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人文风情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以及人们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小说中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的描绘令人印象深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服饰、建筑、风俗等方面的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虽然已经远去,但在小说中却得到了生动的再现。
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小说中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描绘也令人动容。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的爱情、友情、家国情怀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情感,不畏艰险,不惧风雨。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情感,诠释了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
在他们身上,读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风度和情感,也可以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最后,小说中对那个时代的风度的描绘更是令人感慨万分。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气质。
那个时代的人们,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有着一种独特的风度和气质,他们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一种优雅和从容。
他们的风度和气质,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风貌,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读完《民国风度》,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那个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行动和情感,诠释了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执着和追求,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气质。
这种风度和情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风貌,也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化底蕴。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当下,也能够铭记历史,传承那个时代的风度和情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和遭遇,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
这是一部充满了历史气息和情感的小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于贫寒家庭的少年,他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最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勇气,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各色各样的人物,见识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也经历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通过这个少年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如何在变革中寻找出路,如何在磨难中坚强不屈的。
小说的情节紧凑,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而深刻,让人在阅读中不禁为主人公的遭遇而动容。
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文风情,也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阅读《民国风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展现历史风貌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情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通过阅读《民国风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困难和挑战。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展现历史风貌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温情的作品,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也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
总之,《民国风度》是一部充满历史气息和情感的小说,通过对那个时代的描绘和对人物的塑造,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情和变迁,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让人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力量。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过去很久了,民国中的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基本上离开了我们。
但是民国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一塌糊涂的年代,却又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术上取得了炫目的辉煌。
即便是现在,几乎在每个领域中,都可以在民国中找到让我们敬仰的名字,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要说大师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数不清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远去,民国中的人物不但没有让我们忘记,反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高大。
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
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
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什么是民国风度,其实那个年月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风度,书里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性格的又风度的人。
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就会让你侧目,你会找出很多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想这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乱,所以具有了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无论你是留辫子穿长袍,还是穿西服打领带,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都会有人支持和赞美。
于是各种文化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使劲发展,让你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民国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读徐百柯所著《民国风度》,见识了那个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比较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尤为感慨,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书生气而少有铜臭气,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钻研精神而少有投机取巧,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有着与今天的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然不失风骨、风趣和风雅,内心都坚守着一个“人”字和一个“士”字,虽性格特立独行而不失硬朗,却又都懂得生活的乐趣着实好玩得有趣。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的成长经历,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部小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坚韧不拔,同时也让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小说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
主人公从一个平凡的家庭出身,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和社会的动荡,最终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展现出了民国时期人们的坚韧和乐观。
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有的坚韧不拔,有的独具慧眼,有的潇洒风流,有的痴情执着,每一个人物都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云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
在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多种多样。
有的人在逆境中不断奋发向上,有的人在挣扎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归宿。
这些社会现实的描绘让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通过阅读《民国风度》,我不仅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多种多样,有的人在逆境中不断成长,有的人在挣扎中迷失自我,有的人在纷繁的世界中寻找自己的归宿。
这些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让我对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民国风度》,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个时代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坚韧不拔,也让我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通过这部小说,我对民国时期的历史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
民国风度鲁迅篇读后感

民国风度鲁迅篇读后感
读完关于鲁迅的这篇“民国风度”,我就像被人拿小棍儿在脑袋里搅了一通,各种想法呼呼地冒出来。
鲁迅啊,那可真是个硬骨头的人物。
以前就知道他写文章厉害,像投枪、像匕首,扎得那些黑暗势力嗷嗷叫。
看了这篇文章,更觉得他这人简直就是民国时期的一股清流夹杂着龙卷风。
你看他的打扮,长衫飘飘的,头发根根直立,感觉就像他的性格,从来不肯弯下腰去迎合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他的眼神估计就像X光一样,一眼就能看穿那些人的丑恶嘴脸,不管是那些假道学的文人,还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军阀。
而且鲁迅可不光是在文章里喊喊口号。
他还真的是为了那些年轻人、为了那些受苦的老百姓在努力奋斗。
他跟那些反动文人吵架,和那些旧势力对着干,从来没怕过。
他就像是一盏灯,在那个黑暗的民国时期,虽然灯光周围有好多黑暗势力想要扑灭它,但就是一直亮着,给很多人照亮了前行的路。
我觉得他这种风度,就是真正的民国风度。
有才华,有骨气,有担当。
他不只是活在那个民国时期,他的精神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我们。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社会上的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就应该像鲁迅一样,站出来,哪怕是用写文章的方式,也要把那些不好的东西揭露出来。
这篇文章让我对鲁迅的敬意又加深了几分,感觉他不再是课本上那个有点严肃、遥远的人物,而是一个特别鲜活、特别有力量的战士。
民国风度读后感400字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是一部深入挖掘民国时期人物风貌和时代精神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
作者通过对民国时期众多名人事迹的细致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在这本书中,我最为感动的是那些坚守信仰、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
他们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依然保持着独立思考和坚定信念,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考验,更是对时代责任的担当。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其生动的人物描绘和丰富的历史细节。
作者通过对民国人物的细致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物风采。
同时,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历史细节,让读者在享受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是深刻而富有启示性的。
他强调了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挑战,我们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坚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民国风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貌,更让我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精神力量。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重要性,也为自己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树立了榜样和标杆。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民国风度》是一部讲述近代中国历史的小说,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主人公周鹏展现了民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生活态度。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人性和人们的处世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首先,小说以周鹏为主线,描绘了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作者通过精彩的文字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民国时期的繁忙都市,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政治的动荡、社会的浮躁、战争的阴影,构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殊氛围。
同时,小说中还涉及了一系列历史事件,比如北洋政府的衰落、国共合作的分歧、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等等。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再现,读者不仅能够了解历史的真相,更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与残酷。
其次,小说中的周鹏这个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鹏作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机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生存下来。
他既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有着儒家传统的仁义道德,在面对种种诱惑和危机时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
他不仅在政治舞台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还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人际关系、处理一切事务时都展现了自己的风度和人格魅力。
周鹏给人的启示是:无论处于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只有这样,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真正立足并绽放自己的光芒。
最后,读完《民国风度》后,我对人性和人们的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各个角色的塑造,揭示了他们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心理和动机。
有的角色为了权利和利益,不择手段地去争斗;有的角色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选择了逃避和沉默;还有的角色则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塑造,使我对人性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原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总的来说,读《民国风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同时,通过主人公周鹏和其他角色的塑造,我也对人性和人们的处世之道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读后感】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风度,一幅生动的画卷,一段时光的印记。
翻开这本书,仿佛穿越了
时空,置身于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
字里行间,流转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让人
陶醉其中,无法自拔。
书中描绘的民国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
那些充满智慧、
才情的文人墨客,他们的风度翩翩,令人赞叹不已。
鲁迅先生那犀利的笔锋,
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思;林语堂先生的幽默风趣,让人捧腹大笑,亦
发人深省;而徐志摩先生那浪漫的爱情故事,又让人陶醉在美好的回忆中。
民国风度,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风貌,更是一种精神。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闪
耀着光芒。
正如书中所言:“民国的风度,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内心的坚韧。
”
书中引用了许多高级句子,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岁月静好,与君语;细水长流,与君同”,这些句子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学气息,更让人
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韵味。
民国风度,犹如一首美妙的歌曲,让人回味无穷。
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热
爱生活,如何去追求理想。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学习民国人物那种坚
韧不拔的精神,去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民国风度,真是令人陶醉!那个时代的风华绝代,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愿我们都能学习民国人物那种精神,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风度读后感
民国过去很久了,民国中的那些响当当的人物,也都基本上离开了我们。
但是民国的历史却让我们无法忘记,那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上一塌糊涂的年代,却又在文化教育思想学术上取得了炫目的辉煌。
即便是现在,几乎在每个领域中,都可以在民国中找到让我们敬仰的名字,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不要说大师即便是贩夫走卒,也有数不清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远去,民国中的人物不但没有让我们忘记,反而让我们感觉越来越高大。
中国历史上,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可以和先秦“百家争鸣”相媲美的时代的话,那么答案一定是民国。
原因无它,只因为这两个时代都是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的时代,正因为这种“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的时代特质,在这两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创造力均出现了让世界惊羡的“井喷”现象,也由此奠定了中国的品格。
遗憾的是,虽然民国那些人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曾经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什么是民国风度,其实那个年月的人,有各种各样的风度,书里面提到的每个人,都是很有个性很有性格的又风度的人。
这些人随便拿出来一个,就会让你侧目,你会找出很多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我想这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乱,所以具有了一个好处,就是自由,无论你是留辫子穿长袍,还是穿西服打领带,都会有人反对,同时也都会有人支持和赞美。
于是各种文化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使劲发展,让你看得目不暇接,这就是民国的魅力所在吧。
今天读徐百柯所著《民国风度》,见识了那个时代众多专家学者和科学家,比较他们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尤为感慨,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书生气而少有铜臭气,也许那个时代的学者更有钻研精神而少有投机取巧,民国时期的那些学者,有着与今天的学者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在全然不失风骨、风趣和风雅,内心都坚守着一个“人”字和一个“士”字,虽性格特立独行而不失硬朗,却又都懂得生活的乐趣着实好玩得有趣。
虽然民国的那些人物,以前也多少了解一些,至少也混个耳熟,但是也仅仅是一些模糊的印象,要是较真起来,还很难说准确了。
在这本书里,却把这些人物几乎一网打尽,一个一个娓娓道来。
如果说有人缺席,那么就是缺少了两种人,一种是军人,一种是政治家,也许是这两类人太敏感,很多问题现在还不好说吧。
总之书里面的人物都是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的明星。
《民国风度》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
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
《民国风度》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
徐百柯的《民国风度》以钩沉的方式,通过追忆梅贻琦、张伯苓、马相伯、许崇清等早已成为中国名校名片的一校之长,李济、叶企孙、丁文江、何廉等基础学科在中国的奠基者,张季莺、胡政之、张元济、王云五、徐伯昕等行业前辈,赵元任、张申府、卢作孚、曹聚仁、周太玄、丁西林等既可以叫天才的奇人,也可以叫奇人的天才,还有黄远生、方大曾、王小亭等不应被忘记但事实上已经被遗忘的人物。
追忆民国那些人,让我们感受到一代大师们的风骨与才华,感受到独特的民国风度与民国精神。
与《民国那些人》相比,本书无论是序言中杜涌涛的《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还是钱理群的《谈谈“民国那些人”》;无论是延伸阅读的《大学氛围不存,大学精神焉附》和《过去的中学》,还是作为后记的《对抗断裂、遮蔽与遗忘》,这些新增的内容与“民国那些人”相得益彰,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民国精神。
钱理群在《谈谈“民国那些人”》的演讲中,将民国精神总结为“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
其实,从逻辑上进一步分析的话,有所担待和创造精神应该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必然结果,而“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是任何一个有活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时代所共有的特征。
无论是先秦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还是中世纪后欧洲的“文艺复兴”,无论是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民国时代,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唯一不同的是,不同的时代背景,其历史使命有所不同而已。
这不是宣扬什么“普世价值”,而是因为只有自由成为一种天赋的人权,人们才会放开的去思考,去创造,只有自由成为一种被普遍崇尚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自由国度里的人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爱国;只有真正的人格独立,人才能成为有非凡创造力的智慧动物,而不是沦为权力和金钱的奴隶,只有人格独立成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一个民族才能避免衰败甚至被淘汰的厄运。
民国几十年,战火纷飞,满目疮痍,可偏偏又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唯一的解释就是民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加上“独立人格、自由精神”这一普遍的价值所形成的“民国精神”所致。
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
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
他们是故去的名校校长,文章报国的报人,埋头学问、以学术报国为天职的知识分子,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金融界的精英、马上赋诗的将军……他们是梅贻琦、蒋南翔、张季鸾、胡政之、刘文典、杨荫榆、陈西滢、梅汝璈、顾维钧、卢作孚、陈望道、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秩事,通过《民国风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
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能静下心来读书真是件美好的幸福的事情,我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特别喜欢在雨夜小阅,边听外面的雨声,边和书中的人物交流,我感觉好象自己就站在那些人的身边,看着事情的发生结束,感受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有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们的叹息,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流泪的双眼。
我站在历史的边缘,我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看了这本书,我真的很想说些什么,提笔又惭愧于自己的文笔不精,我想说但说不出来,我更怕言语间表达不清的情感会辱没这些前辈的风采,但是我真的被感动了,尤其是这样的一段话: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
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
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
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
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
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
“一抹背影,悠悠水长。
斯人已逝,后人敬仰”。
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这让“民国热”再次升温。
我们追忆民国那些人,重温民国历史,重拾民国精神是为了对抗因种种原因造成的断裂、遮蔽与遗忘,让“有所担待,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创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源泉。
民国时期的中国知识青年,是那样地热情昂扬勇敢激进,中国共产党的先驱就产生在这个群体里面,今天这个群体中的先驱已经实现了理想执掌了政权,可是现代的知识青年们却没有了他们固有血性,我一直弄不明白,究竟是什么东西扼杀了他们的活力,阻断了他们当年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我觉得当今的大学生们,如果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怎样求学、求索,会知道怎样做人、处事;如果官员抽空看看这本书,会明白什么是人才怎样使用人才和尊重人才。
总之阅读此书,会觉得民国时中国学界群星璀璨,他们是中国文化传承东西的中坚,是中华民族厚重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