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指的是在传统水利行业中,利用新兴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造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本文将介绍,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所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
一、方案内容
水利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数据采集和监测系统:利用最新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采集各类水文、水资源、水质数据,并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将数据传输至后台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可视化。
2.水资源管理系统: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构建全国的水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调度和分配,以及对重要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
3.水利工程管理系统:通过GIS技术,实现水利工程的位置识别、实地调查和设计,以及在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从而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4.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利用遥感技术、气象信息和水文数据等多种信息,对自然灾害和污染事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保障公众和水利设施的安全。
5.水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公众和水利从业者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水利资讯、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全方位的信息支持和服务。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摘要: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关乎社会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特别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涌现,利用多种先进技术、传感测试仪器,进行地域水环境、洪涝灾害及农业灌溉的监测,构建起覆盖地域水系的水质、水情信息化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的现代化、智能化管理。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 智慧水利; 信息化系统; 建构当前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已经由过去自然水患、突发水情的治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监管。
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势,各地区水利部门应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现有的地表水高度、地下水情、水质等情况,以及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使用过程中的渗流状况,作出全方位的参数检测、数据信息获取、数据整合分析,提出智慧化水利总体架构的建设建议,来为水利信息监测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1 智慧水利信息化系统智慧化水利信息系统,就是将多种传感器、感应器等硬件设备,安装到水库下泄口、水源地、放射源区域,然后借助物联网软件技术,将这些物理硬件设备进行普遍连接,以形成物联网络中多元数据信息的搜集、传输与分析。
当前智慧化水利信息系统中,所用到的网络通信技术,主要包括 GPRS、CDMA、4G等通信技术,以及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器、水利监控软件平台等物联网技术。
通过利用多种物联网传感技术,进行区域水利系统实时指标的更快速感知,可以对遇到的地表水上升、地下水情、水环境污染、突发洪水灾害等情况,作出全面监测,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巡查管护、抗灾指挥和应急管理方案。
而在智慧水利信息化体系中,通常存在水文遥测终端机、水位计、明渠流量计、雨量筒,以及水压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水浊度传感器、射频识别传感器等设备,自动收集有关水利工程运行、水文变化情况等的信息,可以帮助管理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传输的水文数据。
之后由水利局监控中心、网络软件服务平台,对采集到的水文数据信息进行分布式计算、存储,同时为用户提供按照个人需求的网页访问、信息获取和下载服务,从而完成更智慧的重点区域水利信息、水利问题管理工作。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信息化技术在水利行业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摘要:在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论文重点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网络、遥感、虚拟现实、卫星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在水利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应用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发展前景1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1.1数据库技术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各种水利数据的存贮和管理。
目前,水利部已经完成了国家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的查询与管理,流域、省级和各地市级的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一些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
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已经制定,国家级水情水库库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也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
部分地区还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
数据库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进一步推动了防洪减灾信息管理的规范化,使信息存储、更新和查询更加方便,并且为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
目前,数据库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为水利信息的数据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是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数据量的膨胀式增加,国产数据库产品对海量数据的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2网络技术应用信息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水平,水利信息化建设亦是如此,网络技术为气象、水情、工情、旱情、水质、生态、灾情等信息,以及水利管理信息的传输、共享、分析、管理和发布提供了强力的技术支撑。
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我国水利工作中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重要手段。
根据网络应用范围的需要建设有局域网和广域网;根据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的需求分为公共网络和水利专网;根据信息传输是否有线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
浅析“智慧水利”及其应用

48ZHIHUAI 2019.7浅析“智慧水利”及其应用王雪松探索与交流区平原水库。
建成后,水库面积可达23100亩,蓄水总量4620万m 3;利用滨湖历史塌陷区和鹿洼煤矿塌陷区建设滨湖、鹿洼平原水库。
建成后,滨湖水库占地面积732.77亩,蓄水总量190.5万m 3,鹿洼水库面积2880亩,蓄水总量960万m 3。
同时加强主要河流沿岸生态环境的恢复与建设,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区域产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2.平原水库建设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在济宁市土地利用规划中,任城区北部为高效农林土地利用区,中部为综合产业土地利用区,南部为滨湖生态土地利用区,这就要求平原水库在建设中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紧密衔接。
北部治理区以恢复耕地为主要治理方向,阳城煤矿采煤形成的阳城塌陷区为重度塌陷区,无法复耕,利用其建设阳城平原水库,建成后,阳城平原水库面积2500亩,蓄水总量583.34万m 3,可为北部治理区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有助于耕地的恢复。
中部治理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要治理方向,利用岱庄煤矿采煤形成的孟宪洼塌陷区建设孟宪洼平原水库,利用东滩、兴隆、杨庄、古城、新村等煤矿采煤形成的陵城塌陷区,建设陵城平原水库,利用羊山镇塌陷区建设羊山镇平原水库。
建成后,孟宪洼平原水库面积3500亩,蓄水总量1213.34万m 3;陵城镇平原水库面积4000亩,蓄水总量1466.67万m 3;羊山平原水库面积1050亩,蓄水总量385万m 3,从而沟通了小沂河、廖沟河、新老万福河、梁济运河和引汶入济、引黄西线工程,形成了以济州古城为中心,以曲阜三孔儒家文化旅游和金乡羊山军事旅游为两翼的休闲观光旅游产业链。
南部治理区以生态农业为主要治理方向,利用三河口煤矿采煤形成的三河口塌陷区,建设三河口平原水库。
建成后,三河口平原水库面积1500亩,蓄水总量350万m 3,可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稳定的水源保证。
3.平原水库建设要与土地整治规划有机结合济宁市土地整治规划中指出,要按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建则建”的原则发展立体高效农业,建设生态湿地和旅游景观。
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水利信息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其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水利信息化概述1.1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水利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进行综合管理和优化的过程。
1.2 水利信息化的作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改善水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管理决策效率。
二、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2.1 水文数据采集与监测系统建立水文监测站点,实时采集水文数据,监测水位、流量等信息。
2.2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整合水资源管理数据,建立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调度。
2.3 水环境保护监测系统建立水质监测站点,监测水体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
三、水利信息化技术支持3.1 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水利信息的存储、处理和共享,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2 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3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水利信息进行预测和优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四、水利信息化应用案例4.1 水库调度管理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对水库进行实时监测和调度,提高水库的蓄水效率。
4.2 灌溉系统优化通过水利信息化技术对灌溉系统进行优化,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4.3 水环境保护利用水利信息化技术监测水体污染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环境。
五、水利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5.1 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广泛应用于水利信息化领域,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5.2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将实现水文数据的实时监测和采集,提高水资源管理的精准性。
5.3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提高水资源管理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综上所述,水利信息化是解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难题的重要手段,其技术支持和应用案例不断丰富和完善,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水利工程中的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应用

水利工程中的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应用1. 前言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水利工程的各个领域,为传统水利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利工程中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其对水利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 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在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阶段,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能够实时、快速地监测水文水资源变化,为水利工程规划与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2 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技术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为水利工程规划提供了强大的空间分析与决策支持功能。
通过GIS技术,工程师可以直观地分析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优化工程布局和设计。
2.3 数值模拟与仿真利用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可以对水利工程的各种工况进行模拟,预测工程运行效果,为工程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D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人为错误,提高设计质量。
3.2 参数化设计参数化设计技术通过对关键参数的控制,实现水利工程设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提高了设计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3.3 设计协同设计协同技术使水利工程师能够实现远程协作和实时交流,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4. 智能化与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智能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施工监控与自动化通过智能化监控系统和自动化施工设备,可以实时掌握施工现场的情况,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4.2 施工仿真利用施工仿真技术,可以提前预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施工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2023年水利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水利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水利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水利信息化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利信息化行业将信息、通信、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利行业,通过实现水利工作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
下面将从市场规模方面分析水利信息化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水利信息化行业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设方面,即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二是应用方面,即水利行业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于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水文预报、水文监测等。
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上千亿元,公司数量也高达上百家。
市场主要分布在水文监测、水文预报、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水利政策法规咨询、水资源开发规划等领域。
市场规模可分为以下几种:1. 水文监测水文监测是水利信息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其主要目的是对水文站点的监测和数据采集、分析,以更好地预测未来的水文情况,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设施的管理提供最新的数据技术支持。
据统计,我国水文监测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左右。
2. 水文预报水文预报是水利信息化行业的另外一个重要领域,其主要是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对水位、流量、雨量等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为其它水利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据统计,我国水文预报市场规模约为300亿元左右。
3.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以保证工程质量的完善,避免工程质量不良或者安全隐患的发生,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
据统计,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左右。
4. 水利政策法规咨询水利政策法规咨询是水利信息化行业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
其主要是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咨询,为水利工作提供行业法规资讯、技术咨询、政策制定及执行等服务。
据统计,我国水利政策法规咨询市场规模约为200亿元左右。
5. 水资源开发规划水资源开发规划是指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制定全国、区域、流域、局站水资源开发规划,为我国的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水利工程信息化方案

水利工程信息化方案一、背景分析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而在水利工程领域,信息化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水利工程信息化可以提高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等方面的效率,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灾害预警、水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提供更好的支持。
因此,开展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水利行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目标1. 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效率,降低成本。
2. 改善水利工程的运行和维护模式,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 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水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环境保护等提供更好的支持。
4. 推动水利行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促进水利行业的发展。
三、关键技术和应用1. 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水文、水资源、水质等方面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分析,为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在水利工程领域可以应用于水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方面,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和灾害防范能力。
3. 云计算技术利用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共享和传输,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减少信息孤岛现象,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水平。
4. 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5. GIS技术GIS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水利资源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与展示。
6. 数据安全技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重视数据的安全保护工作,采用先进的数据加密、备份和恢复技术,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四、具体实施方案1. 建设综合水利信息平台建设综合水利信息平台,整合各种水利数据资源,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将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应用于信息平台的建设中,提高平台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利用率。
2. 推进水利工程智能化推进水利工程的智能化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实现对水利工程设施的远程监测和控制,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利信息化主要业务应用根据水利业务应用特点,水利行业业务应用主要包括防汛抗旱、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质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监测、水利工程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规划设计管理和水利专业数字图书馆等。
5.1防汛抗旱防汛抗旱业务应用建设的总目标是在水利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撑下通过系统建设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及时地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做出降水、水情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包括:1、建成防汛抗旱综合采集系统通过数据自动采集、长期自记、固态存储、数字化自动传输等先进技术建设和完善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采集系统,提高时效性。
2、完善现有防汛通信设施提高和加强防汛通信的保障能力。
3、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立为中央、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地(市)级防汛抗旱决策提供支持的系统。
该系统能提高四级防汛抗旱部门的工作效率、质量、效益以及决策的科学性,达到及时完成各类防汛抗旱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管理;以数字、图、文、音像等方式快速灵活地提供雨、水、工情和灾情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背景资料,以及有关资料的深层挖掘和信息服务;提高水文预报的精度,延长水文预报的预见期;改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模拟分析能力,加强调度的科学性;快速、科学地对灾情进行分析、统计和评估;提高防汛抗旱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提高旱情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并做出趋势预测;对全国防汛抗旱数据库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5.2水利行政资源管理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应用。
水利行政资源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办公、水利规划计划管理、财务管理、人事人才管理和科技外事管理等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1、综合办公系统综合办公系统是指水利系统各级各类部门的日常办公自动化系统。
依托水利行业已启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服务工程、服务经济、服务管理、服务职工为指导思想,采用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科技成果,用二到三年时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利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互联互通,改善协同工作环境,提供信息查询和共享,实现办公自动化,为生产科研、行政管理、领导决策提供支持信息。
综合办公系统主要包括公文(含机要、人大政协提案)、政务信息、值班、会议、督察、信访、政策法规、领导和机关工作计划安排、政务公开及公众服务、公文一体化档案管理等内容。
综合办公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水利部门政府职能、行业管理职能和业务管理需求的变化不断改进与完善,逐渐形成支撑现代化日常办公事务的基础工作平台。
2、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按照目前水利规划计划的管理模式,实现各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业务的计算机管理,并为地(市)水利(务)部门预留接口。
通过制定全面合理、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有机地在各种信息间建立其内在的联系,对水利规划计划的编制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使得规划计划的编制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规划计划对水利事业的指导作用。
水利规划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中长期规划计划管理、项目审查审批管理、项目立项管理、前期项目管理、基建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合同管理、投资分析决策管理和统计管理。
3、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水利行业各级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保障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加快核算速度、规范核算质量、及时汇总报表;强化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财务系统管理水平,实现水利系统财务信息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
4、人事人才管理信息系统遵循国家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建立水利系统人事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以水利部机关人事教育司为中心,覆盖全国水利系统各单位人事部门的多层次、开放式、智能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日常人事管理工作的数字化,数据分层次、分单位、分部门、分块维护更新,集中与分散存放相结合,供各级人事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使用。
高效率、高质量地为各级人事部门和各级领导日常办公、宏观调控及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人事人才管理系统包括:人员及机构管理、干部任免管理、专业技术干部及高级专家管理、技术工人及特殊技能人员管理、劳动工资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安全卫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分析及报表管理等。
5、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科技外事管理信息系统以事务管理为核心,管理科技外事办公的各种信息,主要解决水利系统科技外事办公业务中的各种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完成信息采集、加工、上报、检索打印等功能,涵盖水利系统科技管理、国际科技及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业务中的各项工作。
主要包括:国际合作管理、外事管理、科学技术及技术监督管理、外经管理及合作交流管理。
5.3水资源管理决策水资源管理决策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以基础信息资源开发为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政策法规与安全体系为保障,建成一个覆盖全国范围、提供多层次服务的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两大部分。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有两大功能,第一是来自各方面涉及水资源管理的信息的接收、归类、编号、保存,并随时为各应用系统调用;第二是对一些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汇总。
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主要依据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包括水资源评价、水资源综合规划、取水许可管理、水资源配置、水环境影响与保护、水域功能区与排污总量管理、排污口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保障。
5.4水质监测与评价水质监测与评价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水质信息采集手段定期监测常规信息、快速监测突发性水污染信息,提供水质信息服务和水质趋势预测,及时进行水质预警预报,确定主要污染源,提供应对措施预案并进行评估。
建设内容包括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和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等。
信息采集系统由常规监测信息的采集,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移动实验室、水质自动监测站组成。
主要内容包括在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各水环境监测中心建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信息采集和数据传输系统,建立以卫星传输方式为主的移动实验室信息采集和传输系统,形成固定、移动、自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信息采集网络。
水利部水质监测中心、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质监测中心和各地(市)水质监测分中心结合公众信息服务系统,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提供水质监测信息。
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实验室信息管理、水质信息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处理与发布等。
水质评价信息系统的建设满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社会公众对水质信息的需要;提高对突发、恶性水质污染事故的预警预报及快速反应能力,判断发展趋势及成因分析;对决策支持及常规管理提供信息支持;为管理部门提供多方位、多侧面的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提高各级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标准化水平。
5.5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业务应用的建设目标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以下简称"3S"技术)为手段,对流域及各行政区域的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多时相动态监测,对水土保持信息进行管理,对水土流失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进行评价。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水土保持区域治理和小流域治理的工程设计、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服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设计、管理和决策的水平。
建设内容包括:水土保持信息采集,水土保持监测信息处理,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支持,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决策支持,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滑坡、泥石流预警决策和水土保持综合信息管理等方面。
5.6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收集和整理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及移民安置的基础资料、历史沿革、现状情况,存储和管理在建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案、技术规范、移民方案以及进度控制、质量管理、招标活动、技术专家库,建设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建设、施工、监理、咨询等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的资质资格等动态信息,提高水利基本建设、运行维护和移民安置的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包括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水利移民管理。
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主要包括:政策法规管理、项目管理、评标专家管理、招投标管理、水利建设公告管理、资质管理、市场监督管理、质量管理和概预算与财务管理等。
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包括:河道、渠道、水库、湖泊、堤防、治河工程、涵闸、蓄滞(行)洪区、圩垸、机电排灌站、灌区、水利枢纽、水保工程、农村水电和水利移民等方面的管理。
水利移民管理主要包括:移民政务管理、移民户管理、移民来信来访管理、新建工程移民管理和移民工程建设管理等。
5.7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业务应用建设的目标是:收集整理已建、在建和待建水电站的基本信息以及农村电气化县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建立水电资源需求预测、分析、模拟优化等数学模型,逐步建成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四级水电及电气化管理机构的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为编制水电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合理配置、流域或区域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水电资源的宏观管理决策服务,提高农村水电及电气化的决策管理水平。
5.8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利信息公众服务业务应用建设目标是:通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开展网上审批、接受社会监督,提高水行政主管部门办公效率和透明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快水利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上申报:对水利审批中的一般性事项进行网上申报。
水利发展概况:向社会宣传水利建设成就、现状及发展方向。
水利机构与职能:介绍本地区水利机构的设置、主要职能,以便于社会参与和工作的展开。
水利新闻:报道与水利相关的事件,如水利工程建设信息,水情、灾情信息,水资源的调度信息等。
增进公众对本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了解,以获得及时的信息。
水利科技:发布与科技相关的信息,如水利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信息,水利技术的推广应用信息,科技成果的评审、鉴定和奖励信息,水利科技统计信息等。
水利工程:刊载水利工程方面的信息,包括水利建设规划信息,项目建设概预算信息,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管理信息等。
水情、雨情简报:水情、雨情简报主要报道本地区的水情、雨情情况,以便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广大群众及早的做出防备措施。
工情、灾情简报:对本地区的工情、灾情信息做出报道,以利于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损失。
政策法规:报道与水利相关的政策法规,如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水资源管理,保护和节约用水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公告信息:报道与本地区相关的信息,如:人才招聘、工程招标信息等,以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加强水利系统各级政府的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