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规律和原理

合集下载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自然地理原理、规律

四、昼 夜 长 短 的 变 化 规 律 (以北半球为例)
• ①.北半球夏半年(3.21-9.23):昼长夜 短,纬高昼长,极昼。
• 二分日(3.21或9.23):全球各地昼夜等 长
• 北半球冬半年(9.23-3.21):昼短夜长, 纬高昼短,极夜。
• ②.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五、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
北印度洋海区
夏 季
顺时针方向
九、洋 流 的 分 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 针;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成逆时针方向大洋环流 (气旋型); 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冬季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西南风,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西风漂流:南半球中纬度西风漂流横贯三大 洋
•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性质或海陆分布;
• 3.与等高线或山脉走向平行——地形因素;
• 4.弯曲方向受海陆分布、寒暖流、山地(焚 风效应)、盆地、地形起伏的影响;闭合 状:受山地垂直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 低),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九、洋流的分布规律
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共5个,南半球3个,北半球2个) -----反气旋型(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
(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且手掌朝上。其余四指指尖的方向与原 运动物体的方向一致,大拇指表示偏转 后的方向。)
课堂演练:找出北半球水平气流的正确运动轨迹
气流的原方 向
√A
B
D
√C
实际运动轨迹
判断偏转方向可以 用手测法:
1:手心朝上,四 指是物体的原运 动方向,大拇指 指向是物体受地 转偏向力后的实 际运动轨迹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

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重要地理规律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原理大全:1.地形与气候(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

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①主要是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②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③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地形与河流(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向东;德国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形成放射状水系;四川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形成向心水系;亚马孙平原南北两侧地势高,形成树枝状水系。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在流量一定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河流价值体现不同:在山区,流速较大,水能资源丰富:在平原地区,水流平稳,航运价值较大。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3.河流与气候(1)气候要素中的降水,气温直接影响河流的流量和冰期。

雨季长、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反之,河流流量小。

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0℃以上,河流无结冰期;反之,河流有结冰期,而且气温越低,冰期越长。

(2)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直接影响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3)我国夏季锋面雨带的推移影啊东部外流河汛期的长短、迟早。

4.气候与动值物、土壤由于各个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大气环流的形势不一样,所受到的地形、河流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自然地理规律是指在自然地理领域中普遍存在并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的客观规律。

这些规律和原理通过对地球的物质与能量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和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

1.偏冷气候规律:根据经验,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往往随着纬度的升高呈现出偏冷的趋势。

这是因为纬度越高,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所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从而导致气温下降。

2.水循环原理:地球上的水以不同形式存在,如海洋、大气中的水汽、地下水和冰雪等。

水循环是指水在不同物相之间进行循环运动的过程。

太阳的辐射能量蒸发地表水体,形成水蒸气,随后在大气中形成云朵,最终降落为降水再回到地表,不断循环。

这个过程对维持地球的水文循环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昼夜交替规律:地球的自转使得地表上的阳光照射程度发生变化,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在地球上,每个地区交替出现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由该地区所处的经度决定的。

当其中一地区的经度正对着太阳时,该地区进入白天;当地球继续自转,使该地区的经度背离太阳时,该地区进入黑夜。

4.热带气候与地球旋转的关系: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具有高温和多降水的特点。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特点导致了赤道附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从而形成了热带气候。

5.海陆分布规律:全球陆地和海洋的面积并不均衡分布。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而南半球则主要由海洋覆盖。

这是由于地球上的大陆板块不均等分布,导致了大陆与海洋的不平衡现象。

6.高山气候规律:海拔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海拔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气候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高山上的气温往往比低地温度更低,这也是高山地区形成永久冻土和冰川的原因之一7.河流侵蚀原理:河流对地形的侵蚀是地理学中重要研究的一部分。

河流侵蚀会随着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降雨量和水流速度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

地理原理规律的总结与应用1. 地理原理规律的概述地理原理规律是指在地理系统中普遍存在并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必然性的规律。

地理原理规律是地理学研究的基础,对于认识和理解地球表层现象、地理过程以及地理系统的结构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原理规律主要包括:1.地形地貌规律:包括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和变化规律,如地形起伏、山脉和盆地的分布、河流和湖泊的形成等。

2.气候规律:包括地球大气系统的结构和运动规律,如纬度和海拔对气温的影响、季风气候的形成、气旋和反气旋的生成等。

3.水文地质规律:包括地下水的分布和流动规律,地表水的形成和演变规律,如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水文循环等。

4.生态环境规律:包括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等。

这些地理原理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地理学的研究体系,为人类认识地球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地球表层的现象和过程,为人类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2.1 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中。

根据地形起伏和土地类型特征,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用途,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地形地貌规律的应用于旅游开发中。

利用山脉、河流和湖泊等自然地貌资源,开展旅游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2.2 气候规律的应用•气候规律的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品种选择,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气候规律的应用于能源开发中。

通过了解太阳辐射和风力等自然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3 水文地质规律的应用•水文地质规律的应用于地下水资源管理中。

根据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规律,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和污染。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地理学三大定律(根据文献归纳总结详解哦)

地理学三大定律(根据文献归纳总结详解哦)

地理学三大定律(根据文献归纳总结详解哦)首先,集中性原理是指物质或信息在特定空间内集中聚集的趋势。

这种集中趋势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都有体现。

在自然地理学中,地形、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生物、水资源等自然要素的分布和集中。

例如,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较为适宜,Amazon雨林的植被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集中。

在人文地理学中,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都会在特定区域内集中。

例如,各国的首都多数集中在较为中心的地理位置上。

集中性原理对于理解资源分布、人类活动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分散性原理是指物质或信息在特定空间内分散分布的趋势。

这种分散趋势也是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中广泛存在。

在自然地理学中,例如,水系的分布具有分散性,河流、湖泊等水体在地表分散分布。

在人文地理学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例如,一些经济活动的分布在一些地区具有分散特点,如农业活动的分散性较强。

分散性原理对于理解地区差异、交通发展和经济分布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相互关联性原理是指物质或信息在地理现象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规律。

此原理是因果关系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在自然地理学中,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然资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关联的关系。

例如,气候条件和生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人文地理学中,人类活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都与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相关。

例如,人口密度和城市规模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互关联性原理对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综合影响和多因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地理学三大定律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为地理学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指导。

此外,这些定律的应用有助于解释和预测地理现象的发展趋势,为环境保护、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地理学三大定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近两年江苏省高考地理试题中越来越重视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且不回避重点。

因此,“以本为本,夯实基础”是高三地理复习的基本要求。

地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地理规律和原理,因为地理规律和原理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

那么现行地理教材中主要有哪些地理规律和原理?在高三阶段如何进行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复习?怎样在解题中运用这些地理规律和原理?一、认识教材中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即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包括运动特征、空间特征、成因、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

地理原理是地理规律的基础规律。

现以高中地理教材(人教社版)目录为线索,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1.反映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②地球运动: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和公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特征。

2.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和原理:(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①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②太阳的外部结构;③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④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⑤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⑥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变化;⑦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空间移动;⑧经度分布规律: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向东减小的为西经;⑨纬度分布规律:是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北减小的为南纬;⑩经纬网格形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网格越向高纬度变形越大;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⑿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

3.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①太阳活动周期(11年);②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③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④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周年变化;⑤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⑥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⑦晨昏线的变化;⑧北半球各地——太阳出没方向随季节的变化。

4.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③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⑤昼夜交替的影响;⑥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旋和反气旋,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洋流、河流两岸的侵蚀现象等)。

地理必修一原理

地理必修一原理

必修一(原理)一、地球运动知原理1.经度的变化规律:东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增加,西经度(区)中朝东方向经度减小。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4(分钟/度)×经度差(东加西减).3. 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最慢;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4.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汽候、热带草原汽候消失。

5.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太阳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二、气象、气候知原理1. 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

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主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地理规律和原理的概念原理是指带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它规律的基础的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在于理解,是解决分析地理问题的基础。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

针对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应用”。

高考涉及的主要地理规律和原理一、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与季节变化规律⑴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①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递减。

②夏至日,太阳辐射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③冬至日,太阳辐射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原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①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强,季节变化小。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大,且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小。

②中纬度地区,当地夏季太阳辐射强,当地冬季太阳辐射弱。

原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最大,昼夜长短变化较大。

③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少。

原因: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太阳高度小。

(3)、我国太阳辐射能时空分布规律①、就时间而言,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光照时间长,各个地区的太阳辐射能夏半年多于冬半年。

②、就空间而言,我国太阳辐射能分布大体上东南向西北递增。

大体上的界线,从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这一条线以西、以北广大地区,太阳辐射特别丰富。

③、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包括纬度高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地形地势、气候气象条件等。

二、地球运动的规律1.地球公转速度分布规律⑴规律:日地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距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越快.⑵公转速度变化图示: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太阳直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所接受到的太阳垂直照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3.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90º)。

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方向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季节而变化。

某纬度地区,什么时间离太阳直射点最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最大;什么时间太阳直射点向某地靠近,什么时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就增大;反之,则相反。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1)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纬度分布规律①赤道处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与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极昼、极夜现象范围也经历了不断扩大、缩小的过程。

(3)极圈内的昼与夜①极圈内因为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所以昼夜更替的周期并不是每天都是24小时,纬度越高,昼夜更替的周期越长,极点附近为一年。

②由于地球公转的速度不同,在远日点附近较慢、近日点附近较快,所以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比南极圈内的极昼日数要多;反之,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比北极圈内的极夜日数要多。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

昼夜状况相反,时间长短相同。

5.地方时计算规律计算规律:东比西早(大),东加西减;相差1时区,相差1小时。

※日界线6.地球自转与晨昏线的关系规律 A .晨昏线的概念及判读方法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圈(线)。

在晨昏线西侧取一点,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如果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则是晨线,反之则是昏线。

B .晨昏线的规律及应用(晨昏线是解决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 日照图综合判读等等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线索和突破口) ①判断地球自转方向晨昏线的判断方法逆向使用,已知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或昏线,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

②判断地方时晨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和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00,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0:00;与晨昏圈相切的纬度,如果出现极昼则切点(晨昏圈纬度最高点)所在经线为00:00,如果出现极夜则为12:00。

如右图A 为00:00,B 为12:00。

③判断节气或季节北极圈出现极昼(或者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夏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或者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晨昏圈和经线圈重合则为3月21日(春分日)或9月23日(秋分日)。

④判断昼夜长短和日出日落(时间和方向) 昼长=昼弧弧度/15º;夜长=夜弧弧度/15º。

日出时间=12-昼长/2=夜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

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夏半年),则地球各地日出东北(如上图O 点的日出方向),日落西北;正西。

C.7.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沿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偏转越明显。

三、大气运动规律1、热力环流原理热力环流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A、B、C、D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三圈环流形成规律.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5~10受热受热冷却低高低等压面(线)0º30°60 °90º3、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规律南半球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

4、季风环流形成分布规律概念:风向在一年内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方向变化。

也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亚洲东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东亚季风最显著的原因:位于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东临世界最大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大。

澳大利亚北部:1月(夏季)西北季风(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而成),海洋吹向陆地降水较多;7月(冬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

(热带草原气候)影响我国气候的气团:夏季热带海洋气团(太平洋)——东南季风:降水多——我国东部地区赤道气团(印度洋)———西南季风:降水多——我国西南地区;冬季极地大陆气团————西北季风:降水少5、气候分布规律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①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

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

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⑤南亚地区5月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原因:从热带吹来的西南季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

⑥日本、朝鲜半岛的季风气候分布: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因为日本是岛国。

朝鲜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由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

6、常见天气系统形成原理锋面系统(1)概念:两种性质不同气团之间的交界面(2)锋面的特点:①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②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大;③附近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锋面系统的分类及天气冷锋、暖锋的识别:气旋和反气旋——最常见的运动形式,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系统锋面气旋:(1(2)气旋的后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3)气旋中部是暖气团控制的天气四、水循环规律(1)河流补给规律(2)水循环规律A.水循环——大气中的水源和陆地水的来源B一是水循环的场所,即天空和地面、地上和地下、海洋与陆地之间;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包括蒸发→气流→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通过这些把三种形态的水体连接成为一个相互交换和转化的动态系统,其中蒸发与降水、水汽输送与径流输送作用更加明显;三是水循环的能源,即蒸发、水汽输送、凝结等环节是太阳辐射的结果;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是地球重力作用的结果。

如:海洋→陆地的水汽输送量=陆地→海洋的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海洋上降水量=海洋上的蒸发量+来自陆地的径流量;陆地上降水量=陆地上的蒸发量+陆地上的径流量。

五、海水温度和海水盐度分布规律A.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1)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冬季(水温低)水平分布规律同一季节,不同海区低纬(水温高)寒流流过(水温低)垂直分布规律:从表层到深层,水温渐低,1000米以下几乎无变化。

(2)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B.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C.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内陆循环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 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