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油麦菜菌核病怎么治?油麦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油麦菜菌核病怎么治?油麦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油麦菜菌核病怎么治?油麦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菌核病是油麦菜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油麦菜的茎基部。

油麦菜一旦染上菌核病,会在油麦菜茎基部产生水渍状腐烂,进而导致全株枯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那么,油麦菜菌核病怎么治?现将油麦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油麦菜菌核病的危害症状油麦菜菌核病发生于油麦菜的茎基部。

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渍状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体后形成菌核。

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状黑色颗粒状物。

染病株叶片凋萎终致全株枯死。

二、油麦菜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种类。

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赤色的种类较抗病;培养适龄壮苗,苗龄6-8片真叶为宜;合理上肥,667平方米施有机肥3000-4000kg,磷肥7.5-10kg,钾肥10-15kg。

植株开盘后开端追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喷施奥普尔有机活性液肥600-800倍液,添加抗病力。

2.带土定植,提高盖膜质量,使膜紧贴地上,防止杂草繁殖;适期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将出土的子囊盘阻断在膜下,使其得不到足够的散射光,大部分不能完结其发育进程,大幅度减少初侵染机率。

及时摘除病叶或拔除病株深埋,并与化学防治相结合,但在高温期要注意洒水降温,或推迟定植期防止高温为害。

3.油麦菜菌核病重发区,使用春茬菜收成后6、7月的近50天休闲期,深翻25-30cm,灌大水盖地膜,地下10cm处温度可升到44℃,且100%含水量继续20天以上,处理30-35天,可使土壤中菌核腐朽。

当令洒水和放风,成长前期和发病后适当控制洒水,挑选晴天上午洒水,并及时放风排湿,阴雨天也要放风,夜间最低气温高于8℃可整夜放风散湿;使用核盘菌分生孢子在33℃以上侵染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的特性于晴天正午关闭棚室通风口使棚温升高到35-38℃进行高温闷棚,继续2-3小时,然后放风降温排湿,每周2-3次。

4.于早春3-4月和11-12月菌核病发病高峰期喷洒40%双胍辛烷苯基磺酸盐可湿性粉剂或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啶菌恶唑乳油或30%嘧霉胺悬浮剂1000倍液。

菌核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菌核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菌核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菌核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疾病,主要侵害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寻找菌核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针对菌核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三个方面。

首先,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然敌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生物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拮抗菌、真菌、细菌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或者利用天敌昆虫来捕食害虫。

在菌核病的防治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抑菌作用的拮抗菌,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等,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杀菌作用的真菌,如三环唑等,来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对人体和动物无毒副作用,因此备受农民的青睐。

其次,化学防治是指利用化学农药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种针对菌核病的化学农药,如多菌灵、百菌清等。

这些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然而,化学防治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长期使用会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等。

因此,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需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来进行,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最后,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热水处理、紫外线辐照、电磁辐射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杀灭病原菌,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物理防治方法对环境和人体无毒副作用,因此备受青睐。

综上所述,针对菌核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三个方面。

在实际防治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防治,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同时,也需要注意合理施药,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从而保护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找到更多更有效的菌核病治疗方法,为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豆如何防治菌核病

大豆如何防治菌核病

大豆如何防治菌核病大豆菌核病有什么症状?大豆菌核病发生原因是什么?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大豆菌核病?一、大豆菌核病症状及危害大豆菌核病又叫大豆白腐病,在各地均有发生,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为害较重,重茬地发病率3%~30%,个别田块发病率达50%。

该病菌侵染茎和叶柄影响养份输送,严重的使茎枯死,造成豆田植株成片死亡而使大豆减产,甚至绝产。

大豆菌核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花期以后发病较重,主要为害茎杆。

田间多见植株上部叶片萎蔫变褐枯死,系由茎部受害引起。

病株茎部断续发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成为菌核。

剖开病株茎部可见有黑色鼠粪状或圆柱状的菌核。

病株枯死后呈灰白色,茎中空,皮层腐烂呈麻丝关,病株外部的菌核易脱落。

荚上病斑褐色,迅速枯死不能结粒,最后全荚呈苍白色。

轻病荚虽可结粒,但豆粒易腐烂或干缩皱瘪。

二、大豆菌核病传播途径1、大豆菌核病的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

2、大豆菌核病的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并释放子囊孢子,借接触或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再侵染则通过病健部接触菌丝传播蔓延,条件适宜时,特别是大气和田间湿度高,菌丝迅速增殖,2~3天后健株即发病。

三、大豆菌核病发病原因1、本病发生流行的适温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

2、一般菌源数量大的连作地或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的地块,发病重。

四、大豆菌核病预防措施1、精选种子,播种前将种子过筛以清除混杂于种间的菌核。

2、选择杆强、分枝少、主茎型品种。

3、耕种帮种植网建议大豆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水旱轮作效果最好。

4、大豆田应勤中耕,及时排水。

实行宽行双条播等措施推迟田间郁闭时期。

5、在大豆菌核病发病田块收割后要及时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厘米以下的土层内。

五、大豆菌核病防治农药在大豆初花末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复方菌核净1000倍液,或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施保克乳油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治萎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倍液。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大豆菌核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原与发病机理大豆菌核病的病原为菌核病菌,主要通过种子传播和土壤侵染传播。

病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种子萌发、侵入幼苗或通过土壤侵染侵入大豆植株,进而引发病害。

菌核病菌在植株体内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内的分生孢子传播病害,形成菌核。

二、田间管理措施1. 良种选择:选择耐病品种进行种植,选用具有较好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如“抗菌核病”等品种,能够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2. 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采用种子拌药的方式,使用有效的杀菌剂进行种子处理,能够降低病害的种子传播率。

3. 合理播种密度:控制大豆的密植程度,增加植株间的通风空间,减少病菌在植株间的传播机会。

4.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保持土壤的肥力平衡,避免施用过量的氮肥,同时加强土壤的通风排水,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三、农药防治措施1. 预防性喷药:在大豆生长期的关键时期,如幼苗期、花期和果实膨大期等,使用有效的农药进行喷药,能够有效地防治大豆菌核病。

2. 轮作防治:合理进行轮作,避免连作,减少病菌在土壤中的积累和传播,能够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3. 病害监测:定期对大豆田进行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生物防治措施1. 利用拮抗菌:选择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进行防治,如青霉菌、链格孢等,能够有效地抑制菌核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2. 使用有益生物:通过使用对大豆有益的微生物,如根际固氮菌等,增强植株的免疫力,增加植株对病菌的抵抗力。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涉及到田间管理、农药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保障大豆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在实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和气候条件,结合具体的病情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

蘑菇病虫害防治蘑菇菌核病的防控技巧

蘑菇病虫害防治蘑菇菌核病的防控技巧

蘑菇病虫害防治蘑菇菌核病的防控技巧蘑菇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用菌类,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然而,蘑菇生产中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困扰,其中菌核病是一种常见且较为严重的病害。

为了保证蘑菇生产的正常进行,科学有效地防治菌核病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病因、预防和防治技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因分析菌核病是由蘑菇病原菌侵染蘑菇菌核所引起的疾病。

主要通过种子、土壤、空气等途径传播。

病原菌侵入蘑菇菌核后,会导致菌核生长缓慢,产量减少,质量下降,甚至腐烂变黑。

因此,了解病因,找出传播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二、预防措施1. 选种选用抗菌核病的品种进行栽培,通过培育抗病品种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2. 土壤消毒在蘑菇生产过程中,对菌床进行土壤消毒是预防菌核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采用蒸汽灭菌、化学药剂消毒等方法进行土壤消毒,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病害发生。

3. 管理栽培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通风换气,及时排除废料和上层覆盖物,维持蘑菇生产环境的整洁和卫生,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繁殖,降低菌核病的发生率。

三、防治技巧1. 选用生物农药传统化学农药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残留问题,且易导致病菌抗药性,因此可尝试使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如利用寄生真菌、细菌等生物源进行防治,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

2. 防止交叉感染在蘑菇菌房内进行生产作业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工具前要进行消毒处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将带有病菌的物品带入清洁区域,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定期巡查蘑菇菌房,发现任何疑似病害的迹象应及时处理。

当发现有菌核变黑、生长缓慢、菌盖凹陷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将受感染的蘑菇集中销毁,避免病害扩散。

4. 科学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或减少化肥使用,可以提高蘑菇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总之,蘑菇病虫害防治对于蘑菇的生产非常重要。

通过选种、土壤消毒、管理栽培环境等预防措施,以及选用生物农药、防止交叉感染、及时发现并处理病害、科学施肥等防治技巧,可以有效减少菌核病的发生,提高蘑菇产量和质量,保证蘑菇生产的顺利进行。

【桑葚病虫害防治】桑葚菌核病怎么防治?附图片

【桑葚病虫害防治】桑葚菌核病怎么防治?附图片

【桑葚病虫害防治】桑葚菌核病怎么防治?附图片桑葚菌核病又叫桑白果病、肥大性菌核病、缩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桑葚菌核病有哪些危害?桑葚菌核病为什么发生?桑葚菌核病如何防治?以下耕种帮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桑葚菌核病症状及危害桑葚受到菌核病危害后,桑葚失去了应有的红紫、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都产生黑色菌核,比较容易识别。

受到菌核病危害的桑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弄破后散出臭气,病椹中心有一黑色坚硬菌核,或者果实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或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内生小型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

致使桑葚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

二、桑葚菌核病传播途径和发病原因桑葚受到菌核病危害后,桑葚失去了应有的红紫、滋润、光亮状态,变成或大或小,形状、色泽怪异的病果,而且都产生黑色菌核,比较容易识别。

受到菌核病危害的桑葚,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弄破后散出臭气,病椹中心有一黑色坚硬菌核,或者果实显著缩小,灰白色,质地坚硬,表面有暗褐色细斑,或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内生小型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脱落而残留果轴。

致使桑葚病果无商品和食用价值。

三、桑葚菌核病防治方法1、控制桑葚种植密度,果园邦建议300~350株/亩,并适时对桑树进行修剪,以提高通风透光性,减少田间湿度,有利于病害防治。

2、对桑树增施有机肥、磷、钾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以提高果树抗病能力,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防止田间积水。

3、桑葚不能间种向日葵、油菜、辣子、茄子、大豆、草莓等作物。

4、在桑葚始花期(桑花初开时)、盛花期(桑花全面开放)及盛未期(桑花开始减少,初果显现)时,分别喷施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防治,每次间隔7至10天,共3次。

如您有更好的防治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耕种帮感谢您的支持。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

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Crucifers Sclerotinia Rot十字花科蔬菜菌核病,又称菌核性软腐病,在南方沿海地区及长江流域各省发生普遍,危害严重。

近年来,北方地区有所发生,并逐渐蔓延。

在十字花科蔬菜中,甘蓝和大白菜受害最重。

菌核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除危害十字花科蔬菜以外,还能侵害豆科、茄科、葫芦科等19科的71种植物。

症状十字花科蔬菜从苗期到成熟期都可发生,以生长后期及留种株上发生较重。

主要危害茎部、叶片或叶球及种荚。

幼苗受害,茎基部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软腐,造成猝倒。

甘蓝、大白菜等成株受害,一般在靠近地表的茎、叶柄或叶片边缘开始发病,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的病斑,逐渐导致茎基部或叶球软腐,发病部位产生白色或灰白色棉絮状霉层,以后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

采种株多在终花期后发病,贮存带病的留种株,发病尤为严重,受害株往往尚未开花就干枯死亡,以致颗粒无收。

采种株发病,一般先从植株基部近地面的衰老叶片边缘或叶柄开始,并从叶柄蔓延到茎部。

茎上病斑稍凹陷,水渍状,初呈浅褐色,后变为灰白色,在适宜条件下,病斑扩展迅速,可蔓延到全茎,后期组织腐朽呈纤维状,茎内中空,内有黑色菌核,重者全株枯死,轻者果荚小,籽粒不饱满。

种荚受害,病斑白色,不规则形。

荚内生有黑色类似菜籽的菌核。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丝白色,有隔,由菌核或子囊孢子萌发产生。

菌核表面黑色,鼠粪状,大小差异较大。

菌核萌发时产生1至多个子囊盘,直径2~8mm,初淡黄色,后变为褐色,有柄与菌核相连。

子囊盘表面由子囊和侧丝组成子实层。

子囊无色,棍棒状,有柄,91~141µm×6~11µm,内有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单细胞,无色,椭圆形,8~14µm×3~8µm。

一般不产生分生孢子。

菌丝体在0~30℃都能生长,以20℃左右最适宜。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多菌灵
对油菜菌核病也有很好的防治 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多菌
灵容易产生抗药性。
菌核净
专用于防治油菜菌核病的药剂 ,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防治方法
喷雾法
将药剂按照说明书上的使用方法配制成适当的浓 度,然后使用喷雾器对油菜进行喷雾。
熏蒸法
对于一些密闭的油菜田,可以使用熏蒸剂进行熏 蒸,以达到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效果。
天敌昆虫
天敌昆虫的作用
01
天敌昆虫可控制害虫数量,维持生态平衡。
天敌昆虫的种类
02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天敌昆虫的繁育与保护
03
可人工繁育天敌昆虫,提高其数量和活性,同时保护其生存环
境。
生物多样性利用
1 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资源之 一,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遗传资源 。
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措施
2023-11-07
目录
•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 •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 农业防治措施 • 化学防治措施 • 生物防治措施 • 物理防治措施
01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危害
症状识别
叶片
出现褐色或深褐色的水渍状病斑, 并逐渐扩大,湿度较大时出现白色 绵毛状菌丝。
茎部
茎部受害后,表皮开裂,后期皮层 腐烂,病茎易断倒。
灯光诱杀
总结词
灯光诱杀是通过设置光源来吸引昆虫并集 中处理的方法,可以减少菌核病的发生。
详细描述
在油菜田内设置光源,通常使用黑光灯或 紫光灯,这些光源可以吸引昆虫,如夜蛾 、金龟子等,并集中处理,从而减少病原 菌的传播和感染。
人工病感染部 位的物理防治方法。
02
病原菌及发病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核病的危害及其防治摘要菌核病是一种由核盘菌等盘菌属的真菌引起的疾病,寄主范围广泛,主要是单子叶植物,也有少部分的双子叶植物。

本文简单综述了菌核病的危害,核盘菌的侵染循环和整个侵染过程以及不同的防治菌核病方法。

最后展望了通过研究寄主互作过程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来防治菌核病。

关键词:菌核病;侵染循环;防治1. 菌核病的危害核盘菌(Scleritinia sclerotioum (Lib.) de bary)是一类寄主非常广泛的植物病原真菌,能够侵染包括野生植物和农作物在内的75科278属408种或亚种植物(Boland and Hall 1994), 核盘菌的寄主包括双子叶植物中的油料作物(如油菜、向日葵、大豆和花生等、叶类和蔬菜作物(如小白菜、烟草、萬苣、番琉、前子、豌豆和扁豆等、观赏植物(如一品红等)以及水果类植物(如梨、蓝蕃和草蕃等),同时还包括单子叶植物中的洋葱和郁金香等(Boland and Hall 1994, Bolton et al. 2006, Trinh et al 2012)。

核盘菌可引起软腐病、湿腐病、猝倒病和白杆等60多种病害(Purdy 1979)。

油菜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均有分布,在我国以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发病最为严重,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时可达80% 以上,病害导致减产10%~70%,严重时甚至绝收,同时病害的发生还会影响到作物的各项品质。

随着气候环境和油菜耕作制度(如高密度、高水肥种植,优质品种选育)的改变及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程逐年上升的趋势(王传全1997,傅廷栋1995),例如2009年油菜菌核病在青海省大通县大发生,受害面积达15000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7200余万元(祁红娥2010)。

另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降雨量大和病原基数大等因素,南方油菜区出现苗期菌核病现象,加重了损失,湖北武穴市在2004年就出现了菌核病为害油菜幼苗的现象(郑在武2005)。

在我国,关于核盘菌危害其它作物的报道也有很多,例如在辽宁省,向日奏菌核病自1978年发生以来,发病面积不断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造成很多地区的向日葵绝收。

此外,在我国东北的大豆主产区,大豆菌核病危害严重,2007年对吉林省9个地区的大豆菌核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査发现,发病率为15%~27%,严重者高达60% (宋淑云等2009)。

对保护地蔬菜的调查发现,核盘菌可以危害科种蔬菜,成为保护地蔬菜的主要杀手之一,老菜区的发病情况尤为严重,发病率达到以上(刘春艳等2007)。

2. 核盘菌的侵染循环和侵染过程核盘菌其初次侵染主要以土壤中残留的菌核为主。

越冬的菌核在来年春天萌发形成菌丝体后直接侵染敏感的寄主组织,如植物的根茎,引起根茎腐。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越冬的菌核还可以萌发形成子囊盘,并释放出子囊孢子,然后子囊孢子经空气或风力传播,入侵寄主地上部分如茎和花盘,从而引起茎腐和盘腐的发生。

菌核存活期非常长,可达8年之久(Le Tourneau, D. et al, 1979)。

菌核病侵染方式有子囊孢子和菌丝两种途径。

当寄主营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病原体子囊孢子可在植物易感部位(如花瓣、老叶等成熟组织或伤损组织)形成附着孢;但其主要方式是由菌丝从表皮直接侵入,或沿着保卫细胞内侧间接侵入,侵入前形成单附着孢(单一菌丝顶端膨大形成)和复合侵染垫(多细胞)两种结构整个侵染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在寄主叶片表面形成顶端侵染,机械侵入表皮,侵染菌丝的胞间扩展,分枝菌丝的胞间胞内扩展;期间不断分泌酶类降解细胞壁,破坏寄主细胞结构,为菌丝生长提供大量的营养,导致寄主内环境失衡,使植株表现出枯萎腐烂等症状,进一步诱导菌核产生,完成侵染循环。

3. 菌核病的防治目前,对核盘菌的防治主要以利用耕作制度、喷施化学农药和选育抗病品种为主,利用有益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发现了很多能够对核盘菌菌丝和菌核产生较好寄生和或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其中,重寄生真菌有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 (Yang et al 2011, Yang et al 2007)、木霉属真菌(Trichoderma spp.) (Ryder et al 2012) 以及粘帚霉属(Gliocladium spp.) (Adams and Ayers 1979) 等,拮抗微生物有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 spp.) (Adams and Ayers 1979; 罗宽和周必文1987)、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app.) (Merriman 1976) 和单抱菌属(Pseudomonas spp.) (Manuel et al 2012) 等。

3.1. 栽培管理以耕作制度为基础的农业防治是保护作物和预防病虫害的基本措施,利用水旱轮作及农田深翻能够明显抑制菌核萌发,从而减少侵染源,另外,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清洗和蹄选,加强栽培管理及避免施肥过多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病害的发生,但不能完全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3.2. 化学防治化学农药在防治核盘菌危害的过程中仍占有主导地位,但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性,化学农药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危害的同时还会对非靴标生物造成影响,此外,随着同一种药剂的常年使用,核盘菌会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石志琦等2000,齐永霞等2006)。

3.3. 抗病育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为有效和安全的措施,但核盘菌为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不存在寄主专化性,种内无明显致病分化,也未发现生理小种,与寄主的互作不符合基因对基因假说,不存在主效抗病基因,目前在油菜及其近源物种中均没有发现抗菌核病的作物品种类型。

但通过杂交育种的方法获得了一些具有较高抗性的品种,这些品种对核盘菌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Garg and Li 2010) 。

3.4. 基因工程育种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获得抗菌核病植株日益成为许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多聚半乳糖酸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s )和草酸(Oxalic acid, OA ),在核盘菌的致病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草酸能够螯合离子来降低果胶聚合物的稳定性,从而增加病原菌产生的果胶酶进入寄主的可能性以及寄主对果胶酶的敏感性,草酸还能够抑制寄主植物的氧爆发和多酌氧化酶的活性。

产草酸缺陷的突变体将丧失产核和致病能力,多聚半乳糖酸酸酶在其他植物病原真菌中发挥着定植和致病因子的作用( Shieh et al 1997)。

此外草酸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存在着协同作用( Marciano et al 1983 ; Maxwell and Lumsden 1970),核盘菌在侵染植物时产生的草酸能够维持较低的环境,有利于包括聚半乳糖酸酸酶在内的水解酶活性的发挥。

因此,降解草酸和抑制PGs 活性成为以草酸和PGs为勒标的菌核病防治过程中最为直接的方法。

目前已成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 TMT) 将小麦的草酸氧化酶基因(Cober et al 2003; Donaldson et al 2001) 和金针菇的草酸脱羧酶基因(Kesarwani et al 2000) 分别转入到向日葵、油菜和大豆等寄主植物中,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可有效抵抗核盘菌的侵染,抗性明显增强。

同时,转基因作物在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及籽粒重量等方面与非转基因植株无明显差别。

另外,转入经过修饰的多聚半乳糖酸酸酶抑制蛋白基( Polygalacturonase-inhibiting Proteins, PGIPs )的植株在抗病力和果实储存能力方面都有明显提高(Williamson et al 1993 ),以几丁质酶为代表的真菌细胞壁降解酶基因也成为菌核病抗病育种的理想基因,例如将爪哇拟青霉的几丁质酶基因转入油菜后,植株抗菌核病的能力增强。

最近也有关于将抗病信号途径中的调节元件导入油菜来提高其抗核盘菌能力的报道,例如将促原丝分裂蛋白激酶BnMPK4在油菜中超量表达后,病原菌的生长和产活性氧的能力显著下降(Wang et al 2009)。

4. 展望菌核病的病理一直是油菜等作物抗菌核病育种遭遇的最大障碍之一,从生理、生化、分子机制等多角度阐明菌核病的病理机制是攻克菌核病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这需要更全面的了解核盘菌等的各种酶和毒素的合成以及在病程中的作用,揭示核盘菌与油菜等宿主互作的机制,解释核盘菌如何抑制包括油菜、大豆等在内的作物的各种抗性反应。

而研究感染菌核病后,宿主的次生代谢变化与菌核病等病害之间的关联也是一个新方向,植物次生代谢产生的各种植物毒素在抗菌核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植物毒素合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都是很多作物抗菌核病育种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1] 王传全, 贵池市油菜菌核1992~1996年流行因素分析.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4(3) 229-233[2] 傅廷栋, 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应用. 武汉: 湖北科技山版社, 1995[3] 祁红娥, 大通县甘蓝型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青海农技推广, 2010, 3: 30[4] 郑在武, 菌核病在武穴油菜苗期发生严重. 湖北植保, 2005, 1: 3[5] 宋淑云, 刘影, 张伟,等, 松嫩平原大豆菌核病发生动态调查研究, 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 2009[6] 刘舂艳, 王勇, 郝永娟, 等. 保护地菜豆菌核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316-319[7] 罗宽, 周必文. 油菜菌核病菌核上寄生真菌的研究.中国油料, 1987, 3: 40-44[8] Boland, G, and Hall, R. Index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m.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 1994, 16(2): 93-108[9] Bolton, M. D., Thomma, B. P., and Nelson, B. D.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 Biology and molecular traits of a cosmopolitan oparhogen .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 2006, 7(1):1-16[10] Le Tourneau, D. Morphology, cytology ahd physiology of Sclerotijia species in culture.Phytopathology, 1979, 69: 887-890[11] Trinh, H.,Quan, M., Groenewald, J.; and Burges, L., First report of stub dieback of poinsettia (Euphorbia pucherrima) caused by Sclerotiinia sclerotiorum in Vietnam. Australasian Plant Disease Notes, 2012, 7(1): 55-57[12] Yang, L., Li, G, Zhang, J., Jiang, D., and Chen,W., Compatibility of Coniothyrium minitans with compound fertilizer in suppression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Biological Cltrol, 2011,59(2): 221-227[13] 石志椅, 周明国, 叶钟音, 等.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江苏农业学报, 2000, 16(4): 226-229[14] 齐永霞,陈方新,苏贤岩, 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监测.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9:371-373[15] Manuel, J., Selin, C., Fernando, W. D., and Kievit, T., Stringent response mutants of Pseudomonas chlororaphis PA23exhibit enhanced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vitro. Microbiology, 2012,158(1): 207-216[16] Garg, H., and Li, H. The infection processe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cotyledon rissue ofa resistant and a susceptible genotype of Brassica napus. Ann Bot, 2010, 106, 897-908[17] Matciano, P.,Di Lenna, P., and Magro, P., Oxalic acid, cell-degrading emzymes and pH in pathogenesi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virulence of two Sclerotiaia sclerotiorum isolates oooon sunflower.Physiological Plant Pathology,1983, 22(3):339-345[18] Kesarwani, M., Azam, M., Natarajan, K., Mehta, A.. Oxalate decarbozylase from Collyia velutipes molecular cloning and its overexpression to confer resistance to fungal infection in transgenic tobacco and tomato.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000, 275(10): 7230-7238[19] Wang, Z., Mao, H., Dong, C.,Ji, R., Cai, L., overexpression of Brassica napus MPK4 enhances resistance to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in oilseed rape.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2009, 22(2): 235-2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