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经典版)

完整版,经典版,无删减版本中医著作第一部:中医基础理论(第1楼)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第2楼)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3楼)第二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第4楼)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5楼)第一节气一元论(第6楼)第二节阴阳学说(第7楼)第三节五行学说(第8楼)第四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第9楼)第三章脏象(第10楼)第一节五脏(第11楼)第二节六腑(第12楼)第三节奇恒之府(第13楼)第四节形体官窍(第14楼)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第15楼)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第16楼)第四章精、气、血、津液(第17楼)第一节精(第18楼)第二节气(第19楼)第三节血(第20楼)第四节津液(第21楼)第五节气血精津液的关系(第22楼)第五章经络(第23楼)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第24楼)第二节十二经脉(第25楼)第三节奇经八脉(第26楼)第四节经别、络脉、经筋、皮部(第27楼)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第28楼)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第29楼)第六章体质(第30楼)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第31楼)第二节体质的形成(第32楼)第三节体质的分类(第33楼)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第34楼)第七章病因(第35楼)第一节外感病因(第36楼)第二节内伤病因(第37楼)第三节病理性因素(第38楼)第四节其他病因(第39楼)第八章病机(第40楼)第一节发病机理(第41楼)第二节基本病机(第42楼)第三节内生五气病机(第43楼)第四节脏腑病机(第44楼)第五节经络病机(第45楼)第六节疾病的传变(第46楼)第七节疾病的转归(第47楼)第九章养生与防治(第48楼)第一节养生(第49楼)第二节预防(第50楼)第三节治则(第51楼)[附]五运六气(第52楼)第一节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第53楼)第二节标本中气(第54楼)第三节运气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一章中医学理论体系概述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全)

绪论11.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2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32.中医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整体医学模式。
4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河间),主张“火热论“,属寒凉派;李东5垣,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属补土派;张从正,主张“治6病先以驱邪为要”,属攻邪派;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7足”,属滋阴派。
84.中医四大经典丛书:①《黄帝内经》②《难经》③《伤寒杂病论》9④《神农本草经》105.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病11与证的区别)126.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13间、地区及病人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病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14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各异,这叫做“同病异治”;异病同15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发生了相同的病理变16化,出现了具有相同性质的证,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17叫做“异病同治”;它们的判断依据是“证”的异同。
18中医学的哲学思想19精气学说20211.精与气的基本概念:精与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也是推动宇宙万物22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动力源泉。
2324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运动是精气的基本属性;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25阴阳学说26271.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8292.阴阳的特征: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可分性。
30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交感互藏;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相互转化。
31五行学说32331.五行的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35363.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3738注:色脉相符其病顺,反之,得克之脉则死,得生之脉则生。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它是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框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阴阳学说:中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
在人体内部,阴阳也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五种不同的功能状态和相互关系。
中医通过五行学说来理解和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
3. 人体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它是一个网络状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运输气血等重要物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内部的脏器系统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和治疗常常通过了解脏腑的功能状态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外界因素(六淫)和内在因素(七情)与人体的防御能力相互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以找出治疗的关键所在。
6. 辨证论治: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是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整体症状、脉象、舌象等来判断疾病的归属和病机,然后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进行调理。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这些理论相互关联、
相互支持,构成了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经验相结合,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一、基本观念
1、五行理论
五行理论是中医自古以来一直最根本的理论,是中医思想的基础理论,是中医祖先所探索的有关自然规律的重要成果。
五行分别是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具有印象、相生、相克等属性和互动关系,它们组成了
一个统一的天地人统一体,共同调节人体生理、病理、精神状态等各个方
面的动态平衡。
2、阴阳理论
阴阳论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是指肉体和精神的虚实状态,
是以阴、阳之间的相生相克为基础的,是对外界环境与其内在变化的系统
性描述,它被认为是调节自然界流动变化的根本自然规律。
3、气机理论
气机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活动机制,是指人体内各部位活动的基础,气
是调节人体机能的动力,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变聚稀之物,从而改变
人体的状态。
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是控制体内各种活动的动力,也是行
使抗病能力和调节机能的动力。
4、血脉理论
血脉学是中医中一种重要的理论,它以血液的流动为前提,认为血液
的活动机制是支配人体机能的基本要素,中医认为血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
本物质,认为血液的流动是维持身体机能的基本要素,血液的流动不畅会
影响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一、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二、四大经典:中医基础体系形成标志《内经》:中医学现存最早的经典著作,全面运用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形成的基础与发展源泉。
《难经》: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对藏象理论中命门、三焦以及经络理论有所阐扬和发展。
《伤寒杂病论》:中医学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创造性提出“六经辨证”理论,创立了对外感、内伤疾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方剂,故后世医家多尊之为“医方之祖”。
《神农本草经》: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药物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
为中药学“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奠定了基础。
明确“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三、魏晋隋唐时期:《脉经》晋·王叔和,第一部脉学专著。
首次系统全面论述24种病脉脉象。
提倡“寸口诊法”。
《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著,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南宋·陈言(无择),系统阐述三因理论: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
四、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河间)—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寒凉派《河间六书》2.李东垣(李杲)—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补土派《脾胃论》3.张从正(子和)—攻邪论“病由邪生”,“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用药攻”—攻邪派《儒门事亲》4.朱丹溪(震亨)—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格致余论》五、温病四大家:明·吴有性(又可)—《温疫论》—“戾气”理论(非四大家)1.清·叶桂(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的方法学体系,从上向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中医的哲学方法,二是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三是中医学中的具体方法。
中医的哲学方法即上述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整体观念、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等;中医的一般思维方法,主要有比较、演绎、模拟、以表知里、试探和反证等等。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哲学家经过高度概括,将其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升,即由下向上;降,即由上向下;出,即由内向外;入,即由外向内,这些运动,从不停息。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升与降、出与入,是保持相对平衡的。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以,比较完整而简要的基本概念应当称: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可以从阴阳互相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等方面加以说明。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结构,均可以根据其所在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等各相对部位、相对的功能活动特点来概括其阴阳属性,并进而说明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人体内阴阳之间的消长平衡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而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辨证中,一般首先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作为辨证的纲领,而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
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调理阴阳,使之保持或恢复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药物的性能,一般地说,主要靠它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皆可以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主要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基口试复习题1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的概念是?答:阴阳对立:阴阳相反;阴阳制约:阴阳互相抑制,互相约束;阴阳互根:阴阳双方互为基础,其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且双方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的关系;阴阳互用:阴阳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为互相资生、相互促进的过程;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处于相互感应和交合即不断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涵有另一方,即阴中藏阳,阳中藏阴。
2阴阳消长有哪些运动形式?与对立制约、互根互藏互用间有何关系?答:有: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
阴阳互相制约,使得一方对另一方的制约随其消长而变化,就出现了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阴阳互根互用,相互资生,是的一方随另一方的消长而消长,就出现了此长彼长,此消彼消。
3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是?答:依据是对立的双方在其运动中已经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的因素;条件是阴阳相互转化一般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阴阳消长之“极、甚、重的阶段),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物极”即是阴阳运动的量变过程达到引起质变的要求)4阴阳自和的含义是?答:阴阳双方自动维持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5五行的基本概念是?答: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6五行的特性是什么?答:木曰曲直:能屈能伸,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刚柔相济,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7事物五行归类的和方法是?答:依据是五行的特性;方法是:取象比类法、归纳分类法、演绎推理法。
8五行制化是?答: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和发展,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结合。
9乘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的机理是?答:相乘:概念: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
次序:木克火克土克金克水克木。
原因:1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2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
3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
相侮:概念: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行进行反克,反侮亦称反克。
次序:水侮金侮土侮火侮木侮水。
原因:1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
2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
3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
10母子相及表现形式是?答: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11怎样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病理的传变?答: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解释。
1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是?答: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
1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是?答: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泻南补北法、佐金平木法。
14中医学中精与气的的概念有何异同点?答:精是指人体脏腑组织及生命的生成本源,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15精气的存在形式是?答:分为无形和有形。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指不占有固定空间不具备稳定型形态的气的存在形式。
并以其松散、弥漫、活跃、多变充塞与宇宙之中。
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它以聚合的方式形成各种占有相对固定空间、具备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质特点的物体。
16气机与气化有何区别?答:气机:气的升降出入的运动。
气化:气的运动所引起自然万物变化的过程。
17血液正常运行必备的条件是?答:1脉管系统的完整性2全身各脏腑组织功能正常,包括心主血脉的心气充沛和心搏正常,肺朝百脉主治节,脾统血,肝藏血3血液的充盈18神的概念是?心藏神的概念体现在那些方面?答:神可分为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的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高度体现概括。
狭义的神为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体现在1是七情的发生之处2为神志活动产生的场所3心所主的血液也为神志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
19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有何关系?答:血液为神志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神志活动以气血为物质基础,故心主血脉为心主神志提供了物质基础。
20为什么心在液为汗?答:汗为阳气蒸化阴液而生,即汗为津液所化。
血和津液又同为水谷精微所化,同出一源,故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心主血,故汗为心之液。
21心主通明的临床意义是?答:1通过对面部的观察了解疾病。
2产生了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3调控人体各个器官的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22肺气宣发与肃降的关系是?答:两者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23为什么说肺为水上之源?答:因为肺位于人体的上焦,其宣发肃降功能对水液代谢具有重要的疏通作用。
24肺合皮毛的临床意义是?答:1肺气宣发,宣散卫气于机表,以利于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与防御外邪的作用。
2肺气宣发,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向上向外布散与全身皮肤,使之红润光泽。
25肺气宣降与功能上的关系是?答:1宣清:1)宣发卫气布散机表。
2)宣散津液于皮肤孔窍,滋润濡养皮毛。
3)宣行血液,布散全身。
2宣浊:1)呼出浊气,完成气体交换。
2)排出浊液,通调水道。
3降清:充分吸入清气,并将清气与谷气向下向内布散到五脏六腑。
4降浊:1)肃清呼吸道。
2)代谢产物及水液下输于肾。
26脾为后天之本的临床意义是?答:因为人出生后全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化生气血来维持生命活动,三脏皆虚补其中。
27脾主升清的生理和病理意义是?答:生理意义:1将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营养周身。
2维持内脏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
病理意义:清窍失养导致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精微不布导致腹胀泄泻,小便频数,脾气虚损导致内脏下垂,中气下陷。
28脾虚水肿的机理是?答:如果脾气虚,运化输液功能减退,则水液代谢障碍,多余的水分停滞于局部,产生水肿。
29脾旺四时的意义是?答:脾气与长夏相通应,天气四时以长夏之化为中心。
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
30治萎独取阳明的理论依据是?答:脾在体和肉且为气血生化之源,充养筋脉,滑利关节。
此特性指导了萎证的针灸治疗:以阳明经为主。
31肝主疏泄的含义是?其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答:肝脏具有疏通宣泄条达生发的生理功能,体现在1调畅气机2促进脾胃消化3调畅情志4促进和调节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
32肝藏血的概念和生理意义是?答:概念: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生理功能。
生理意义:1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条达,防其亢逆。
2调节血量(人动则血运行于诸经,全身得以濡养。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以备不时之需)3濡养肝及筋目4为经血之源(肝中贮藏充足血液保证月经来潮。
5防止出血,肝气充足固摄血液,肝阴充足而能凝血,肝者,凝血之本也)33怎样理解肝为罢极之本?答:肝在体合筋,筋膜有赖于肝血的充分滋养,才能强健有力,活动自如。
肝血充足,则筋有所养,机体不易疲劳或疲劳后很快恢复。
故肝是耐受疲劳的根本。
34怎样理解肝体阴而用阳?答:体阴:1肝与肾同居下焦,属阴,2肝藏血,血属阴。
用阳:1生理功能上,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性喜条达,内寄相火,其性属阳。
2病理变化上,肝阳易亢,肝风内动。
35肝不藏血的出血病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藏血不足:肝体失养,化生不足,失于条达,肝阳失涵养而亢逆。
2肝不藏血。
3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联系是?答:肾气由肾精所化,肾阴肾阳互相制约,相互协调促进,相互承制约束。
37肾阳虚致水肿的机理是?答:肾阳不足,失温煦推动,阳虚不制阴,导致阴相对亢胜的虚寒证,使得水气停聚形成水肿。
38肾不纳气的机理是?答: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则肺气上浮而不能下行,则出现呼吸表浅,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难的症状。
39怎样理解‘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答:‘强于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曰作强’肾主骨生髓,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故肾气充盛则筋骨强健,动作敏捷,精力充沛,生殖机能胎孕得以化生。
40肾主骨的临床意义是?答:骨的生长状况可以反映肾精的充盛与否,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养,则骨骼坚劲有力,耐久立而强劳作,牙齿也坚固不易脱落。
如果肾精不足,骨髓空虚,骨骼失养,在小儿可见生长发育迟缓,骨软无力,出现‘五迟五软’;在成年可因骨质疏松萎软而可见腰膝酸软,甚而足萎而不能行走;在老年易发生骨折。
41为什么说六腑以通为用?答:六腑为中空器官,主要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并传化糟粕。
传化而不藏,故有实而不能满,以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42怎样理解胆的归属?答:1胆为中空性器官而类腑,其内藏得胆汁应适时排泄,具有泻而不藏的生理功能,故胆为六腑之一。
2胆内藏精汁,与六腑传化水谷排泄糟粕有别,故有属奇恒之腑。
43怎样理解‘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答:理论依据为小肠主液。
小肠中的食糜在做进一步的消化过程中,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为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经脾气转输至全身;浊者为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此水液一部分形成尿通过膀胱排出,另一部分随粪便排出,当大便溏泄时,可以通利小便来治疗。
44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与哪些脏腑的功能有关?答:与肺胃脾肾有关,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肺气的清肃下降能促进和推动大肠内糟粕的下行排出;胃气的通降作用,包括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大肠的传导作用是胃气通降作用的延伸;脾气的运化作用,有助于大肠对食物残渣中水液的吸收;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排泄。
45三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功能特点是?答: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和头面部。
功能为宣发肺气,布散水谷精微以充养周身(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上腹部。
功能上为升降之枢,气血生化之源(中焦如沤)。
下焦:胃以下的部位和脏器。
功能为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46脑的生理功能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是?答:1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
2后天之精充养肾精以滋润脑髓。
3心藏神,主司脑的精神活动。
4五神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47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经脉脏腑的功能有关?答:1肾中精气产生具有促进女子胞发育成熟和维持其生理功能作用的‘天癸’2冲脉,冲为血海,调节十二经气血3任脉,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
4肝,肝血灌注,肝气疏泄5心,心血充盈,心气下通6脾主统血,化生气血。
48如何理解心肾相交与心肾不交?答:心肾相交:心火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须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
心肾不交:肾无心之火则水寒,心无肾之水火炽。
49如何理解肝肾同源?答:因为肝肾的阴液津液互相资生,其生理功能皆以精血为物质基础。
精血又源于水谷精微且又同济相火。
50试论述脾胃胃之间的关系?答:1经脉: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2纳运相得:生理上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传输精微,为胃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