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

职业分层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

职业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把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职业,分成并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过程。

职业声望是人们对职业的社会评价,是职业社会学研究的范畴之一。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

职业选择是指人们从自己的职业期望、职业理想出发,依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等自身素质,从社会现有的职业中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

职业生涯是指人的一生中所经历的职业历程。

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种职业时的知识、观念、经验、能力、心理素质、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它是别人无法替代和窃取的人生财富。

外职业生涯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职务与职称、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职业生涯规划(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员工共同协商,对员工职业生涯进行分析、选择、设计、调整和评估,实现员工职业选择与组织的人员需求相适应、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统一的过程。其内容涵盖了员工对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和组织对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两个方面。

职业机会是指个体在求职或职业发展中分析各种因素后判断可实现职业目标的程度。

职业路径是指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

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

“三三三”理论是由我国学者廖泉文教授提出的。“三三三”理论是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和淡出阶段;输出阶段又分为三个子阶段:适应阶段、创新阶段和再适应阶段,而其中再适应阶段又可以分为:顺利晋升、原地踏步、降到波谷。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无边界职业生涯是指员工在不同的雇佣单位就业的职业生涯,或者是指超越单个就业环境边界的一系列工作机会。

职业生涯开发是指通过传授知识、转变观念或提高技能等手段来改善当前或未来工作绩效,发展与职业生涯目标相适应的潜在职业能力的过程。

个人职业生涯开发是指为了获得或改进个人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行为等因素,以利于提高其工作绩效,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的各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努力。职业生涯诊断是指个人将理想与实际相结合,真正地了解自己,运用SWOT分析框架详细分析并评估内外环境的优势、劣势和自身的长处与短处,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生涯发展方向。

职业资本是指一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所应具备的各项职业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职业行为、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以及职业道德。

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

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有义务和期望、信息网络、规范和社会组织等。

个人职业生涯开发策略是指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之上,针对职业生涯开发内容所计划采取的活动和相关措施。

个人职业生涯通道是个体在一个组织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结构化的职位。

职业生涯周期主要是指作为“职业人”的生命个体从进入组织到退出组织的生命过程周期。个人职业生涯周期是指一个人为了个人及家庭生存,进行工作,从事一种职业直至退出工作/职业领域的一个生命活动过程。

职业挫折即人们从事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需求不能满足、行动受到阻碍、目标未能达成的失落性状态。

职业形象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担任职业角色的过程中所展示和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外部表征,包括仪容(相貌、体形)、仪表(衣着服饰、气质修养)以及仪态(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等。

员工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简称EAP)又称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它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工作绩效,达到改善组织管理的目标。

职业选择决策指的是个人运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和处理,完成职业选择的过程。

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就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通过协助员工规划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并为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设计通道,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轮岗、晋升发展机会等一系列与职业生涯相关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活动,来最大限度的开发个人的潜能并充分发挥其潜力,使之与企业职业需求相匹配、相协调、相融合,达到最佳的结合,在实现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和持续发展,获得“双赢”的结果。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员工根据个人的兴趣、性格、特长等情况及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目标,而组织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员工的发展需求,制定组织职业需求战略、职业变动规划与职业通道,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实施,使员工的职业生涯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一致,实现员工的发展与组织发展相协调。

组织职业生涯开发是指组织为提高员工的职业知识、技能、态度和水平,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促进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而开展的各类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训练活动。

岗位轮换是指企业或组织有计划地按照大体确定的期限,让员工轮换担任不同工作的做法,即将员工系统地从一个职能或领域水平地调到其他职能或领域,丰富其工作经验,从而达到考察员工的适应性和开发员工多种能力、进行在职训练、培养主管的双重目的。

工作/家庭平衡计划是指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中针对员工各个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面临的工

作家庭平衡问题,专门设计的以帮助员工能动地寻找工作家庭平衡模式,提高其自我调控能力为目标的组织支持计划。

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是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员工情况及两者所处的环境,确立职业生涯目标,选择职业生涯通道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和措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职业生涯方案是指员工为实现职业发展目标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手册是组织在展开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之前编制的参考性文本,向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岗位信息、规划方法和工具的介绍。

职业生涯发展文件就是个人职业发展档案。它是记录员工职业发展历程、职业现状和职业未来计划的一种极为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工具。

职业生涯发展阶梯是组织为内部员工设计的自我认知、成长和晋升的管理方案。

继任计划是组织为保障其内部重要岗位有一批优秀的人才能够继任而采取的相应的人力

资源开发培训、晋升与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与措施,也被称为接班人计划。

导师计划是指在一定的企业环境中,为每一位新加入这个团队的员工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员工指定一名或几名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突出工作业绩的导师,以对其适应新的环境、迅速融入到企业文化、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

退休计划是组织向处于职业生涯晚期的员工提供的,用于帮助他们准备结束职业工作适应退休生活的计划和活动。

职业生涯早期阶段是指一个人由学校进入组织并在组织内逐步“组织化”,为组织所接纳的过程。这一阶段一般发生在20-30岁之间,是一个人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学生变成员工,由单身生活变成家庭生活的过程。

相互接纳是指新员工在职业生涯早期顺利经过进入组织和社会化阶段之后,组织和新员工双方达到心理认同,个人接受组织并决心为组织做出贡献,组织也正式接受员工并积极为其提供工作支持的发展过程。

工作-家庭边界理论-2000年,美国学者克拉克在对以往的工作--家庭关系理论进行了批评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作--家庭边界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每天在工作和家庭的边界中徘徊,工作和家庭组成各自不同目的和文化的领域,相互影响,虽然工作和家庭中很多方面难以调整,但个体还是能创造出想要的平衡。

工作压力是指当个体在工作中面临机会、限制及要求这三种动态情境时,由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引起个体心理不适并产生的不堪忍受、无力应付的感觉。

组织发展,是指组织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以及从最高管理层起都参与努力,通过利用行为科学知识对组织过程进行有计划的干预,目的是改进和更新组织整体结构和人员状况、提高组织效率、加强组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人和组织共同学习的方式来改革组织本身,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精神,是可持续发展的组织。

职业生涯学习是指个人自主决定并主动发起的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有关的正式和非正式

的学习活动模式。

编译原理概念_名词解释

编译过程的六个阶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目标代码生成 解释程序:把某种语言的源程序转换成等价的另一种语言程序——目标语言程序,然后再执行目标程序。 解释方式是接受某高级语言的一个语句输入,进行解释并控制计算机执行,马上得到这句的执 行结果,然后再接受下一句。 编译程序:就是指这样一种程序,通过它能够将用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转换成与之在逻辑上等价的低级语言形式的目标程序(机器语言程序或汇编语言程序)。 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根本区别:是否生成目标代码 句子的二义性(这里的二义性是指语法结构上的。):文法G[S]的一个句子如果能找到两种不同的最左推导(或最右推导),或者存在两棵不同的语法树,则称这个句子是二义性的。 文法的二义性:一个文法如果包含二义性的句子,则这个文法是二义文法,否则是无二义文法。 LL(1)的含义:(LL(1)文法是无二义的; LL(1)文法不含左递归) 第1个L:从左到右扫描输入串第2个L:生成的是最左推导 1:向右看1个输入符号便可决定选择哪个产生式 某些非LL(1)文法到LL(1)文法的等价变换: 1. 提取公因子 2. 消除左递归 文法符号的属性:单词的含义,即与文法符号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类型、值、存储地址等。 一个属性文法(attribute grammar)是一个三元组A=(G, V, F) G:上下文无关文法。 V:属性的有穷集。每个属性与文法的一个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连。属性与变量一样,可以进行计算和传递。 F:关于属性的断言或谓词(一组属性的计算规则)的有穷集。断言或语义规则与一个产生式相联,只引用该产生式左端或右端的终结符或非终结符相联的属性。 综合属性:若产生式左部的单非终结符A的属性值由右部各非终结符的属性值决定,则A的属性称为综合属继承属性:若产生式右部符号B的属性值是根据左部非终结符的属性值或者右部其它符号的属性值决定的,则B的属性为继承属性。 (1)非终结符既可有综合属性也可有继承属性,但文法开始符号没有继承属性。 (2) 终结符只有综合属性,没有继承属性,它们由词法程序提供。 在计算时:综合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上传递;继承属性沿属性语法树向下传递。 语法制导翻译:是指在语法分析过程中,完成附加在所使用的产生式上的语义规则描述的动作。 语法制导翻译实现:对单词符号串进行语法分析,构造语法分析树,然后根据需要构造属性依赖图,遍历语法树并在语法树的各结点处按语义规则进行计算。 中间代码(中间语言) 1、是复杂性介于源程序语言和机器语言的一种表示形式。 2、一般,快速编译程序直接生成目标代码。 3、为了使编译程序结构在逻辑上更为简单明确,常采用中间代码,这样可以将与机器相关的某些实现细节置于代码生成阶段仔细处理,并且可以在中间代码一级进行优化工作,使得代码优化比较容易实现。 何谓中间代码:源程序的一种内部表示,不依赖目标机的结构,易于代码的机械生成。 为何要转换成中间代码:(1)逻辑结构清楚;利于不同目标机上实现同一种语言。 (2)便于移植,便于修改,便于进行与机器无关的优化。 中间代码的几种形式:逆波兰记号,三元式和树形表示,四元式 符号表的一般形式:一张符号表的的组成包括两项,即名字栏和信息栏。 信息栏包含许多子栏和标志位,用来记录相应名字和种种不同属性,名字栏也称主栏。主栏的内容称为关键字(key word)。 符号表的功能:(1)收集符号属性(2) 上下文语义的合法性检查的依据:检查标识符属性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和合法性。(3)作为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地址分配的依据

解释名词概念

(一)、解释名词概念(每题3分,共24分)1.基因座:基因处在染色体上的固定位置,称基因座。2.测交:与隐性纯合子交配称测交。3.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具有的某些特定的化学基团,抗原依此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即抗原决定簇。4.冈崎片段:DNA复制时,随从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进行的,先合成许多片段,即冈崎片段。 5.密码子:在mRNA中,每3个相互邻接的核苷酸,其特定排列顺序,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可被体现为某种氨基酸或合成的终止信号者称为密码子,统称遗传密码。 6.转座:转座因子改变自身位置的行为,叫作转座。 7.近交:近亲繁殖,简称近交,是指血统成亲缘关系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也就是指基因型相同或相近的两个个体间的交配。 8.同义突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碱基替换没有导致编码氨基酸的改变。(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1.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其包括(DNA )和(RNA)两种,其中前者为遗传物质的主要形式,大量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也少量存在于个别细胞器中,如动物的(线粒体)。2.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基本定律分别为:孟德尔的(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独立分配)定律,以及摩尔根的(连锁与互换)定律。3.根据免疫能力的来源,免疫可分为(天然)/(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或特异性)免疫;根据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不同,获得性免疫可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4.染色体数量具有物种特异性,如人的染色体有(23)对,猪的染色体有(19)对,鸡的染色体有(39)对。5.人的基因组大小约为(3.2×109)个碱基,鸡的基因组大小约为(1.1×109)个碱基。(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1.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答案:(1)每个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数量不同,分别为2和4;(2)染色体变化不一样,有丝分裂后染色体数量不变,减数分裂后减半;(3)分裂过程不同,减数分裂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同源染色体分离,后一阶段出现染色单体分离,而有丝分裂仅相当于减数分裂的后一阶段;(4)发生分裂的细胞不同,有丝分裂出现于所有细胞,而减数分裂仅

哲学名词解释

1.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3.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4.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5.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6.先验论: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7.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8.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必然王国是指人被物化的社会关系支配即受物支配的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指人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即人支配物的社会状态。 10.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1.现象和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实质和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外在的表现。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本质是与必然性、规律性同等程度的哲学范畴。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双方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和趋势,包括两个基本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热力学概念名词解释

传热学名词解释 一、绪论 1.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2.热流密度:单位传热面上的热流量 3.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物质微粒(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能传递,称为导热。 4.对流传热:流体流过固体壁时的热传递过程,就是热对流和导热联合用的热量传递过程,称为表面对流传热,简称对流传热。5.辐射传热:物体间通过热辐射而进行的热量传递,称辐射传热。6.总传热过程:热量从温度较高的流体经过固体壁传递给另一侧温度较低流体的过程,称为总传热过程,简称传热过程。 7.对流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对流传热量,单位为W/(m2·K)。对流传热系数表示对流传热能力的大小。 8.辐射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辐射传热量,单位为W/(m2·K)。辐射传热系数表示辐射传热能力的大小。 9.复合传热系数:单位时间内单位传热面当流体温度与壁面温度差为1K是的复合传热量,单位为W/(m2·K)。复合传热系数表示复合传热能力的大小。 10.总传热系数:总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能力的大小。数值 上表示传热温差为1K时,单位传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传 热量。

二、热传导 1.温度场:某一瞬间物体内各点温度分布的总称。一般来说,它是空间坐标和时间坐标的函数。 2.等温面(线):由物体内温度相同的点所连成的面(或线)。3.温度梯度:在等温面法线方向上最大温度变化率。 4.热导率:物性参数,热流密度矢量与温度降度的比值,数值上等于1 K/m的温度梯度作用下产生的热流密度。热导率是材料固有的热物理性质,表示物质导热能力的大小。 5.导温系数:材料传播温度变化能力大小的指标。 6.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7.非稳态导热:物体中各点温度随时间而改变的导热过程。 8.傅里叶定律:在各向同性均质的导热物体中,通过某导热面积的热流密度正比于该导热面法向温度变化率。 9.保温(隔热)材料:λ≤0.12W/(m·K)(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的材料。10.肋效率:肋片实际散热量与肋片最大可能散热量之比。 11.接触热阻:材料表面由于存在一定的粗糙度使相接触的表面之间存在间隙,给导热过程带来额外热阻。 12.定解条件(单值性条件):使微分方程获得适合某一特定 问题解的附加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三、对流传热 1.速度边界层:在流场中壁面附近流速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2.温度边界层:在流体温度场中壁面附近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薄层。

一概念解释

一、概念解释 1 气溶胶:一种物质的微粒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组成一个分散系统,一般把固体或液体微粒分散在气体介质中所构成的分散系统称为气溶胶。(P2) 2 烟:烟是指所有凝聚性固态微粒,以及液态粒子和固态粒子因凝聚作用而生成的微粒,通常是在燃烧、熔炼及熔化过程中受热挥发,直接升华为气态,然后冷凝所形成的。(P2) 3 尘化:使有害物质从静止状态变成悬浮与空气中的过程。(P15) 4 一次气流:块粒、状物料在空气中的高速运动和冷、热气流上升运动,会带动周围空气随其流动的这部分空气称为诱导空气也是就一次气流。(P16) 5 二次气流:由于通风或冷热气流对流所形成的室内气流称为二次气流。(P16) 6 颗粒浓度: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颗粒数。(P14) 7 局部排风:在集中产生有害物的局部地点,设置有害物捕集装置,将有害物就地排走,以控制有害物向室内扩散。局部排风是防毒、排尘最为有效的通风方法。(P17) 8 全面通风:全面通风是对整个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其基本原理是:用清洁空气稀释室内含有有害物的空气,同时不断地把污染空气排至室外,保证室内空气环境达到卫生标准。全面通风又叫稀释通风。(P21) 9无组织通风:通风房间在由于机械通风而造成的正压状态时,室内一部分空气总会通过房间的窗户、门洞、或不严密的缝隙流到室外。渗透到室外的这部分空气称为“无组织通风”(P29--P30) 10外部排风罩:当有害物源不能密闭或围挡起来时,可以设置外部吸气罩,它是利用罩口的吸气作用将距吸气口有一定距离的有害物吸入罩内。外部吸气罩结构简单,制造方便,可分为侧吸式和上吸式两类。(P80) 11控制风速:当排风罩吸气时,为保证有害物全部吸入罩内,必须在距离吸气口最远的有害物发散点(控制点)上造成适当的空气流动。“控制点”的空气运动速度称为“控制风速”(P73) 12吹吸式通风:在槽面一侧设喷口喷出气流,而在另一侧为吸气口,吸入喷出的气流以及被气幕卷入的周围空气和槽面污染气体的通风方式。(P92) 13/14高悬罩、低悬罩:在通风技术中,根据接受罩安装高度H的不同分为两类,H≤1.5√Ap 为低悬罩,H>1.5√Ap的为高悬罩,其中Ap为在热源顶部热射流的横断面积。(P87) 15烟气调质:烟气调质是指采用调节烟气温度或湿度以及增加其他调质剂以降低粉尘电阻率的方法。 除尘器的总效率:指在同一定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量之百分比。(百度) 16 全效率:指同一时间内,净化装置去除污染物的量与进入装置的污染物量之百分比。反映了装置净化程度的平均值。 分级效率:指除尘装置对某一粒径dp或粒径范围dp+△dp内粉尘的除尘效率。若设与此相应的除尘器入口的粉尘流量为▽Si,捕集的粉尘量为▽Sc 所以?i=▽Sc/▽Si×100% 穿透率(通透率):指从净化装置出口逸散的污染量与入口污染量之百分比。(P122-P124)17沉降速度:尘粒在合力的作用下开始由静止作加速度下降运动,随着尘粒运动速度的增加,流体阻力也随之增加,当外力之和为零时,尘粒开始在流体中作等速沉降,这是降落速度为尘粒的沉降速度。 18旋风除尘器的返混: 旋风除尘器中,当气流由椎体底部向上时,可能将一部分已经除下来的微细粉尘重新扬起,并带出除尘器,这种现象称为旋风除尘器的返混。(P135) 19悬浮速度:如果尘粒以沉降速度Vs沉降时,遇到垂直向上的速度为Vw 的均匀气流,当Vs=Vw 时,尘粒将会处于悬浮状态,这时的气流速度Vw称为悬浮速度。(P131)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中国哲学一些重要概念解释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人们对深度学习模型的真正运行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全了解,如何提高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成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近来的一篇论文讨论了机器学习模型的“可解释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7月17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博士、卡内基梅隆大学(CMU)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Zachary C. Lipton在ACM Queue上发表了题为《The Mythos of Model Interpretability》的文章,讨论了监督式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Lipton在文中试图明确“可解释性”的定义,并对“可解释性”进行分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认为线性模型的可解释性并不一定高于深度神经网络(DNN)模型。 以下是新智元对论文内容的简编。 监督式的机器学习模型具有卓越的预测能力。不过,机器学习模型不仅应该可用,而且应该是可解释的,但“解释机器学习模型”的任务定义似乎不够明确。学术文献中提出了为模型寻求可解释性的许多动机,并提供了无数的技术来提供可解释的模型。尽管存在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但许多作者宣称他们的模型在公理上是可解释的,然而对此却缺乏进一步的论证。问题是,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技术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本文旨在完善关于可解释性的表述。首先,文章回顾了以前论文中解决可解释性的目标,发现这些目标多种多样,偶尔还有相互矛盾。接着讨论了研究可解释性的模型属性和技术思路,以及模型对人而言的识别透明度,并引入了“事后可解释性”的概念作为对比。文章讨论了关于模型可解释性概念的不同观点的可行性和合理之处,对“线性模型可解释,深度神经网络不可解释”这一常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在过去的20年中,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自动决策。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的运作方式是这样的:用输入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然后由算法预测相应的输出。例如,给定一组关于金融交易的属性信息,机器学习算法可以预测长期的投资回报。给定来自CT扫描的图像,算法可以该图像的扫描对象罹患癌性肿瘤的概率。

有关概念解释

法律体系 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律体系的特征 1、法律体系是一国现行国内法构成的体系,不包括国际法。 2、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3、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4、构成法律体系的单位是法律部门,法律部门是由若干相关的法律规范构成的,因此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构成的最基本单位。 法系是指由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具有相同法的结构和渊源的一种法的类型,法系的概念更多地表达的是一种法律传统,它是跨越历史和国度的;而法律体系则指的是一个国内的由现行法律规范所组合而成的法律部门的统一整体,它只能是现实法,而且主要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构成。 法律职业共同体 是指以法律连接起来的具有相同的语言、知识背景、专业层次的人们结成的职业集体。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它是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又指专门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即法律职业者,包括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人员、法学教师和法学研究人员。 在法制探索的道路上法律职业者必须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共同体,而维系这一共同体的已不再是血缘或地缘关系,而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同质性。这一同质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法律是一门专业化程度极高的学问,是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化的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套独特体系,它有自己的概念、术语、范畴,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表达方式。无论是作为学识,还是作为职业技巧,操作法律赋予法律以生命力的人,必须经过专业训练,掌握法律的话语方式、思维逻辑、分析技巧和解释方法,这样经历相同职业训练的法律家也就必然具备知识结构的同质性。二是,思维方式。T o think like lawyers(像法律家那样思考)。法律是理性的化身,它是以一种抽象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同时又必须具有普适性,因而法律世界同现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分离的。为此,作为法律家必须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高考政治知识点:物质的哲学含义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哲学中的物质是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的共性,不是指事物本身,事物本身只是这一共性的载体。所以我们把自然和社会中万事万物叫物质现象或物质的。很多人没有搞清这一点,说明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哲学。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的一般问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上“物质”定义以及“矛盾”的定义,都必须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不能把哲学上的“物质”等同具体的物质形态,也不能把哲学上的“矛盾”等同于生活中的矛盾。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明白了哲学。 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指出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相对于意识现象来说只有物质现象才具有这种属性。因此称“唯一”。这也是物质和意识的区别。凡是物质现象必然有客观实在性。无论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无论是自然界中的还是人类社会中的;只要具备了“客观实在性”就属于物质范畴。“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现象的共性。不具有这一属性的就是意识范畴。“客观实在性”是判断一种现象是不是物质现象的依据。如有人提出:“我的思想不依你的意识为转移”,于是得出思想是“客观”的结论。并且为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给所谓“客观思想”取名为:“客观存在”。因为不敢取名叫“客观实在”,结果叫了“客观存在”。“物质的当然还是物质的,而意识的也成了物质的”是典型的庸俗唯物主义,是拉美特利的哲学在21世纪的再现。 三、“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说明物质具有独立性,意识没有这种属性。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就算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也是要加上“相对”二字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也意味着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会使物质现象发生变化的,但通过人的意识指导下的物质行为可以改变它的存在状态或具体形态。“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理解物质定义难点所在,有人提出:一条不好走的路,他想变得好走一些,后来政府真的修了这条路。于是得出:这路变得好走是以他的意识为转移的结论。试想这个人或政府主要领导就是单纯凭“想”而不实际去做,路会不会修好?这个修路的过程是物质运动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意识活动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有意识指导的过程。意识的指导和单纯的意识活动是不同的。 四、“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说明物质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这是可知论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是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然后才发现了他们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性。这正是遵循了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客观实在性”无论是人们认识事物之前还是之后,它都以具体物质形态做载体而呈现着自己的属性。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

“解释性翻译”概念内涵丰富,只重语言转换,而轻文化传播,亦或只顾文化传播而忽视客观语言内容,都会顾此失彼,有失偏颇,达不到解释性翻译的效果。 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翻译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也是解释原语文化的重要途径。 解释性翻译是一种翻译手段,可以通过适当地添加删改 而在源语使用者和译语使用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跨越由于 文化不同造成的鸿沟。但解释性翻译又不同于注释性翻译。解 释性翻译是直接将缺失的信息融入译文中,是一种隐性填补 的方法;而注释性翻译则采用一种显而易见的加注的形式。解 释性翻译分为解释性增补法、解释性替代法等。解释性翻译在 西方学者中大为推广。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 解释的过程;奈达(Eugene Nida)也认为,翻译就是解释意义; 斯坦纳(George Steiner)更是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 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 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他认为一切交际都 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而一切翻译又以其是否解释出源语表 达目的为翻译是否成功的评判标准[6]。 当代著名的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 为:“As a last resort,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解释就是翻 译)。顾名思义,解释性翻译法就是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所译内 容作出必要的解释性说明,从总体上来说,它是对语言意义的 解释和对背景知识的补充说明。所以,即使翻译成译语后出现 一些必要的增补而导致在字数甚至内容上的不对等,解释性 翻译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是解释源语文化的重要 途径。 二、用于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 例子:He flung himself down at little Osborn’s feet and loved him Even before they were acquainted,he had admired Osborn in secret .Now he was his dog,his man Friday(Thackeray: Vanity Fair Chap.5) 译文:都宾拜倒在小奥斯本面前,死心塌地爱他。他没有认识奥斯本之前,已经 暗暗佩服他。如今便成了他的听差,他的狗,他的忠仆星期五。(杨必译《名利场》) 此例中星期五此人是一个暗喻,但一般中国对此都不是很清楚。于是译者就做了这样的注释

认知心理学~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自考《认知心理学》复习材料 各章概念、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回答方法:和简答题一样,如实验应回答实验者,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说明问题) 第一章绪论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P2 2.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3. 认知路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P2 4. 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 告这些感觉。p4 5. 信息加工途径:来自计算机科学和通讯科学。由两部分组成;p9 第一是心理过程能够通过计算机的操作相比较,而得到最好的理解。 第二是心理过程可以解释为,系统从刺激到反应的一系列阶段中,所完成的信息加工。 6. 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P11 7. 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P12 8. 认知神经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P12 9. 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13 10. PET扫描:是指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这种扫描技术能够通过测量血流模式,得到脑活动图。PET扫描能 够用来研究象注意、表象和阅读这样的认知过程。P13 11. MRI:磁共振成像;让无害的强磁场穿过头部,采集来自集结在不同组织的不同部位中的分子的射线,来为 脑解剖学提供详细的图像。P14 12.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只需5秒便能做出一个血流改变图像,而MRI需要90秒,相比PET,其产生的 图像更加精确,费用低。P14 13. ERP:事件相关电位;此技术能够记录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时,脑电活动的微小变动(持续时间不到1秒)。 这种技术又称诱发反应电位技术。P14 14. 单细胞记录技术:此技术不能安全用于人类;研究者通过将微电极插在单个神经元旁边或者甚至插进单个神 经元,来研究动物和神经系统的特征。这个研究对视觉模式识别有重要意义。P14 15.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这种计算机科学关心如何通过创建计算机程序,来让计算机显示出典型地 只和人类相联系的智能行为。纯粹的人工知能是一种探索尽可能高效地完成任务的途径。P15

概念解释

概念解释 1、B2B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是英文Business-to-Business的缩写,即商业对商业,或者说是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 B2B中的两个B均代表Business,“2”则是英语“two”的谐音,代表“to”。因此一般来说我们把B2B仍然按照英文的读音“B-to-B”来念,而不是把“2”作为中文发音。但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习惯把“B2B”按照中文读音来发音了,并且在谈论电子商务时也不至于引起误解,因此无论怎么念,通常都可以理解。 B2B电子商务模式包括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企业之间直接进行的电子商务(如制造商的在线采购和在线供货等);另一种是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平台进行的商务活动。例如,国内著名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https://www.360docs.net/doc/2414536717.html,)是一个B2B电子商务平台,各类企业可以通过阿里巴巴进行企业间的电子商务(B2B),如发布和查询供求信息,与潜在客户/供应商进行在线交流和商务洽谈等。 电子商务相关的缩写词汇还有B2C(商业对消费者)、C2C(消费者之间、消费者对消费者)、G2B(政府对企业)等。 2、TSM Tivoli Storage Manager 简称TSM,是IBM Tivoli软件家族中的旗舰产品之一,而Tivoli则是IBM五大软件家族中的一个,其他的四大软件为:Websphere、IM(DB2)、Lotus、Rational。Tivoli软件主要定位于为用户提供企业级管理软件,如系统管理、安全管理和存储管理。TSM能够为用户提供企业级的存储数据管理解决方案,包括备份、归档、空间管理以及灾难恢复管理等功能。 1IBM软件产品TSM历史沿革 TSM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集中的数据备份管理,能够为大型的企事业单位提供可靠的集中数据备份管理,是业界最主要的备份软件之一。TSM能够提供稳定先进的架构,强大的备份功能支持,和更好的可扩展性。 TSM作为Tivoli软件家族的核心产品之一,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IBM长期以来在存储管理领域不断技术沉淀的结晶。TSM存储管理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其系统 TSM 原型是IBM Workstation Data Save Facility (WDSF) ,由IBM Almaden研究中心研发,主要为了解决当时新出现的分布式系统所面临的数据保护问题。此后IBM基于WDSF在分布系统环境下研发基于备份策略的备份产品,并在1993年7月份推出了第一个版本,命

概念和议题解释对探究的重要性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盧家耀 (《信報通識》於2015年9月30日刊載本文) 概念和議題解釋對探究的重要性 上文談到為獨立專題探究訂題目時有什麼要留意,今次集中談談B、C兩部分,即「相關概念和知識」與「深入解釋議題」的要求。我們先談談概念對整個議題探究的重要性,再解說同學在B、C部分應做什麼。 議題探究的重點在於對議題本質的理解,例如上文提及的舊區建築物應保留或拆卸重建的議題,其爭議的本質可能是文化承傳、發展與保育,與社會資源運用的恰當性等概念層面的核心課題。能掌握和恰當運用概念,有助我們理解議題爭議或討論點的本質。在獨立專題探究方面,我們需要的不是概念詞的一般性詞語解釋,而是概念在探究的作用和意義。現在讓我們戴上「概念眼鏡」,看它如何在探究發揮功效。 一、發現議題爭議的本質。例如「保留」香港舊建築物是否等同「保育」?「保育」在多大程度上有助文化承傳和加強社會歸屬感?當我們在A部分定出探究的焦點和焦點問題時,實際上還未完全肯定這些焦點問題的恰當性。「概念眼鏡」有助進一步檢視焦點問題能否帶領我們作聚焦的探究。 二、多角度和批判性分析。在探討是否保留舊建築物時,爭議點可能包括物業的擁有權、誰的責任、用誰的錢來保育和維修等。「概念眼鏡」讓我們看到保障私有產權、社會公帑的運用、文化承傳中市民和政府的角色,與保育成本和社會效益等不同方面的探討,有助找出不同探究角度作有條理的分析。 三、收集相關資料。「概念眼鏡」幫助我們看到探究角度,我們便知道應找尋什麼類別和多少資料來進行探究。例如文化承傳的效果難以量化,我們可能需找尋質性的資料,例如專家、政府、相關委員會或團體的觀點、市民大眾的看法,和其他地區的相關經驗等。 同學須在B部分指出相關的重要概念,並解釋這些概念與探究題目的關係,和對探究起什麼作用,而非單純作概念詞的詞語解釋。此外,視乎題目需要,同學也須指出與題目相關的基本知識和事實資料,例如重要詞彙、簡單的時序或相關研究結果等,但不宜長篇大論。概念讓我們理解所探究的議題的本質,並知道應從什麼角度和找尋什麼資料,所以同學也須在這部分說明資料搜集的方法和原因。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材料科学基础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单晶体:是指在整个晶体内部原子都按照周期性的规则排列。 多晶体:是指在晶体内每个局部区域里原子按周期性的规则排列,但不同局部区域之间原子的排列方向并不相同,因此多晶体也可看成由许多取向不同的小单晶体(晶粒)组成 点缺陷(Point defects):最简单的晶体缺陷,在结点上或邻近的微观区域内偏离晶体结构的正常排列。在空间三维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约为一个、几个原子间距,又称零维缺陷。包括空位vacancies、间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s、杂质impurities、溶质原子solutes等。 线缺陷(Linear defects):在一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两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一维缺陷。主要为位错dislocations。 面缺陷(Planar defects):在两个方向上的缺陷扩展很大,其它一个方向上尺寸很小,也称为二维缺陷。包括晶界grain boundaries、相界phase boundaries、孪晶界twin boundaries、堆垛层错stacking faults等。 空位:晶体中点阵结点上的原子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当振动能足够大时,将克服周围原子的制约,跳离原来的位置,使得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vacancies 肖脱基(Schottky)空位:迁移到晶体表面或内表面的正常结点位置,使晶体内部留下空位。 弗兰克尔(Frenkel)缺陷:挤入间隙位置,在晶体中形成数目相等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晶格畸变:点缺陷破坏了原子的平衡状态,使晶格发生扭曲,称晶格畸变。从而使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下降;电阻升高,密度减小等。 热平衡缺陷:由于热起伏促使原子脱离点阵位置而形成的点缺陷称为热平衡缺陷(thermal equilibrium defects),这是晶体内原子的热运动的内部条件决定的。 过饱和的点缺陷:通过改变外部条件形成点缺陷,包括高温淬火、冷变形加工、高能粒子辐照等,这时的点缺陷浓度超过了平衡浓度,称为过饱和的点缺陷(supersaturated point defects) 。 位错:当晶格中一部分晶体相对于另一部分晶体发生局部滑移时,滑移面上滑移区与未滑移区的交界线称作位错 刃型位错:当一个完整晶体某晶面以上的某处多出半个原子面,该晶面象刀刃一样切入晶体,这个多余原子面的边缘就是刃型位错。 刃型位错线可以理解为已滑移区和未滑移区的分界线,它不一定是直线 螺型位错:位错附近的原子是按螺旋形排列的。螺型位错的位错线与滑移矢量平行,因此一定是直线 混合位错:一种更为普遍的位错形式,其滑移矢量既不平行也不垂直于位错线,而与位错线相交成任意角度。可看作是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的混合形式。 柏氏矢量b: 用于表征不同类型位错的特征的一个物理参量,是决定晶格偏离方向与大小的向量,可揭示位错的本质。 位错的滑移(守恒运动):在外加切应力作用下,位错中心附近的原子沿柏氏矢量b方向在滑移面上不断作少量位移(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而逐步实现。 交滑移:由于螺型位错可有多个滑移面,螺型位错在原滑移面上运动受阻时,可转移到与之相交的另一个滑移面上继续滑移。如果交滑移后的位错再转回到和原

哲学重要概念

一、哲学重要概念总结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7、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8、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綜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 9、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0、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13、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指导作用。②解释作用。③预见作用。 14、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虽不厲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动力作用。②诱导作用。 ③激发作用。 15、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6、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7、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18、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9、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概念解释

铁塔绘图及放样软件初学者需掌握的概念 (暂行、欢迎指出错误之处。) 一、铁塔构造 1、基本构造 构件接头采用对接;不同规格的构件对接时,应以外边缘对齐,接头螺栓排列在各自准线上; 主材接头设置在节点时,上、下段斜材的准线应交于各自主材准线(如铁塔瓶口、塔身变坡处),如图4.1所示: 图4.1 铁塔瓶口处准线 构图示意焊接构件应以斜材重心线交于主材的重心线; 斜材与主材准线相交方式,应按下列方法确定: 1. 所有斜材和辅助材以角钢基准线构图; 2. 主材为单排螺栓时,主材以基准线构图,即主、斜材以基准线相交,如

图4.2所示: 3. 主材为双排螺栓时,主材以第一排准线构图,即斜材基准线交于主材第一排准线,如图 4.3所示: 4. 主材为组合角钢时,斜材准线交于主材中心,如图4.4所示; 图4.2 主材单排准线构图示意 图4.3 主材双排准线构图示意 图4.4 主材为组合角钢构图示意 注:1、用两个以下螺栓连接的斜材与补助材,宜直接连于主材,不使用节点板连接; 2、制弯构件,选择顺序应为连接板、短构件、长构件,火曲线与连接构件边缘距离设定为10mm ;

3、热镀锌构件长度不宜超过12米,L100以下角钢构件长度不宜超过9米,宽度不宜超过0.75米; 4、横担悬臂部分超过3米以上应采用预拱,预拱值一般可取横担悬臂长度的1/100~150,具体值可根据实际外荷载在无风情况下的验算查看其位移(*.DIS 文件)确定; 5、塔腿各主材应设置一个接地孔(孔径17.5mm ),距基础顶面距离为500~1000mm ; 地线支架上设置一个引流孔(孔径17.5mm )。 2、螺栓排列 角钢准线 肢宽(mm) 基准线(mm) 第一排 准线 (mm) 第二 排准线 (mm) 角钢最大 使用孔径(Φ) mm ∠40 20 17.5 ∠45 23 ∠50 25 (28) ∠56 28(32) ∠63 32(36) 21.5 ∠70 35(40) ∠75 38(40) ∠80 40 ∠90 45

哲学概念定义整理

1.哲学: a)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哲学就是爱智之学。 b)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e)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f)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 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g)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h)真正的哲学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世界观: a)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 a)用某种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 4.哲学的基本问题 a)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 方面: i.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 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 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 还是改造世界都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要从整体上探 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作出明确的 回答。不同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ii.思维和存在有无统一性问题(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a)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源,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源,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6.唯物主义 a)基本形态: i.古代唯物主义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2.没有科学依据。 3.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ii.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源,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2.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局限性。 iii.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 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