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合集下载

疟原虫

疟原虫

实验室检测
病原学检测 厚薄血膜找疟原虫 免疫学检测 1.抗原检测(ELISA) 2.抗体检测(IFA)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
厚薄血膜的制作
取玻片2张,1张做载玻片,1张作推片(边缘光 滑的一面),用右手大拇指和食指夹持推片侧缘 中部,用推片的左下角刮取血液4~5μl,再用该 端中部刮取血液1~1.5μl。将左下角的血滴涂于 载片的中央偏右处,由里向外一个方向旋转2~4 圈,涂成直径为0.8~1cm的圆形厚血膜(厚血膜 的厚度以一个油镜视野内可见到5~10个白细胞为 宜)。用干棉球擦净玻片角上的血渍,然后将推 片下缘平抵载玻片的中线,当血液在载玻片与推 片之间向两侧扩展至约2cm宽时,使两玻片保持 25°~35°角,从右向左迅速向前推成舌状薄血 膜,厚度应以红细胞之间互相接触而不相互重叠 为佳
中央;胞质浅蓝色或淡红色;色素黑褐色,松散分布于核周围。
致病
•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表现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 个连续阶段。 • 2.贫血及脾肿大 • 3.再燃与复发 • 再燃:在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重复感染,短期内再次出现疟 疾发作称为再燃。 • 复发: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的疟原虫已被消灭,在未 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到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 为复发。 • 4.凶险型疟疾
1
较大松疏淡红色,位于中央,胞质浅蓝色, 素色黄褐色,均匀散在.
3
恶性疟原虫的环状体
较小,约占红细胞的直径的1/6,核1个或2个,胞质纤细,色素无
恶性疟原虫的配子体
♀雌配子体较大,新月形,两端尖锐;核1个,较小,深红色,位于
中央;胞质深蓝色;色素黑褐色,紧密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较大,腊肠形,两端钝圆,核1个,较大,淡红色,位于

疟原虫检验技术(5)

疟原虫检验技术(5)

疟原虫检验技术梁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何曦血涂片检查疟原虫是诊断和鉴定疟原虫种别的主要方法,也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部分,血涂片制作和染色的好坏足心影响检查的结果,必须把握好“三关”,即制片、染色和镜检。

一、玻片清洁玻片清洁。

清洁的玻片无油脂,无划痕,无灰尘,玻片上有油迹,使厚血膜容易脱落,薄血膜涂布不均匀。

在用手指持玻片时,只能夹持玻片的两侧边缘,不要接触玻片的表面,以避免手指上的油污染污玻片。

1.新的载玻片先用热肥皂水洗涤,再用清水冲洗,然后用软而洁净的毛巾擦干待用。

2.使用过的载玻片的清洁方法有两种:①5%的肥皂水煮沸法:将洗衣肥皂削成小片,加水配成约5%的肥皂水,煮沸后将玻片一张一张地平放进肥皂水内,微火煮约一刻钟,然后灭火待肥皂水稍冷后,用清洁干毛巾擦净后待用。

②清洁液浸泡法:清洁液配制如下:重铬酸钾 80g浓硫酸 100ml水(清净水)1000ml配制时须先将重铬酸钾研细放入水中,慢慢加温到全部溶解为止,然后缓缓加入浓硫酸,待溶液冷却后倒入有盖的大口玻璃缸内。

清洁玻片时,将待洗的玻片逐张放入清洁中浸泡一两天后,取出清水冲洗至完全没有黄色为止。

浸泡前最好用二甲笨除去镜油,清洁液颜色变为墨绿色后即失去清洁作用,不能再用。

二、制片1.薄血膜涂制:(1)先用75%酒精棉球将耳垂消毒,待酒精干后用采血针迅速刺入耳垂近下端边缘处。

(2)用左手的拇指与食指以及右手的中指向相对的方向将耳垂轻轻挤压出血。

(3)取一张洁净的载玻片,将它的左1/3的表面接触耳垂上的血滴(不要将玻片接触耳垂上的皮肤),使一小滴血在玻片上。

血量1-1.5mm3 .1/4.火柴头大小。

(4)将推片臵于血溶之前与血液相接触,待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后,将推片与载玻片保持30角度,用力均匀迅速将推片由右向左推出而制成薄血膜。

涂制得较好的薄血膜只有一层血球,血球的分布排列比较均匀,血膜的末端突出如舌状。

若取的血滴太大,则涂制的血膜太宽太厚;若推时用力不均匀,则易成梯田状,若用力太大,则血膜两端过厚,若涂片上有油污,则血膜成多孔状。

(传染病学)疟疾

(传染病学)疟疾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阶段
➢ 肝细胞内的发育 ➢ 红细胞内的发育
肝细胞内的发育
蚊子唾液中的子孢子→血液→肝脏→ 裂殖体→裂殖子→血液 ↓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
肝细胞内的发育
迟发型:间日疟、卵型疟
子孢子
裂殖体
裂殖体
红细胞内的发育
(1)裂体增殖 ➢ 裂殖子—环状体-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裂殖子 ➢ 小部分裂殖子侵入其他红细胞重复上述
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全世界每年约有300 万人死于本病。居寄生虫病之最。
一、病原学
➢ 间日疟原虫P.v ➢ 卵形疟原虫P.o ➢ 三日疟原虫P.m ➢ 恶性疟原虫 P.f
48小时 48小时 72小时 36--48小时
以间日疟原虫在我国最为常见
间日疟原虫血片
左间日疟裂殖体 右间日疟配子体
三日疟原虫血象(集中视野)
➢ (4)间歇期:两次典型发作期间有缓解 间歇期
整个发作过程约6~12小时, 典型者间歇48小时又重复上述 过程。一般发作5~10次,因体 内产生免疫力而自然终止。
多数病例早期发热不规律,可能 系血内有几批先后发育成熟的疟原 虫所致。部分病人在几次发作后, 由于某些批疟原虫被自然淘汰而变 得同步。
合征,称疟疾肾病。
3、卵形疟
➢ 与间日疟相似。 ➢ ,临床表现多变,其特点:
➢ 起病后多数仅有冷感而无寒战; ➢ 体温高,热型不规则; ➢ 退热出汗不明显或不出汗; ➢ 脾大、贫血严重; ➢ 可致凶险发作; ➢ 前驱期血中即可检出疟原虫,无复发。
(二)其他症状和体征
➢ 人为中间宿主,蚊为终宿主. ➢ 肝细胞内期:复发、潜伏期有关. ➢ 红细胞内期:周期性发作有关.
三、流行病学

疟原虫(第6版)

疟原虫(第6版)
1、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
(三)核酸诊断:核酸探针和PCR
(四)询问病史
1、典型疟疾症状
2、流行区、流行季节
七、流行
(一)分布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在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地区。约3-5亿人患上疟疾,每年 死于疟疾的人多达100-200万。每分钟就有 近2个孩子被疟疾夺走生命。 我国除西北、华北荒漠干燥地区,西南 高寒地区,华北山区外,各地区均有疟疾 存在。以p.v.流行最广,p.f.次之,p.m. 极少见, p.o.只发现几例。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
五、免疫
1.先天性免疫
(1)Duffy血型阴性的西非黑人 (2)镰状RBC贫血患者 不感染P.v. 对P.f.不易感
RBC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不感染P.f.
五、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 种和株的特异性,同株不同发育阶
段的特异性。
(2) 带虫免疫 (3) 免疫逃避
p.m.
圆形核1个, 腊肠形或新
充满胀大 分散。
RBC。疟色 。疟色素分
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除环状体,
p.f.
p.m.
常或缩小。
西门氏小点
被寄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生 RBC 胀大。薛氏 茂氏小点。
RBC大小正 RBC大小正
小点。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
子孢子 子孢子
速发型
囊合子 动合子
八、防治
1、查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疫苗预防 (处于试验阶段)
3、防蚊灭蚊 (1)子孢子疫苗
(1)药物灭蚊 4、监测 (2)裂殖子疫苗 (2)生物灭蚊 (1)疫情监测 (3)配子疫苗 (3)遗传灭蚊 (2)蚊媒监测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 体小结实,圆形,不 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 36个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 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 2/3至3/4
疟原虫形态(恶性疟)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RBC直径的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鸟飞状”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 大滋养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Hale Waihona Puke 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疟原虫形态鉴别

疟原虫形态鉴别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缩小,有淡红色细小 的齐氏点(Ziemann’s); 2.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滋养体胞浆常呈带状,核呈条状,疟色素深 褐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 列成菊花状,疟色素常聚集于中央; 5.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 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小杆状, 在核周围较多
厚血膜上四种疟原虫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厚血膜中四种人体疟原虫从主要鉴别要点
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卵形疟原虫
环状体
核较大,胞浆粗厚,常 有伪 虫体较大,胞浆呈阿米 巴运动,有薛氏点
核较小,常见2个核, 胞浆纤细 在末稍血不常见,虫体 呈不规整圆形,有黑色 疟色素团块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
Pv大滋养体与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裂殖体
2.1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又称裂殖体前期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色素聚集成团块

成熟裂殖体约有12-24个 细胞核 胞浆也随之分裂 受染RBC 胀大、颜色苍白、虫体几乎 充满红细胞
卵形疟原虫的主要形态特征
1. 寄生的红细胞正常或稍胀大,可呈卵圆形或边 缘呈锯齿(伞矢)状,薛氏点出现较早粗大,量多; 2. 环状体中等大小,核较大,胞浆粗厚; 3. 滋养体胞浆常呈圆形,空泡不明显,疟色素棕 黄色,粗大常沿边缘分布; 4. 裂殖体小于正常红细胞,核6~12个,常排列 不规则,疟色素常散在。 5. 雌雄配子体小于正常红细胞,色素呈深褐色; 6. 常可查见各阶段的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

裂殖体发育成熟后,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 子,其中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另外一 部分侵入其他健康的红细胞,重复裂体增 殖过程

配子体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 殖子侵入新的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 而是发育为雌或雄配子体
疟原虫裂殖子胞核增大而不分裂,胞质增多 而不形成伪足
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一个,疟色素颗 粒均匀分布于虫体内 一般雌配子体核小而致密,位于虫体一侧; 而雄配子体核大而疏松,位于虫体中央


配子体
雌配子体:新月形,两端较尖;核致密,深 红色,常位于中央;疟色素分布于核周围 雄配子体: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着色较 浅;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央;疟色素 小杆状,散布在胞质内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二、生 活 史 (以间日疟原虫为例)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雌性按蚊 感染阶段:子孢子 传播阶段:配子体 感染方式:蚊虫叮咬 寄生部位:红外期在肝细胞内,红内期在 红细胞内 裂体增殖周期在肝细胞内为8天,红细胞内 为48小时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红内各期形态
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红细胞直径的1/5;1或2个核;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呈“鸟飞状”; 一个红细胞内常含2个以上原虫(多重感染)


大滋养体
一般隐匿于内脏微血管中,外周血中不可见; 虫体圆形,小而结实;疟色素开始集中
裂殖体 细胞核分裂,含有8~36个裂殖子的为成熟裂 殖体;疟色素集中成团;虫体占据红细胞 的大部分

疟疾的发作主要是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 后,大量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残 余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被吞噬, 产生致热源,引起发热。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quartan malaria,malariae 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 mlaria,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

1960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

[1]编辑本段发病机制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编辑本段病原学分类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

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⑴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2]①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

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疟原--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不
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内脏毛细血管
恶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排列不规 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3/4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