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牛奶质量安全的现状

合集下载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

浅谈乳制品质量安全与健康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一直是国家关心、人民在意的大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公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乳制品作为动物源性食品中重要的一类,因具有婴幼儿和未成年人这一大特殊的消费人群,人们对于其品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近日,某公司生产的纯牛奶检出丙二醇,引发社会热议。

为保障民众的健康和促进国内乳业的正向发展,规范乳制品的生产,加强检疫和监督,解决频发的乳制品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那么乳制品在流通到市场之前需要经过哪些检疫流程?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乳制品的安全呢?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一、什么是乳?乳是哺乳动物从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微黄的,具有香味的不透明胶状液体,富含蛋白质、核黄素、乳黄素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

以目前市场上流通最广的牛乳为例,正常的鲜牛乳具有一股特殊的“奶香”,尤其加热后香气更浓。

这种“奶香”是由多种脂肪酸、乙醛类、丙酮酸、二甲硫醚、氮化物、芳香烃等挥发物质形成。

正常牛乳的密度为1.028~1.032,比重为1.030~1.034。

刚挤出的鲜牛乳PH为6.4~6.8,酸度为16~18°T。

鲜牛乳的物理性质可作为检验牛乳质量的指标[1]。

二、影响乳制品质量的因素有哪些?在乳制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有许多影响其品质的因素。

乳畜的品种、年龄和泌乳期会对乳脂产生一定影响,如泌乳量高的牛乳脂较低,初产奶牛乳脂和非脂乳固体含量高。

乳畜的健康状况也很重要,如乳畜患乳房炎将严重影响乳制品质量。

饲养管理如挤乳方法的差异、饲料、饲养环境和温度也是影响因素。

但近年来,化学性污染是危害乳制品质量安全最为严重的因素。

其中包括掺假物如三聚氰胺、防腐剂、芒硝等;农药、兽药和激素残留;霉菌毒素、有毒金属等[2],此类污染会严重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对食用者的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三、怎样检验乳品的质量?1. 感官检验使用观察和嗅闻的方式检验乳的色泽、气味、是否存在杂质、凝块或发粘现象等。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近年来,乳制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尽管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但乳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

本文将分析当前乳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一、保质期过短问题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乳制品保质期过短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乳制品的保质期过短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生产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防腐措施。

为了延长乳制品的保质期,生产者应该加强对原料的挑选和检验,合理使用防腐剂,并确保其符合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强化监管,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添加剂使用不规范问题一些不法生产商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可能会在乳制品中使用不规范的添加剂。

这些添加剂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还可能引发过敏等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添加剂生产和使用的监管,严格控制添加剂的使用标准。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乳制品时应认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成分表,避免购买使用有问题的产品。

三、生产环境卫生问题乳制品的生产环境卫生是确保其质量安全的基础。

然而,一些小作坊或者不合规范的生产企业可能存在卫生条件差的问题,这会影响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定期抽检,严格执行相关卫生要求。

同时,相关企业也应加大对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四、信息不透明问题在乳制品市场上,一些企业的产品信息不够透明,消费者难以获得准确的产品信息,无法判断其质量安全程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乳制品市场的信息监管,要求企业在产品包装上准确标注产品成分、添加剂使用情况等信息。

同时,消费者也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知名企业的产品,关注产品的原产地、产地等信息,降低购买风险。

五、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乳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宣传工作。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与安全管理1. 乳制品质量现状分析乳制品是天然的营养食品,但是由于生产、储藏、运输等环节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为了追求利润而采取不规范、不安全的生产与销售方式。

因此,乳制品行业的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乳制品质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添加物乳制品中常会添加一些会使口感、色泽等得到改善的添加物。

然而,一些商家不择手段地往其中添加有害物质,比如三聚氰胺、呋喃等,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

(二)储运储存及运输条件不佳,也是影响乳制品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过长或过短的放置时间等都会导致乳制品质量下降,出现腐败、变质现象。

(三)保质期保质期是乳制品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追求利润,往往会在生产、储存、运输时不严格控制保质期,导致乳制品质量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2. 乳制品安全管理由于乳制品质量难以直接通过肉眼观测辨别,一些不良商家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来欺骗消费者,导致乳制品安全形势严峻。

因此,乳制品安全管理成为防止乳制品质量问题的重要手段。

(一)乳制品生产环节1. 生产设备管理生产设备是保证乳制品质量的基础。

为确保设备无沉淀、无积水、无碎芙丝等现象,应每天对设备进行清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消毒等操作。

2. 原材料采购选择有信誉的乳制品原料供应商,定期测试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原材料中是否有害物质等。

同时,应每批原材料考虑留样,以便对出现问题的原材料进行追溯。

3. 生产操作流程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如生产温度、添加量等)进行管控,确保产品的质量。

同时,要确保每个操作流程执行标准化,以避免操作者的不规范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

(二)乳制品销售环节1. 产品质量标准对乳制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为更好地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应设置更高、更科学的产品质量标准。

2. 检测和监督管理加强乳制品的质量检测和监督管理,对质量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期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乳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及对策
H热 点 Spot 质量控制
乳制品安全严重影响着消费者健 康,近年来,我国乳品安全问题频繁 出现,严重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乳制 品安全的信心,同时也使得乳品行业 受到打击。保证乳品安全的前提是保 证原奶的质量安全,需建立严格的监 督管理体系,严格把控乳制品的质量, 政府要加强对乳制品监管的力度,加 大对向牛奶中掺假等违法行为的查处 和惩罚力度。
通过流行病学监测得到以下结论, 在美国,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患病的人 数不胜数,每年大约有 7600 万人出现 疾病,32.5 万人住院,5000 人死亡。 在英国,大约有 236.6 万人因食源发病, 21338 人 住 院,718 人 死 亡, 每 年 需
要 3 ~ 7 亿英镑的医疗费,在澳大利亚, 每天有 11500 人患食源性疾病,每年 的经济损失高达 26 亿澳元。二十世纪 八十年代发生的“疯牛病”事件导致 1700 多万头牛被宰杀,经济损失高达 百亿英镑。这样的例子很多,就在现在, 由弯曲杆菌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也不 在少数。
另外一些原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 了报复社会采取的一些手段,由于意 外或自然因素导致食品出现问题。对 于这种问题,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力度, 提 高 检 测 技 术, 加 强 对 乳 制 品 安 全 的 管 理 力 度, 使 人 们 能 够 放 心 的 食 用乳制品。 奶制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的特殊原因
乳制品质量与安全的概念
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在紧密 相关的同时又有明显区别,乳制品的 安全标准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 它是消费者食用安全的最低标准,而 乳制品质量则是在安全标准之内,可 以有偏差,而这种差别一般是由市场 价格反应,也就是平时看到的价格高 一点的说明质量好,价格低说明质量 一般。总之,乳制品的安全标准主要 是由政府管控,而乳制品的质量则是 在安全标准范围内根据原料和产品质 量进行划分,大都是由行业内部相关 协会确定,但是行业内部的专家以及 工作人员之间的讨论过程不能告知消 费者,更不能给消费者传递“只要不 是 最 优 质 的 奶 源, 生 产 出 来 的 乳 制 品就不安全和缺乏营养”的错误信 息,以免导致社会群众对乳制品的信 任度下降。

中国乳业产品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乳业产品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乳业产品质量管理现状与发展对策中国乳业是指生产各种乳制品的企业和相关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乳制品市场也在逐渐扩大。

然而,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时常引发舆论关注。

因此,中国乳业产品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成为了一个需要着重探讨的话题。

一、乳制品质量问题2013年以来,中国乳制品行业发生了多起质量问题,并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近期,恶意添加、农残超标、添加禁用药物、过期等问题时常发生,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潜在风险。

二、现有质量管理措施中国乳业生产企业需要严格执行HACCP、ISO和GB系列标准,按照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落实责任、采取措施,保证乳制品质量安全。

当前,针对乳业行业质量问题的解决主要有以下举措。

1.加强质量监督检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针对乳制品行业加强了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特别针对检查恶意添加、添加违禁物质、农药残留超标、进口乳制品等问题,及时加强检查,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2.提升生产企业质量控制通过宣传培训、指导服务、督导检查等形式,指导生产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流程,加强合规性、安全性,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3.建立追溯体系在食品药品安全法修订中,提出建立食品追溯跟踪系统的条款,对于企业生产流程、环节的记录、追溯与检查提出了更高要求,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

三、发展对策尽管中国乳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质量管理举措,但面对世界性的压力和消费者关注,乳业企业需要更直截了当地更高效地采取预防、控制、提高产业链质量水平,使消费者放心购买乳制品。

1.强化行业自律乳业企业应该建立严密的生产、质量和检验和追溯信息系统,使得每一个产品的生产、质量、检验和追溯都得到完整和及时记录。

2.推进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是规范乳业生产的基础,推广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乳业企业管理水平,规范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为乳制品质量徽标(地理标记)打下好品牌基础。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乳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与相应对策

2003 年 1~5月
2.05
1.53
创汇1706.7万美元,比
1995年分别增长69.8%
2004年 2.14 1.58 1~6月
和89.8%。
增长率 4.4 3.3 %
0.05 0.17
0.047 0.27 -6.0 5.3
2022/9/18
9
二、乳品质量安全现状和产生
问题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乳品质量安全方 面还存在着值得重视的问题。近期,国家质检 总局对乳制品质量进行了质量抽查,共抽查了 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10个城市40家企业 的40种产品,合格2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 72.5%。本次抽查发现以下一些主要质量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不按标准组织生产,造成产品的 蛋白质、脂肪等理化指标达不到标准要求。二 是部分企业管理不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生 产环境差,致使部分产品微生物指标严重超标。 三是部分产品检出防腐剂苯甲酸。四是个别企 2022业/9/18产品标签不符合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 10
收多收少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有
2022收/9/18无收的问题。
7
二、乳品质量安全现状和产生 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关于我国乳品质量 90
安全的现状。
8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70
中国 奶制
近几年,我国乳品质量安 60
品产
全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50

对扩大乳品市场发挥了重 40
要作用。
30
20
10
2022/9/18
劣 质 奶 粉
执法人员在检查奶粉
22
三、相应对策
二、加强乳品安全的宣 传教育
政府部门应积极开展 一些科学、健康的饮乳 宣传活动,改善人们的 饮乳方式和提高人们的 辨别真伪能力

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乳品行业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营养和健康,对乳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婴儿是乳制品最大的消费群体。

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将关乎下一代的发育和成长,甚至关乎生命的安危。

当然,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也关乎牧民的切身利益。

但近几年来,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给我国乳制品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措施,卢宝川)奶业是节粮、高效、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奶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积极作用。

近几年来,奶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奶类产量、生产方式、规模结构和存栏数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

但是,在我国奶业生产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风险因素突出:奶牛养殖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下滑,部分散户亏损,退出养殖环节;饲料营养不均衡,奶牛疾病频发;原料奶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国有品牌的信心;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滞后,奶农缺失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原奶收购价格等等。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奶业生产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发现风险因素和预防风险发生,因此,研究奶业生产风险因素与防范对奶业生产有重要意义。

二.我乳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奶类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实现了稳步增长!仅次于印度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乳业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及对策,刘永峰,李建科,林森)。

2008年9月11日石家庄三鹿柴团公司发布召回声明,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浮出水面,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爆发。

接着,国家质检总局通报全国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抽检结果,河北三鹿、山西雅士利、内蒙古伊利、蒙牛集团、青岛圣源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

三聚帮胺奶粉事件引起中国奶业地震,国内外舆论哗然,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受到重挫,相关责任人受到了严厉的刑事和行政处罚。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

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控制策略摘要:乳制品企业需要注意加强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形成科学完善的乳制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并且采取针对性措施解决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证乳制品的质量安全。

分析研究当前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现状,并且阐述乳制品生产企业在质量安全风险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合理措施构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关键词:乳制品企业;质量;控制措施引言近些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生,国家不断强化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控。

乳制品是居民作为丰富营养性食品之一,牛乳中含有大量的优质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所以,乳品一直备受人们的青睐,乳制品的销售量也日益增大。

但国内当前的乳品市场频频发生各种安全事件,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必须高度重视乳、乳制品领域的安全问题。

1.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现状1.1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在生产液态奶中,部分企业会以进口廉价奶粉、国产低质奶粉为生产原料,还原加工制成液态奶。

而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部分企业还会用到快过期的廉价奶。

同时,还原奶品中含有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等均不及鲜奶制品,且口感也不及鲜奶。

所以,以还原奶充当鲜奶,不仅质量无保障,而且欺骗了广大消费者。

奶粉质量安全方面的问题较严重,存在大量掺假现象,具体掺假的物质主要是蛋白粉、淀粉、乳清粉,这种掺假产品一般会售价低廉、包装精美、宣传夸张。

1.2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不到位乳制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符合我国乳品的实际情况,片面追求国际化,行业标准也未根据行业发展趋势适时更新,在检测方法上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少,并且检测方法的操作性不强,甚至有些影响乳品质量的物质难以检出,严重影响乳品质量安全,例如,三鹿奶粉事件,就是由于我国原有标准中检测方法的缺陷,导致当时的检测方法不能检测三聚氰胺。

另外,企业员工素质有待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不高,也是影响乳品质量的因素之一,例如,在生产中不注意个人卫生致使乳品受到污染,影响乳品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品的安全与检测
关键字:三聚氰胺蛋白质抗生素检测安全健康
摘要:为达到蛋白质含量检测标准,有人在奶中掺和尿素,三聚氰胺等含氮的对人体有害物质,以求蒙混过关。

经惨痛教训后,检测更加严厉,范围也扩大,包括抗生素的检测。

检测技术迅速发展,以寻求简便、快速、准确、敏感性高的检测方法满足日趋严格的检测要求,保障人们饮用牛奶的卫生和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奶业飞速发展,乳制品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消费素质越来越理性,市场竞争的白热化,质量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对乳品行业在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鹿有毒婴幼儿奶粉事件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

当苏丹红、孔雀石绿、毛发水、问题奶粉等一系列事件层出不穷、当食品安全变成对生命的考验,信任的丧失正像病毒一样,侵入社会的肌体。

那么,作为消费者应该如何学会利用科学知识来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显得更为重要。

人们通常因为牛奶含蛋白质而喝奶。

因而蛋白质的含量在牛奶检测中显得尤为重要。

检测方法主要有:
(一)、凯氏定氮检测法:生鲜牛奶的蛋白质含量一般在3%以上,所以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标准,除非往原奶中兑水。

要提防有人拿水卖出奶的价钱,就有必要在收购生鲜牛奶时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根据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有几种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

食品工业上普遍采用的、被定为国家标准的是凯氏定氮法。

这是19世纪后期丹麦人约翰凯达尔发明的方法,原理很简单:蛋白质含有氮元素,用强酸处理样品,让蛋白质中的氮元素释放出来,测定氮的含量,就可以算出蛋白质的含量。

牛奶蛋白质的含氮率约16%,根据国家标准,把测出的氮含量乘以6.38,就是蛋白质含量。

所以凯氏定氮法实际上测的不是蛋白质含量,而是通过测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显然,如果样品中还有其他化合物含有氮,这个方法就不准确了。

在通常情况下,这不是个问题,因为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只有蛋白质含有氮,其他主要成分(碳水化合物、脂肪)都不含氮,因此凯氏定氮法是一种很准确的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但是如果有人往样品中偷加含氮的其他物质,就可以骗过凯氏定氮法获得虚假的蛋白质高含量,用兑水牛奶冒充原奶。

显然,三聚氰胺这次是钻了空子。

(二)、格里斯试剂检测法:常用的一种冒充蛋白质的含氮物质是尿素。

不过尿素的含氮量不是很高(46.6%),溶解在水中会发出刺鼻的氨味,容易被觉察,而且用一种简单的检测方法(格里斯试剂法)就可以查出牛奶中是否加了尿素。

(三)、高性能液体色谱检测法:由于上述冒充物都能随时检测出来,所以后来造假者就改用三聚氰胺了。

三聚氰胺含氮量高达66.6%(含氮量越高意味着能冒充越多的蛋白质),白色无味,没有简单的检测方法(要采用“高性能液体色谱”这种高科技去检测),是理想的蛋白质冒充物。

三聚氰胺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合成树脂、塑料、涂料等,目前的价格大约是1吨12000元。

在生产三聚氰胺过程中,会出现废渣,废渣中还含有70%的三聚氰胺。

造假者用来冒充蛋白质的就是三聚氰胺渣,有些“生物技术公司”在网上推销“蛋白精”,其实就是三聚氰胺渣。

在饲料、奶制品中添加“蛋白精”冒充蛋白质。

(四)国际标准检测法:有人认为既然蛋白质检测法的缺陷导致了致命的造假,还不如干脆取消蛋白质检测,默许牛奶兑水得了。

其实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并不难弥补,只要多一道步骤即可:先用三氯乙酸处理样品。

三氯乙酸能让蛋白质形成沉淀,过滤后,分别测定沉淀和滤液中的氮含量,就可以知道蛋白质的真正含量和冒充蛋白质的氮含量。

这是生物化学的常识,也早成为检测牛奶氮含量的国际标准(ISO 8968)。

“蛋白精”骗局在国内出现已有一些年头,“三鹿奶粉”事件不过是把这一“行业秘密”摆在了公众面前。

只有改进国家标准,堵住漏洞,才能挽回人们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在我国,人体分散饲养奶牛所占比重很大,造成原料奶质量相对较低,同时,监管执法机构力量不足,现有的法规、标准、管理办法不配套,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存在也影响了原料奶质量的提高,有的甚至掺杂使假严重影响乳品质量的安全。

由此可见,乳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奶收购时,对其质量进行控制,就显得异常重要。

下面我就原料奶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对乳制品质量影响及检验进行探讨:
(一) 原料奶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
1.原料奶理化指标对乳制品的质量影响
乳品厂对原料奶的常规检验一般包括为:感官、酒精试验、酸度、比重、温度、脂肪等方面,这虽然是最基本的,但由于原料奶掺假,仅此几项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原料奶的真实情况,所以还要对原料奶的冰点、乳糖、蛋白质、游离脂肪酸、抗生素等指标进行检测,综合评价分析。

特别是生产UHT奶制品的保持期,原料奶蛋白质热稳定性差,对UHT设备而言,结垢形成加快,连续运行时间缩短,清洗频次增多,物物耗能耗费用增加,设备利用率降低,对产品保质期而言,会导致UHT乳制品在贮存过程中发生沉淀、分层变化,并影响感官。

2.原料奶微生物指标对乳制品质量的影响
由于乳品厂传统生产巴氏消毒奶和奶粉,往往忽略了原料奶微生物的检验,随着生产品种的不断增多,加工方式的不断改进,实践证明,原料奶中的微生物对奶制品的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

特别是常温保存的UHT产品,首先,原料奶细菌总数高,大量细菌系列会加速产酸,导致原料奶脂肪酸增高,在灭菌工段虽然细菌被杀死,但还残留在奶中,严重影响产品的味道。

最终导致随贮存期的延长出现蛋白沉淀分层、凝胶和风味变化;其次,在细菌总数低的原料奶中,也可以发现大量的芽孢,当原料奶中芽孢总数及耐热芽孢过高时,经超高温处理仍会有细菌芽孢存在,这些芽孢在UHT奶的贮存过程中会逐渐墨迹为细菌的营养细胞,随着贮存期的延长会出现酸包、胀包、因此为了得到商业无菌的产品,对原料奶的芽孢总数及耐热芽孢数就必须有一定的要求。

原料奶的芽孢总数应控制在100个/毫升为佳,耐热芽孢数应控制在10个/毫升以内;再次,原料奶在常温下贮存时间过长,其中的嗜冷菌会大量繁殖,会产生一些耐热性相当强的酶类,如蛋白质分解酶和脂肪分解酶,即使超高温处理仍有10%的残存,它们在低温贮存过程中逐渐激活,而导致产品出现苦味、结块、分层等。

因此原料奶嗜冷菌数最好控制在1000个/毫升以内,而且尽快加工处理。

(二) 原料奶的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的检测
1.原料奶的蛋白质热稳定性测定
在平皿内将2毫升75%浓度的酒精与2毫升牛奶摇匀,静止30秒钟,观察是否有絮状沉淀产生,如有则表明原料奶未能通过酒精试验,这种原料奶不适合UHT产品生产,反之可以生产UHT乳制品。

2.冰点、蛋白质、乳糖、脂肪、游离脂肪酸等指标的检测
现大多数乳品厂对冰点、蛋白质、乳糖、脂肪、游离脂肪酸等指标的检测采用牛奶成分分析
仪进行,对测试结果综合评估,冰点过低,乳糖过高,则原料奶有掺伪的可能;游离脂肪酸过高,则原料奶有掺伪可能或非鲜奶。

采用这些指标既可综合主人原料奶质量情况,又可作为原料奶收购的计价方法。

根据我们的工作经验,在原料奶中掺杂使假时有发生,现在掺假已不是教科书教材和我们原来制标时说的掺水、掺米汤、掺尿素、掺盐等,现在掺的是“名人”的指点下,为了提高原料奶中脂肪、乳糖、蛋白质的实测值往原料奶中掺入:植脂末、水解动物蛋白质粉、糊精、脂肪粉、乳清粉等,为了抑制细菌总数,使收购单位检验菌落总数符合要求往原奶中加入过氧化氢等。

3.原料奶中的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a.微生物检测法
微生物检测法是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其测定原理是根据抗生素对微生物的生理机能、代谢的抑制作用,来定性或定量确定样品中抗微生物药物残留,如纸片法(PD)、TTC法、拭子法(STOP)等。

采用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缺点是:(1)时间长;(2)显色状态判断通过肉眼辨别,易产生误差,对微红色者无法做出准确判断;(3)操作复杂。

优点是费用低,一般实验室都能操作。

其中,纸片法和TTC法是牛奶中药物残留检测的两种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法。

b.理化检测法
理化检测方法是利用抗生素分子中的基团所具有的特殊反应或性质来测定其含量,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质谱法、联用技术等等,能进行定性、定量和药物鉴定,敏感性较高,但有的检测程序较复杂,有的检测费用较高。

在牛奶中抗生素残留检测方面,最常用的理化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和联用技术。

综上所述,乳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奶的收购中加强对其理化和微生物的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鉴于牛奶中有害物质是涉及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重视和加强检测工作,并努力研究发展一些简单、快速和便携化的分析技术;发展高效、高灵敏的联用技术和多残留组分确证技术,如LC—MS、CZE—MS;实现分析过程自动化或智能化,以提高分析效率、降低成本,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