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发电技术讲解】地热发电原理和技术
地热发电技术

热水型地热发电
减压扩容(闪蒸系统)
将地热井口来的地热水,先送到闪蒸器中进行 降压闪蒸使其产生部分蒸汽,再引入到常规汽 轮机做功发电。汽轮机排出的蒸汽在冷凝器内 冷凝成水。送往冷却塔,分离器中剩下的含盐 水排入环境或打入地下或引入作为第二级低压 闪蒸分离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这种方法产生蒸汽来发电就 叫做闪蒸法地热发电。
• 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腐蚀性和毒性小,不易燃 易爆。
总结
采用闪蒸法发电时,热水温度低于100℃时,全热力系统处 于负压状态。这种电站,设备简单,易于制造,可以采用混 合式热交换器。缺点是,设备尺寸大,容易腐蚀结垢,热效 率低。由于直接以地下热水蒸汽为工质,因而对于地下热水 的温度、矿化度以及不凝气体含量等有较高的要求。
干热岩发电系统
首先将水通过压力泵 压入地下深处(2-4 千米),产生的蒸汽 再进行发电,热干岩 过程法不受地理限值 ,可以在任何地方进 行热能开采。而且这 种方法在发电过程中 不产生废水、废气等 污染,是未来的新能 源。
图6 干热岩发电系统示意图
全流地热发电系统
本系统将地热井口的 全部流体,包括所有 的蒸汽、热水、不凝 气体及化学物质等, 不经处理直接送进全 流动力机械中膨胀做 功,这种形式可以充 分利用地热流体的全 部能量,大大节约了 资源,但技术上有一 定的难度,尚在攻关 。
图5 全流系统发电示意图
地热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1、空气污染。在开采地热能的过程中,所 含有的各种气体和悬浮物将排入大气中,对环 境造成影响。
2、化学污染。地热水的形成一般为大气降 水经过地下深循环,与周围岩石进行化学物质 交换,岩石中各种化学组分进入水体,使地热 水中含有对环境有益和有害的常量成分和放射 性成分。
地热利用技术

地热利用技术:绿色能源的新篇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这其中,地热能的利用因其清洁、可再生的特性,逐渐成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形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热利用技术,包括地热发电、地热供暖、地热农业等方面的内容。
一、地热发电地热发电是一种利用地热能进行发电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地下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
目前,地热发电技术主要包括蒸汽型和热水型两种。
蒸汽型地热电站通常利用高温地热蒸汽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组,而热水型地热电站则主要利用地热水推动循环泵和涡轮机等设备,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
为了提高地热发电的效率,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
其中,新型高温地热系统的开发受到广泛关注,它利用高压下的地热水在高温高压环境下产生的压力差来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具有更高的效率。
此外,微电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地热发电提供了新的可能,它可以更好地平衡电网负荷,使地热发电与常规能源互补。
二、地热供暖地热供暖是一种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的技术,其优点在于环保、节能、高效。
目前,地热供暖主要采用直接供暖和地热泵供暖两种方式。
直接供暖是将地热水加热后输送到室内散热设备,如散热器或地板采暖系统;地热泵供暖则是通过地源热泵或空气源热泵等设备将地热能转化为热能,实现供暖。
在地热供暖领域,新的技术也不断涌现。
如深海热泉供暖就是一种利用深海热泉的热量进行供暖的新方式,它不仅可以利用海底丰富的地热资源,而且可以减少对陆地资源的依赖。
此外,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更好地实现地热供暖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供暖效率和质量。
三、地热农业地热农业是利用地热能进行农业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等活动的技术。
利用地热水灌溉农田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而利用地热烘干技术则可以缩短农产品干燥的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热农业资源,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技术。
如新型智能温室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实现精准农业;而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则可以将农作物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地热发电原理

地热发电原理
地热发电原理基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内部有一层热水和蒸汽层,这层层会产生大量的热能。
地热发电利用的就是这些热能。
地热发电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井管,热交换器和发电机。
井管会被钻入地下,深度可以达到几千米。
在井管中会有一个流体,这个流体会在地下层中移动,并被热能加热。
热交换器会将地下层中的热能转化成电能。
最后,发电机会将热能转化成电能,并将电能输送到电网中。
地热发电系统可以分为两种:低温地热发电和高温地热发电。
低温地热发电系统使用的是地下水或地下气体,温度在100℃左右。
高温地热发电系统使用的是地下岩石层中的热水和蒸汽,温度可以达到300℃左右。
地热发电具有很多优点,如可再生、环境友好、稳定性高等。
地热发电的缺点也很明显,如建设成本高、需要长时间的观测和监测、地质环境复杂等。
地热发电资料整理

地热发电资料整理(2015.11)1、地热发电原理地热发电是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发电技术,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把热能转换成为机械能,再把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却不需要火力发电那样备有庞大的锅炉。
相比较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地热能是唯一不受天气、季节变化影响的可再生能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连续性和利用率高,可以生产不间断的、可靠的电力,而且发电成本低,设备的占地面积小。
根据最新技术,从天然蒸汽中分离出来的地热能利用率高达97%,损失掉的3%则是缘于涡轮之间的摩擦力,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低效率相比,地热发电的利用效率达72%。
2、地热发电的技术路线(1)利用地热蒸汽发电(2)利用地下热水发电(3)联合循环发电(蒸汽和热水)(4)利用地下热岩发电(灌入水产生蒸汽和热水)3、地热资源分类及用途4、地热发电的发展状况截至2012 年初,世界24个国家的地热发电厂确定并网发电能力约11224MW。
美国2012 年地热总装机容量达到3100MW 以上,居世界第一位。
菲律宾总装机容量2000MW,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地热发电生产国,其国家23%的电力来自地热能利用。
截至2011 年,欧洲地热能总装机为1600MW,意大利是欧洲地热市场的领导者,其装机容量占欧洲装机总量的50%以上。
中国地热发电装机容量仅有32MW,排世界16位;中国地热资源的开发大多位于浅层,应用主要集中在供暖、温泉、热水养殖等中低温利用上,中国对地热非电直接开发利用居世界首位。
印尼目前地热发电量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和菲律宾,目前装机容量为1300MW。
据悉,印尼拥有全球地热资源总量的40%,约有27510MW 的潜在地热资源,潜力巨大。
但目前仅有5%的地热资源得到开发。
印尼的地热发电站分布在北苏门答腊、爪哇、巴厘和北苏拉威西岛,目前地热发电占印尼总发电能力的比重不到3%。
印尼计划到2025年提升其地热发电能力,作为该国电力提升计划的一部分。
地热发电原理及全国地热发电概要

地热能简介
地热能是一种新的洁净能源,在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和能源日趋紧缺的情况下,对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距地表2000米内储藏的地热能为2500亿吨标准煤。全国地热可开采资源量为每年68亿立方米,所含地热量为973万亿千焦耳。在地热利用规模上,我国近些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并以每年近10%的速度稳步增长。 在我国的地热资源开发中,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地热发电效益显著提升。除地热发电外,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利用途径也得到较快发展。全国已经基本形成以西藏羊八井为代表的地热发电、以天津和西安为代表的地热供暖、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疗养与旅游和以华北平原为代表的种植和养殖的开发利用格局。
图:常见的地热能产生原理
地热能简介
人类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利用温泉沐浴、医疗,在古罗马时代利用地下热水取暖等、近代有建造农作物温室、水产养殖及烘干谷物等。但真正认识地热资源并进行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却是始于20世纪中叶,但是,现代则更多利用地热来发电。 地热能的利用可分为地热发电和直接利用两大类。地热能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能源。地球地壳的地热能源起源于地球行星的形成(20%)和矿物质放射性衰变(80%)。地热能储量比目前人们所利用的总量多很多倍,而且因为历史原因多集中分布在构造板块边缘一带、该区域也是火山和地震多发区。如果热量提取的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地热能便是可再生的。地热能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据估计,每年从地球内部传到地面的热能相当于100PW·h。但是,地热能的分布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开发难度大。
图:背压式汽轮机发电装置简图
地热能发电及原理-地热蒸汽发电
凝汽式汽轮机发电原理:为提高地热电站的机组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做功后的蒸汽通常排入混合式凝汽器,冷却后再排出,在该系统中,蒸汽在汽轮机中能膨胀到很低的压力,所以能做出更多的功该系统统适适用于高温(160℃以上)地热田的发电,系统简单。
地热发电的原理与技术

地热发电的原理与技术摘要:本文对地热发电技术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希望对有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热发电;技术;原理引言虽然我国是能源大国,但是人均能源占有量非常低,由此我们需要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缓解化石能源短缺对我国造成的诸多压力,所以近些年,更多的人开始重视地热能等一些可清洁再生能源的运用于发展。
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在地热电站中不包含运输燃料的设备以及体积较大的熔炉燃烧设备,更没有灰渣排放或引风系统,不会有烟气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算是一种较为清洁的优秀能源,并且其发电效率也非常高,发电成本也比原先火电或水电发电的要低很多,因此该技术在我国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地热能现阶段我们对地热能的理解,就是来自于地球较为深层的热能,这种热能是在地球熔融岩浆以及其他放射性物质衰变而引发的,它是一种可再生能。
通过地下水深处的循环,可以将更深处的岩浆带入到地壳,并且将这些岩浆的热量逐渐带入到近表层。
地热能集中最多的地方就是发生火山地震较为平凡的火山地震带上,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板块交界处,这里板块活动较为活跃。
总的来说地热能属于一种清洁能源,它不仅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并且地热能本身就属于地球自身的一种形态与变化,并且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控制热量采集的速度,还能够用其自身的补充速度达到一种平衡状态,从而实现可再生。
随着世界化石能源数量的不断降低,以及化石能源在运用过程中对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强,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目前地热资源主要被分为两种类型,即热水型与蒸汽型。
所以与之相对应得发电方式也主要有两种,及热水发电与蒸汽发电。
现阶段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采用最多的还是利用地热饱和蒸汽进行发电,而在地热包和中期发电中,也有着地磁蒸汽法与二次蒸汽法来个那种不同的方法。
地热发电的原理设计上就是能源之间的相互转换,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之后再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一个过程。
地热能发电原理与应用

地热能发电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地热能发电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能源利用方式,能够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从而促进经济发 展。
社会效益:地热能发电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安全保障, 从而改善社会环境。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热能转换:地热能发电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涡轮 机,常见的涡轮机类型包括径流式涡轮机和混流式涡轮机。
余热利用:地热能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可以用于供暖、温室、养殖 等领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地热能发电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可再生能源,环保清洁,能源稳定 局限性:选址要求高,投资成本大,技术难度高
地热水发电技术
适用于中低温地热田的开发 利用
利用地热水驱动涡轮发电机 组发电
发电过程中不产生温室气体 排放
是地热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之 一
地热能发电的应 用
地热能发电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工业供暖:地热能发 电厂在非发电时段可 提供余热供工业园区 供暖,降低企业能耗 成本。
工业蒸汽:地热能发 电厂可提供稳定、低 成本的工业蒸汽,满 足工业生产需求。
地热能发电原理与应用
汇报人:
目录
地热能发电原理
地热能发电技术
01Leabharlann 02地热能发电的应用
03
地热能发电的发展前 景与挑战
04
地热能发电原理
地热能发电概述
地热能发电原理:利用地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地热能发电技术:包括地热蒸汽发电和地热水发电两种方式 地热能发电优势:可再生、环保、高效、能源稳定等 地热能发电应用:在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用于供电、供暖、制冷等
地热发电的原理技术

地热发电得原理技术地热发电就是地热利用得最重要方式。
高温地热流体应首先应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与火力发电得原理就是一样得,都就是利用蒸汽得热能在汽轮机中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所不同得就是,地热发电不象火力发电那样要备有庞大得锅炉,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得能源就就是地热能。
地热发电得过程,就就是把地下热能首先转变为机械能,然后再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得过程。
要利用地下热能,首先需要有“载热体”把地下得热能带到地面上来。
目前能够被地热电站利用得载热体,主要就是地下得天然蒸汽与热水。
按照载热体类型、温度、压力与其它特性得不同,可把地热发电得方式划分为蒸汽型地热发电与热水型地热发电两大类。
(1)蒸汽型地热发电蒸汽型地热发电就是把蒸汽田中得干蒸汽直接引人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但在引人发电机组前应把蒸汽中所含得岩屑与水滴分离出去。
这种发电方式最为简单,但干蒸汽地热资源十分有限,且多存于较深得地层,开采技术难度大,故发展受到限制(参考《资源》栏目有关文章)。
主要有背压式与凝汽式两种发电系统。
(2)热水型地热发电热水型地热发电就是地热发电得主要方式。
目前热水型地热电站有两种循环系统:a、闪蒸系统。
当高压热水从热水井中抽至地面,于压力降低部分热水会沸腾并“闪蒸”成蒸汽,蒸汽送至汽轮机做功;而分离后得热水可继续利用后排出,当然最好就是再回注人地层。
b、双循环系统。
地热水首先流经热交换器,将地热能传给另一种低沸点得工作流体,使之沸腾而产生蒸汽。
蒸汽进人汽轮机做功后进人凝汽器,再通过热交换器而完成发电循环。
地热水则从热交换器回注人地层。
这种系统特别适合于含盐量大、腐蚀性强与不凝结气体含量高得地热资源。
发展双循环系统得关键技术就是开发高效得热交换器。
地热发电得前景就是取决于如何开发利用地热储量大得干热岩资源。
图3就是利用干热岩发电得示意图。
其关键技术就是能否将深井打人热岩层中。
美国新墨西哥州得洛斯阿拉莫科学试验室正在对这一系统进行远景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