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VS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VS明治维新

领导力量
• 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 地方上的藩政改革。如“维新三杰”西乡隆盛、 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都久经风浪锻炼,具 有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
• 他们讲究斗争策略,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和做 法,善于争取同盟军,打击最主要敌人。 • 而日本维新的“大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 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 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 业。
• 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 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子,有改革热情, 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 • 他们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 成、不顾实效。如变法伊始便裁撤旧衙门、 裁减绿营,令旗人自谋生计,激起守旧势 力群起而攻之,增加了变法的阻力。同时, 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结果使自己 十分孤立。
2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冗员,澄清吏治; 取消旗人享有国家供养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保护并奖励各行业发展;奖励发明创造; 提倡私人办实业;改革财政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经济特科;开办 学堂,改造旧式书院;翻译外国书籍,公派留学等。
军事方面:采用西洋兵制,训练新式海军和陆军等。
•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幕府统治的基础—武士阶 层,不仅在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而且 广大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 对幕府统治越来越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 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向资产阶级 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 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 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 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 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 幕府旧政权
• 领导阶级相同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虽然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但都对两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首先,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9世纪末通过政治改革和现代化措施快速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而戊戌变法则是指中国在19世纪末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明治维新在日本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结果,而戊戌变法在中国则以失败告终。

其次,明治维新的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明治天皇的领导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明治天皇的坚决决策和强有力的领导。

其次,明治维新的推动力量来自于政治和军事的变革。

政治上,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新法律,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和官僚体制的改革。

军事上,明治政府进行了现代化的军队建设,并通过明治维新战争巩固了政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积极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文化,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却很复杂。

首先,外部压力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中国正处于列强的争夺中心,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威胁,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和割地,对中国现代化的努力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次,内部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之一。

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的束缚,导致了政治改革的困难和阻力。

此外,由于政府内外的腐败和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戊戌变法在短暂的时间内就被推翻。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主要来自于各国的政治、军事、社会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明治维新的成功离不开领导力和政治决策的正确,以及积极的现代化措施和开放政策。

而戊戌变法失败则是因为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导致的政治动乱和腐败,以及对改革的阻力。

这两个事件的经验教训,对于两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佟平
1868年的明治维新把一个封建、落后、分裂的日本迅速改造成了一个文明、科学、发达、统一的日本,1898年的戊戌变法不但没有能有效扭转每况愈下的中国,甚至连变法者自己的生命都不保。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日本明治维新为什么能成功?有了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经验借鉴的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反而失败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科书的回答是: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观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发展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客观方面,中国封建反动势力太强大,严重阻碍变法 。”也有专家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改革激进造成的,就像苏联激进改革导致苏联解体一样。同时认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是因为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是中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反对。个人觉得,上述观点都是错误的,这些错误观点的形成和流行,我想除了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对明治维新的真相缺乏足够的了解。我注意到,在中国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绝大多数资料中,都看不到对明治维新的成功起着绝对重要作用的灵魂人物坂本龙马的名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明治维新的了解是多么不足。
戊戌变法不但在变法前时间极短,在变法后更是只维持了103天。戊戌变法这一如此鲜明的“不可持续性”本身,就注定了其必然失败的命运。由此可见, 戊戌变法的实际价值是被中国人过分夸大了,其真正的价值我只能说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戊戌变法的失败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在今天,当这两次社会变革都走入历史之后,我们来分析比较其利害得失,不是为了褒贬谁,而是希望能为我们今天的改革提供一个参考。个人觉得,中国改革真正可以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提并论的,不是戊戌变法,而应该是邓小平所领导的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日本的明治维新用了5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时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那么中国的这次改革需要用多少年才能走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了200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呢?这是我们可以观察的一个要点。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1. 引言1.1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19世纪末期日本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变革,标志着日本由幕府时代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开始。

明治维新的背景是日本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鎖国政策下,政治腐败严重,社会落后,面临外敌入侵的危机。

维新派力求改革政治体制,恢复天皇权威,推进现代化建设。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898年,是日本政府一次试图通过改革来避免国家危机的尝试。

戊戌变法的背景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仍存在官僚主义、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国家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国际地位不断受到挑战。

两次改革运动的背景都是为了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危机,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强盛。

1.2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分别是为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提升国家实力。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使日本摆脱幕府封建体制的束缚,实现政治、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包括建立中央集权的政府、废除藩地、推行平民权、进行改革开放、引进西方先进制度和技术。

戊戌变法的目的则是为了挽救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加强国家实力,推行近代化改革。

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包括推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加强国家实力并实现国家现代化。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国家向现代化迈进,适应时代潮流,提升国家竞争力。

这两次变革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国家力量,使国家能够在国际关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并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200字】2. 正文2.1 政治改革的措施对比明治维新期间,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质的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废藩置县、设立议会、制定宪法等。

这些措施旨在削弱封建体制,加强中央集权,推动现代化进程。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虽然也有一些政治改革措施,但其改革力度和效果远不如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主要集中在试图通过废除世袭制、设立宪政、废武备阶级等方式来改革政治体制,但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以及变法派内部矛盾等因素影响,这些措施并未得以有效实施和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的比较笔者在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中,一直对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败比较进行探究,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体会。

笔者认为: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在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两者都是最高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毫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明治维新获得成功,使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并成为亚洲强国。

为什么中国的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呢?对此笔者做了以下几个分析。

一、内容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的原因:首先,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比中国优越。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中日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其次,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着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主要危机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城市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地步,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张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动兵力讨伐长洲藩,标志着日本政府与张藩的矛盾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入瓦解。

而中国戊戌变法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后,捻军、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把矛头对准外部的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理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洲贵族,对外向外国势
力投降妥协;对内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政府暂时得到维持。

经济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二、力量对比上的原因,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化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维新势力以中下层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政府的张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四位一体”,同现成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他们共同的思想准则。

而且这股反动势力。

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

因此,在这个现有特殊聚力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互相抗争的核心势力的。

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资产阶级经济背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之一比,其数极小”。

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三、政策措施的实施原因。

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如奉还版籍(1869年),废藩置县(1871年),改革封建身份(1869至1873年),废除封建俸禄(1876年),地税改革(1873年),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1889年),召开国会(1890年)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是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放。

四、国际环境的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开始。

而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地大物博的中国,加上亚洲民主解放运动,特别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队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

日本维新派本身也比较注意外交斗争策略,尽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间的矛盾。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已经到了19世纪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
段过渡,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毕。

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唯一富源”,出现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绝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知中国的戊戌变法会走向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确实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成功,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日本民族在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严酷形式面前,能过迅速的做出正确的反应。

第二,日本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前提是不够成熟的,革命的主观力量也比较薄弱,但以幕府为首的反革命力量,相对来说更弱,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才得以在资本主义因素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资产阶级革命。

第三,倒幕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很懂得斗争的策略,他们分阶段地来解决资产阶级革命任务,而在不同的阶段里,又恨善于利用多种力量,集中打击主要的敌对势力,以保证国内变革的顺利进行。

第四,倒幕领导人在夺取政权后重视发展本国经济,并制定了比较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使日本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先进国家花费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走完的道路。

第五,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内部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在侵略日本问题上所发生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压力,使他们的国内变革能够在较少外部干涉的情况下顺利实现。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失效的根本原因,是它的阶级基础和政治基础过于薄弱,不是反对改革的封建势力的对手,在民族危机的紧急关头仓促上阵,把挽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少数帝王将相和英雄豪杰上,使自己失掉了群众基础。

这样既不能推翻清朝反动的封建政权,又不能触动帝国主义,只是依靠一个傀儡皇帝的一派沼令,幻想用“和平”手段,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求的中国的独立富强,结果只能碰的头破血流,使变法遭到失败。

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个历史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