Israel)教授为联大壮怀激烈的故事所吸引,开始研究联大,其后花20年时间,访问联大校友、探访昔日的各个校区、查阅卷帙浩繁的联大文献,写成《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

他说,“对这所大学了解越深,我越意识到,联大人的思想与性情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联大的故事从“长征”开始。

临时大学在决定迁往云南后,选拔身强体壮的男性师生组成旅行团,从长沙出发,历经68天,徒步穿越中国最贫穷落后之地,到达1663公里之外的昆明。

這是一次教育上的探险,从此,这群青年再也不会觉得祖国和人民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了。

他们认识到,现代的沿海城市和内陆地区在时间、空间和思想观念存在着惊人差距。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底层的百姓。

这次“长征”是中国学术共同体群策群力的缩影,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文化赓续不辍的象征。

联大的历史当然不是一部象牙塔中的历史。

本书真实地展现出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的隔阂。

初来乍到,联大师生尚未形成了解、认识和欣赏云南当地及其生活方式的意识,不免与当地人发生摩擦。

幸好云南人和外来者当中都不乏饱学之士,他们根据具体情况对文化冲突予以分析,减少了两个群体间的分歧。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西南联大》学习体会

观看《西南联大》有感疫情当前,推迟开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学生的学习?为了解答我们的疑虑,使我们更加坚定地开展教学工作,引发我们的思考,学校组织观看了一部很好地记录片《西南联大》,里面的精神的确深深地感染到了我,使我受益匪浅,也更加坚定了教育信心。

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中国史上艰难的战争史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每个人都被卷入这场战争,一批教育者和学者却在这场战争中创造了教育奇迹——西南联大。

三校合并、举校搬迁,克服了一样又一样的困难:教学资源被摧毁、旅途奔波、三校合作可能出现的分歧、环境不适应、校舍问题、条件艰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展现出了刚毅坚卓的品质,用先进的思想、杰出的才华与毅然决然的行动,挽救水深火热中的中华民族;他们在大学中传播西方先进文化,冲击着旧中国的思想,同时还组织着反抗日本帝国的侵略战争;更多地是他们对教育教学展现出热忱与信心,全身心地投入到做学问当中去,在战乱的时期为求学保留一份心灵的净土,使得教学、做学问、求学成为一种安宁。

我不由得心生感概,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感动。

战乱的年代,人人惶恐,求学却能让人心生安宁。

教育就是这样一件事,让人无论何时何地在什么样的年代与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从心底认定这是一件有意义、值得坚守并且能够将自身、社会变得更好的事。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是“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所以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

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什么样的时刻,教师都应把培养人作为自己的己任。

因此在当下,立足自己的岗位,我们确实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要从心底热爱和敬重自己的岗位。

任何时候都把教育当作一个神圣的职业。

西南联大的教授在灯光微弱的手写书稿,早起诵读上课要讲的文章,孤身一人抛家舍业来到联大,都是受内心的教育信仰支配。

当我们从内心尊重教育,这种尊重也会感染到学生,学生也会不自觉地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历史文化学院李璐2011211233在查阅老师所发的参考书籍时,这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就以其三十年慢火煎熬的选材创作和作者的美国身份深深吸引了我,我想三十年日复一日的准备和作为外籍学者独特客观的视角,一定能展现给我们一个段不一样的联大校史,结果读毕数日,仍无法忘怀。

今日,我就结合自己浅薄的认识,综合他人看法,对这部被称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的作品做一简要评述。

首先,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概括——真实。

全书都采用了很多通过访谈和从匿名日记中获得的史料,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一个十分生动和真实的联大画面,而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

例如在第二章联大的长征中,对学生生活状况的描述“吃的东西不但营养丰富,味道也很不错。

说我们受尽了苦头,不免有些夸大其词。

”(34页)通过亲历者的切身感受,我们可以纠正前人著述里某些夸张的描述,从而还原联大长征真相。

再如在描述学子们长征路途上所做所感时,又引用到了访谈资料“三个学生(一校一人)担任官方的史学工作者。

他们搜集乡邦文献,到四海扬名之地做现场调查,举凡风土人情、教育状况、行政改革及奇闻轶事,统统包括在内。

”(第40页)“商场物品玲琅满目,价格高的离谱,学生不失时机地寻找当地的美味。

他们在街边的摊位上贪婪地吃着肠旺面——伴有鸡肠鸡血的面条,还有整碗辣椒酱,吃的大汗淋漓。

此外,他们还在饭馆品尝了贵阳特产——娃娃鱼。

”(第41页)这些细节就仿佛将联大学生长征的画面在我们眼前播放,而自己就好像是一个跟随他们一起上路的联大学子,和他们一起经历路上的风风雨雨。

其次,作者易社强不同于国内研究西南联大的学者善于以其风流事迹来神化西南联大的一切,而是直率地指出西南联大的种种问题,以及师生的百态生活和学术姿态。

例如书中直面云南当地人与联大师生的关系:“在云南人看来,除了导致通货膨胀、造成住房紧张外,外地人连最起码的着装意识和礼节都没有。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浅论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参阅书目《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美)易社强著前言本学期我有幸选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唐小兵老师的“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的课程,受益匪浅,我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研究20世纪的历史,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从38年到46年,历经了抗战的峥嵘岁月,战火纷飞,硝烟弥漫。

而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历史的过往,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悄然离去。

联大的教师们早已幻化成我们心中的影像·····这本书回忆了当时的大学校园生活,而又从大学生活中折射出了民国时代的民族斗争和政治斗争,这是本书的特点所在,而又从艰苦的抗战与政治斗争中刻画了与众不同的大学生活,翻开这本书时,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第一章希望的岁月38年的昆明,尽管离前线还比较远,但也依旧能够闻得出些许硝烟的味道。

本书第十三章也详细介绍了日本尚未封锁昆明与外界的主要通道的时候,联大师生基本上都能坚持工作与学习,并且有丰富的课余生活。

对此,我不想抄录,只是想说在这抗战初期,大学的课余生活也离不开政治斗争,毕竟大学的校园也为各种政治意识形态提供了生存空间,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也无所谓三民主义青年团还是群社,双方都想拉拢和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一方的斗争,校园中三清团与群社的斗争,也好比是全国国共两党之争的缩影。

并且,从书上的剧场政治斗争中,我们便能发现,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而这也将在全国的政治角斗场上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当然,联大教授中不乏有一些优秀的人才包括《今日评论》的主编钱端升曾向政府告诫:只有提高政治和经济效率,减少审查,消除宗派主义,才能更有效地抵抗敌人的侵略。

他们无论是从精英主义和民粹主义,还是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矛盾,都给出了自己的定论。

这也是《今日评论》成为思想独立,自由表达,容忍异议的显著典范,而这些也正是联大的精神基础。

尽管抗日的烽火已笼罩全国,但联大的师生们也依旧满怀憧憬,中国必定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让人感动。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没有教材,他们就互相传抄笔记;没有实验设备,他们就靠想象和理论推导。在课余时间,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贡献力量。
西南联大培养出了众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所大学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培养了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就像简陋的校舍令人印象深刻。茅草屋做的教室,土坯做的宿舍,下雨天教室里到处漏水,学生们只能打着伞上课。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老师们依然认真授课,学生们依然专心听讲。他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通过知识的力量改变国家的命运。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那些在各自领域堪称大师级的人物,如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华罗庚等等,都在这里任教。他们不仅传授着专业知识,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影响着学生。闻一多先生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同时也痛斥着侵略者的罪行;陈寅恪先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依然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授课。这些大师们,在困境中坚守着学术的尊严,为学生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
此外,西南联大所展现出的爱国情怀也让我深受感动。在国家危难之际,师生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抗战和复兴贡献力量。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八年,但它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它让我们明白,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屈服,要勇往直前;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懈怠,要坚持不懈。
《西南联大》纪录片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受触动,仿佛被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年代。
西南联大,这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特殊大学,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在昆明临时落脚。当时的中国,正遭受着日本侵略者的肆意践踏,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的师生们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热爱。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战争,革命,中的,西南,联大,经典,读后感,10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读后感中查看更多范文。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是一本由易社强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一):台版100大洋,好贵啊大陆版和台版的差价好大啊,不知道实体书店有台版的不,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50字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二):小弟对书中有些问题不太了解,在此向大家请教。

(问题不断更新中)1.简体版,第二章,31页,第四段:“可是,几乎没有学生意识到,修筑这条路也是为了把云南的鸦片运到汉口和广州,这样就不必经过广西,因为那里要征收鸦片转口税,而这笔费用是用来支持蒋介石的竞争对手的。

”这里的竞争对手是指的谁啊?相关情况是怎么的啊?《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三):多少贱骨头都成空用每天如厕的时间总算看完了《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印证了老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历来是反对派的垫脚石,需要时候用一用,不用的时候一脚踢开。

也还可以随时再捡起来用,哭哭啼啼半推半就欲拒还迎。

虽然自由主义者喜欢在表面扮演反对党的角色,但骨子里其实很怨妇。

无论朝代如何变更。

我算服了。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读后感(四):中国社会的精神堡垒西南联大为中国树立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典范,“内树学术之自由,外来民主之堡垒称号。

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

“中国的大学的民主自由独立之精神还剩几何,中国大学生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和奋斗还剩几何?大学生需要精神孵化,而不是精神奴役;大学要为这种孵化提供堡垒,而不是唯上是从。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

《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西南联大〉刚毅坚卓观后感》看《西南联大》这部纪录片,真的是一次震撼心灵的体验。

看到那些西南联大学生们在简陋的校舍里上课的场景,我感觉他们求学的环境是如此艰苦。

没有像样的教学楼,几张桌椅就凑成了教室,可是他们眼神中的那种渴望知识的光芒却丝毫不减。

特别印象深刻的是,师生们在空袭警报拉响的时候,不得不撤离到防空洞,但就在这样的危险和动荡不安中,有些教授依然在防空洞里讲学,那些学生也还在专注地听讲。

当时我就想到,如今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学习的认真程度可能还不及他们的万一。

还有联大学生们徒步南迁的画面,那么漫长的旅程,要穿越千山万水,面临路途的劳累、疾病的威胁以及缺乏充足物资的困难。

然而,画面中的他们没有丝毫退缩。

他们一路相互扶持,带着书本和求知的信念前行。

这让我非常感慨,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那就是“刚毅坚卓”的体现。

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生存和求知的强大支撑。

看完后我明白了,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办学时期内,培养出那么多杰出的人才。

这不仅仅是因为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整个学校。

这种精神不但在战争年代散发着炽热的光芒,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想想西南联大师生们面临的巨大困境,和他们仍旧保持的坚持与奋斗,我们所遇到的那点小挫折又算得了什么。

对比当下一些人的浮躁心态,西南联大的故事无疑是一记重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要保持一颗坚定不移的心,不被外界的干扰和困难所打倒。

另外,这部纪录片里还提到抗战形势对联大课程设置的影响。

像一些学科开始紧密结合战争需求,当时很多学生也积极投身到帮助抗战的实际工作中,如理工类的学生在军工等方面发挥自己头脑中的知识。

对我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认知,说明当时的西南联大不仅仅着眼于学术研究和纯粹的知识传授,更是把国家命运与之紧密相连。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是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影,让我对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
深入的了解。

影片以战争背景为背景,以西南联大的创办为线索,展现了一群年轻人
在动荡的年代中奋发向前的精神。

首先,这部电影让我对中国的抗战历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中
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艰难生活,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西南联大作为一个重要的抗战产物,不仅培养了一批有志青年,也为中国在战争中保
持持久的抵抗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电影中所展现的西南联大精神令人敬佩。

这所大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面临着
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始终坚守初心,将教育的意义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电影中的
一幕幕情节让我感受到了联大学子们对知识和学术追求的热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美
好向往。

最后,电影中展现的友情和爱情也是触动人心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在战乱之中相互
扶持、互相帮助,展现了真正的友谊和团结。

同时,电影中也展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
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是一部让人思考、感动的电影。

通过观看这部影片,我对中
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用来娱乐的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索、激励和感动的影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不是个喜欢在历史中寻根究底的人,但却更厌恶无知和被蒙蔽。

联大话题近年升温,所阅资料中印象最深的偏偏是两册讲故事的读物:吴讷孙的《未央歌》像是一出披着抗战和联大背景的青春剧,而何兆武的《上学记》则近乎以个人视角拍摄的纪录片。

然而易社强这本看似严肃的大部头却更像——打个极不恰当的比喻——一部全景式的“商业大片”。

这一比喻绝非贬义,而是指它既有着“传奇故事”般的叙述,又有着至为精良的制作。

当然,三十年选材,慢火精熬的耐心是任何一部大片都无法比拟的。

虽然此书问世逾十载方才有中文译本正式出版,但对于追逐传奇故事和渴望深究史实的两类人群,仍属必选。

联大史难写之因起码有三:一是涉及人物众多,写来有琐话之嫌;二是与当时抗战大势相校,偏处西南一隅之大学其实并无太多惊骇事件可写;三是联大八年于学术史甚至家国发展史究竟有何影响未有定论。

此书读毕,三个问题一并得到解决。

“长征”和编年部分利用史料步步推进,而分学院介绍教学状况之部分则大有“清明上河图”的感觉,环境铺陈完全,人物多而不乱,不知学术著作中是否多见此种“传奇故事”笔法,反正作为读者完全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甄选史料时的精心——当然,有时的确有引述过多的问题存在。

然而它最终成为一部“严谨的传奇故事”的原因不仅在于这种不故作高深的态度,还在于作者从不盲目拔高事件和颂扬所谓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史料摆脱臆测的假语村言,毫不避讳地宣扬着自由精神可贵之观点,——这自由包括学术的,意识形态的和人身的——并且简洁有力地指出这种精神被后来者抛弃,污染,甚至利用,直至和平年代完全失去生存的土壤。

虽然作者在书末给“联大精神”在未来的历史中留了一方位置,并且善意地认为“学者别无选择,只能做出驯顺的姿态”,可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眼中所见之多数“学者”已经完全没有了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虽然他们仍然对“政治学习感到厌倦”,但不再认为这种无聊无趣的东西“无关紧要”,他们生存和爬升的资本不再是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成果,他们不配被称为学者或者没有定语修饰的知识分子。

生于乱世虽然多了几分家国流离甚至人间失格的可能,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乱世却意味着夹缝求存和追逐学术自由的无限可能性。

我悲观地等待着明天也许会有更多人被这类曾经光辉的校史唤醒,但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时代里,醒来的人无处可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