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线电规则》01

第三章《无线电规则》01
第三章《无线电规则》01

第三章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介绍

引言

我们国内无线电管理工作有一系列的依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频率划分规定》等文件。在国际上无线电业务如何管理?如何规范世界各国使用无线电设备和频率?如何使人类共同拥有的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位置—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如何处理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或地区间的无线电干扰?这些是《无线电规则》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无线电规则》的地位

国际电联的基本法—《组织法》第196款规定:在为无线电业务分配频率时,各国主管部门应该牢记,无线电频率和对地球静止卫星轨道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必须按照《无线电规则》的规定合理、经济、有效地使用,在考虑发展中国家和具有特定地理位置国家的特殊需要的同时,使各国或各国家集团可以公平地使用无线电频率和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自1947年Atlantic城大会以来,国际电联通过多次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简称WRC),特别是在1963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引入空间无线电业务的有关规定,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在国际间管理各种无线电业务的规定,汇编成现行的《无线电规则》,《无线电规则》具有以下基本目标:

1.促进公平地获得并合理地使用无线电频率资源和地球静止卫星轨道;

2.保障有足够的频率用于遇险和安全目的,并确保不受有害干扰;

3.协助防止与解决不同主管部门的无线电业务之间可能出现的有害干扰;

4.促进无线电通信业务经济有效地运行;

5.提供并在需要时规划无线电通信新技术;

《无线电规则》是国际电联各成员国,根据电联的《组织法》和《宪章》共同制订的契约性法规。各成员国共同遵守《无线电规则》,是国际电联促进世界无线电管理,维护空中无线电波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反之,如果违反《无线电规则》开展无线电业务,受害最大的是违反者。

二.《无线电规则》基本内容

当前使用的2001版《无线电规则》是电联在1998版《无线电规则》的基础上,引入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制定的最新规定,并重新编号后出版,是目前生效的最新版《无线电规则》。

《无线电规则》一套共4册,第一册是整套规则的中心和主体,包含除规划以外的所有规则程序,共59条分为9章,每一条细分为若干款;第二册是集中了所有的附录,列出了第一册有关规则程序涉及到的具体技术参数,第二册还包含了卫星广播业务、卫星固定业务、航空移动业务等多项规划;第三册包含历次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通过的决议书和无线电管理性建议书,其中的决议书具有与第一册规则程序同等约束力;第四册包含第一册和第二册规则程序部分引用了的电联无线电部门

各研究组制订的研究组技术建议书。

《无线电规则》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基本内容编写:

1.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标明在每一个频段上无线电业务划分的具体情况、不同无线电业务的定义和相互间的关系;

2.一系列规则程序、技术和操作要求,保障各成员国使用无线电频率和轨道资源的权利和义务;

3.国际频率登记总表(简称MIFR),凡是履行了规定的程序,符合《无线电规则》要求的频率指配,均可记录到国际频率登记总表,获得国际的认可与保护。

三.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对各种无线电业务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解释了各种无线电业务之间的关系和无线电频率划分表。在各个具体无线电频段上,无线电频率划分表分别以主要业务、次要业务或附加业务等使用地位,将无线电频率划分给相应的业务使用,并通过脚注作必要的限制和说明。

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是整个无线电管理工作的技术基础,也是《无线电规则》中各规则条款的服务对象。无线电管理工作和《无线电规则》的核心任务,就是如何合理、经济、高效地使用频率划分表中的各种无线电业务。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2001年出版)以对此方面内容有详细解释,本文不再赘述。

四.频率指配的协调、通知和记录

为了满足电联《组织法》第196款的要求:经济、高效地使用无线电和卫星轨道资源,《无线电规则》的基本作法是通过国际无线电频率/轨道协调,最大限度经济而高效地利用无线电和卫星轨道资源。国际无线电频率/轨道协调的基本原则是“先登先占”,即先向国际电联申报的无线电台,在频率/轨道协调上具有相对的优先权;后申报的无线电台,应尽量采取措施不对先申报的电台产生有害干扰。

(一)为何要进行频率指配的协调

国际无线电频率/轨道协调能使各国最大限度经济而高效地利用无线电和卫星轨道资源。一个频率指配只有在完成相应的协调程序之后,才能按照下述(二)中的通知程序将频率指配记录进国际频率登记总表(MIFR),享受国际认可与保护。任何频率指配的具体使用条件及其在MIFR中的具体地位,是从其相应的频率/轨道协调程序中导出的。

(二)何时需要进行频率指配的协调

衡量一个无线电发射电台是否需要进行国际协调的标准是:当且仅当该电台的使用有可能对其他主管部门的任何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衡量一个无线电接收电台是否需要进行国际协调的标准是:当且仅当该电台需要得到国际认可,得到国际保护。

(三)怎样进行协调

频率指配的协调,就是根据《无线电规则》相关条款的要求,各相应主管部门之间或相关无线电台操作者之间,通过信函、传真或会议等任何方便的形式,为了消除频率指配之间可能存在的有害干扰,而进行的技术干扰谈判。谈判一般基于《无线电规则》规定的通用技术标准进行,也可根据双边认可的其他标准进行。

对于如何判定两个频率指配之间是否会出现有害干扰,《无线电规则》针对每一种干扰可能出现的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下面就按照每一种干扰可能发生的情况逐一说明(参见《无线电规则》第9条):

1.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简称GSO)网络内的台站,在非规划的频段上使用的任何无线电通信业务,需要与1所有其他的GSO网络内的台站在非规划的频段上使用的任何空间无线电通信业务协调,相反方向工作的地球站之间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7款);

判定标准:频段有重叠,并且△T/T计算结果大于6%。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8。

该种干扰情况,主要由无线电管理局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各卫星操作单位,气象和军队相关部门)进行。(简单介绍我们进行的频率/轨道协调工作)。

2.在某些频段上GSO网络里的卫星固定业务(简称FSS)特定地球站(Specific Earth Station)需要与所有非静止轨道卫星(简称NGSO)网络的FSS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7A款);

判定标准:以下条件均具备时,才需要进行协调:

a)频段有重叠

b)GSO网络里具有符合以下所有条件的接收地球站:

●在10.7-12.75GHz频段上,地球站最大全向增益大于或等于

64dBi;在17.8-18.6GHz和19.7-20.2GHz频段上,地球站最大全向增

益大于或等于68dBi;

●G/T值大于或等于44dB/K;

●在12.75GHz以下频段上有发射的带宽大于或等于250MHz,在

17.8GHz以上频段上有发射的带宽大于或等于800MHz。

计算方法:用《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给出的最大天线增益(G)、最小接收系统噪声温度(T)、以及特定接收地球站的接收带宽计算。

c)NGSO卫星系统的下行等效功率通量密度(简称epfd↓)超过:

●在10.7-12.75GHz频段上,对于所有卫星的轨道高度等于或

低于2500公里的NGSO卫星系统,任何百分比时间内的值为

-174.5dB(W/(m2·40kHz));对于所有卫星的轨道高度高于2500公

里的NGSO卫星系统,任何百分比时间内的值为

-202dB(W/(m2·40kHz));

●在17.8-18.6GHz和19.7-20.2GHz频段上,对于所有卫星的

轨道高度等于或低于2500公里的NGSO卫星系统,任何百分比时间

内的值为-157dB(W/(m2·MHz));对于所有卫星的轨道高度高于

2500公里的NGSO卫星系统,任何百分比时间内的值为

-185dB(W/(m2·MHz));

计算方法:在地球站天线指向其对应的GSO卫星的方向上,用最大天线尺寸计算。

这一条款是WRC—2000新制订的,这种干扰情况在中国目前尚未出现。

3.在某些频段上NGSO网络的 FSS需要与所有GSO网络的 FSS特定地球站(Specific Earth Station)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7B款);

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同上述2)。

1A需要与B协调,是指A是新申报电台,是协调的发起者;B是已申报电台,是被寻求协调者。

4.在卫星广播业务(简称BSS)和地面业务都是主要业务的频段上,非规划的BSS需要与地面业务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11款);

判定标准:带宽重叠以及决议539(WRC-2000)中的标准。

计算方法:根据使用的频率和带宽,计算协调门限是否被超过。

对于这种干扰情况,已经有美国寻求与我协调。

5.N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需要与所有其他N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协调,相反方向工作的地球站之间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2款);

判定标准:带宽重叠,并且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2款或第9.11A款。

计算方法:根据使用的频率和带宽,计算协调门限是否被超过。

6.N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需要与所有其他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协调,相反方向工作的地球站之间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2A款);

判定标准:带宽重叠,并且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2A 款或第9.11A款。

计算方法:根据使用的频率和带宽,计算协调门限是否被超过。

7.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需要与所有其他NGSO网络内的任何电台协调,相反方向工作的地球站之间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3款);

判定标准:带宽重叠,并且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3款或第9.11A款。

计算方法:根据使用的频率和带宽,计算协调门限是否被超过。

8.任何卫星网络里的空间站需要与地面业务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14款);

判定标准: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1A款。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5的附件1的第一段。

9.在空间业务和地面业务具有同等频率划分地位的频段上,NGSO网络里的特定地球站或典型地球站(Typical Earth Station)需要与地面业务电台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15款);

判定标准: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1A款,并且地球站的协调区覆盖了其他国家的领土。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7。

10.地面业务发射电台需要与NGSO网络里的地球站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16款);

判定标准: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11A款,并且地面发射电台位于接收地球站的协调区内。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7。

11.在100MHz以上,空间业务和地面业务具有同等划分地位的频段上,特定地球站和典型地球站需要与地面业务电台协调,上述9)中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7款);

判定标准:地球站的协调区覆盖了其他国家的领土。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7。

12.在空间业务两个工作方向具有同等划分地位的频段上,特定地球站需要与反方向上工作的其他地球站协调,下述14)中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7A 款);

判定标准:地球站的协调区覆盖了其他国家的领土,或者地球站位于其他国家

地球站的协调区之内。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7。

13.在100MHz以上,空间业务和地面业务具有同等划分地位的频段上,地面业务发射电台需要与地球站协调,上述10)和下述14)中的协调除外(《无线电规则》第9.18款);

判定标准:发射地面电台位于接收地球站的协调区之内。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7。

14.在地面业务、FSS业务(地对空方向)、以及BSS业务具有同等主要业务划分地位的频段上,地面发射电台或发射地球站需要与BSS业务空间站服务区内的典型地球站协调(《无线电规则》第9.19款);

判定标准:带宽重叠,并且干扰电台在BSS服务区边缘产生的功率通量密度(简称pfd)超过允许电平。

计算方法:详见《无线电规则》附录30的第6条。

15.某些业务的使用需要寻求其他相关主管部门的允许(《无线电规则》第9.21款)。

判定标准:在使用的频段上有脚注引证了《无线电规则》第9.21款,

计算方法:根据不同情况,使用《无线电规则》附录7、附录8、附录30、附录30A、脚注里规定的pfd、ITU-R建议书或《无线电规则》及其程序规则里其他一些技术性条款。

(四)协调的一般过程

1.对于卫星网络

在卫星网络投入使用前不早于5年,但不晚于2年,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和格式,向国际电联申报电子格式的卫星网络提前公布资料(简称API资料)。国际电联通过国际频率信息通函(简称IFIC),将接收到的合格的API资料向全世界公布。

世界各主管部门根据IFIC上公布的信息,初步判断新申报的卫星网络是否可能对自己已经申报了的卫星网络或地面业务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并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将判断结果通知国际电联和相应的主管部门。

一部分NGSO网络,可在API资料公布后立即开始协调程序。其他NGSO网络和所有的GSO网络,均需要在API公布6个月后,但必须是2年内,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自己系统实际需要的参数、《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项和格式,向国际电联申报电子格式的卫星网络协调资料(简称C资料)。国际电联对于不同业务的C资料,根据《无线电规则》中不同的规则要求,对C资料进行技术和规则审查。审查合格后,国际电联将上述C资料通过IFIC向世界各国公布。各国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正式判断新申报的卫星网络是否可能对自己已经申报了的卫星网络或地面业务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并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将判断的最终结果和技术依据通知国际电联和相应的主管部门。由此建立正式协调关系。

其间,发起协调的主管部门还必须按时履行成本回收原则(参见国际电联理事会482号决议),报送相应的行政性应付努力信息(参见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第49号决议)。

2.对于地球站和地面电台

各国在地球站和地面电台使用前,应根据上述(三)中的9--14条,判断是否

需要进行国际协调。如需要,则根据《无线电规则》第9.29款的要求,将相应的台站资料和根据附录7作出的协调区图表寄送有关主管部门。由此展开相应的技术干扰协调。

(五)为何要将频率指配记录进国际频率登记总表

记录在国际频率登记总表(MIFR)里的合格的频率指配,享有国际承认的权利。其他主管部门在安排和使用其自己的频率指配时,应避免对此频率指配产生有害干扰。各主管部门应从MIFR中的记录得到关于他们自己的和别的主管部门的频率指配的国际权利和义务。

一旦使用不符合《无线电规则》有关条款的频率指配对任何MIFR里合格的频率指配产生有害干扰,不符合规则的频率指配应在收到通知后立即消除有害干扰(参见《无线电规则》第8条)。

(六)哪些频率指配需要向电联通知和登记

符合下列情况下之一的所有发射电台及其相关的接收电台的频率指配,都应根据规则中相应条款,向国际电联通知(《无线电规则》第11.13款和第11.14款所述的情况除外):

1)如果该频率指配的使用可能对其他主管部门的任何无线电业务产生有害干扰;

2)如果该频率指配是用于国际无线电通信;

3)如果该频率指配希望获得国际认可;

4)如果该频率指配需要履行上述(三)中的任何一款协调程序;

5)特定的射电天文台,希望得到国际保护。

(七)申报通知资料的一般程序

在成功地履行完上述协调各相应程序后,应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在协调过程中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技术参数、《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项和格式,并在自申报API资料起规定的卫星网络生命期率内,向国际电联申报电子格式的通知资料(简称N资料)。国际电联根据《无线电规则》中相应的技术和规则条款进行审查。如果审查合格,则相应的频率指配就成功地记录进国际频率登记总表(MIFR);反之,则将N资料退回相应的主管部门。

对于一些不能在规定的卫星网络生命期内成功地履行完上述协调程序的卫星网络资料,可通过《无线电规则》中的一些特别条款,要求国际电联将频率指配临时性记录进MIFR,以保持卫星网络资料在其生命期限后继续有效。

在卫星网络规定的生命期内,未向国际电联申报合格N资料的卫星网络,相应的卫星网络资料在卫星网络生命期后不再有效。

五.规划及其附加申请的协调、通知和记录

在实际操作中,上述通过国际无线电频率/轨道协调程序,以“先登先占”原则来分配国际间的无线电频率和卫星轨道资源,总是对技术发达国家有利。由于缺乏技术和必要的专家资源,在国际无线电频率/轨道协调中,发展中国家总是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因此,国际电联《组织法》第196款中还规定了:各国公平使用无线电和卫星轨道资源原则,以防止少数发达国家瓜分所有的无线电和卫星轨道资源。

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要求,《无线电规则》通过规划的手段,在一些频段上,为世界各国相对公平地分配了一定量的无线电频率/轨道资源。规划的实质,是为发展中国家预留无线电频率/轨道资源,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将来有能力时,有最

低限度的无线电频率/轨道资源可用。为此,《无线电规则》中分别就BSS、FSS、高频广播(简称HFBC)等不同业务制订了不同机制的规划。

(一)BSS业务规划2

为了给广大发展中国家预留一定量的卫星广播业务资源,最早于1977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上,国际电联在11.7—12.2GHz(下行)、14.5—14.8GHz和17.3--18.1GHz(上行)频段上分别制订了卫星广播业务下行和上行规划。

自八十年代末开始,随着世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BSS资源越来越显得宝贵。一些发达国家钻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空子,利用无线电规则中某些条款的缺憾,大量“合法”地掠夺和瓜分卫星广播空间资源,即通过所谓的规划修改程序申报新的BSS资源。为了阻止少数发达国家无限度地掠夺这一宝贵资源,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利益,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对BSS进行了重新规划,并制订了新的《无线电规则》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无线电规则》在规划部分存在的一些漏洞,形成了现行的BSS规划(参见《无线电规则》附录30和附录30A)。

(二)规划附加资源申请的协调程序

现行BSS规划是一个妥协的结果,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求平等地分配卫星轨道/频率资源;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获得更多资源。于是,《无线电规则》中不仅给各国相对公平地分配了一部分资源,同时也制订了可获得更多资源的规则条款,即附加资源申请的协调程序。其基本过程如下:

1.一般过程

在计划投入使用前不早于8年,但不能晚于2年,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自己系统实际需要的参数、《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项和格式,向国际电联申报电子格式的BSS附加资源申请的协调资料(简称ART4资料)。国际电联根据《无线电规则》中相应条款,对ART4资料进行技术和规则审查。审查合格后,国际电联将上述ART4资料通过IFIC向世界各国公布。各国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正式判断该ART4网络是否可能对自己已经申报了的卫星网络或地面业务产生不可接受的干扰,并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将判断的最终结果和技术依据通知国际电联和相应的主管部门。由此建立正式协调关系。

其间,发起协调的主管部门还必须按时履行成本回收原则(参见国际电联理事会482号决议),报送相应的行政性应付努力信息(参见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第49号决议)。

2.规划中的协调如何进行

针对每一种由于申请BSS附加资源(简称新ART4网络)而可能出现的干扰情况,《无线电规则》附录30和附录30A制定了相应的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下面逐一说明:

1)新ART4网络(下行)需要与一、三区规划中的下行频率指配协调;

2)新ART4网络(下行)需要与一、三区已申报的下行ART4网络协调;

3)新ART4网络(下行)需要与二区规划中或已申报下行ART4网络协调;

4)新ART4网络(下行)需要与他国地面业务协调;

5)新ART4网络(下行)需要与其他区同频段的FSS网络协调;2针对我国所在的一、三区规划来说,二区规划与此不同。

上述各种形式干扰的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见《无线电规则》附录30的附件1、附件3、附件4、附件5和附件6。

6)新ART4网络(馈线)需要与一、三区规划中的馈线频率指配协调;

7)新ART4网络(馈线)需要与一、三区已申报的馈线ART4网络协调;

8)新ART4网络(馈线)需要与二区规划或已申报馈线ART4网络协调;

上述6)、7)和8)干扰的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见《无线电规则》附录30A 的附件1、附件3和附件4。

(三)规划附加资源申请的通知与登记

1.对于新申报的ART4网络

在成功地履行完上述协调各相应程序后,应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在协调过程中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技术参数、《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项和格式,并在自申报ART4资料起规定的卫星网络生命期率内,向国际电联申报电子格式的通知资料(简称N资料)。国际电联根据《无线电规则》中相应的技术和规则条款进行审查。如果审查合格,则相应的频率指配就成功地记录进国际频率登记总表(MIFR);反之,则将N资料退回相应的主管部门。

对于一些不能在规定的卫星网络生命期内成功地履行完上述协调程序的卫星网络资料,可通过《无线电规则》中的一些特别条款,要求国际电联将频率指配临时性记录进MIFR,以保持卫星网络资料在其生命期限后继续有效。

在卫星网络规定的生命期内,未向国际电联申报合格N资料的ART4卫星网络,相应的卫星网络资料在卫星网络生命期后不再有效。

2.对于规划中的频率指配

如果实际投入使用系统的参数在规划中频率指配参数范围内(不产生更大干扰,也不要求更多保护),则不需经过任何协调,直接用国际电联规定的软件,按照不超高规划中的技术参数、《无线电规则》附录4中要求的参数项和格式,向电联申报N资料。电联审查后将相应的频率指配记录进MIFR。

规划中的频率指配永远有效。

分析化学作业01参考答案(第三章)

3-1 在进行农业实验时,需要了解微量元素对农作物栽培的影响。如果从实验田中挖一小铲泥土试样,送化验室测定,由此试样所得的分析结果有无意义?应该如何正确采样?(简答) 答:取样没有代表性,分析结果没有意义。应按随机取样的原则,在实验田的不同位置采集足够量的原始试样,混合均匀后送至化验室,经化验室人员粉碎、过筛、混匀、缩分至适当量后再进行分析。 3-2 现有粗碎后的试样20 kg ,将其破碎后全部通过10号筛(d=2 mm ),可以缩分几次?设K 值为0.2。 解:kg 8.022.0Kd Q 22=?=≥缩分 ()()次缩分样品 46.42lg /8.0lg 02lg 2lg /Q lg lgQ n ==-=-= 3-3 测定某试样中氮的质量分数时,六次平行测定的结果分别是20.40%、20.52%、20.54%、20.58%、20.50%和20.56%。(1)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值、极差、平均偏差、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2)若此样品为标准样品,其中氮的含量为20.46%,计算以上测定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解:(1)%52.20n /x x i == ∑ %18.0%40.20%58.20R =-= %04.0n /x x d i =-=∑(0.043%);%2.0%100x /d =?(0.19%) ()()%06.01n /x x s 2 i =--=∑(0.064%);%3.0%100x /s =?(0.31%) (2)%06.0x E a =μ-=;%3.0%100/E E a r =?μ=(0.29%) 注意:本题中偏差和误差按修约规则应保留1位,但多保留1位也可以。 3-4 分析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会造成哪种误差或过失?若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a )分析试剂中含有微量待测组分(系统误差;空白试验或更换为高纯度试剂) (b )移液管转移溶液后尖嘴处残留量稍有不同(随机误差) (c )称量过程中天平零点略有变动(随机误差) (d )基准物质保存不当,结晶水部分风化(系统误差;更换基准物) (e )用NaOH 标准溶液测定某食醋试样总酸度时,碱式滴定管未用NaOH 标准溶液润洗(过

(完整版)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一、细胞膜(又称为质膜) 1.细胞膜的结构:(见下面细胞膜模式图) 1.1主要成份: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此外还有少量多糖,动物细胞膜上还有少量胆固醇。 注意:胆固醇可以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当温度降低时可防止细胞膜凝固,当细胞膜流动性过大时,胆固醇可以环节细胞膜的流动性。 1.2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1.3蛋白质分布:覆盖、镶嵌、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间。 多糖的存在:多糖分别与蛋白质和磷脂结合成糖蛋白和糖脂 1.4细胞膜内外侧的判断:有多糖链的一侧是外侧,有细胞骨架的一侧为内侧 细胞骨架成分为蛋白质。 1.5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半流动性)——可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实质上是一层半流动性的 “油”,膜上的蛋白质可以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进行横向移动或自身旋转运动得出。 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细胞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如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有关,巨噬细 胞吞噬病原菌 1.6细胞膜的功能:(1)保护细胞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的细胞内部环境; (2)调节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完成细胞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流。 1.7糖蛋白作用:与细胞识别有关,与血性决定有关,与细胞间的黏连性有关(癌细胞已扩散)。 2.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2.1扩散:离子、分子和微小的颗粒由浓度较高的区域向浓度较低的区域运动,这种运动叫做扩散。 2.2渗透: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扩散。其原理是由:单位体积内由水分子多的向水分子少的方向扩散。 2.4主动运输的意义:主动运输是物质进出活细胞的主要方式,能够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 动地选择性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5细胞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前提:活细胞 2.6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胞吞和胞吐,利用了细胞膜的半流动性;如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摄食和 排遗等 注意: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判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从运输特征出发如钠离子进入细胞为被动运输,钠离子出细胞则为主动运输,再如进食后葡萄糖的吸收初期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高 于细胞内为被动运输,当细胞外葡萄糖浓度低于细胞内时则为主动运输,所以葡萄糖吸收 的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主要为主动运输。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水景在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本身具有了灵活以及巧与因借等特点,能够很好的组织空间和协调水景观变化的作用,能起到更好的确定游览线路以及给人的方向感很明确。全面的掌握和理解他的一些特性,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的表达设计和意图。 前言 水遇到风,可以凉风袭人,给人凉爽的感觉;遇到光可 以光芒四射,给人带来活泼、热情的感觉。所以适当的做一 些水景设计,能够使环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生态环境中, 水是最活跃和动感的因素,对于流动的水可以使人的情绪更 加激昂。但对于大片平静的水,有安抚人们心灵的作用。大 面积的水还能够把空气中的微尘给吸收掉,可以对空气起到 净化的作用,而且也能够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使人居住起 来更加的舒适,这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起到很好的效果。 1.水景设计的概况 在各种风格不同的景观设计中,水景都有不可以替代的作用。水是景观设计中不可以缺少的、很有魅力的一种元素。有一些设计师们把水景设计称作是一颗大树:它的根部具有中国古园林文化的艺术特色;它的源泉来自于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它的枝干就是表现不同姿态的水景,比如垂落、喷涌、静态和流变的水景;它的叶子是那些用水为重要元素的景观,例如亭榭、动植物、船桥和其他同样性质形象的景

观。 中国园林具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所以可以知道水在景观里的重要性。但是,如今的一些水景状况让人很堪忧。城市里随处都可以看见的大喷泉但是都不喷水,到处都是污染了的小溪、河流,更有一些早已干了的水池,这在水景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一种非常可悲的现象!人们虽然都有亲水的本性,而且设计师也在想办法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现在水资源的缺乏,要怎么去营造一个能够满足大家认可的水景呢,这成了现在设计师们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水的特性及水景的设计形式 2.1.人的亲水性 人们大多都喜欢水,当距离水很近的时候我们可以接触到水,用我们的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感受水所带来的亲切感,而水的温度、气味水雾刺激着我们,可以让我们感到兴奋。当距离水很远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视觉来感受水的存在,被水吸引过去,然后达到近距离接触;如果水景设置的隐蔽,可以用水所发出的声音来吸引人们。 通过人们的亲水性,可以通过缩短人们与水面的距离,在比较安全的情况可以让人们可以融入到水景当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喜好跟水接触,小孩子喜欢在比较浅的水里玩耍,到水中尽情玩乐。 在特定的环境下,人们也可以潜进水里,身临其境更好的欣赏水下环境的魅力。

传热学 第3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第三章 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1、 重点内容:①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② 集总参数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③一维及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2、掌握内容:① 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 ② 确定在一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 3、了解内容: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 许多工程问题需要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或确定其内部温度达某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如:机器启动、变动工况时,急剧的温度变化会使部件因热应力而破坏。因此,应确定其内部的瞬时温度场。钢制工件的热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稳态导热过程,掌握工件中温度变化的速率是控制工件热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金属在加热炉内加热时,要确定它在炉内停留的时间,以保证达到规定的中心温度。 §3—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一、非稳态导热 1、定义: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非稳态导热。 2、分类:根据物体内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不同分: 1)物体的温度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恒定值,即:const t =↑τ 2)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作周期性变化 1)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趋于恒定值 如图3-1所示,设一平壁,初值温度t 0,令其左侧的 表面温度突然升高到1t 并保持不变,而右侧仍与温度为 0t 的空气接触,试分析物体的温度场的变化过程。 首先,物体与高温表面靠近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 而其余部分仍保持原来的t 0 。 如图中曲线HBD ,随时间的推移,由于物体导热温 度变化波及范围扩大,到某一时间后,右侧表面温度也 逐渐升高,如图中曲线HCD 、HE 、HF 。 最后,当时间达到一定值后,温度分布保持恒定, 如图中曲线HG (若λ=const ,则HG 是直线)。 由此可见,上述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存在着右侧面 参与换热与不参与换热的两个不同阶段。 (1)第一阶段(右侧面不参与换热) 温度分布显现出部分为非稳态导热规律控制区和部分为初始温度区的混合分布,即:在此阶段物体温度分布受t 分布的影响较大,此阶段称非正规状况阶段。 (2)第二阶段,(右侧面参与换热) 当右侧面参与换热以后,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受to 影响,主要取决于边界条件及物性,此时,非稳态导热过程进入到正规状况阶段。正规状况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 题型一:植物的感应性 1.科学兴趣小组了解到植物的茎具有背离地面向上生长的特性。查阅资料发现,玉米幼苗能 在黑暗中生长较长时间,是一种比较好的实验材料。于是他们利用玉米幼苗、大纸板箱等器材进行实验,以验证玉米的茎具有背地生长的特性。请你按照下表中的实验方案设计要求,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 步骤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要求 步骤一选择10盆长势良好且大小相近的玉米幼苗, 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 步骤二(1) 。 设置对照实验 步骤三(2) 。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 素的干扰 步骤四(3)几天后,观察,并做好记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步骤五比较A,B两组的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获取事实和证据并得出结论 2.材料一:1880年,达尔文在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影响时,进行了向光性实验,并认为在单侧光照射下,胚芽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对胚芽生长会产生影响。 材料二:1928年,温特完成了图甲实验。证实了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控制胚芽生长。 材料三:1934年,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 (1)材料一中划线句既是达尔文的实验结论,也可以作为材料二的温特实验探究中的环 节。 (2)图甲的实验中,B组的作用是。 (3)为证明“胚芽弯曲是尖端下部生长不均匀引起的”猜想,小敏设计了如图乙实验,在胚 芽尖端下部标上等距横线,用单侧光照射。当横线左侧间隔(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横线右侧间隔,说明猜想成立。 (4)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低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增强;在高浓度范 围,随浓度增大,促进作用减弱;超过一定浓度,表现为抑制作用。把切去尖端的胚芽静置一段时间,将含有不同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切去尖端的胚芽切面左侧,如图丙、图丁中,曲线能正确表示胚芽弯曲程度与生长素浓度关系的是。

园林景观庭院中的水体设计(一)

园林景观庭院中的水体设计(一) 庭院水景通常为人工化水景为多。根据庭院空间的不同,采取多种手法进行引水造景(如叠水溪流、瀑布、涉水池等),在场地中有自然水体的景观要保留利用,进行综合设计,使自然水景与人工水景融为一体。庭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 (1)瀑布跌水 城市居住区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院水景设计要借助水的动态效果营造充满活力的居住氛围。城市居住区里的瀑布主要是利用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小型人工瀑布,借以改善小区的景观。瀑布跌落有很多形式,日本有关园林营造的书《作庭记》把瀑布分为“向落、片落、传落、离落、棱落、丝落、左右落、横落”等十种形式。不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感情。人在瀑布前,不仅希望欣赏到优美的落水形象,而且还喜欢听落水的声音。 人工瀑布按其跌落形式分为滑落式、阶梯式、幕布式、丝带式等多种,并模仿自然景观,采用天然石材或仿石材设置瀑布的背景和引导水的流向(如景石、分流石、承瀑石等),考虑到观赏效果,不宜采用平整饰面的白色花岗石作为落水墙体。为了确保瀑布沿墙体、山体平稳滑落,应对落水口处山石作卷边处理,或对墙面作坡面处理。人工瀑布因其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视觉、听觉效果,因此,落水口的水流量和落水高差的控制成为设计的关键参数,居住区内的人工瀑布落差宜在1m以下。 (2)溪流 溪流是提取了山水园林中溪涧景色的精华,再现于城市园林之中,居住区里的溪涧是回归自然的真实写照。小径曲折多次,溪水忽隐忽明,因落差而造成的流水声音,丁冬做响,人达到了仿佛亲临自然的境界。 为了使居住区内环境景观在视觉上更为开阔,可适当增大宽度或使溪流蜿蜒曲折。溪流水岸宜采用散石和块石,并与水生或湿地植物的配置相结合,减少人工造景的痕迹。溪流的形态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溪流分可涉入式和不可涉入式两种。可涉入式溪流的水深应小于0.3m,以防止儿童溺水,同时水底应做防滑处理。可供儿童嬉水的溪流,应安装水循环和过滤装置。不可涉入式溪流宜种养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生动植物,增强观赏性和趣味性。 溪流的坡度应根据地理条件及排水要求而定。普通溪流的坡度宜为0.5%,急流处为3%左右,缓流处不超过1%.溪流宽度宜在1-2m,水深一般为0.3-1m左右,超过0.4m时,应在溪流边采取防护措施(如石栏、木栏、矮墙等)。

第三章 热分析习题-201410

第三章热分析习题 3-1名词解释 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热机械分析、潜热、显热、玻璃化转变温度、比热、热容、热对称性、热惯性 3-2列举一种电子天平的主要技术指标。 3-3影响热重曲线的主要因素?试推导热重仪器中表观增重与气体密度的关系:已知一体积为V、恒重后的物体置于加热炉中,T 温度下物体周围气体的密 度为ρ ,计算表观增重ΔW(温度T时的重量与初始重量之差)与试样温度 T的关系ΔW=F(V,ρ 0,T ,T)。根据所推导的表观增重公式说明影响表观增 重的因素。 3-4差热曲线基线方程的表达式中,各参数的物理含义?影响差热曲线基线的主要因素? 3-5放热或吸热的量与差热峰面积的关系? 3-6题图3-6为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曲线。标示出高聚物材料DSC曲线上主要的变化过程及相应的特征温度。 题图3-6 高聚物材料的典型DSC曲线 3-7从试样的差热曲线上可获得哪些信息? 3-8如何利用试样的DSC曲线判断矿石中含β-SiO 2 ? 3-9有一石灰石矿,其粉料的TG-DSC联合分析图上可见一吸热谷,其T onset 为880℃,所对应的面积为360×4.184J/g,对应的TG曲线上失重为39.6%,计算:①该矿物的碳酸钙含量?(碳酸钙分子量为100.9)②碳酸钙的分解温度?③单位质量碳酸钙分解时需吸收的热量? 3-10题图3-10为一金属玻璃的DSC曲线。根据DSC曲线,指出该金属玻璃在加热过程中经历的玻璃化转变及析晶过程所对应的特征温度或温度范围。

题图3-10 某金属玻璃的DSC 曲线 3-11快速凝固的化学组分为Al 87Ni 7Cu 3Nd 3金属材料的XRD 、DSC 分析结果分 别见题图3-11。请根据分析结果初步判断是否是金属玻璃,并写出判断依据。该金属玻璃的Tg 为多少度?该金属玻璃经不同的温度(见图中所标)热处理1小时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相种类和组成如何变化? 金属材料DSC 结果图 不同温度热处理1小时后金属材料的XRD 图 题图3-13 3-12 Mn 3O 4原料在空气氛下的热重曲线如图2,由图可见350℃~900℃温升范围内,增重 3.37%。分析加热过程中原料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计算900℃时可能的化学式,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哪些热事件加热过程会发生增重现象?(Mn 原子量5 4.95) □Al ■Al 3Ni ○Al 11Nd 3 ●Al 8Cu 3Nd

八年级上科学第三章_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点总结 (提示:请同学们参照课本,把下列知识点都理解透,记下来,同学之间可相互检测!) 1.1880年,英国科学家首先研究光照对植物胚芽生长的影响。确定胚芽的生长和弯曲确实与其有关。 2.1928年,证明胚芽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够控制胚芽的生长。(注意:达尔文只是推想) 3.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分离出这种物质叫(化学成分叫吲哚乙酸)。 4.胚芽尖端能产生,并向下运输。正常光照射下,生长素均匀分布。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侧转 向背光侧,即侧生长素较多。 5.生长素的作用:(1)能促进植物的(2)能促进扦插枝条(3)促进,防止落花落果 缺点:浓度过大时,会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 6.血糖指血液中的。葡萄糖主要来自食物中的糖类物质。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基本维持 在左右。 7.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上升时,胰岛素分泌,以促使血糖含量;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时,胰 岛素分泌减少,以促使血糖含量;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 7.人体内胰岛素分泌过——低血糖。分泌不足致——病。 8.内分泌腺是(有/无)导管的腺体,分泌的激素会直接进入腺体内的 ,通过血液循环被运送到人 体的某个部位或器官,与神经系统一起指挥或协调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 9.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肾上腺、胰脏、和。及各自的功能(见课本P95) 10.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症(智力正常) 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症 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症 分泌不足——糖尿病 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症(智力低下)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11. 12.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 13.动物体生命活动调节:1. 调节:缓慢而持久 2. 调节:快速而短暂 14.对刺激的反应过程是个信息-> 信息-> 信息-> 信息-> 的连续过程 15.神经细胞,也叫。如:眼的视网膜上的细胞、鼻的黏膜上有细胞、口的味蕾中有味觉细胞 16.神经元分为:和突起。突起分为(短而多,呈树枝状,接受信息)和(较长,一般只 有一条,传导信息)。(见右上图) 17.脑神经:对,来自脑部,主要支配头部和颈部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 脊神经:对,来自脊椎,主要支配身体的颈部、四肢及内脏的感觉和运动。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分析解法 本章主要要求: 1、重点内容: ①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② 集总参数法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③ 一维及二维非稳态导热问题。 2 、掌握内容: ① 确定瞬时温度场的方法; ② 确定在一时间间隔内物体所传导热量的计算方法。 3 、了解内容: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的基本特点。 许多工程问题需要确定:物体内部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或确定其内部温度达某一极限值所需的时间。如:机器启动、变动工况时,急剧的温度变化会使部件因热应力而破坏。因此,应确定其内部的瞬时温度场。钢制工件的热处理是一个典型的非稳态导热过程,掌握工件中温度变化的速率是控制工件热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金属在加热炉内加热时,要确定它在炉内停留的时间,以保证达到规定的中心温度。 §3—1 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 一、非稳态导热 1 、定义: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导热过程称非稳态导热。 2 、分类:根据物体内温度随时间而变化的特征不同分: 1 2 )物体的温度随时间而作周期性变化 如图 3-1 所示,设一平壁,初值温度 t 0 ,令其左侧的表面温 度突然升高到 并保持不变,而右侧仍与温度为 的空气接触,试分 析物体的温度场的变化过程。 首先,物体与高温表面靠近部分的温度很快上升,而其余部分仍 保持原来的 t 0 。 如图中曲线 HBD ,随时间的推移,由于物体导热温度变化波及范 围扩大,到某一时间后,右侧表面温度也逐渐升高,如图中曲线 HCD 、 HE 、 HF 。 最后,当时间达到一定值后,温度分布保持恒定,如图中曲线 HG (若 λ=const ,则 HG 是直线)。 由此可见,上述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存在着右侧面参与换热与不参 与换热的两个不同阶段。 ( 1 )第一阶段(右侧面不参与换热) 温度分布显现出部分为非稳态导热规律控制区和部分为初始温度区的混合分布,即:在此阶段物体温度分布受 t 分布的影响较大,此阶段称非正规状况阶段。 ( 2 )第二阶段,(右侧面参与换热) 当右侧面参与换热以后,物体中的温度分布不受 to 影响,主要取决于边界条件及物性,此时,非稳态导热过程进入到正规状况阶段。正规状况阶段的温度变化规律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2 )二类非稳态导热的区别:前者存在着有区别的两个不同阶段,而后者不存在。 3 、特点; 非稳态导热过程中,在与热流量方向相垂直的不同截面上热流量不相等,这是非稳态导热区别于稳态导热的一个特点。

(完整版)最新近五年上海生物高考卷专题归纳-第3章-生命的结构基础,推荐文档

2007-2011年上海生物高考卷专题归纳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1.下图是神经细胞的细胞膜结构模式图,正确的是A 【解析】磷脂疏水部相对;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球蛋白分子覆盖或镶嵌于脂双层;.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有流动性 【解析】由于细胞膜内外都有很多水,细胞膜内为细胞内液,细胞膜外为组织液,因此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的亲水性部分位于膜的内外两侧,而疏水性的部分位于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2.下列细胞内的反应发生在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各种膜)上的是 A.DNA复制B.暗反应 C.叶绿素a被激发失去电子D.氨基酸脱水缩合 【解析】DNA复制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暗反应C3植物叶绿体基质中;C4植物的暗反应场所是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在核糖体 3.将人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分钟后离心,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则上清液中K+含量最高的离心管内盛有 A.10%氯化钠溶液B.0.9%氯化钠溶液 C.20%蔗糖溶液D.蒸馏水 【解析】蒸馏水中渗透吸水胀破,K+含量最高 4.在保持细胞存活的条件下,蔗糖溶液浓度与萝卜条质量变化的关系如右图。若将处于b浓度溶液中的萝卜条移 入a浓度溶液中,则该萝卜条的质量将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先增后减

5.下列疾病中,由病毒引起的是 A. 白化病 B. 炭疽病 C. 结核病 D. 狂犬病 解析:白化病是一种遗传病,由基因控制;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二者都是细菌不是病毒;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6.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 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C. 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 D. 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解析: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能量主要由细胞中的线粒体提供;核糖体是蛋白质形成的场所,由蛋白质和RNA构成;高尔基体在动物细胞中主要与细胞分泌有关,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分裂有关,并不是只在分泌功能的细胞中存在;溶酶体负责细胞内消化,内含多种水解酶可以将细胞内一些衰老破裂的细胞器清除掉。 7.右图表示一种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该膜中载体也能运输蔗糖 B.碘以该方式进入海带细胞 C.该方式不会出现饱和现象 D. 该方式发生在被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时 8.下列关于颤藻和水绵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活状态下颤藻呈蓝绿色,水绵呈绿色

八年级上册第三章1~3节生命活动的调节

3.1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的感应性 1.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对太阳光、地球引力、水、化学物质和接触等刺激作出的反应,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有关。 (1)向光性:植物体在单向光的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光性。这种特性可以使植物的叶子得到更多的光,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2)向地性:植物的根在重力的影响下,会顺着重力的方向生长,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向地性。 (3)负向地性:茎和根的向地性不同,茎会背着重力方向向上生长,这称为负向地性。(4)向水性:植物的根向水的方向生长的特性称为向水性。向水性能使植物在比较干旱的土壤中寻找并获得水分,以维持生存。 2.植物的感性运动 感性运动是植物感应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植物体感受机械震动、灼伤、电触、骤冷、光暗变化等各种刺激,并产生运动,运动方向与刺激的方向无关。如:含羞草、猪笼草等。 【典型例题】 【例题1】取几粒黄豆种子,在水中浸泡3小时,取出埋在花盆内的潮湿泥土中,过两天后每天观察萌发后的茎、根分别向什么方向生长。 (1)阳台上花草的枝叶向外伸展的较多。向日葵向太阳、植物的叶镶嵌等,是向日葵等植物对_________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光性。 (2)实验现象:黄豆苗的根向下生长,是豆苗对_________作出的反应——植物的向地性。 黄豆芽(茎)向上生长,即茎的背地生长,是豆苗对地球引力以及光照作出的反应。即植物的_________性和_________性。 【例题2】(1)向光性:植物的茎向_________的方向生长。一般低等、幼嫩植物的向光性反应较快。 (2)向地性(负向地性):根的_________生长、茎的_________生长。根尖、茎尖的向地性最为明显。 (3)向水性:植物的根向_________的地方生长。 (4)向化性:植物的根向_________的地方生长。 【例题3】含羞草的感应性实验。 将两盆含羞草,A盆放在黑暗处,B盆放在阳光下。 [实验1]将含羞草A盆从黑暗中取出,与B盆同放阳光下。 观察:A、B盆含羞草复叶的形态及变化。 现象:黑暗处放置的A盆__________________,放到阳光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含羞草具_________性。 [实验2]用力敲过的音叉放在含羞草的上面,音叉轻碰羽状小叶。 现象:含羞草的叶柄下垂,复叶闭合。 结论:含羞草具有_________。 【例题4】蚕豆发芽后茎、根的生长情况。 按如图实验,建立对照组,甲瓶竖放,乙瓶先竖放生长几天,再横放生长几天。

浅谈园林景观中的水景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416246066.html, 浅谈园林景观中的水景设计 作者:吕宁 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22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园林景观建设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娱乐和休闲场所。水景作为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景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存在密切相关的联系,正是由于水景的融入,才能和园林景观中各种景物形成各种不同的关系。此外,水景具有灵活性、流动性等多种特点,能够借助静态的物体再造景色,更好地区分园林景观层次,引导人们的视觉变化,而且能够净化园林环境的空气。 关键词:园林景观;水景;设计 1 引言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要求逐渐提高,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逐渐使传统的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有效结合起来,传统的水景设计策略也在发生变化,在城市园林景观中逐渐出现造型喷泉以及人造瀑布等大型水景设施,这种水景展示方法具有较强的展示效果,但是在进行水景展示的过程中会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不利于建设节约型、环保型水景体系。 2 水景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1 点缀作用 景区园林的设计中,往往会引入石山、植被等,可以形成刚性美。从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角度来说,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而从美学角度来说,仅仅有石山、植被等的园林,缺乏柔性美。恰当地布置水景,可以融合水景的柔性美和石山的刚性美,形成相互点缀、相互烘托的生态景区。在水景的布置中,可以结合石山、植被、建筑等景区,运用临水台、观景台、桥等,达到诗意美的效果。根据水的特点,可以布置流动性的水、静止的水等。流动性的水还可以是喷泉、瀑布等。水的布置主要依靠设计者进行判断选用。目的主要是让水景起到点缀景区园林的作用。 2.2 以水景设计来衬托园林景观 在园林景观中包含了水体、建筑、山石以及植物等各种自然景观,使几者之间充分结合起来,能够使自然景观更加具有特色,山水紧密结合起来,把水的风韵、气势充分表现出来,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感受。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二节神奇的激素一、生长素与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素的发现历史:达尔文向光性实验(1880年)一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1928年)一荷兰科学家郭葛分离出生长素(1934年)。(1)达尔文向光性实验。实验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胚芽) 实验推想结论次数 1 胚芽受单侧光照射弯向 光源生长胚芽尖端会产在生某种物质, 2 胚芽切除,单侧光照 射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单侧光照射下,胚芽尖端锡箔罩住胚芽 直立生长 3 对胚芽生长产单侧光照射生影响 4 单侧光只照射胚芽尖端向光源弯曲生长推想结论:胚芽尖端会产生影响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达尔文猜想胚芽尖端会产生生长素。 (2)荷兰科学温特实验。 [实验设计] 切下的胚芽尖端放在琼脂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尖端,将琼脂切成小块,取一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一侧,再取另一切去尖端的胚芽,将没放过胚芽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胚芽一侧。[实验现象] 前组中的胚芽会向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后组中的胚芽既不生长也不弯曲。[控制条件] 相同条件:两组均为切去尖端的胚芽。不同条件:前组琼脂上放过胚芽尖端(粘有尖端上的物质),后组琼脂上没有放过胚芽尖端(作为对照组)。[实验结论] 胚芽的尖端确定产生了能控制胚芽生长的某种物质。温特实验证明胚芽尖端确实

产生了生长素。(3)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二、植物生长素 1.产生部位: 胚芽的尖端。 2.作用:①能促进植物的生长。②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③促进果实的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3.缺点:生长素浓度较大时,会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应用于防治杂草。 4.分布:由光照条件决定。当受到单侧光照射时,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处分布多。当受到阳光均匀照射时,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分布均匀。 5.植物具向光性实质。植物受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背光部分生长素分布多,植物生长快,所以植物的茎会弯向光照方向生长。即植物具向光性。三、其他植物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四、胰岛素与血糖含量 1.食物里的营养物质及其在体内的转化和吸收。(1)营养物质有:蛋白质、脂类、糖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2)水、无机盐、维生素可被人体直接吸收;(3)蛋白质在体内转化成氨基酸,脂类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糖类转化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2.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正常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设问] 进食前后血糖的含量有明显提高吗?为什么? (1)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神经

2017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练习题

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 第1节细胞膜 一、知识提要: 1、理解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特点。 2、理解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 3、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4、知道细胞通过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接受外界的信息。 二、基础训练: 1、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__。各物质的排布特点是:________形成基本骨架, __________分子______、_______或________在基本骨架中。 2、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和磷脂可以与_________结合分别形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起 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两者之间的_____________合称为原生质层。 4、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细胞内的原生质层会逐渐__________, 细胞体积逐渐_______________。 5、在下列几组化学元素中,构成细胞膜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 ( ) A.C、H、O B.C、H、O、P C.C、H、O、P D.C、 H、O、N、P 6、氧气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分别是 ( ) A.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B.协助扩散、自由扩散 C.自由扩散、主动运输 D.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7、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 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缬氨酶素(含 12个氨基酸的脂溶性抗菌素)时,K+则能通过膜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扩散,则它通过人工膜的方式是 ( )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渗透作用 8、右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鉴别细胞膜内外侧的有效依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④ 9、甜菜块根细胞的液泡中含有花青素,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入蒸馏水中,水无明显颜色变化, 但用盐酸处理后,则能使水变红。其原因是() A.细胞壁被破坏 B.盐酸破坏了细胞膜 C.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D.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功能 10、白细胞能吞噬绿脓杆菌,与这一现象有关的是() A.主动运输B.协助扩散 C.自由扩散D.细胞膜的流动性

园林景观设计分类

景观设计风格综述景观设计中风格有很多。按国家地域来分:有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讲究的是意境、日本的枯山水园林景观、意大利罗马的雕塑喷泉园林景观、法国的豪华皇家园林景观、英国的自然田园园林景观、美国的新材料新技术强调构成要素的现代园林景观。以艺术流派来分:有古典园林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园林景观设计、极简主义园林景观设计、解构主义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主义园林景观设计、高科技园林景观设计、大地艺术园林景观设计。 一、国外风格 1、泛东南亚: A泰式 风格特征:充分运用当地材料,植物、桌椅、石材等都取材地,强调简朴、舒适的度假风情。清凉的藤椅、泰丝抱枕、精致的木雕、造型逼真的佛手、妩媚的纱幔等。营造东南亚重要手法就是要让人无负担地随性坐卧,舒缓紧张情绪,抛开纷扰的俗世,遗忘身边的繁杂。泰式三角靠垫,放置在低矮的藤椅中,不经意地让人放下身段,随性坐卧。东南亚庭院是最自然的风情,注重对遮阳、通风、采光等问题的解决,且注重对日光和雨水的再利用,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效果。所以,外观一般比较通透和清爽,例如百叶式的白色外墙,绿色的墙面。此外,遮阳的处理也是东南亚庭院的特色。 特点:由于泰国是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接轨碰撞的地区,因此泰式风格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浑、简朴。既有北方民居喜欢私密的

格局,又有江南宅第活泼的艺术风格,豪华的皇家园林风格,瑞象金壁与水榭曲廊相谐成趣,古木奇石同亭台楼阁常入皆景。 色彩:偏爱自然的原木色,大多为褐色等深色系,有泥土的质朴,加上布艺的点缀搭配,使气氛相当活跃,布艺多为深色系,且在光线下会变色,沉稳中透着贵气。适用藤、麻等原始纹理材料,用色为暖黄色和深咖啡色。植被选取:在东南亚庭院中,绿色植物也是突显热带风情关键的一笔,尤其以热带大型的棕榈树及攀藤植物效果最佳,最常见的热带乔木还有椰子树、绿萝、铁树、橡皮树、鱼尾葵、菠萝蜜等,其形态极富热带风情,是营造东南亚庭院的必备品,而在亭台旁最好有高低错落的植物陪衬,才能味道更足。一般元素:多层屋顶、高耸的塔尖,用木雕、金箔、瓷器、彩色玻璃、珍珠等镶嵌装饰。宗教题材雕塑、植物题材的花器、泰式凉亭、茂盛的热带植物。 1、泛东南亚: B巴厘岛风情 风格特征:形成于东南亚风情度假酒店基础之上,具相当高环境品质,空间富于变化、植被茂密丰富,水景穿插其中,小品精致生动,廊亭较多,具有显着热带滨海风情度假特征,相对泰式来说,巴厘岛风格更显自然、朴素及轻松随意,适用于南方沿海区域营造精品、中等以下面积项目。 特点: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观念的空间组织。在外部空间组织上,集中表现为杆栏式建筑和院落式建筑的组织方式。利用水院来组织建筑,各个功能房间以百合花池、莲花池隔开,铺着木地板的连廊如桥一般将它们连接起来。独特、浪漫的建筑元素—巴厘亭。简单的茅草屋顶遮盖着一个方形的木平台,这种形如帐篷的亭是巴厘岛古老的传统建筑。它是全开敞的,非常适合炎热的热带气候,人们聚集在这里聊天、纳凉甚至睡觉。

第三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神经的调节

第三节神经的调节 A概念,B概念理解,C概念应用,D综合提升 A类题 一、对刺激的反应 1.对刺激的反应过程,需要各种器官协同作用 2.反应过程:→传导信息→→传导信息→ 二、信息的接受和传导 1.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和的单位。 2.神经元的结构:、(树突、轴突) 3.功能:受到刺激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4.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三、信息的处理: 1.神经系统构成:作用:信息 神经系统的组成:作用:信息 (1)脑神经:由部发出,总共对,绝大多数分布在头部的感觉器官、皮肤等处,如视神经、嗅神经等,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和的各个器官的感受和运动。(2)脊神经:由发出的神经,共有对。其主要功能是支配、、的感觉和运动。 四、脑的结构和功能 1.脑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主要分为、、三部分 脑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神经中枢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2.大脑表面的有扩大大脑表面积的作用。 3. 大脑是我们进行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4.小脑和脑干的功能: 1) 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2) 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 五、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位于脊柱的内,呈扁圆柱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主要有和两个方面的功能3.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中,用膝跳反射可检查人的是否正常六、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1)概念:人体通过对各种作出反应的过程。 (2) 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____ (3) 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实现。 2.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就不能进行。如果有完整的反射弧,需要有适宜的刺激,反射才能完成。 七、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非条件反射:如: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等,这由以下哥哥中枢参与即可完成 2、条件反射:如:猩猩表演舞蹈、猴子做算数等。这由参与完成 B类题 1.在大脑皮层中,人类特有的神经中枢是() A、语言中枢 B、躯体运动中枢 C、视觉中枢 D、听觉中枢 2.下列选项中不是小脑功能的是() A、调节心血管运动 B、协调骨骼肌运动 C、维持躯体平衡 D、维持和调节肌肉的紧张程度 3.神经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 A、大脑、小脑和脑干 B、大脑和脊髓 C、脑和脑神经 D、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 4.我们在通过看电视、读书、看报等方式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的主要部位是( )。 A.脊髓 B.小脑 C.脑干 D.大脑 5.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构是 ( D ) A.体液调节机构 B.内分泌的调节 C.脑和脊髓 D.神经系统 6.在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整个过程是 ( B ) A.接受信息→处理信息→作出反应 B.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传导信息→产生反应 C.传导信息→处理信息→产生反应 D.产生反应→接受信息→传导信息→处理信息 7.人体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C ) A.使人体接受外界刺激 B.使人产生感觉 C. 是人体内主要的调节机构 D.是人体内惟一的调节机构 8.关于轴突的主要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B ) A.接受兴奋,并传导兴奋 B.传导神经冲动 C. 产生兴奋 D.产生信息 9.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D ) A.神经元细胞体 B.神经细胞核 C.神经纤维 D.神经元 10.周围神经系统由 ( B ) 对脑神经、12对脊神经组成

园林景观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分析

园林景观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分析 发表时间:2018-06-06T16:17:19.3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1期作者:尹亿平 [导读] 摘要:风景园林作为我国城市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园林建设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佛山市顺德区顺茵绿化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风景园林作为我国城市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园林建设的质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对于园林设计而言,水景设计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园林设计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园林设计中,水发挥着纽带的作用,不仅将自然与人造景观相互联系,同时水生植物栽植也是园林建设的重要内容,水景生态自然环境也是园林环境组成的一部分。本文首先阐述了园林设计中水景设计的重要性和原则,其次是分析水景设计的构成,并提出相关的设计方法,希望能够为我国园林设计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园林设计;水景设计;遵循的原则 引言 园林设计中的水景的设计与布局会影响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因此对水景的设计方法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将其与景观规划的效果链接起来是十分有必要的。例如在静态水景、流变水景等设计的过程中,除了要按照一定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也可以在设计中引入现代化的方法,从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园林景观规划的水景设计。 1水景设计的重要性 对于园林设计而言,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设计因素,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同时与其他的固体设计相比,水的可塑性极高。这主要体现在:相对于静态的植物而言,水的设计既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能静能动,同时也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辉映;另外,水能够与建筑物、植物等设计在一起,相互映射,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水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是极大的,同时也能够给园林设计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2园林景观设计水景遵循的原则 2.1动静水合理应用 在中国有句古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一原则在水景设计中也是十分适用的,水景设计需要利用动静结合的原则:多用动水、少用静水;首先,动水,其能够为原理设计带来更多的生机感;其次,动水还能够使得景观的敏感动增加,营造动态的环境,例如流水和喷泉等;动态景观的设计能够有效的帮助园林增加美感。园林设计多用动水有利于帮助园林设计升值其整体的价值,但是为了避免水资源浪费也需要按照节约用水的原则进行。 2.2顺其自然 园林水景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符合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不要过于追求刻意美,这样才能让水景设计融入到自然中,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更好的营造园林的氛围。在水景设计中不要对自然进行过多的修改,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例如在自然水景设计中,可以结合原有地貌,进行园林地形设计,其中弯曲,绕组都是河流设计的主要特点,尽可能避免出现“直堤坝”河道类型,这样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水景设计的自然特征。 2.3动静、虚实结合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设计是设计师十分注重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设计时会按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来设计水景。例如,在水景设计中使用动水较多,而静水则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另一方面,现实和虚拟场景的合理搭配也是水景设计的关键环节,其能够赋予园林更独特的意义,增加水景设计中的运动规律和美感,给游客带来更多的舒适感。 3园林景观水景种类和构成 3.1水景中的高科技技术 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的新兴技术,这些技术在水景设计的应用能够满足人们对园林设计生动形象等的要求。另外在水景设计中引入光、电、声等各种生态材料和水循环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景观的绚丽感,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3.2水景的构成 水景设计中的水,其不仅是水景的功能体现,同时也是水景动感和美感的载体,水的动感能够拉近园林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们能够更好的亲近自然。一般水景设计动水一般有喷泉、瀑布等形式,人工瀑布在园林中最为常见,常见的形式有三种,分别是阶梯、滑动以及帘式。除了人工瀑布外,人造喷泉在水景设计中也是很常见的,喷泉能够通过各种灯管效果来增加水景设计的美感。 3.3水景给水方式 水景供水方式的不同会给水景设计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需要根据水景设计的实际情况,例如地质水文情况、空间位置、周围环境等来选择供水的方法,或者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审美要求来选择特殊的供水方式,并对其进行特殊的设计。 3.4水上建筑 对于水上建筑而言,安全性和实用性是其最关键的部分,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建筑的美观性是否与环境相协调。而在现代的水景中水桥是最为常见的建筑之一,按照材料的类型区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随着我国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对木质景观桥的防腐处理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技术,其在颜色、质地以及经济等方面有了突出的改变,逐渐成为了流行的趋势。然而在进行水景桥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桥的风格和感观需要和园林设计的需求保持一致。 4园林景观规划中水景设计方法分析 4.1水体景观设计方法 在水景设计中,为了提高水景设计的意境,常常会采用分水岭分割的方法来达到该目的,在实际中的应用主要分以下几个类型:首先,最常见的为池塘景观的设计。一般池塘的景观设计布局形式分为两种,一种为规整形布局,一种为不规则形布局。所谓的规整形布局,就是圆形或者方形等几何类型布局池塘景观;而不规则,则是池塘景观按照自然景观和自然特色来布局、建设池塘。在水景设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