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六、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1.本课突出学生在指导下的有序自主学习,因此在导学案设计以及教学环节中都是以“小组合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的。
以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模式。
课上教师引导,提供资源,设计活动,让学生在分析、评价、交流、讨论,在体验、思考、感悟过后获得。
对于小组的形成也是课前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
2.本课突出学生诵读与感悟的能力培养,为使教学不呆板、效果好,不仅是授之以鱼,注重教学中知情意的统合,因此以“以读促悟” 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等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突出语文教学的本位——语言。
3.本课中有机结合多种教学策略和信息化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达到了新的层次和高度。
在本课例,信息化教育技术不仅仅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更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工具。
为了在相对较短的课堂教学出效果,本设计利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增大了教学信息量,并特别注重了人机交互和师生、生生互动的实现。
全课以“诵读”、“感悟”、“交流”为中心,设计组织了视频观看、问题讨论、诵读展示表演、成果展示、评价等系列活动,能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环节中,突出了中考考察点的训练与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如:节奏划分、句子翻译,并且明确提出了“不懂笔墨不读书”的要求,培养学生圈画、圈评的习惯。
5.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产出性。
通过课堂观察、讨论、汇报、作品设计等活动,要求学生不断生成并输出自己的认知结果,使学生思维终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学习质量高。
《记承天寺夜游》教材分析城乡结合部,外来务工子女较多。
课外知识知道较少,由浅入深的渗透对文本的理解。
对于苏轼,学生只闻其名,而知之甚少。
这样一位伟大的词人、又在诗画等方面有较高造诣,学生们要走近他,需要多方面的理解,建立一个立体的,多方位氛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等奖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一篇课文。
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只有八十余字的小品文。
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史。
本文真实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表达了遭贬后自我排遣的一种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读成诵,重点品读景物语句。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飞花令环节”积累关于“月”的古诗句。
一、师语言导入。
月是瑶台镜,映照着天光云影;月是地上霜,渲染着思绪惆怅;月是解语花,寄托着深情厚谊。
明月照千古,也照在被贬黄州的苏轼身上,苏轼笔下的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赏明月映疏影,品经典悟情怀。
二、初读---正音节奏1.学生初读(去掉句读,齐读原文)学生观察少什么?生:标点。
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师配乐范读师问:结合老师的朗读,同学们说说文言文朗读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字音、停顿、节奏、感情)老师给你们支招。
(出示课件)文言文朗读技巧:(学生齐读)读音要准,停顿要稳,语速要缓,感情要满。
3.齐读一遍,师引导学生读出情感。
师:元丰六年....什么时间段写的?生:夜晚。
师:夜晚是一种什么样的环境?生:安静、静谧。
师:生读出宁静之美。
师:如何才能读出文言文的味道,我们需要把这几个字音拖长,例如(念、盖、但)生:自主练习这几个字的读音。
(三名学生分别读三句话)。
师:感情要满。
课文中有两处需要高兴的读?哪两个地方应该高兴的读?生:欣然。
学生范读。
师:还有一个地方,同学们找找看?(学生仔细斟酌)。
生:齐读练习“解衣欲睡,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
”师:最后三句要读出深沉地情感。
师范读,生练习。
4、指名美读。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年级语⽂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复习⽬标1、读背课⽂2、掌握重点词语的释义,句⼦的翻译。
3、赏析写⽉的句⼦⼆、复习重点:引导学⽣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复习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境,领悟作者的⼈⽣态度。
三、复习过程(⼀)咏⽉诗句⼤⽐拼1、同学们,在你积累的诗句中,与“⽉”有关的⼀定不少,写出相对完整的⼀句。
2、⼩组内互相交流,把⼀些著名的或经典的诗句积累在积累本上。
(⼆)复习要点1、解释线条加粗的词语:念⽆与为乐者()遂⾄承天寺()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空明()盖⽵柏影也()如吾两⼈者⽿()2、翻译句⼦:(1)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2)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3、任选⼀个⾓度赏析:庭下如积⽔空明,⽔中藻、荇交横,盖⽵柏影也。
(三)讨论:“何夜⽆⽉?何处⽆⽵柏?但少闲⼈如吾两⼈者⽿。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四)⾛近⼈物1、苏轼苏轼⼀⽣仕途多⾇(chuǎn),屡遭贬谪,元丰⼆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狱,随后被流放⾄黄州。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官,但⼼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怡情悦性,是位品格清⾼超逸的⼈。
3、有⼈这样评价苏轼:他是⼀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个伟⼤的⼈道主义者,⼀个百姓的朋友,⼀个⼤⽂豪,⼤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个诗⼈,⼀个⽣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也有⼈这样评价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低⾕中的他完成了豁达乐观⼈⽣观的塑造,达到了⾃⼰创作的巅峰。
(1)⾯对⾚壁的滔滔江⽔,他豪迈奔放地说:(2)⾯对青春的⼀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4、苏轼历尽坎坷,仍然乐观豁达,这给我们什么启⽰?请你⽤“苏轼,我想对您说:我很________您的_____________,您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句话,交流学习感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1[设计思想]本文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
初二的学生理解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本设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引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诵读文章,熟读成诵;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这个人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这个人就是苏轼。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起行?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重点:反复朗读,理解文意。
难点:感受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大家从这幅图片中看到了什么?(月亮)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学生自由回答)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思乡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品经典美文。
(板书课题、作者。
)(投影资料)就拿苏轼的那篇脍炙人口的《记承天寺夜游》来说吧,全文不过百字,你说它讲了什么大道理呢?没有。
你看它的修辞用字很华丽吗?也不。
但大家硬是觉得它美,硬是要把它看成中国小品文的精粹……--梁文道《但少闲人》(设计说明:通过配乐钢琴曲《月光》, 多媒体播放明月朗照图片,营造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同时调动了学生古诗词的积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这一设计,不仅为接下来的朗读奠定情感基调,更为分析欣赏课文做了一个铺垫。
)二、有味的朗读1、知人论世:1)、苏轼其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在朗读的过程中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字音字义上的难点。
2)、教师补充课下注释没有的词语解衣欲睡脱下月色入户门相与步于中庭散步(行:行走走:跑奔:快跑)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3)、重点点拨(投影)强调两个重点句子的节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温故知新咏明月学生交流所积累“咏月”诗句,师引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七嘴八舌谈东坡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苏轼,师补充介绍设计意图:1、以空明月色的图片带入情境,由写月诗句的积累交流,引入作者借月抒怀,从而为后面体会作者情感蓄势。
2、交流自己所了解到的苏轼,为走入文中作者的情感做好准备三、读通全文——抑扬顿挫读准确1、生大声朗读课文自学指导:结合课文下注释,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汇报朗读3、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从字音、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师指导节奏把握。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受节奏。
四、读懂文意——多读善思明文意1、小组为单位,组长带领,交流解决预习中所画出的疑难字词句,疏通文意,师巡逻指导。
2、若仍有未解决的疑难,全班交流,若无,小组展示本组积累所得。
3、通译全文。
4、读懂文意基础上再齐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设计意图:1、初读课文,旨在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
此时的朗读要求字正腔圆读准确。
2、小组为单位解决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词,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学法,触类旁通,与以往字词积累形成联系,达到字词积累的目的。
3、此时的朗读要求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初步走入文本。
五、读出心境——咬文嚼字品闲情1、在明确文意基础上,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2、生通过预习,结合刚才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把握质疑。
(可以是对内容方面的疑惑之处,或者觉得最难以理解的句子,也可以认为最值得赏析品味的语句)师带领归类整理,明确本节任务。
问题预设:⑴为何寻张怀民⑵品味写景句子⑶既然被贬,为何还有闲心赏月?⑷理解“闲人”含义⑸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带问题读课文,独立思考,做批注。
4、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体会作者复杂心境,明确作者的人生态度。
师点拨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适时出示背景:苏轼被贬、怀民被贬、苏轼履历表、苏轼黄州期间劳作与诗作汇总)点拨预设:A、写景句的赏析,以“竹柏影”和“藻荇交横”的先后顺序,来体会月色之迷离以致使作者失神的意境。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疏通文意,体会情感,感悟人生态度。
难点体会情感,感悟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课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美丽的月色又会触动苏轼什么样的情感。
二、解题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四、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诗词书画等领域内有很高的造诣。
在词的创作上,他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南宋的辛弃疾合称“苏辛”。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中秋》等。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五、读其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体会韵味。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遂()寝()荇()交横()竹柏()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个别读,师生共同评价。
3、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眉山
杭州
黄州
凤翔
汴京
惠州
儋州
密州宦海浮沉颠沛流离
旷达乐观热爱生活
荔
枝
苏堤春晓
一、 导入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大家,猜猜他是谁?(借助以上投影图片
一,简介他的宦海沉浮;借助图片二介绍他的旷达乐观;结合图片三谈他与日照的渊源,拉近学生与名家的距离;图片四则展示他为政杭州时疏浚西湖的遗迹-------苏堤春晓)
至此,学生已知,他就是大文豪苏轼。
二、简介苏轼(字幕呈现:苏轼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书画家、诗人、美食家。
)
板书课题。
苏
轼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书画家
诗人美食家
宋苏轼
三出示学习目标(请一位学生读一读,强化对学习目标的认知。
)
学习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短文大意。
•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
悟文中蕴含的感情。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过程。
(一)读美文(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在反复阅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把握语调
读准字音
解()衣藻荇()
遂()寝()
柏()
jiězǎoxìng suìqǐn bǎi
(在学生朗读基础上,明确部分重点句子的正确句读。
)
注意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补充知识-----小贴士:文言文翻译六字诀,引领学生结合注释迅速理解文言文内容。
(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文言文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
小贴士------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留、删、补、换、调、变。
"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
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
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
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
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
“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
“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
式。
说说下列词句的意思。
欣然念遂
寝盖但
庭下入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整体感知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
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说说各层
次大意。
(二)品美景(继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讨论交流,体悟苏轼描摹月色的精彩。
)
知音相偕,步于中庭。
月明星稀,
树影婆娑。
苏轼的承天寺夜游中又
有怎样的美景成为永恒?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积水空明(正)(静)
藻荇交横
竹柏影(侧)(动)
(三)悟真情(结合作者身世际遇,讨论交流,感悟文章中饱含的复杂情愫。
)
疏影摇曳,抚平苏轼的苦楚;如水月色,
荡涤苏轼的心胸。
凄冷的月光里,苏轼
又以怎样的文笔升华自己的心灵?
苏轼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
样的复杂情感?
此处意在引领学生发现苏轼“闲人”二字里饱含的复杂情感(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对世人追名逐利的感慨。
)
(四)赏读美文(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作者的旷达乐观、豪放不羁精神。
)
赏读美文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把握感情基调
我们可以说,苏轼代表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健
全、最融通,也最为后人所仰慕的一种人格模式。
苏东坡,这个乐观主义者,伟大的文艺天才,老百
姓最亲密的朋友,他将勤政爱国、关注民生的执著
精神,达观自我、超然物外的旷逸气质,热爱生活、
诙谐天真的盎然情趣,闲适优雅、从容不迫的潇洒
风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终于成就了一个可爱的苏
东坡、伟大的苏东坡,成就了一个千百年来在百姓
心目中永恒不朽的苏东坡……
——康震《东坡印象》
当我们真正走近东坡时,会发现:
与屈原比,他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
与陶潜比,他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
与韩柳比,他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
与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
与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与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几分刻板。
东坡是中国文人完美个性和品格的化身。
东坡是人类的骄傲……
——黄玉峰《说东坡》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时时能觅,处处可
见。
正如罗丹所言:“美是到处都
有的,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
少发现。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
活中也能像苏轼一样宠辱不惊,超
然物外,以豁达的胸襟对待生活每
一天。
(五)拓展延伸
1、投影展示老师自己在2016年元宵节的即兴创作(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意识)。
咏月诗两首(丙申元宵)
(其一)
出山生海挂苍穹,
骚人墨客尽吟咏。
本是冰冷无情物,
圆缺明暗总关情。
(其二)
一轮或圆或缺月,
撩拨世人古至今。
举头低头皆成诗,
欲眠无眠是离人。
2、迁移训练(吟咏那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名句,深入体会情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拓展迁移
月光曾激发起无数诗人的才情,
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
你能吟
诵几句描写月亮的诗句吗?
(六)美文荐读。
(延伸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苏轼的人生际遇及优秀品质。
)
精彩荐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文化苦旅》之
《东坡突围》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在学法上还要加强指导。
因而,这一课的教学既有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师具体指导的一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效果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为八年级上册一则文言小品文,为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在全面了解所执教班级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基础上,我采取以下环节展开授课。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以苏轼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及其旷达乐观、热爱生活的品质说起,为学生学习文本做铺垫;谈他与日照的渊源,
拉近其与学生的距离。
)
(二)作者简介。
(三)出示目标。
(四)授课过程。
1、读美文。
(小贴士: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
2、品美景。
3、悟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