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

合集下载

政治常见简答题汇总

政治常见简答题汇总

政治常见简答题汇总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答: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

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

马原简答题及答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对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3分)?(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分)??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而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一种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沟通起来的桥梁,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舍此别无它路。

(2分)?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使主观与客观相对照而直接检验出主观认识是否与客观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这就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2分)??3.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答:经济全球化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超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过程。

(2分)?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1分)?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

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部分的原理和方法论1、矛盾的原理及方法论(或对立统一的原理及方法论,或矛盾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用一分为二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2、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

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内容〗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要记得这三种情形)〖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 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 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两者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中,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
(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础。
(1)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2)同时又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又不均衡,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普遍性只包含了特殊性、个性中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特殊性、个性中的总有自己的特点是普遍性所不能包容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小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小结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小结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根本矛盾(基本矛盾)不同,因而事物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的过程,根本矛盾是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规定过程的基本性质的矛盾;各种矛盾及矛盾诸方面在矛盾总体中各具有不同的特性,表现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区别;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任何一般(普遍)只是大致包括个别(特殊),只是包括了个别的某一部分属性、某一方面特征或共同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2)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全面地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仅是理解和解决具体矛盾的出发点,而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基础。

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doc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doc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结合当代中国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结合当代中国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结合当代中国谈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矛盾观点。

无论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并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要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即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一点论”,防止片面地看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唯物辩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任何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其中包括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这种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也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创造出一种使矛盾双方可以长期共存的形式。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地解决矛盾的关键。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是:普遍(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被包括在一般之中。

它们的联系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着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结合现状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一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的、客观的认识事物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不断运动着的,永不停息,因此新事物,新情况必定不可避免的不断产生。

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对新事物视而不见,但更不能盲目的认识它们。

世界上的每种活动、行为、事件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我们抓住规律,找到方法即可以事半功倍。

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是一样,其有着自身的规律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忽略它们中的任何一方,也不能将它们隔绝起来认识,更不能认为它们是一成不变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确科学的认识事物。

二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通过上一条的认识,我们知道,工作应该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

那矛盾的普遍性关系和特殊关系的辩证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种经历,在面对新的事物或进行某种工作的时候,我们会通过亲身经历试验找到一个或几个个体的特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完成这一个或几个的工作了。

但为了完成更多或这一类工作,我们会把自身的经验作原料,提炼总结出一套有着规律性、普遍性的通用规则,使这套规则可以适用大多数个体。

这样就结束了么?没有,我们最终为了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必将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调整通用规则,使之最终可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要求。

这种我们都经历过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特殊——普遍——特殊”。

在现实中这种工作方法有很多例子,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

三掌握这种辩证关系有助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认为这一条可以算作上一条的延伸,因为建设社会主义也是一种行为,一种工作,自然可以运用矛盾的普特的辩证关系来更好的进行。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各国具体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矛盾的普遍性;各国的国情、环境、历史条件又不同,具体实践必然又有自己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二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高好革命和建设。

因此,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当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在建设国家的指导思想上,我们国家的几代领导人都可以说是做出了很多创举,有很多可以举的例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无不是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以上,就是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第一,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第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又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又体现着普遍性。

第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针的哲学根据。

“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

一方面,中国的情况不论多么特殊,也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要建设中国模式、中国就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又是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是正确的。

联系实际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比如说人的普遍性:会说话有语言能思维会创造使用劳动工具等等,这是人的共性也就是一般,为和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都有这种特征。

而男人、女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大人、小孩等等都是个别,是特殊性,是人的一种,这种个性就包含了人的所的的共性(会说话有语言.....),而个性特殊除了包含一般与共性之外,还有一些是自已独有的,不是所有共性都有的因此说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二者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虽说没有将事物的本性与个性表达完全,但他的实践论里却很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过去与发展的将来,而这些虽说过于抽象,但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自己的依据,没有思考则没有理论,没有思考也没有一切行为,矛盾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而我们不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混淆开来,当然,这个观点也是一个朋友向我指出的一个缺点,因为我经常会犯这种很幼稚的错误,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很幼稚,而是我本人的思想很幼稚,也就是说,某些普遍的现象其实并不幼稚,而对于这些现象处理的方式却时常幼稚,这便是将矛盾的特殊性代替了其普遍性,并被大多数人特殊地对待了,所以产生了诸多的更进一步的繁杂的矛盾!就拿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来说吧,大多数的家长包括我在内,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比他人强,一则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二则也算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衣食无忧,三则也是为了自己的后半生了无牵挂与烦恼。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指望的便是孩子们,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种种愿望是没有错的,而实际中的一些家长们、教育工作者们却往往用幼稚的方式方法去实践自己的愿望,以矛盾论的观点来分析,他们便是混淆了事物本身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优越为什么会称其为优越,正是因为它的特殊性,而特殊性为什么称其为特殊性,正是因为它的极少性、出众性。

芸芸众生,就说明了人类数量的繁多,在众生之中出人头地的希望指数是极为渺小,而有几个人会认知这点,而心甘情愿地普遍化自己,普通化自己的愿望与目标呢,因此,孩子在家长与老师的怂恿下,失去了分辨能力与取舍能力,他们只好汗流夹背地、杯水车薪地埋头苦干,在这其中也完全丧失了身体与心理喘息的时间与精力,从而让辛苦的世界观指导着几乎所有的人们,盲目地往前冲,也正是这样的矛盾,使中国出现了青少年因压力过大而自杀自伤的数量居世界之首。

还有我们对一个事件的看法,前天晚上,看到江西五套一个节目,讲述的就是记者捕捉到的真实故事,一个五十多岁的医生,在离休之后,却离家出走,与相惜几十年的妻子形同陌路,当她通过记者找到了他,他却宁愿以孤独的影子屡屡离去,也不肯顺从那含辛茹苦的并愿意委曲求全重归于好既往不咎的结发之妻,这样的情感故事不胜枚举,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真实故事,我们就能从此以偏概全吗,能就此得出“男人便是背信弃义之人”的结论吗,故事中的男人只对记者重复他的一句话,“不要听从一面之辞!”可见,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多少无可奈何的忧伤。

而这种情形便是感情世界的特殊性,人们习惯拿普通的看法与理解来判断人与事的错与对,其实,设身处地地为当事人想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包括男人对女人的感觉,也包括女人对男人的态度,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路很宽,为什么偏偏就要狭路相逢你死我活呢,所以说,普通的思维方式能解决这些特殊的矛盾吗?肯定不能!记者们只能提出问题与场景,而结果不一定会殊途同归!还有很多朋友都说现在的环境污染严重,巩俐甚至作为人大代表在人大会上也提出了这个危及人类的最恶劣的问题,我们都知道,被污染的环境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环境,而这些污染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吗,人类吃喝拉撒都有新陈代谢,而社会要发展要创新要进步必然也有新陈代谢,这就必然出现诸如此类的垃圾,有具体的物质消费垃圾,更有精神方面的文化思想垃圾,现象恶劣,形势逼人,但又不能不生存在这些复杂的环境之中,(说到这里,突然有一点不能赞同余秋雨先生的看法,他说,人们在阅读文字当中,便是一种自食垃圾,他主张人们都去游历,去创造,去更新思想,我说,这还是片面性的,你叫一群大字不识的人们去游玩,去思索,能有什么收获呢,而要取得这种精神境界的攀登,不正需要先博览群书,吸引书中的精华,将一个人自身的修养提高到一定境界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去产生新的思维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