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
本实验指导书旨在介绍植物生理学的相关知识,指导并帮助广大学子更好地了解植物生理学,能够对实验结果给出合理解释,有助于将知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第3版主要介绍以下内容:
1、植物生长观测:介绍如何正确观察植物的生长,及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特点;
2、植物水分特征: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植物在水文环境下的适应性,以及植物组织的水力特性;
3、植物营养:介绍植物的营养需求,重点介绍植物对其异养性矿质元素的需求;
4、光合作用与环境:重点介绍植物光合响应性分析实验中被评价复杂反应的生理过程;
5、植物发育特征:介绍植物发育模式,重点讲解植物体态特征以及生物量动态;
6、植物抗逆性表达:介绍植物体内抗逆性的调控机制,以及解析植物诱发抗性反应的研究方法等。
植物生理实验指导

目录实验一植物细胞的观测 (4)实验二植物液泡的观察 (6)实验三用染色法测定原生质的等电点 (6)实验四原生质运动的观察 (8)实验五细胞质壁分离法测定植物组织渗透势 (9)实验六叶绿体色素及其理化性质 (10)实验七叶绿体色素的分离──纸层析法 (12)实验八叶绿素的定量测定 (12)实验九植物光合强度的测定──改良半叶法 (13)实验十植物呼吸强度的测定 (14)实验十一离体线粒体的氧化作用和磷酸化作用 (15)实验十二植物呼吸酶的简易鉴定法 (17)实验十三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19)实验十四植物伤流液的成份分析 (20)实验十五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选择吸收 (22)实验十六单盐毒害与混合盐的拮抗作用 (23)实验十七植物的溶液培养与矿质元素缺乏症 (23)实验十八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25)实验十九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26)实验二十种子生活力的快速测定 (27)实验二十一植物生长区域的测定 (29)实验二十二生长素类物质对根芽生长的影响 (31)实验二十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及生物鉴定法 (32)实验二十四用水稻幼苗法测定赤霉素类物质的浓度 (33)实验二十五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35)实验二十六细胞分裂素的保绿与阻止衰老的作用 (36)实验二十七细胞分裂素对菜豆叶片生长和衰老的效应 (37)实验二十八用棉花幼苗外植体测定脱落酸的活性 (38)实验二十九用萝卜子叶增重法测定细胞分裂素类物质的浓度或效价 (39)实验三十乙烯的生物测定──黄化豌豆幼苗的“三重反应” (40)实验三十一乙烯的催熟作用和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41)实验三十二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效应 (43)实验三十三开花刺激物在短日植物中通过嫁接的传递 (44)实验三十四花粉管的生长及其向化性 (46)实验三十五不良环境对植物的伤害 (47)实验三十六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的测定 (48)实验三十七根际pH的显色测定 (49)实验三十八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49实验三十九希尔反应的观察50 实验四十植物离体叶片失水表型观察及其失水率测定 (51)植物生理学实验规则植物生理学实验的目的在于配合课堂教学,验证理论内容,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习有关作物的植物生理学方面的实验室技术操作及一些田间应用方法,从而能够初步熟悉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并作出正确结论。
植物生理学作业指导书

植物生理学作业指导书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植物生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室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植物样本(如豆芽、植物叶片等)- 干燥器- 秤- 显微镜- 毛细管- 温度计- pH计- 高速离心机- 甘油3. 实验步骤3.1 实验准备3.1.1 准备不同植物材料,确保植物样本的健康状态。
3.1.2 对植物样本进行干燥处理,使其水分含量降至一定程度。
3.1.3 使用秤量取干燥后的植物样本质量,并记录下来。
3.2 水分传导实验3.2.1 取一段长度适当的毛细管,将其一端与水分容器相连,另一端插入植物茎部。
3.2.2 观察水分在毛细管中的上升高度,并记录下来。
3.2.3 根据水分上升高度计算植物茎部的水势。
3.3 光合作用实验3.3.1 准备好一片健康叶片,并在其表面涂抹甘油。
3.3.2 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中的叶绿素体,并记录下来。
3.3.3 在不同光强下测量光合作用速率,并绘制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曲线。
3.4 酶活性实验3.4.1 取一定量的酶液,并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酶活性测定。
3.4.2 使用高速离心机离心酶液,并测定上清液中的酶活性。
3.4.3 根据测定结果,分析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所记录的数据,对每个实验环节进行结果分析。
可以通过绘制图表、计算数据指标等方式呈现实验结果,并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和讨论。
5. 思考题5.1 就水分传导实验结果,探讨植物水势与植物体内水分传导之间的关系。
5.2 对光合作用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分析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之间的关系,以及甘油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5.3 对酶活性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酶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6. 实验总结结合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思考题,总结本次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意义,提出改进措施,并陈述你在本次实验中的收获和体会。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一、目的学会用小液流法和质壁分离法测植物组织水势和渗透势。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马铃薯、刀片、移液管、培养皿、蔗糖溶液(1mol/L),显微镜三、原理1、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若将植物细胞放在各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时,由于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或水势)的差异。
两者便会发生水分的交换。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吸水,细胞外溶液的浓度↑,细胞外溶液的比重↑。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液与细胞外溶液水分平衡,细胞外溶液的浓度不变,细胞外溶液的比重不变。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失水,细胞外溶液的浓度↓,细胞外溶液的比重↓。
本实验是以有色液滴的比重变化确定等渗浓度。
根据公式,即可计算出外溶液的ψs,即ψs= - CiRT[i:离解系数,蔗糖等于1;c:等渗浓度;R:气体常数,0.0083 MPa·L/mol·K;T表示绝对温度,即273+t (实验时溶液的温度)]。
2、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ψw=ψp+ψs。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吸水。
当ψ cell外<ψw cell时,细胞则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当发生初始质壁分离时,ψp=0 ,ψw=ψs=ψ cell外= - CiRT四、方法步骤小液流法测植物组织水势1.按十字交叉法把1mol/L蔗糖溶液(母液)分别配成0.1、0.2、0.3、0.4、0.5、0.6 mol/L蔗糖溶液各10ml。
分别置于5支大试管中,编号作为实验组。
2.另取5支小试管对应于实验组编号,从实验组取2ml蔗糖溶液作为观察组。
3.切约2mm左右见方的马铃薯片。
4.把马铃薯片放入实验组,每组20片,20分钟后,加一点点亚甲基蓝粉末,摇匀。
5.用吸管吸蓝色液,伸入对应观察组中部,轻轻挤出一滴液滴,轻轻取出吸量管,观察液滴移动方向。
6.根据公式ψs=-CiRT,计算出所测材料的ψ cell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1、按十字交叉法把1mol/L蔗糖溶液(母液)分别配成0.1、0.2、0.3、0.5、0.6 mol/L 蔗糖溶液各2ml。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周祖富黎兆安主编广西大学实验规则1. 做好实验前的预习及准备。
每次实验前务必将指定项目的实验指导仔细阅读,熟悉每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程序,并复习教材或笔记中有关部分,使实验进行时能独立操作及分析实验结果2. 保特室内安静,在实验中不得随意走动或谈话,以免影响他人实验。
3. 要爱惜国家财物。
每一位同学应本着爱护国家资财及节约的精神,对器具谨慎使用,如有损坏,应立即报告指导教师,并进行登记。
4.遵守仪器、器具使用规定。
贵重仪器使用时,应有教师在旁指导,未明了正确使用方法前,切勿乱动,以免损坏仪器。
凡属公用器具及药品,不得拿到自己桌上,用后应放回原处,以便他人使用。
5. 保特室内的清洁卫生。
实验室不准随地吐痰或乱掷废纸屑。
每次实验结束后,每组负责清洗并整理本组的实验器具及桌面,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值日生应负责扫地、抹桌、倒污水等工作,以保特实验室的整洁。
6. 认真做好实验观察及实验报告。
当实验有继续观察必要时,应按时观察。
凡需同学负责照管的实验,必须按规定管理。
7. 实验完毕后,应按规定格式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指定日期交给指导教师批阅。
实验报告内容应包括:实验日期;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基本原理;实验材料、仪器设备、药品;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与分析。
8. 实验结果应根据自己实验所得如实记录,不得擅自修改。
如因不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实验,而导致实验失败时,必须重做。
前言《植物生理学》是农学、园艺、植保、农业资源与环境和生物技术等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植物生理学实验是该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植物生理的基本测定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与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本教材根据《植物生理学》的各章节内容编写,目的在于让学生较全面接触和了解植物生理学各个过程的实验技术方法。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目录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植物生理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根据来源可划分为天然的植物材料(如植物幼苗、根、茎、叶、花等器官或组织等)和人工培养、选育的植物材料(如杂交种、诱导突变种、植物组织培养突变型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以选择。
植物材料的采集和处理,是植物生理研究测定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仪器测定上,而对于如何正确地采集和处理样品却不够注意,结果导致了较大的实验误差,甚至造成整个测定结果的失败。
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原始样品及平均样品的采取、处理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或准确性),首先取决于试材对总体的代表性,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那么测定所得数据再精确也没有意义。
所以,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
目前,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提高采样技术的水平。
在作物苗期的许多生理测定项目中都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在作物中后期的一些生理测定项目中,如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的研究,也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有时虽然是测定植株的部分器官,但为了维持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也需要进行整株采样。
除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外,对于作物生理过程的研究来说,许多生理指标测定中的整株采样,也只是对地上部分的采样,没有必要连根采样,当然对根系的研究测定例外。
采样时间因研究目的而不同,如按生育时期或某一特殊需要的时间进行。
除逆境生理研究等特殊需要外,所取植株应是能代表试验小区正常生育无损伤的健康植株。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张志良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引言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内部生物化学和物理活动的科学。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的生理过程和生理功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适应环境等方面的机制。
本实验指导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植物生理学实验,并详细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一:光合作用的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设备•高度光合作用活跃的绿叶片•蒸馏水•滤纸•光合色素提取液•盐酸•詹氏液•光合作用速率测定仪实验步骤1.准备一片新鲜的绿叶片,并使用滤纸将其表面的水分吸干。
2.将绿叶片放入提取瓶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盖好瓶盖,放置在强光下静置30分钟。
3.将提取瓶中的绿叶片取出,并将其压碎,制成绿叶片提取液。
4.在一次容器中加入10ml绿叶片提取液,同时加入1ml盐酸,用詹氏液调节为酸性条件。
5.将调节好酸性的绿叶片提取液瞬时注入光合作用速率测定仪中。
6.根据测定仪的说明书进行操作,记录每个时间点下的光合作用速率值。
注意事项•实验中所使用的绿叶片应当是光合作用活跃的绿叶片,新鲜度较高。
•测定的过程中应注意光照的稳定性,以免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准确性。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盐酸和其他化学试剂的直接接触。
实验二:渗透压的测定实验目的通过测定植物细胞内外溶液的渗透压差,了解渗透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设备•草莓或马铃薯等含有较多汁液的植物组织•单质水•盐水•倒置显微镜•毛细管实验步骤1.取一片新鲜的含有较多汁液的植物组织,如草莓或马铃薯。
2.用刀将该组织剪碎,并将碎片放入一个玻璃杯中。
3.加入适量的单质水,使植物组织完全浸泡其中,静置12小时。
4.取一根毛细管,在一端封闭后,用吸管吸取约5cm 长的盐水,并保持液柱不断。
5.将封闭端的毛细管插入玻璃杯中,并用胶带固定在较深的位置。
6.进行倒置显微镜观察,记录质点的运动情况。
7.根据质点的运动情况,判断渗透压差的大小。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目录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实验一拟南芥种植和形态观察................................... 实验二植物细胞的活体染色和死活的鉴定......................... 实验三植物原生质体的分离和融合............................... 实验四植物叶面积测定原理、方法和步骤......................... 实验五植物细胞渗透势的测定(质壁分离法)..................... 实验六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小液流法)......................... 实验七植物根系活力的测定(TTC法)............................ 实验八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的测定..................... 实验九离体叶绿体的制备以及完整度的测定....................... 实验十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理化性质....................... 实验十一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测定(改良半叶法)................. 实验十二氧电极法测定植物组织的光合与呼吸速率................. 实验十三小篮子法(广口瓶法)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 (37)实验十四谷物淀粉含量的测定(旋光法)......................... 实验十五类似生长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十六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形成........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十七植物种子生活力快速测定............................... 实验十八植物光周期现象的观察................................. 实验十九植物抗逆性的测定(电导仪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主编胡君艳陈国娟张汝民浙江农林大学植物学科2013年8月实验一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水势与渗透势的测定方法可分为3大类:⑴液相平衡法,包括小液流法、重量法测水势,质壁分离法测渗透势;⑵压力平衡法(压力室法测水势);⑶气相平衡法,包括热电偶湿度计法、露点法等。
Ⅰ小液流法【实验目的】了解采用小液流法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方法。
【实验原理】水势表示水分的化学势,像电流由高电位处流向低电位处一样,水从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植物体细胞之间,组织之间以及植物体和环境间的水分移动方向都由水势差决定。
当植物细胞或组织放在外界溶液中时,如果植物的水势小于溶液的渗透势(溶质势),则组织吸水而使溶液浓度变大;反之,则植物细胞内水分外流而使溶液浓度变小;若植物组织的水势与溶液的渗透势相等,则二者水分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外部溶液浓度不变,而溶液的渗透势即等于所测植物的水势。
可以利用溶液的浓度不同其比重也不同的原理来测定试验前后溶液的浓度变化,然后根据公式计算渗透势。
【实验器材与试剂】1.实验材料:八角金盘、大叶黄杨等。
2.实验试剂:0.05、0.10、0.15、0.20、0.30mol·L-1蔗糖溶液、甲烯蓝溶液。
3.实验仪器:试管10支、微量注射器、镊子、打孔器、垫板。
【实验步骤】1.取干燥洁净的试管5支为甲组,标记1~5,各支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1蔗糖溶液5mL。
另取5支干燥洁净的试管为乙组,标记1'~5',各试管中分别加入0.05~0.30mol·L-1蔗糖溶液2ml。
2.取待测样品的功能叶数片,用打孔器打取小圆片约50片(避开叶脉),混合均匀。
用镊子分别夹入10个小圆片到乙组试管中。
并使叶圆片全部浸没于溶液中。
放置约30~60min,为加速水分平衡,应经常摇动试管。
3.到时间后,在乙组试管中加入甲烯蓝溶液1~2滴,并用微量注射器取各试管糖液少许,将注射器插入对应浓度甲组试管溶液中部,小心地放出一滴蓝色溶液,并观察蓝色小液流的升降动向。
4.若小液流上升,说明浸过小圆片的蔗糖溶液浓度变小(即植物组织失水),表明叶片组织的水势高于该浓度糖溶液的渗透势;如果蓝色液流下降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低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若蓝色液流静止不动,则说明叶片组织的水势等于该糖溶液的渗透势,此糖溶液的浓度即为叶片组织的等渗浓度。
5.计算:记录液流不动的试管中蔗糖溶液的浓度。
如无,则以小液流向上、向下移动的两个临界浓度的平均值代入下列公式计算组织的水势。
Ψw=Ψπ=-CRTi式中:Ψw——植物组织的水势(单位MPa)Ψπ——溶液的渗透势C——等渗浓度(mol·L-1)R——气体常数(0.008314L·MPa·mol-1·K-1)T——绝对温度,即273°C+t,t为实验温度i——解离系数(蔗糖=1,CaCl2=2.60)【注意事项】1.所取材料部位,组织大小要一致,不要取有伤口的叶片。
2.蔗糖溶液用前要摇匀,因为时间放长的蔗糖溶液会分层,影响结果。
3.微量注射器的针头从试管抽出时要缓慢,以免溶液振动,影响蓝色液流的运动。
【思考题】1.测定同一植物上部及下部叶片的水势有何差别?2.了解测定植物组织水势的其他方法,请简单描述一种?实验二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映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叶绿素a、b含量测定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实验,掌握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下测定其光密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光密度D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D=kCL式中:k为比例常数。
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k为该物质的比吸收系数。
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光密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光密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光密度的总和,这就是光密度的加和性。
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光密度D,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比吸收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
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已知叶绿素a、b的80%丙酮提取液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为663nm和645nm,又知在波长663nm下,叶绿素a、b在该溶液中的比吸收系数分别为82.04和9.27,在波长645nm 下分别为16.75和45.60,可根据加和性原则列出以下关系式:D663 = 82.04C a+9.27C b(1)D645 = 16.75C a+45.60C b(2) 式(1)、(2)中的D663和D645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3nm和645nm时的光密度,C a、C b分别为叶绿素a和b的浓度,以mg·L-1为单位。
解方程组(1)、(2),得:C a = 12.72D663 – 2.59D645(3)C b = 22.88D645– 4.67D663(4)将C a与C b相加即得叶绿素总量(C T):C T = C a + C b =20.29D645 + 8.05D663 (5)另外,由于叶绿素a、b在652nm的吸收峰相交,两者有相同的比吸收系数(均为34.5),也可以在此波长下测定一次光密度(D652)而求出叶绿素a、b总量:C T =(D652 × 1000)/ 34.5 (6)在有叶绿素存在的条件下,用分光光度法可同时测定出溶液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
Lichtenthaler等对Arnon法进行了修正,提出了80%丙酮提取液中三种色素含量的计算公式:C a = 12.21D663– 2.81D646(7)C b = 20.13D646– 5.03D663(8)C x·c= (1000D470– 3.27C a – 104C b) / 229 (9)式中:C a、C b分别为叶绿素a和b的浓度;C x·c为类胡萝卜素的总浓度;D663、D646和D470分别为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在波长663nm、646nm和470nm下的光密度。
由于叶绿体色素在不同溶剂中的吸收光谱有差异,因此,在使用其他溶剂提取色素时,计算公式也有所不同。
叶绿素a、b在95%乙醇中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为665nm和649nm,类胡萝卜素为470nm,可据此列出以下关系式:C a = 13.95D665 – 6.88D649(10)C b = 24.96D649– 7.32D665(11)C x·c= (1000D470– 2.05C a– 114.8C b) / 245 (12)最后根据下式可进一步求出植物组织中叶绿素的含量:叶绿素的含量(mg.g-1)= [叶绿素的浓度×提取液体积×稀释倍数]/样品鲜重(或干重)。
【实验器材与试剂】1.实验材料:新鲜绿色植物叶片。
2.实验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粉末。
3.实验仪器:电子天平、研钵、试管、量筒、漏斗、分光光度计。
【实验步骤】1.取新鲜植物叶片,擦净表面污物并去掉中脉。
2.用电子天平称取0.5~1g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及碳酸钙粉末及2~3mL 95%乙醇,研磨至匀浆,再加10~15mL 95%乙醇,提取3~5min。
3.上清液用滤纸过滤到25mL容量瓶中,用少量95%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最后连同残渣一起过滤(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4.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可根据溶液浓度适当稀释)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中。
以95%乙醇为空白,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D665和D649值,并根据公式计算叶绿素a、b含量及叶绿素总含量,及每克鲜重(或干重)的含量。
【注意事项】1.光合色素在光下容易分解,操作时应在避光条件下进行,并且研磨时间应尽量短。
2.提取液不能混浊,否则要用离心机离心后才能比色。
3.注意在用不同的提取液提取光合色素时,要选用不同的吸收波长及对应的计算公式,不能混用,否则计算结果会出现严重偏差。
【思考题】1.测定叶绿素含量时为什么要选用红光区的吸收峰而不选用蓝紫光区的吸收峰?2.试比较阴生植物和阳生植物的叶绿素a、b的比值有何不同?3.用不含水的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无水丙酮等提取植物材料特别是干材料的叶绿体色素往往效果不佳,原因何在?实验三高低温胁迫对质膜透性的影响【实验目的】掌握用电导仪法测定植物质膜透性的原理及方法;根据质膜透性大小判断植物遭受伤害的程度。
【实验原理】植物细胞质膜具有独特的选择透性,正常情况下,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切物质交换都必须经过质膜。
测定质膜透性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定细胞外液的电导率变化。
当植物处于逆境(高温、低温、干旱、盐渍、病害等)下时,不良环境因素首先作用于质膜,使质膜受到损伤,膜透性增大。
将受胁迫的植物组织浸入去离子水中,电解质外渗,水的电导率增大。
因此可用电导仪通过测定细胞外液的电导率变化来测定质膜透性的变化。
【实验器材与试剂】1.实验材料:女贞、茶梅等植物叶片。
2.实验试剂:去离子水3.实验仪器:电导仪、电子天平、打孔器、小烧杯、真空干燥器、真空泵、电炉、量筒等。
【实验步骤】1.选取植株上相同部位的叶片,用纱布擦净后分别进行以下处理:①低温处理——将带叶枝条置于-18℃冰箱中冷冻30min。
②高温处理——将带叶枝条置于50℃的人工气候箱中处理30min。
③常温处理——将带叶枝条插在水中,置于室温作为对照。
2.分别取出处理材料,吸去表面水分后用打孔器打下叶圆片20枚,放在干净烧杯中,加去离子水20mL,使叶圆片浸于水中(尽量勿使叶片叠在一起)。
3.将烧杯放入真空干燥箱中,用真空泵抽气10min,抽出细胞间隙的空气,然后缓缓放入空气,水渗入细胞间隙,叶片变成半透明状下沉(此步可省略)。
4.将烧杯取出于室温放置0.5~1h,期间注意多次摇动。
5.用电导仪测定各组的初电导率(S1)。
6.将烧杯再放入100℃沸水浴中处理15min杀死植物组织。
取出后冷却至室温,分别测定其终电导率(S2)。
同时测定去离子水的电导率作为空白电导率(S0)。
7.根据公式计算相对电导率。
相对电导率表示与质膜完全通透(细胞被煮沸杀死)相比,质膜受破坏的程度(质膜相对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