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课件

请掌握下列词语的意义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辨析: 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 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济宁市交警队招聘多位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 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熙熙然:1温和欢乐的样子。2热闹的样子。 判断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例句: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 一点也不懂。 2024/7/31
重点课文解读及阅读思维训练
题目:《社戏》 小说的线索、并非描写记叙重点。 内容:小说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我”在平桥村 的生活(这是故事的背景)、看戏前的一波三折、 看戏途中所见所感、船头看戏、归途飞船、偷豆、 次日余波(这是烘托)。(我的概括和课后题不 同,注意概括事情要交代清楚这些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其中人物、事件最重要。)
2024/7/31
感谢观看
2024/7/31
xiāo
蓦然 斡旋 怅 惘 熙熙然 春宵
kān
hè
qiǎo jiǎo
神龛 恐吓 幽悄 皎洁
2024/7/31
请掌握下列彩色字的字形
撺掇 屹立 踊跃 船篙(蓬蒿) 蕴藻 晦暗 震撼 辐射 争讼 思慕 人情世故 春宵(云霄) 夜深星阑
记忆字形一定要多写几遍,边写边读,同时和形 似字比较记忆,从字形理解字义,理解记忆。
重点课文解读及阅读思维训练
语言: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生动贴切的心 理描写。
2024/7/31
重点课文解读及阅读思维训练
经典景物描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 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 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 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古诗文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核舟记》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作者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核舟”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景物的特点,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同时也高度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
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蒹葭》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即,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课内文言文梳理9.桃花源记(一)课文字词详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①为业。
②缘溪③行,忘路之④远近。
⑤忽逢桃花林,①为业:作为生计。
为,作为。
②缘:沿着,顺着。
③行:前行,这里指划船。
④远近:偏义词,这里指远。
⑤忽逢:忽然遇到。
①夹岸数百步,中无②杂树,③芳草④鲜美,⑤落英⑥缤纷。
渔人⑦甚①夹(jiā):沿,靠。
人教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学常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专项复习)

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2.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2.文章思想内容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第4课《一着惊海天》1.文学常识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2.文章思想内容第5课《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第二单元第6课《藤野先生》1.文学常识《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代表作小说集《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散文集《朝花夕拾》。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期末专题复习--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精编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总复习期末专题复习一[字音、字形、词语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忌惮.(Dan) 行.辈(háng)心旌.(jīng) 戛.然而止(jiá) B.枸杞.(jǐ) 酬.谢(chóu)衣襟.(jīn) 如法炮.制(páo)C.亢.奋(kàng) 晦.暗(huì)挑衅.(xìn) 奇伟磅礴.(bó)D.闲逛.(guàng) 羁.绊(jī)幽悄.(qiǎo) 纨绔.子弟(kù)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翩.然(piān) 迁徙.(xǐ)两栖.(qī) 草长.莺飞(chánɡ)B.礼数.(shù) 褶.皱(zhě)追溯.(sù) 天衣无缝.(fèng)C.雾霭.(ǎi) 帷幕.(mù)模.糊(mó) 核.磁共振(hé)D.陨.石(yǔn) 孕.育(yùn)龟.裂(jūn) 海枯.石烂(kū)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诬蔑.(miè) 卑鄙.(bǐ)卑劣.(liè) 分崩.离析(bēng)B.挚.爱(chì) 枯燥.(zào)指摘.(zhāi) 出类拔萃.(cuì)C.埋没.(mò) 蓦.然(mù)浩劫.(jié) 不修边幅.(fú)D.锵.然(jiānɡ) 萦.绕(yíng)拙.劣(zhuō) 相辅.相成(fǔ)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告诫.(jiè) 迂.回(yū)推搡.(sǎng) 拾.级而上(shí)B.恭.顺(gōng) 豁.然(huò)懈.怠(xiè) 亭台楼阁.(gé)C.陡峭.(qiào) 缭.绕(liào)巍峨.(é) 怒不可遏.(è)D.映.照(yìng) 喧哗.(huá)追溯.(shuò) 接踵.而至(zhǒng)5.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踊跃姣洁流逝笑眯眯 B.恬静冗杂缈远风萧萧C.元宵助兴拘束城隍庙 D.恣意概叹诱惑腊八粥6.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次第悬殊缄默风雪在途 B.萌发漂移携带单调枯躁C.喧闹弥漫农谚低声细语 D.雕零腐蚀骨骼奇形怪状7.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堕落奠定打抱不平海枯石滥 B.枷锁干预自圆其说招摇撞骗C.浩劫狡辨挑拨离间风口浪尖 D.肤浅襁褓强辞夺理名副其实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寒噤霎时驰骋前呼后涌 B.砾石腈纶棱角轻歌漫舞C.俯瞰穹顶旷野漫不经心 D.矗立闸口眺望穿流不息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你这人怎么好歹..不分,大伙都在想办法帮助你,你却埋怨起大家来迟了。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八下语文一二三单元知识重点
1.文学常识:了解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及其背景,掌握
相关的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掌握本单元出现的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及用
法,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
3.词语解释: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包括成语、俗
语等,并能够正确运用。
4.句子理解: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修辞手
法、表达方式等,并能够进行赏析。
5.段落分析:掌握本单元课文的结构和段落大意,能够概括
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6.写作技巧:了解本单元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包
括记叙、描写、议论等,并能够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进行写作。
7.文学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包括对作品
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评价和欣赏。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汇总成语一览表1 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2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
形容彻底醒悟。
3 销声匿迹:形容消失得无影无踪。
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
4 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5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诗文、话语等)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6 落英缤纷:指落花繁多的样子。
7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9 震耳欲聋:指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10 历历在目:指远景看得清清楚楚或往事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
11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
12 名副其实:名声或称谓(号)与实际一致、相符合。
13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14 海枯石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
用于盟誓,反衬意志坚定。
15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这座山太险峻;据说从来无人问津。
16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17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18 多多益善: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益:更加 ,多;善:好。
19 阳奉阴违:指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当众我们说话、做事都应老老实实,不要阳奉阴违)20 狗皮膏药:贬义词,比喻骗人的货色。
21 招摇撞骗: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22 风口浪尖: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23 强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
24 含苞欲放: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常用来形容少女。
25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26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
27 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28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29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知识全解课件

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萨尔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意。怎 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个声音在回答:先成为 一个优秀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最后是自然地成为 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将执著地前行。
1.第②段作者引用卡萨尔斯的那番话有什么用意?
要(1)想要成想就成一就番一事番业事,业必,须必先须成先为成具为有具优有秀优品秀质品和质崇和高崇 人高格人的格人的。人。 (2)和结尾相照应,,突突出出卡卡萨萨尔尔斯斯对对“的我影”响的,也影更响加,深也 化更了加文深章化的了主文题章。的主题。
⑨我们纪念“五四”,80 年前那场运动中的呐喊、呼号、 血泪都已变成一种文字停留在典籍中,每当我们这些后人翻阅的 时候,历史都是平静地看着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觉得 80 年前的 事已经距今太久了。
⑩然而,当你有机会和经过“五四”或受过“五四”影响的 老人接触后,你就知道,历史和传统其实一直离我们很近。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栏目导航
核心目标 知识储备 预习导学
语段精练 同步精读 推荐阅读
1.通读全文,了解王选人生中第六次重大选择。 2.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并学习运用各种论证方法来写演讲稿。 3.学习王选专注于科研、无私奉献的精神,明白抓住机遇、正
确抉择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演讲稿的写作要求:概念解说。演讲是一种书面与口头艺术 的结合体。成功的演讲与演讲者的口才和激情离不开,然而,它 更离不开写出一份优秀出色的演讲词。撰写要求:①应有一个具 体、生动、有吸引力的题目。②称谓要得体。③开场白要有吸引 力,能给听众一个良好的印象。④结构要简单,论题清楚。⑤短 小精悍、语言具有节奏感、通俗。⑥有感情、有逻辑性。
列举了王安、英特尔的创业者、苹果公公司司的的开开创创者者、、 比尔·盖茨、雅虎创业者都是年轻人的例子,充分有有力力 地论述了应该重用年轻人,扶扶植植年年轻轻人人是是历历史史的的潮潮流流。。
《大雁归来》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检测
5.仿照示例写句子。 示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
预习检查 读一读
wù ǎi jiān qiān dǔ zhǎo zé miáo
雾霭 缄默 迁徙 赌注 沼泽 瞄准
shòu
xuán rǎng yāo diāo
zào
狩猎 盘旋 喧嚷 邀请 凋零 枯燥
xī
mí
kōng
mō
稀疏 弥漫 目空一切 偷偷摸摸
预习检查 多音字
huǎng 晃眼 晃
huàng 晃动
写作特色
❶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 。
文章在介绍大雁归来的特点和情景时,先以秋天离去 时作为陪衬,然后写春天3月最早归来的雁群的样子,4月 份时雁群在沼泽中集会的情景,5月暮春时节大雁的状 况,最后从横向上谈全世界各地区大雁活动的一致性。全 文思路清晰,前后衔接紧密自然。
写作特色
❷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7* 大雁归来
你注意过天空中飞过的大雁吗?你了解大雁吗?你 知道大雁为什么会排成这样整齐的雁阵吗?
今天将有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给我们讲 述大雁的趣事!
学习目标
1.熟记“缄默”的“缄”、“迁徙”的“徙”、“狩 猎”的“狩”等字的读音;熟记“雾霭”“缄 默”“迁徙”“凋零”等词语的字形;了解有关利奥 波德的文学常识。(重点) 2.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难点) 3.感受作者的情怀,培养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素养)
通过大雁和主红雀、花鼠的对比,反衬出大雁对春 天感应的准确性,表现出大雁迁徙是坚定不移的。
精读细研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 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语文复习提纲第1课社戏作者见注释(1)词语见各面所画及手册一、结构图一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1—3)看社戏的波折(4—9)途中的见闻和感受(10—13)二去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4—30)赵庄看社戏(14—21)深夜归航(22—30)三看社戏后的余波31—40)表现了作者对少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课文具体写了几件事?详略如何?1、随母归省(略)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略)3、看社戏前的波折(详)4、月夜出航/月夜行船(详)5、船头看戏(详)6、月下归航(偷豆)(详)6、六一公公送豆(略)三、随母亲小住平桥村与写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2)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3)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
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四、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1)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五、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
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公的船回来了;②与我同去;③保证不出事。
好处:(1)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2)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六、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请分析其效果。
点——磕-----退后------上前------架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七、阅读10~13段,思考:作者详细描写了哪些内容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
听觉:“潺潺” 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感觉(心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比喻:把“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比喻成“踊跃的铁的兽脊”。
(以动写静,烘托出“我”急迫的心情)环境描写的作用: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描绘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
从上述几种感觉描写里,推测“我”月下坐船去看社戏时怎样的心理?有高兴、迫切和沉静的心理。
八、1、22段“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这是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我对赵庄的依恋之情。
2、思考22~23段:这一部分写月夜归航,景物描写突出表现了哪两点?景物美,船快。
九、写偷豆要表现什么。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
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十、人物性格:阿发:憨厚、无私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组织才能和号召能力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诚桂生:机灵、勤快十二、主旨:本文通过童年时“我”和伙伴们在农村看社戏的事件,抒发了“我”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从而表达了“我”对热忱、友好、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十三、主要练习三,1、景美、人美;2、距离产生美;3、都市戏与乡村戏的对比。
主要练习四。
基训四、五。
第2课回延安一、诗歌每部分的内容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激动、兴奋(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感激、怀念(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欢喜(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喜悦、自豪(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赞颂、憧憬二、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大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1)、善用修辞表现情感。
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等2)、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如:第三节中,诗人通过描写延安亲人对诗人盛情接待的情景表达炽热的感情。
3)、采用“信天游”的形式,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如: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诗中的“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的方言。
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体现1)、格式上每两句一节,有时一节就表现一个意思,有时多节共同表示一意。
2)、节内押韵3)、运用比较多的叠词4)、两句一节的事中,善用比兴手法。
比兴:这是“信天游”中大量使用的。
所谓“比”,即比喻。
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所谓“兴”,即起兴。
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山水以及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 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3)、“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四、主题思想诗人采用“信天游”这一民歌形式记下回延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重游革命圣地的无限喜悦和对延安、延安人民及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之情。
四、主要练习一、二、四。
基训第四、第五。
第3课、4课了解作者,背书上所画词语。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作者词语见注释(1)及各面注释。
1、结构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举了三个例子:①杏花开了……②桃花开了……③布谷鸟开始唱歌……3、第二自然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4、第一自然段用了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6、第三自然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7、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说利用物候于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①从观测手段上看,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②从数据意义上看,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见第四段划线)8、文章第五段举北京的物候记录的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举例详实,数据确凿,既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的重要影响,令人信服,又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9、学习第三部分(1)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2)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说明?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
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高下的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则是时间因素。
由三个空间方面的因素到一个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10、(1)、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①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②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
③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④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2)这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按从主到次的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1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
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1)举例子: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举出实例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3)、列数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引用: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引用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2、(1)课文中说“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了这一点。
(2)、农谚:①“清明前,开秧田”讲的是根据节气来确定“开秧田”的时间;②“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③“馒头云,天气晴”是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13、主要练习一、三、四,基训第四、第五。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见注释(1)一、《恐龙无处不在》1、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用一个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2—14):阐述说明内容。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2、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3、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见P33面2-3段划线句子)4、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说明了么问题?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