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7.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学生通过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对革命先烈的敬仰和爱国情怀。

学生能够领悟到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句的意义和象征意义。

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2.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学生对于革命先烈的理解和敬仰之情。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革命先烈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集体朗读诗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3 分析与探讨: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探讨诗人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背诵诗句的情况。

学生能够正确地背诵出《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诗句。

4.2 学生对诗句含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能够准确地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对于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4.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4.4 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能够根据诗句的主题,写出一篇有深度的作文。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教师使用的教材,包括诗歌《青山处处埋忠骨》。

5.2 辅助材料:与革命先烈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诗人毛泽东的生平介绍。

有关革命先烈的图片或视频。

六、教学延伸活动6.1 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地: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革命烈士纪念地,如烈士陵园或革命纪念馆。

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为建设祖国付出艰辛努力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课文,引发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讲解与示范(1)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5. 练习与展示(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模仿教师的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展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英勇无畏,矢志不渝(1)学习课文中的英勇事迹,理解主人公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精神。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本文是()教案频道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一:小学五年级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设计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篇二: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1、打开课本,自由朗读。

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通课文;(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字词:拟定、勋鉴、奔赴、踌躇、黯然平平安安光荣殉职狂轰滥炸原封不动情不自禁自我安慰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通过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主席在电文稿中的批语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中国人最讲究“魂归故里”,那么主席是否就这样轻易地放弃了这段父子情呢?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主席的痛苦?三、自读自悟,品味语言1、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具体体现主席痛苦的句子。

2、交流感受:⑴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

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

⑵“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喃喃”“紧锁眉头”)。

这是主席发自内心的对儿子的呼唤,希望他能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

(3)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怎样的叫“强忍”?他是一位主席,在别人面前,他必须保持冷静,甚至还不能把悲伤的情绪影响别人,从“强忍”这个词我们似乎看到了泪水在他的眼眶里打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优秀5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精选篇1)执教时间:20__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8个生字,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体会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大的胸怀。

3、学习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过程:◆启动一、谈话引入新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领略了领导人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领导人是一位伟大的领袖,也是一们伟大的父亲。

这节课,我将带着同学们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领导人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

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检查预习1、理解题目意思。

2、认读词句。

3、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师生互动三、理解课文内容1、文中讲到了三封电报,请用__标出每封电报的内容。

2、齐读第4自然段,学生交流有关毛岸英的成长经历和牺牲经过资料,体会得到这突入其来的噩耗,主席悲痛的内心,并用一个词概括主席此时内心的感受。

3、接着主席收到了第二封、第三封电报,这是两封意见分歧的电报。

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安葬还是葬在朝鲜,决定权在谁手里?主席是怎样选择的?默读5—7自然段。

这抉择过程,又可用一个什么词概括?4、经过艰难痛苦的抉择,主席在电文稿后写出了怎样的批示?齐读、理解批文诗句意思。

这一批示意味着什么?理解作出这一批示主席内心是何等的痛苦。

5、质疑: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领导人最挚爱的儿子,破格把他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让主席见儿子最后一面,这是合情合理的呀,主席怎么会这么批示呢?◆生生互动四、品读重点词句,升华感情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用心去体会,去感受,看读这篇文章最揪你心的是什么?把最揪你心的句子勾出来多读几遍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3、这些感人的地方就是细节描写。

学习细节描写方法,扩写课文最后一段。

4、交流写的话,学生互评。

五、总结升华在这以前,领导人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革命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年逾花甲的主席又失去了心爱的长子,哀莫大于老丧子,主席的心中是何等的悲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在床上辗转翻侧,泪水打湿了枕巾,但了却作出批示决然将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的异国他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27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七里岗小学杨全伟[教材内容]: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凡人情怀,感受他作为一代领袖的超乎常人的伟人胸怀。

2、了解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

【教学重、难点:1.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2.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60年前的朝鲜大地历经了一场战争的浩劫,这次战役,中国也参与其中。

大家知道这场战争叫什么名字?关于抗美援朝你都了解多少结合课前的资料搜集来谈一谈。

这场战役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是,为了帮助朝鲜人民保卫家园中华无数的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长眠在了朝鲜这片土地上。

大家齐读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设计理念:激情导入,从而使学生在缅怀那段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

二、整体感知下面大家快速默读连接语看看从中你获得了哪些学习要求?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明确文本的两个学习目标即“了解文章大意、体悟重点语句。

”了解文章大意,感受重点语句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要求。

下面大家快速的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谁起来说一说?对于毛岸英请你结合课本105页彭德怀所拟定的那封电报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概括一下毛岸英留给你的印象。

师总结:是的,毛岸英是一个极其优秀的青年,而今却只能静静地躺在朝鲜那片土地上。

再也回不来了。

大家再来读题读出你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同学们,作为痛失爱子的父亲此时此刻毛泽东会是一种怎样的心三、细读品悟下面大家仔细默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找一找毛泽东都有哪些极度悲痛的表现?画出有关句子,在重点词句下加上重点符号,多读几遍,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所选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其中深层含义仍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感体验”为主线,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战争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毛泽东作为常人的情感与作为伟人的胸怀,体验课文的情感内涵。同时,我还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课文的深刻哲理,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3.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战争场景,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述的战争氛围。
2.向学生介绍课文作者及其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战争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3.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常人和伟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使学生领悟到爱国情怀.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课文情感体验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感体验为主线:本案例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多媒体手段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毛泽东作为常人和伟人的情感变化。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领悟课文的深刻哲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三篇】

【导语】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整理了⼈教版⼩学五年级上册语⽂《青⼭处处埋忠⾻》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青⼭处处埋忠⾻》教案⼀ 学习⽬标: ★认识8个⽣字。

★初步领悟⼀些描写⼈物的基本⽅法。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搜集⽑泽东⼀家为了中国⾰命胜利⽽牺牲的六位烈⼠的资料。

教学过程: ⼀、出⽰资料,导⼊新课。

◆师⽣⼀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导⼊: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保家卫国浴⾎奋战⽽牺牲了的⼏⼗万中华⼉⼥?这些中华⼉⼥中有普通劳动⼈民的⼦⼥,也有⽑泽东同志深爱的长⼦——⽑岸英。

⼆、⾃主阅读,读通全⽂。

◆各⾃轻声读课⽂,遇到⽣字拼读⼀下括号⾥的拼⾳,遇到⽣词查查字典、词典。

◆反馈⾃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殉职、奔赴、踌躇、黯然、功勋。

读诗句:青⼭处处埋忠⾻,何须马⾰裹⼫还。

◆在四⼈⼩组内分段把课⽂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主感知。

◆默读课⽂,把⾃⼰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遍,可以把⾃⼰的感受批注在⽂中。

◆学⽣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重点感知⽑主席内⼼的情感波澜。

a.⽑主席在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泽东整整⼀天没说⼀句话,只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

” (2)“‘岸英!岸英!’主席⽤⾷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禁地喃喃着。

” (体会要点:岸英从⼩就颠沛流离,在⽗亲⾝边并没有多少时间。

慈⽗⽑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了,⽼来痛失爱⼦,使他悲痛欲绝。

) b.当“彭⽼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主席是什么⼼情?从哪⾥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中的悲痛,⽬光中流露出⽆限的眷恋。

” (2)“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献出了⽣命,他们的⽗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见⼉⼦的遗容吗?” (体会要点:作为⼀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切从⼤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的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青山处处埋忠骨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深受感动的句子,感悟父亲的慈父情怀的____的无私胸襟。

3.感受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悟*____常人的慈父情感和超人的无私胸怀。

2.学习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1.老师准备:PPT课件2.学生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以及一家为了中国____成功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上周我们感悟到了*作为一个诗人的豪放与乐观,也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国家的气概。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7课,来感受那博大而深沉的父爱和他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1.揭题:青山处处埋忠骨师:一齐读课题,读——《青山处处埋忠骨》师:谁能接下一句?(1)生接下句:何须马革裹尸还。

(2)初解诗意: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两句诗,然后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生: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说:“青山上到处都可以埋骨灰,何必要用马革裹着尸体运回家乡呢?”师引导:忠骨仅仅指骨灰吗?它还指——那些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的忠义之士的骨灰。

在文中详细指的是——生答:毛岸英烈士的骨灰。

原意: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3)老师介绍:其实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尸体运回故土,说明他们是用生命来报答祖国的,活着的人以此来纪念他们对祖国的奉献,彰显他们的忠心。

后来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此有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那么____借用这两句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全文,考虑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看黑板,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文中还有些生字,我们来认一认。

请一位同学带读。

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明白吗?让舒老师来考考大家。

请同学们说出相对应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陈炳强
教学目标
1.认识 8个生字,理解“勋鉴、殉职、志司、踌躇、喃喃”的意思。

2.通过抓关键词来提升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旷达心胸和无私襟怀。

4.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等。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开国大典):认识这人吗?(毛主席)1949年10月1日,他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他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开国元勋,第一任国家主席。

然而,在举国欢庆的第二年,他在一封电文稿上忍痛签下了这样的诗句——(齐读)释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检查预习
1.校对自然段,问:全文有几个自然段?(10个)错的更正。

2.出示词语:拟定勋鉴殉职
奔赴踌躇黯然
(生读、女生齐读)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生读、男生齐读)
3.“忠骨”在本文中指谁?(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他是在什么中牺牲的?
(1)抗美援朝的资料(学生浏览):1950年6月,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朝鲜战争,且不顾中国人民的一再警告,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直接威胁到我国安全。

10月8日,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决策,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开赴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经过3年的顽强抗战,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但是,战争异常惨烈,有几十万的志愿军战士长眠在了朝鲜。

(2)课文中哪个自然段也有介绍?出示第3自然段。

谁的眼睛尖,哪个与“牺牲”的相近?(殉职)但两有一丁点儿的不同,知道吗?教师:通过找近义词来理解意思,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志司”呢?志愿军司令部。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也是一种方法)“勋鉴”呢?出示,学生读一遍。

(对付这些挺生僻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方法)主席是开国元勋,难怪彭总电报中用“勋鉴”。

4.得悉爱子殉职的消息之前,毛主席已有5位亲人为了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出示:——1929年8月,堂妹毛泽建(衡山游击队长)在湖南衡山县马王庙英勇就义。

——1930年11月,妻子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健杀害。

——1934年4月,二弟毛泽覃(任独立师师长)在掩护战友撤离时,倒在了血泊中。

——1942年9月,大弟毛泽民(任民政厅厅长),后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杀害。

——1946年8月1,侄儿毛楚雄被胡宗南扣押活埋,就义时年仅19岁。

毛岸英的牺牲,对主席来说,如同什么?(掉入万丈深渊、晴天霹雳待)板书:失子之痛
三、深入研读
(一)丧子之痛
1.默读课文4、5自然段,哪些词句表现了毛主席失子之痛的?圈划相关的词句,并想想作者用的是什么描写方法?并批注在文中。

2.交流:
(1)出示:“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教师:特别是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地”抽的烟多,“热了几次”、“原封不动”,那是悲痛呀!作者正是抓住最能体现主席失子之痛的细节,运用动作、神态描写来展现的。

(板书:动作、神态描写)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板书:心理描写)你发现了这对父子怎样?父子“聚少离多”,前几次有去有回,可这次却一去不回,难怪主席闻悉爱子殉职后:出示(读):“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3)“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喃喃”是什么意思?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如此?(板书:语言描写)
3.小结。

作者正是抓住最能表现主席失子之痛的这些细节,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方法来表达的。

(二)抉择之难
1.面对毛岸英烈士的遗体,彭总的观点是运回国内,而金日成首相的想法是葬于朝鲜,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对主席来说这种抉择难还是易?请同学们读7——10自然段,你发现作者又是抓住哪些最能表现主席抉择之难的细节来展现的?划一划。

2.交流: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岸英奔赴(fù)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
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就被打消了。

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mā),总是要死人的。

朝鲜战场上有我们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师:面对痛失爱子,毛主席想到的是什么?(许许多多像自己一样失去儿女的父母,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在怜已时更能怜人,不搞特殊,这是一种无私的胸怀才能拥有的。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伟人的宽阔胸怀展现,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chóu)躇(chú)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
的动作一方面表现出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4)罗列上述句子,引导学生发现主席抉择之路:想见——打消念头——犹豫——忍痛批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出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

四、小练笔
1.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一夜注定是个无眠之夜,主席是怎样
度过的呢?
我们仿佛看到
我们仿佛听到
2.交流,
五、总结升华:
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无私的胸怀,容纳了凡人情感(包括失子之痛),让我们带着敬仰来读读主席的批示吧:“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六、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伟人胸怀
抉择之难
丧子之痛
凡人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