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复习

合集下载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I)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 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 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 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 ”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二、道豕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复习专题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复习目标:1、记住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2、记住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能加以区分(儒家、法家最重)复习内容: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或原因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探究: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于同一时期的中国战国时期都是思想家人才辈出,思想活跃。

(1)两国古代思想活跃的原因各是什么?(3分)(2)两国古代思想内容有何不同?(6分)(3)根据两国古代思想内容的不同,分析两国思想关注问题的角度有和不同?(6分)答案:(1)古代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中国的战国:中国正处于从奴隶指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

(2)①古代希腊:首先是智者学派主张人的作用价值,倡导人是观察社会人生和世界的主体,苏格拉底等思想家更是强调人必须掌握知识,人必须认识自己。

总之,古希腊思想家提倡人文思想。

②中国的战国: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尚力,道家的消极人生观,也有法家强调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和社会变革,兵家的军事思想等,强调修身、治国。

(3)古希腊的思想家关注的是人的发展作用、价值,具有哲学理性。

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关注的是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实用性。

(1)影响:①儒家思想——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经过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②道家学说——哲学基础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变法图治的理论武器。

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启示:思想自由是百家争鸣给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以史为鉴,我们今天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就必须切实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复习检测:【实战高考】1、(01全国春季2)下列各项,不属于墨子观点的是A.民贵君轻 B.人应互爱互利 C.反对掠夺战争 D.提倡节约反对浪费2、(02上海历史3)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3.(02苏粤1)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4、(02天津13)“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 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 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 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5、(03江苏1)提出“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的先秦思想家是()A、老子B、孔子C、墨子D、孟子6、(04上海3)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外国学者引用了2300年前中国思想家的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

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综合问题剖析】1.辩证地认识汉朝、宋朝出现的新儒学体系(1)西汉的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为适应加强君权的需要,他提出了“君权神授”思想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为稳定正常的统治秩序,他提出了新的为人处世标准,推崇“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有着大量的封建的、唯心的成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所阐述的“大一统”,是中国此后历史发展的主流;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他所推崇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注重仁义礼智信,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信”等,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尤为迫切之需要。

(2)以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为代表,吸收道教、佛教的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即理学。

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理之源在于天理”的主张,认为先有理后有气;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新的道德观,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了新的认识论,即“格物格致”,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提出了新人生观,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尽管上述主张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作为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的积极一面:它注重人的气节和道德的修养,凸显人性的庄严;它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这些也都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特征新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仍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2.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多角度解析(1)17世纪,处于明清之际的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批判精神的早期启蒙思想家。

与此同时,在欧洲也诞生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doc

历史复习必修三第一单元.doc

第1课“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出现的原因:经济一井田制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一一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兴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士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各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提出各自的看法与施政方案;文化一私学兴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学平。

2、历史意义:课本第4面第3、4段。

二、诸子(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一)儒家鼻祖——孔子1、生平: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地位: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推崇为“圣人”。

阶级属性:没落的奴隶主贵族2、著作: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其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

、3、思想核心——仁、礼政治思想(1)仁”,即“仁者爱人”①内容:A、对统治者:要休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B、对所有人: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休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②途径: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评价:A积极:体现了古典人道主义。

B消极:“仁”是有等级差别的爱(2)“礼”,主要内容是“克己复礼”①实质: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周礼),维护奴隶制度。

②途径:“正名”,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③评价: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性,实质是维护奴隶制度。

(3)“为政以德”(民本思想),即以德治国。

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哲学思想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在继承从殷至周“敬天事鬼神”传统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命观,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规范人们的道德实践,约朿帝王权贵的权力与行为。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首创私学, 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状况(二)中国哲学的源头,道家鼻祖一老子1、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人。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

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复习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1)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 (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 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Hale Waihona Puke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社会背景(三位思想家共同的背景) (2)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影响下,人们要求 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发展经济,社会上拜金逐 利风气盛行,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 都参加过反清斗争。
• 特点:
• 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 • 儒学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 •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子“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两者的思想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 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2、影响相同: A、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 积极影响
• 第四课 • 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日趋强化,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 • 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 发展,导致社会的重大变化。
• 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
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 展商品经济
• 思想:明清之际,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 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扼杀人的个性,摧 残了人们的思想
(2)他们提倡“经世致用”的务实革新、求真求 是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3)他们掀起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的洪 流,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构筑了具有时代 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七单元。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期末复习专练: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思想家诸多的主张对当代人有着重要启示。

其中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的是()A.格物致知B.天人合一C.宇宙便是吾心D.循天下之公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老子、孟子、韩非子等等,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当时各家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都把“仁”作为核心观念B.都是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的反映C.都强调中央集权的重要性D.都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3.韩非子自知其法严峻,但他却不以为恶,其理由是“当君主对民众施用刑罚之时,并不是增恨民众,而是从爱护他们的根本利益出发的”。

据此,韩非子()A.要求对人性进行遏制B.强调法治立足于民本C.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4.滕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但滕侯死亡时,《春秋》却使用了卿大夫的“卒”。

对此,《教梁传》记载为"滕侯无名,狄道也”。

由此可知,《春秋》中贬低滕侯()A.体现了儒家“大一统”观念B.反映了诸子百家的共同追求C.凸显了“家国一体”的特色D.激化了儒法道三大家的矛盾5.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共同主张是()A.用“仁政”治国安邦B.唯物主义观点C.重视百姓的疾苦D.实行民主政治6.某学者认为:在东汉初期,东汉政权枢机要官的70%以上是有儒教教养的人士,将这一数字与儒教渗透最盛期的西汉元帝时的27%相比,可以明显看出东汉时期儒教向A.东汉太学改变了传统教育制度B.儒家干政之风打破了政治的稳定C.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实现结合D.汉代儒学正统思想地位日益巩固7.董仲舒认为“天”能够根据帝王的行为和功绩而制造出“美祥”或是‘危害”“怪异”等事件。

此思想()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8.下表是根据《汉书》中对西汉各种学术流派的著作数量所做的统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检测
• 两千多年以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 要在于 •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 B.孔子在人民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 • C.儒家思想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 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课堂检测
• 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个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 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 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 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 • A.当时中国的制度文明比欧洲各国优越 • B.当时中国文人充分理解“理性”之含义 • C.儒学的主要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相同 • D. 中国文化对欧洲启蒙思想家产生过影响

春秋 孔子
儒家
1、创立儒家学派 2、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 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仁政”,“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性善说”
孟子 荀子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回忆
儒学的发展史
战国:蔚然大宗
春秋:应运而生 秦朝:遭受打击
西汉初期:逐渐复苏
西汉(武帝)后: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时期,儒学又是怎样 发展的呢?
归纳:明清进步思想家
概括:进步思想的“进步” 体现在哪里?
主张 评价 共同思想 1、反对神化孔子 李 政治:反对君 挑战正 《焚书》 2、批判道学家伪善 贽 统思想 主专制独裁, 《藏书》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主张限制君权。 进步体现: 1、 批判君主专制,提 黄 《明夷 宗 待访录》 倡“天下为主,君为客” 推动反 经济:主张 羲 2、提倡“法治”,反 专制斗 “工商皆本” (1)反传统、反教条 争 对“人治” 思想:批判地 顾 《日知录》 1、主张“经世致用” (2 )反封建专制 炎 《天下郡国 2、提出“天下兴亡, 朴实 继承儒学,主 学风 张“经世致 利病书》 武 匹夫有责”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用”。 1、世界是物质的 王 《船山 2、静止是相对的, 思维 夫 (4遗书》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运动是绝对的。 方法 代表作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德经》,思想: (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 (2)“无为”思想: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人生);小国寡民 (社会);“无为而治”(政治) (3)朴素辩证法思想 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
道家
春秋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思想: 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法、术、势。 (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权势震慑臣 民)
背景: 三教合一
“理”是万物的本原
宋 明 理 学
程朱理学: 格物致知。 流派:
“存天理,灭人欲”
“心”是万物的本原
陆王心学:
消极
“发明本心” “致良知”
“存天理,灭人欲”
影响:
积极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是世界万物 “心即理也”,理 宇宙观 不 的本原,理在心外 在心中 同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 点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同属唯心 主张 主义思想体系 相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 同 实质 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点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 地位影响 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王 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批判传统儒学 夫 ②哲学思想 (略) 之 影响: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 的历史进步性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 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经济:明清之际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 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 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 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3、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理学)的束缚和影响。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 因
春秋 战国 秦 西汉
宋明
仁、礼、 为政以德 大一统 理学 争霸需要 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
建设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独尊
重新 确立正统 受批判
明清
政治、经济、思想
追寻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演变规律?
课堂小结
李 贽 黄 宗 羲 顾 炎 武
① 反对神化孔子 ② 批判道学家伪善 ③ 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明 清 主 之 张 际 活 跃 的 儒 家 思

反对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从“无为” 到“有为”
罢 黜 百 家 , 独 尊 儒 术
1、汉初, “无为而治” ,与民休息政策。 2、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原因: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威胁中央集权。 特 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 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1)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 人感应” (3)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主 流 思 想 的 演 变 春秋 战国 孔子创立儒学 备受冷落 孟子、荀子继承发展 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程朱理学 不断强化 明朝 明清
西汉
宋朝
确立正统
陆王心学
反封建民主思想
受到冲击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②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作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延伸】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统治思想,甚至在出 现危机后能够长期保持统治地位的原因?
①儒家强调三纲五常和等级名分的思想,有 利于维护封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受到统治 者的推崇。 ②儒家思想吸收融合了各种思想流派观点, 自我完善发展,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的需要。
(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察举制,举孝廉,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 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的 新儒学思 想
内 容
原 因 新儒学 成为正 统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 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抛弃的?
积 极 评 价 消 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含有唯心主义的成分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有专制作风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为了维护封建专制 和等级制度而宣扬纲常伦理
百 家 争 鸣 ” 和 儒 家 思 想 的 形 成
“百家争鸣” 的出现
社会 背景
影响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 (2)政治: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