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doc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2e6e8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3.png)
[宝典]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与功率因数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中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
2. 学会分析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并能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路问题,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计算与提高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掌握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实验用交流电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实际电路图,让学生了解交流电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包括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引入功率因数的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功率因数的计算方法及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进行辅导。
5. 实践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实际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2.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2)根据实验数据和所学知识,自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例题分析、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和功率因数的提高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024年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

2024年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六章“模拟电子电路”,具体内容为第1节“放大器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放大器的基本原理,掌握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 学会分析放大器的工作状态,了解放大器的种类及其应用。
3. 能够运用放大器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分析、放大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教学重点:放大器的基本原理、放大器种类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放大器实验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放大器应用实例,引起学生对放大器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示例:手机耳机、音响、麦克风等。
2. 理论讲解:(1) 放大器基本原理(2) 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增益、带宽、输入阻抗、输出阻抗等。
(3) 放大器的种类及其应用。
3. 实践操作:(1) 使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观察放大器的工作状态。
(2) 分析放大器的性能指标。
(3)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简单的放大器电路。
4. 例题讲解:(1) 计算放大器的增益。
(2) 分析放大器的工作状态。
5. 随堂练习:(1) 画出一个放大器的电路图,并标出各部分的作用。
(2) 根据给定的放大器参数,计算其增益。
(1) 放大器基本原理和性能指标。
(2) 放大器的种类及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放大器基本原理(1) 信号放大原理(2) 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2. 放大器种类及其应用3. 示例电路图及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 计算给定放大器的增益。
(3) 分析一个实际放大器电路,指出其优缺点。
2. 答案:(1) 放大器工作原理:通过有源器件(如晶体管、运算放大器等)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
(2) 增益计算:根据放大器电路的参数进行计算。
(3) 实际放大器电路分析:结合实际电路,分析其性能指标、工作状态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第 二 讲教学章节:第一章 电路和电路元件 1.3~1.4 独立电源元件,二极管教学要求:1、熟悉电压源和电流源;2、掌握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3、熟练掌握二极管的特性;4、掌握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特点。
教学重点: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二极管的特性,稳压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的特点。
教学难点: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二极管的特性;稳压二极管工作状态。
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式讲授,联系实际,多媒体,板书。
教学内容与进程:一、引入:电压源和电流源 1、电压源⑴ 两端的电压仅由自身决定,与流过的电流及外电路无关。
⑵ 流过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电压源置零,等效于两端短路。
电压源不允许外电路短路。
2、电流源⑴ 电流源的电流仅由自身决定,与两端的电压无关。
⑵ 两端的电压由外电路决定。
电流源置零,等效于两端开路。
电流源不允许外电路开路。
二、实际电源的模型 1、电压源模型2、电流源模型3、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1.4 二极管 三、PN 结及其单相导电性二极管的结构和电路符号如图所示,VD 是文字符号。
R -+U +U s -R -+U I s四、二极管的主要特性和主要参数(1)正偏导通(2)反偏截止(3)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正向特性:二极管正向电压超过某一数值时电流开始快速增长,对应的电压称为死区电压,也称阈值电压或开启电压,记作U T ,二极管导通时的正向电压称为二极管导通电压或管压降,记作U D 。
方向特性:二极管反向电流一般很小,小功率硅管为几μA ,锗管为几十μA 。
反向击穿特性:反向电压增高到一定数值U (BR)时,二极管反向电流急剧增大,这种现象称为反向击穿。
五、二极管的工作点和理想特性六、稳压二极管稳压二极管是应用在反向击穿区的特殊硅二极管。
稳压二极管的符号、伏安特性和典型应用电路。
七、发光二极管和光电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工作在正向偏置状态。
光电二极管又称光敏二极管,它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05
常用低压电器与控制 电路
常用低压电器介绍
刀开关
用于接通和分断电路的 电器,如负荷开关、隔
离开关等。
熔断器
用于电路过载和短路保 护的电器,如熔断器、
自动开关等。
接触器
用于频繁接通和分断大 电流电路的电器,如交 流接触器、直流接触器
等。
继电器
用于自动控制和保护电 路的电器,如时间继电
器、热继电器等。
欧姆定律及应用
欧姆定律
在同一电路中,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为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欧姆定律的应用
利用欧姆定律可以计算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例如,已知电路中的电压和 电阻,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电流;已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阻,可以计算出电路中 的电压;已知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可以计算出电路中的电阻。
根据实际需求设计逻辑电路,包括编码器 、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数据分配器等。
分析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
07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半导体器件基础知识
半导体材料特性
介绍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能、掺 杂原理及PN结的形成。
半导体二极管
阐述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主 要参数及应用。
半导体三极管
详细讲解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 原理、输入/输出特性曲线及主要参 数。
基本控制环节和典型控制电路分析
01
02
03
04
点动控制
通过按钮直接控制接触器的通 断,实现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
。
自锁控制
利用接触器的辅助触头实现自 锁功能,使得电动机能够连续
运转。
正反转控制
通过两个接触器实现电动机的 正反转控制,同时需要加入互
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第一章:电工基础1.1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单位是欧姆(Ω)。
1.2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U除以电阻R,即I = U/R。
1.3 串并联电路串联电路:元件依次连接,电流相同,电压分配。
并联电路:元件并行连接,电压相同,电流分配。
第二章:电子元件2.1 半导体基础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导电性能不同的材料。
PN结:P型和N型半导体的结合,形成二极管。
2.2 二极管结构、符号和性质:单向导电性,正向导通,反向截止。
应用:整流、稳压、调制等。
2.3 晶体管结构、符号和性质:三极管,控制电流的放大作用。
应用:放大、开关、稳压等。
第三章:基本电路分析3.1 交流电路交流电:电压和电流随时间变化的电。
频率、周期和相位:交流电的基本参数。
3.2 频率响应滤波器:根据频率选择通过的信号。
放大器:增加信号的幅值。
3.3 谐振电路串联谐振和并联谐振:谐振条件、谐振特点。
第四章:电子测量技术4.1 测量仪器示波器:显示电压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值的信号。
4.2 测量方法直流测量和交流测量: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等。
测量误差和精度:仪器的误差和测量结果的精度。
4.3 数据处理平均值、均方根值和峰-峰值:描述信号的统计量。
信号处理和分析:滤波、放大、采样等。
第五章:电工电子应用实例5.1 照明电路灯泡的选择、接线和保护。
5.2 电源电路稳压电源:线性稳压电源和开关稳压电源。
5.3 充电电路充电器:适配器和充电电池的充电电路。
5.4 传感器应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将非电量转换为电信号。
5.5 家庭电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电路。
第六章:电机及其控制6.1 电动机的基础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的结构与原理。
电动机的分类: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步进电动机等。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

电工电子技术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主要包括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和改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2. 了解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掌握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电路的功率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功率因数的概念及提高方法。
难点:理解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路图示板、示波器、实验用交流电源。
2. 学具:计算器、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实践情景:通过展示家庭电路和工业用电设备,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的功率问题。
2. 知识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b. 解释功率因数的概念,分析功率因数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c. 讲解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具体的交流电路,计算其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以及功率因数。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功率,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使用示波器和实验用交流电源,观察不同功率因数下的电路现象。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分析a.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b. 功率因数的概念及其对电路的影响c.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
b. 分析电路的功率因数,并提出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交流电路功率分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节能、提高电力设备利用率等。
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

电工电子技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电路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3. 学习电路的基本分析和设计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工电子技术概述电与磁的基本现象电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件的分类和特性2. 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作用和应用电源的种类和特性开关和继电器的工作原理3.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电压、电流的测量方法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4. 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的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和应用数字电路的基本元件和逻辑门5. 实验操作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基本电路的搭建和调试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实验法:进行电路搭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电路案例,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期末考试:综合测试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电工电子技术基础教材。
2. 实验设备:电路实验板、测量仪器、工具等。
3. 多媒体教学:PPT课件、视频教程等。
4. 网络资源: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网站、论坛、教程等。
六、教学安排1. 第1-2周:电工电子技术概述,电与磁的基本现象,电路的基本概念。
2. 第3-4周:电路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的作用和应用,电源的种类和特性。
3. 第5-6周:开关和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
4. 第7-8周:电压、电流的测量方法,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5. 第9-10周:电子元件,半导体器件的二极管、三极管,放大电路的原理和应用。
6. 第11-12周:数字电路的基本元件和逻辑门,实验操作,测量仪器和工具的使用。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

完整版电工电子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第三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交流电路的功率分析”。
内容包括了解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掌握功率三角形的画法,以及计算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学会使用功率三角形进行交流电路功率的分析。
3. 能够正确计算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功率三角形的画法及应用。
难点: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交流电路演示板,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电工电子实验箱,交流电源,电表,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交流电路实例,引出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a. 介绍交流电路功率因数的概念。
b. 讲解功率三角形的画法及应用。
c. 演示交流电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的计算方法。
3. 实践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电路搭建。
b. 学生通过实验箱测量交流电路的功率因数、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4. 例题讲解:a. 结合教材例题,讲解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方法。
b.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解题,加深理解。
5. 随堂练习:a. 老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b. 老师对答案进行讲解,纠正学生错误。
六、板书设计1. 交流电路功率分析a. 功率因数b. 功率三角形c. 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计算2.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给定交流电路的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b. 分析交流电路功率因数对电路效率的影响。
2. 答案:a. 有功功率:P = UIcosφ无功功率:Q = UISinφ视在功率:S = UIb. 功率因数越接近1,电路效率越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交流电路功率分析的基本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误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R-L-C串联电路
知识目标:1.掌握R-L-C串联电路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掌握阻抗模的概念
3.理解阻抗三角形和电压三角形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及难点:R-L-C串联电路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任务一:复习
问:前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电路?
答:纯电阻电路、纯电感电路、纯电容电路
问: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纯电感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纯电容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任务二:学习RLC 串联电路 一、电路图
问:由这个电路图我们可以知道RLC 串联电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答:RLC 串联电路由交流电源、电阻、电容、电感元件组成。
问:在如图所示的直流电路中,总电压等于什么?
答:总电压U=U1+U2+U3。
问:那在RLC 串联电路中,u =u R +u L +u
C ,正确吗?
那U =U R+U L+U C ,正确吗? 今天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二、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数值关系 (1)瞬时值表达式
R
L C R u
L u + _
C
u
_ u + _
i
根据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可得
u =u R +u L +u C
设:
则:
所以
(2)相量表达式
设
则 所以 Z:复阻抗
Z :阻抗模
X : 电抗
t
ωI i sin 2m =s t
ωI u R sin m R =
)90(︒+=t ω Im u L L sin X
)
90(sin ︒-=t ω Im u c c X C
L R U U U U &&&&++=00∠=•I I 00∠=•
IR U R 090∠=•
L L IX U 0
90-∠=•
C IX U C )
([)(90900000C L C L C L X X j R I jX jX R I IX IX R I -+=-+=-∠+∠+∠=++=C L R U U U U &&&&则
2
2)(C L X X R I
U
Z -+==
)
0090sin()90sin(sin -+++=++=t I X t I X t RI m C m L m ωωωC L R u u u u
(3)相量图(假设电感上的电压大于电容上的电压)
①电压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得
结论:所以U=U R+U L+U C是错误的。
每条边同除以电流I,则得到一个阻抗三角形。
②阻抗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得
任务三 :练一练
1.判断题
2.在一个R-L-C串联电路中,已知电阻为8Ω,感抗为10Ω,容抗为4Ω,电路的端电压为200V求:(1)电路的总阻抗、电流(2)各元件两端的电压
已知:R=8Ω,X L=10Ω,X C=4Ω,U=200V
求:(1)︱Z ︳、I (2)U R、U L 、U C
解:
(1)
I=U/︱Z ︳=200/10=10 (Ω)
(2)U R=I R=10×8=80 (Ω)
U L=IX L=10×10=100 (Ω)
U C=IX C=10×4=40 (Ω)
2.作业 P40 (7)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