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2课《未选择的路》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合集下载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

中学教师说课教案《未选择的路》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运用朗读、默写、解析等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引导学生珍惜自己的成长历程。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困境,敢于做出选择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思想。

(2)诗歌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3)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诗歌,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简要介绍诗人弗罗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

(2)组织小组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

5. 创意写作:(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 为下一节课做好充分准备,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创造性写作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对方的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2.写作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人生选择”为主题,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观点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课堂小结整理:请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变化等,以思维导图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要求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教师进行现场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要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诗意内涵,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临选择时的困惑、犹豫、坚定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内涵。
2.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形成互动式的课堂氛围。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

《未选择的路》的教案•相关推荐《未选择的路》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未选择的路》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未选择的路》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完整版)《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能理解诗歌所使用的象征的写作手法;3.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2.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 熟练朗读诗歌,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哲理;2.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并进一步分清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时数】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周末去爬山,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各抒己见)其实生活中我们处处面对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也能反映出不同的内心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名作《未选择的路》,看看诗人站在林间的岔路口会作出怎样的选择,想一想他的选择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思考。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录音,画出节奏,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诗歌,纠正字音。

3、找出关键词概括每小节内容。

三、再读诗歌,品读形象,感悟诗情1、诗人为我们展示了两条怎样的路?各有什么特点?(提示:抓住关键词句)(1-2小节)明确:(1)平坦、笔直、通畅(“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2)“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罕至2、如果是你,会选择那条路?诗人选择了哪条?他的选择是否也像我们一样艰难呢?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1)“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久久伫立”——惋惜、思索、矛盾、犹豫(PPT展示诵读赏析的示例:)我从“可惜”二字中读出了诗人对不能同时去走这两条路的惋惜之情;我从“久久伫立”、“极目望去”中读出了诗人决策的艰难。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省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自主学习-读诗(一)作者简介(学生展示)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读诗1、名师朗读并给下列生字注音: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 jì)延绵(yán mián)2、生配乐朗读诗文,标出朗读的停顿。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4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学方案0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4诗两首 未选择的路》公开课教学方案0

《未选择的路》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水平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 品评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对于象征的理解。

2.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

四、教具:多媒体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图片,导入新课:图中的路是自然界的路,在人生道路上也会面临众多选择,面临人生种种第一次选择。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他笔下的路是怎样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多媒体)。

罗伯特·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很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他的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等。

诗作名篇有《白桦树》、《修墙》。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所以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纠正字音、字形(多媒体)。

伫立()涉足()萋萋()诱人()幽寂()人迹()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四)、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读,注意揣摩语调。

2.老师指名学生读。

3.学生听读,划分诗文节奏。

(五)、小组合作探究,回答问题。

(学生先自己思考问题,然后小组内合作探究,集思广益。

)1.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节的意思。

明确:第一节:伫立(思索);第二节:决定(选择);第三节:选择之后的惆怅;第四节: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2、能力目标: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理解象征和比喻的区别;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学习象征的手法;难点:理解诗中的哲理和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高效的视听效果和形象的情境感染学生的心灵。

2、通过反复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1导入(1)展示两幅图,请同学对比描述。

(2)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感叹。

今天我们就随着弗罗斯特的脚步看看在他的笔下又对“路”进行了怎样的描写。

2、作者简介弗罗斯特,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1)播放课文的录音,注意听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2)划分诗歌节奏,学生齐读。

(3)男女生分开朗读女生读一二节,男生读三四节2、请同学思考:⑴《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提示: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A、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2课《未选择的路》公开课优质课教案比赛讲课获奖教案
1教学目标
1、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反复诵读,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
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发表后,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

很多人读这首诗,都会产生情感的共鸣。

今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看看同学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2【讲授】初读感受
1、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些字词和解释。

2、学习诗歌,如何学?最重要的就是要会朗读。

咱们这节课就是要享受朗读。

大家知道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吗?在朗读诗歌时,我们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诗歌一遍。

3、指名一学生朗读。

(根据情况评价)
接下来,请看看这首诗歌的节奏划分,请大家标注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