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三戒》教学共34页文档

合集下载

柳宗元《三戒》教学课件

柳宗元《三戒》教学课件
场。
故事梗概
描述了一只驴子被一只老虎所 畏惧,但最终驴子因为骄傲自
大而被老虎吃掉的故事。
重点词汇
描述了驴子和老虎的形象,以 及他们之间的冲突和变化。
写作特点
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动物 的形象和情节来表达作者的思
想和情感。
《永某氏之鼠》
主题
讽刺那些依仗权势、胡作非为 的人,指出他们必将遭受惩罚
的下场。

通过动物寓言的形式,这组散文 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社会上的某些 不良风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和教育意义。
同时,《三戒》也是中国文学史 上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了解唐 代文学和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具有
重要意义。
02
篇目解析
《黔之驴》
01
02
03
04
主题
讽刺那些无能又肆意逞强的人 ,指出他们必将遭受失败的下细节描写源自手法总结词细腻、传神
详细描述
柳宗元在《三戒》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等方面的细致刻画,使得 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内涵。
05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的设定
01
02
03
知识目标
掌握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和 《三戒》的创作背景。
能力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
讲授法
教师对柳宗元和《三戒》 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和分 析。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深入理解《三戒》中的思 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问答法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并回答,加强师生互 动。
教学过程的实施
导入
正文
通过播放一段柳宗元的简介视频或图片, 引导学生进入柳宗元文学的世界。

《三戒》

《三戒》

三戒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

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寓言代表作:《三戒》《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是其寓言的代表作。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取《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针对人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提出注意的问题,做出的忠告。

少年:身体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中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老年:血气已衰,要戒除贪得无厌。

对照老夫子的三戒,才知道自己有幸当了君子,但是不幸遇到了小人。

孔子三戒是讲个人的修养,柳子三戒可是观察官场秘笈。

三戒

三戒
• 语言: 犀利,简洁
• 《三戒》作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的作品,除了 对麋、驴、鼠所代表的三种世态人情的揭露外,是 否还有其他感情在其中?

参考:有其他感情因素的存在。
解析:《三戒》重在对“依势以干非其类,出
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之辈进行揭露讽刺,以期
引起人们的警戒。但作为作者革新失败被贬之时的
作品,矛盾复杂的心态也不无流露。作品中隐晦地
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
夫!
• 黔驴技穷 :技:技能;穷:尽。 比喻有限的一 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 驴子形体庞大,好象很有法道,声音宏亮, 好象很有本领,假使不暴露出自己的弱点, 那么老虎虽然凶猛,也因为疑虑畏惧而终 究不敢进攻;而现在却落得这个样子,真 是可悲啊!
寓意
• 1.讥讽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又无才无 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
表现出对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
无德的上层人物的批判;对身居皇位却不能惩恶扬
善、体察民情的皇帝的不满……正是在这种“主子”
的护佑下,鼠、麋之辈才得以猖獗一时,危害一方;
蠢驴之类,才得以身居高位,显赫一时。
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
“三戒” 。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入门,群犬垂涎,
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
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麑稍
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 1.认为自己出生的年分正当子年,而老鼠又 是子年的生肖,因此爱护老鼠,家中不养 猫狗,也不准仆人伤害它们。

《三戒》课件(资料详实,解释清楚,十分好用)

《三戒》课件(资料详实,解释清楚,十分好用)
• 诗歌:《江雪》、《渔翁》 • 寓言:《三戒》 《罴(pi)说》、《蝜蝂传》 •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 传记:《捕蛇者说》 • 政论:《封建论》《时令论》《天说》《天对》
小石潭记
•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整体赏析】
后来,虎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文章接着写虎对驴 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 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这里的“近”,比“近出前 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之后, “益狎”——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 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这是对驴进行挑逗。
仕途不幸,文坛之幸
• 永州十年,柳宗元写下著名的《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得540多 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刘禹锡接触到民间风俗,作《竹枝辞》 十余篇,创作《陋室铭》、《问大钧》、《谪九年》等诗赋数篇。
文学成就
•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 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文的成就更大于诗。
患难之交
• 柳宗元客死柳州后,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 的遗作,然后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并 收养了柳宗元一个儿子。可以说没有刘禹锡,也就 没有柳宗元文集的刊行于世。
《临江之麋》
【背景】
《临江之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类的 文章。这篇文章描写了临江之麋依仗主人的宠势而傲“内犬”, 最终落得个被“外犬”“共杀食之”的悲惨结局,影射了那些 无才无德、依势放纵、恃宠而骄的奴才,讽刺了他们的悲惨命 运,也讽刺了那些无自知之明,认敌为友,结果招致灭亡的人。 文章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致逼真,形象传神。

《三戒》

《三戒》

三戒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县)人,世称“柳河东”,德宗贞元九年(793年)进士。

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成就卓著的政治家,柳宗元和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有《江雪》、《永州八记》等。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

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柳宗元寓言代表作:《三戒》《三戒》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组寓言,包括《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散文,是其寓言的代表作。

这组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

题名"三戒",取《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之意。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针对人一生中各个年龄段,提出注意的问题,做出的忠告。

少年:身体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中年: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老年:血气已衰,要戒除贪得无厌。

对照老夫子的三戒,才知道自己有幸当了君子,但是不幸遇到了小人。

孔子三戒是讲个人的修养,柳子三戒可是观察官场秘笈。

柳宗元《三戒》

柳宗元《三戒》

柳宗元《三戒》《三戒》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期间所写。

永州在今湖南零陵。

《三戒》包括三篇作品:《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作者借着刻画麋、驴、鼠这三种典型的动物,以寓言的题材及文笔,嘲讽当时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之人,最终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使人知所鉴戒,因此题为「三戒」。

作者在此篇前有一段序:「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不认识自己本来面目),而乘物以逞(依恃外物之力肆意行动):或依势以干(冒犯)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用本身不大的能力以惹怒强于自己的东西),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主旨:这篇说明依托主人的护庇以干其非类,非类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护庇人而已。

一旦超出护庇人势力所及的范围,便要招来杀身之祸。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牴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注释】「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13.狼藉:指麋残骸纵横散乱时样子。

传说狼群常在草地上卧息,离去时常将草地弄得一片凌乱以灭迹。

后用此语形容凌乱不堪。

这篇说明依托主人的护庇以干其非类,非类并非不想吃它,只是畏惧护庇人而已。

一旦超出护庇人势力所及的范围,便要招来杀身之祸。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尨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啖,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尨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1.黔:指黔州,州治在今四川彭水。

三戒

三戒

《三戒》教案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马丽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中说明的道理。

2.在对课文熟悉精思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与欣赏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学习本文以物喻人,随物赋形的写法及犀利、简洁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麋、驴、鼠三个寓言形象所代表的三种世态人情。

【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播放《黔之驴》寓言故事动画,引出本课作品《三戒》。

二、作者简介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大家通过相互补充,真正作到师生资源共享。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 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贬所。

在永州九年,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疾苦,游览本州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

“永州八记”、《三戒》、《段太尉逸事状》、《贞符》、《天说》、《天对》、《捕蛇者说》等均为此时所作。

三、设置疑问,激趣解题教师设疑:文题为何命名为《三戒》?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明确:《三戒》是柳宗元作品中的名篇。

当时作者经历了复杂的政治斗争,被贬永州。

在那里,他有了更加丰富的社会阅历和深切的人生体验,遂将其中足以训诫世人的现象写成了寓言。

本篇由《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三篇组成。

篇名得于《论语·季氏》中“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篇名隐含着君子不可不戒之意。

寓言是由故事和教训(或道理)两部分组成。

中国古代寓言往往将丰富有劝戒意义的教训或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

寓言的特点,是不直接说出道理,而将道理寓于故事之中。

四、诵读课文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

柳宗元寓言小品《三戒》《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麑,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麇至死不悟。

““临江”是地名,即今江西清江县。

“ 麋”是鹿一类动物,比鹿稍大。

这一篇是藉临江之麋的故事讲“依势以干其非类”。

“干”是冒犯之意。

“非类”指异类,这里具体指犬。

寓言开头先交代临江人打猎,得到一只幼麋,想把它畜养起来。

“ 畋”是打猎。

“ 麋麑”指幼麋。

鹿崽子叫“ 麑”。

接着写临江人家中群犬对幼麋的态度。

“入门”指临江人抱幼麋入家门。

“群犬垂涎,扬尾而来”。

群犬—拥而上,欲食幼麋。

“ 怛之”指临江人叱退群犬。

“ 怛”是恐吓之意。

接着写临江人设法使群犬与幼麋相习熟。

他天天抱幼麋与犬亲近。

“就”是接近之意。

“习示之”,是反复试探着将麋示给犬,使犬熟悉它,开始使它不要动,逐渐使之与犬玩耍。

“稍”是逐渐之意。

“积久”是说时间长了,犬都能照主人的意思做。

接下去写幼麋渐大以后的情况。

幼麋忘了自己本身是麋,以为犬真是自己的好朋友。

“良”是确实之意。

于是与犬“抵触偃仆”。

戏耍无所不至。

“抵触”指以头角顶撞。

“偃”是仰面躺下。

“仆”是向前趴下。

“偃仆”形容翻来滚去的样子。

“益狎”指愈发戏耍无忌惮。

犬畏惧主人,所以“与之俯仰甚善”,即极意周旋。

“然时啖其舌”。

“啖”是咬嚼。

“啖其舌”形容群犬不断舐舌欲食,只是畏主人而不敢动。

末段写三年以后麋在路上遇外犬遭遇的结果。

三年以后,麋出门,见路上有许多外犬,便跑过去与之戏耍。

外犬见之都“喜且怒”。

“喜”是指有麋送上口;“怒”是指麋竟欲与己戏耍,触犯自己。

于是外犬一起将麋吃掉,“狼藉道上”。

“狼藉”指麋残骸纵横散乱时样子。

而麋至死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