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长安春望》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钱塘湖春行》《长安春望》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长安春望卢纶①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②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③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①卢纶,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
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
曾中进士,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
后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又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未受重用。
②千门:泛指京城。
③川原:此指家乡。
【问题】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卢诗颈联中的画面,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白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生机之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春景/自然的喜爱之情(“最爱”)。
卢诗:“东风吹雨”“家在梦中何日到”抒发了诗人在乱世中的思家望归之情/“逢世难”体现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衰鬓”体现了年华易逝的无奈,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独将”“客”等词体现了客居他乡的孤独、羁旅之愁(任答一种)。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白诗: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抒发了作者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春景/自然的喜爱之情。
卢诗: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
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
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颔联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
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出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出塞王褒①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②。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③。
[注]①王褒: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北周文学家。
②馀蒲:指西域蒲类国的遗迹。
③来送月支图:指西域月氏国遣使来贡、臣服汉朝。
月支,即月氏。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气势不凡,写诗人千里远行,驰骋塞外,写法上与“万里赴戎机”相似。
B.五六句写诗人想象古战场和当年蒲类国的情景,饱含着对麾下将士的深切同情。
C.七八句使用“月支图”典故,用历史往事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言简意丰。
D.本诗描绘了塞外风貌,表现了征客心境,和王维的《使至塞上》同属边塞题材。
8.小元选择本诗参加“诗意中国”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读。
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
【答案】7.B 8.“唯”“但”两字都意为只有,两句诗写的是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重读“唯”“但”更能表现边塞的荒凉和战士们的孤独与坚韧,寄托了诗人对战士们的深切关怀和思念。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背山看故垒,系马识余蒲”两句,系旧战场所见。
诗人背山远望,故垒处处可见;系马寻视,残营依稀可辨。
“看”“识”二字用得精确,故是眼前所见,而不是“想象”。
故选B。
8.本题考查炼字。
先理解词语意思,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特点、感情。
“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这两句诗意为:在边塞,除了大雁,几乎看不到其他的飞禽;而在这关口的树木,也只是生长着榆树。
从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边塞的天空中,飞翔的鸟类几乎只有大雁。
大雁是候鸟,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迁徙,它们的存在为这荒凉之地增添了一丝生机,同时也勾起了人们对远方的思念和向往。
在这里,大雁不仅仅是鸟类,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象征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让战士们在遥远的边塞也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题。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2. 诗中“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3.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5. 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 请结合诗句,分析“明月”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9题。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哪位诗人?8. 诗中“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9. 请分析“更上一层楼”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鉴赏答案一、《春夜喜雨》1. 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润物细无声”一句表现了春雨细腻、柔和、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
3. 全诗通过对春雨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诗人将春雨比作知时节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无声地滋润万物,使春天的景色更加生机勃勃,从而体现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二、《静夜思》4. 李白是唐代的诗人。
5.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6. “明月”在诗中象征着家乡的明亮和温暖,通过明月的光辉,诗人联想到了远方的家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三、《登鹳雀楼》7.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8. “白日依山尽”一句描绘了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景象。
9. “更上一层楼”在诗中蕴含着“站得高,看得远”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登高望远,诗人表达了对更广阔世界的渴望和探索。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初中一、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
2. 请写出“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
“床前明月光”的下一句是“疑是地上霜”,出自李白的《静夜思》。
3. 请补全“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下半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选择题1. 下列哪首诗的作者是杜甫?A. 《春夜喜雨》B. 《登鹳雀楼》C. 《春望》D. 《江雪》答案:C. 《春望》2. “停车坐爱枫林晚”的下一句是什么?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霜叶红于二月雪C. 霜叶红于二月霜D. 霜叶红于二月冰答案:A. 霜叶红于二月花3.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李白B. 杜甫C. 王之涣D. 苏轼答案:B. 杜甫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达的情感。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心中有彼此,就如同邻居一样亲近。
2. 请解释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意境。
“春风又绿江南岸”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春风拂过,江南的河岸又披上了一层新绿,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3. 请分析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所蕴含的哲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通过描绘落叶和长江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和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敬畏。
四、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这首诗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
2. 诗人如何表现春雨的特点?诗人通过“好雨知时节”和“润物细无声”等词语表现春雨适时而至、润物无声的特点。
3. 诗中的“红湿处”指的是什么?“红湿处”指的是春雨过后,花朵上沾满雨水,显得更加鲜艳的地方。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举头望明月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来表达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了边关的古老和战争的持久。
2. 解释一下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景象,同时“烟雨中”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四、赏析题1. 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分析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诗通过描绘原野上草的枯荣更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情的抒发。
2. 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蕴含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寄托。
“千里共婵娟”意味着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五、写作题1. 以“春夜喜雨”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以“秋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散文。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秋日登高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我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只见层林尽染,金黄一片。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静夜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B.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景。
C. 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睡觉的床。
D.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答案:C2. 《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的下一句是()A. 当春乃发生B. 随风潜入夜C. 润物细无声D. 野径云俱黑答案:A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忧虑和对_______的哀叹。
答案:国家的命运;自然景色的荒凉2. 《江雪》一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_______的景象。
答案:寂静、空旷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悯农》一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这两句诗所表达的含义。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农民在炎热的正午时分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同情和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感慨。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其他山峰的豪情壮志,蕴含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达到人生巅峰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全诗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沉落,黄河奔腾不息流向大海的壮丽景象。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登高望远,诗人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
2. 《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两句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案: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旅途中的孤独感。
全诗通过对枫桥、渔火、寒山寺等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异乡夜晚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感慨。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新笋》《咏新荷》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新笋》《咏新荷》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朱松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蔡楠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
②戢戢(jí):象声词。
风吹竹笋声。
③苍头:仆人。
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
⑤水仙:水中女神。
⑥吟意:吟诗的兴趣。
⑦罗:丝织品。
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问题】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
两者都属于新生事物。
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
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
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
所写画面同样清新且富有生机。
第一首诗中的“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于是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
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同样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
所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诗词鉴赏。
再宿武关李涉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注】李涉,唐宪宗至文宗时洛阳人。
元和年间因事被贬,流放桂粤,本诗作于迁谪途中。
潺湲,溪水慢慢流动的样子。
1. 诗中的“乱”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诗人通过最后两句写溪水表现出什么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词鉴赏。
1. 情景交融,“乱”字既写出了山的错落有致,又烘托出诗人的烦乱心绪。
2. 诗人通过对溪水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绵绵无尽的离愁别恨。
以抒发去国离乡的愁苦情怀。
(一)诗歌鉴赏。
野步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飞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这首诗通过描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来描写春天的郊野。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
1.示例:麦浪,草根,肥水,飞蝶,野草花2.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在、被自然美景所陶醉的心境。
(一)诗歌赏析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诗的第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赏析1. 特点:明媚动人,生机盎然。
(语意相近即可)2. 诗歌前两句,诗人选取春天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烂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却能兴恨,前面所咏美好之景,全成春恨之铺垫。
,诗人用美好景色反衬内心的愁恨(或:以乐景写哀),情感表达得婉转深刻。
(一)诗歌鉴赏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 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第一、二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历来被人们称道,请说说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歌鉴赏1. 示例:湖面的波光和秋夜的月光交相辉映,是那么宁静和而和谐。
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一样迷迷蒙蒙。
2. 示例: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湖面比作“白银盘”,把山比作“青螺”,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秋月中的洞庭山水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
作品赏析: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juàn)永。
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
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
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
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
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读来饶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
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
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
“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
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荡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
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
“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
“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
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
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
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
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
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
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
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只有真心观察,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情思。
[1](一)诗词赏析村夜白居易霜曹苍苍情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二两句诗所展现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2)(3)题两选一)(1)提示:描述时要突出村夜秋气浓重、夜色凄清、行人绝迹、小虫低吟等特征。
(2)前两句在凄清的夜色中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后两句在一副明月似水花如雪的景色中透露出诗人陶醉和情不自禁的赞叹之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
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作品译文: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作品赏析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
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