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

024史海钩沉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探析引发变法的国际环境因素日本明治维新的国际背景。
1600年荷兰商船“利弗特”号来到日本沿海,使日本对外关系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随着1609年日本与荷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从荷兰传入的西方科技和文化知识,时称“兰学”,得以持续输入日本。
“兰学”的输入渐渐转变了日本人固有的向中国学习的观念,掀起“兰学”热潮,无形之中影响了时代的变迁。
随后,德川氏为巩固封建统治颁布了严峻的锁国令,虽然仍允许与中国、朝鲜、荷兰通商,但只能在长崎一带,并受到幕府严格的监管。
直到1853年“培理叩关”后不得不打开封闭近200年的国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而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加速了日本封建体制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亚洲其他国家的反帝运动持续高涨,美国国内爆发南北战争;英、法联军忙于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从而在中国扩张势力范围;沙俄将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农奴制改革上,一系列国际事件的发生减少了日本变革受到外部阻力的影响。
中国戊戌变法的国际背景。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打开紧锁的国门,因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争相掠夺的对象。
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掠夺资源成为列强的首要任务,英、美、法等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原本相对落后的俄国在发展了资本主义后也迅速强大起来,邻国日本更是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迅速崛起。
引发变法的内部因素君主在变法中的影响日本天皇在明治维新中所起的作用。
自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开始,天皇便大权旁落日本进入二元政治体制。
幕府时期天皇权力虽被架空,但无论幕府姓氏如何更换,天皇始终是“万古一姓”,其作为“天照大神的御子御孙”仍受到人民无比崇拜。
所以德川幕府在面对“锁国”与“开放”这一难题时,无奈之下,只能到京都去请示天皇,这一举动无形中彰显了天皇的地位,也为后期的“王政复古”埋下伏笔。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键入文字]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中、日两国面对19 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进逼,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终以为改革目标而独立富强的却是日本。
若深入检视改革历程即可发现: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则是全盘西化,并且相当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与思想、观念方面的改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经济层面就社会经济层面而言,19 世纪时的日本已有现代商业社会的基础,当时的中国则仍旧欠缺。
例如:日本幕府时代已有专责封地管理的“藏元”,称为“两替屋”的银行业,以及其他各种现代商业元素。
明治维新只不过是把各种商业元素予以结合,成为强大的力量影响全国。
中国在现代商业元素方面则几乎付之阙如,社会上的商业行为仍以农业为其根本,欠缺银行业、保险业、会计业、法律业等现代商业体系的必要机制。
要在中国推行类似明治维新的改革,容易被传统社会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中国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所进行的戊戌变法,虽然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也开始稍有动作,但改革共识的凝聚力显然不足,最终仍逃不过守旧派的扼杀而以失败告终。
1。
近代史戊戌变法明治维新联系与区别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区别和联系中国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是指自1898年6月11日起,并在此后的103天开展的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维新活动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两场维新运动虽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具有明显的区别。
从这两个运动的起因和背景来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中国和日本都是在处于内忧外患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强烈冲击的情况下,由一些思想比较前卫的维新派人士带领,不得不开展的维新运动。
但中国的危机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的民族觉醒来自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所造成的伤痛;而日本的危机来自美国黑船的汹汹来袭和幕府政权对人民的剥削和独裁。
日本开始侵略周边国家的时间仅仅发生在其在被美国黑船打开国门之后的20年,由此可见明治维新的成效。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在持续103天之后,便在慈禧太后发动的戊戌政变下以失败告终。
两个维新运动的内容都涉及很广,各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都囊括其中,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教育方面,军事教育方面。
中国戊戌变法的政治方面决定开放言路,精减机构,任用新人;经济方面以工商立国,鼓励民办企业,倡办实业,促进生产。
教育方面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日本明治维新经济方面设立工部省管理工商业;改革土地制度,统一货币,设立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教育方面设立文部,发展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义务教育,灌输武士道、忠君爱国等思想,并外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学习英国和德国,实行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订立商法刑法等。
除此之外,日本还十分重视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的改革纵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果和意义可知,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太过孱弱。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国强兵
三、改革措施
1、经济上: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工商业 2、政治上: 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 3、文化教育: 发展新式教育
四、改革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1、改革背景
2、改革过程(领导力量,支持者)
3、改革措施
4、思想文化
5、国际环境
6、结果影响
一、改革背景
明治维新: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 清政府内部虽有分化,但守旧势力很强大
二、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 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戊戌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刀阔斧、稳扎稳打。 戊戌变法: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根本未可能 实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被搁浅。
四、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普 及早 中国: 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 受新鲜事物
五、国际环境
日本: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 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六、结果影响
日本:
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 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 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近代 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国: 戊戌变法
日本: 明治维新
1、改革背景 2、改革目的 3、改革措施 4、改革性质
一、改革背景
1、政治上: 封建统治危机 民族危机 2、经济上: 经济落后, 新的经济力量 3、思想上: 西方外来侵略同时带进先进文化特别启蒙思想
二、改革目的
问题: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 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其他: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清政府消极避战等等
问题: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 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
不同: 态度?主动?全面? 李鸿章: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 守性 森有礼: 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好 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问题:课本材料4反映的情况与中日改革的 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提示: 改革的领导力量?全国性的?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