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公益态度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大学生公益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公益观调查报告

大学生公益观调查报告调查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公益观和态度,了解他们参与公益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在线问卷的方式,通过社交媒体和学生组织等渠道进行推广,共收集有效问卷101份。

问卷包括基本信息和主要调查内容,其中主要调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关注程度2.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和类型3.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和影响因素4.对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认知和评价5.对大学生公益教育的需求和意见建议调查结果对公益事业的认识和关注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88.1%)的大学生对公益事业具有认识,其中有61.4%的人经常会关注公益事件的发展,占比较高。

对于没有关注的学生,主要原因分别是缺乏时间(27.8%)和缺少信息渠道(20.3%)。

这也反映了社会信息对于公益事业的影响力,以及学生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情况。

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和类型近六成(58.4%)的大学生都曾经参与过公益活动,但参与频率相对较少,只有1-2次的占比较大(42.6%)。

参与的活动类型以义卖和志愿服务为主,占比分别为34.6%和25.0%。

这也反映了公益活动的类型和内容需要更具体、更贴近大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引起更高的参与度。

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问卷中,有43.0%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社会责任,这也是主要动机。

另外,有30.7%的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是增长个人经历或是人际关系。

调查还发现,公益活动组织者的信誉和活动内容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分别占比为45.5%和42.6%。

这也反映了公益组织和项目的招募和传播需要更具有可信度和吸引力。

对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的认知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84.2%)的大学生知道一到两个公益组织或项目。

其中,红十字占比最高(42.6%), 其次是“爱心助学”(27.7%)和“环保志愿者(26.7%)”。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组长:所在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报告摘要:在当今经济发展的现实社会大背景下,公益活动越来越显示了人性的关怀,彰显了社会人性化的一面。

大学生公益素质的培养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内容。

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一直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校也高度的支持和鼓励。

我们小组这次暑期社会实践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通过分析得到的数据,了解到一些更加具体的现状,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正文:一.调查过程综述小组成员于四月初得到了社会实践的主题——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情况的调查。

五月份由组长制作了电子版形式的调查问卷,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找同学和朋友填写问卷。

截止于五月底,得到的问卷有180份,相信这么多的数据一定能使我们的结论更加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小组成员在五月底根据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综合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思考,得出了本次社会实践的结论报告。

二.调研内容本次调查通过对大学生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原因、对何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更加感兴趣、参加公益活动的渠道、参加过何种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的收获、在参加公益活动中受到何种阻碍、参加公益活动是否应该成为大学生评奖评优的硬性标准等问题展开调研。

在最后还征集了大家对于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更好的建议。

三.调查结论与解决措施(一)受访者基本情况由图可见受访者男生女生比例基本相同,并且来自农村,城镇和城市的受访者比例也大致相同。

这保证了调查结果更加具有客观性。

由于小组成员都是大二学生,朋友圈基本上也是大二学生,这是一点不足,不能够更好地代表大学生这个群体,但对结果并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二)公益活动参与情况(以下三个图:您的专业?您是否经常参与公益活动?交叉分析结果)由上图可见,大学生大多数都是偶尔参与公益活动,比例占了56%:只有22%的人是十分热衷,经常参加:有15.7%的人是因为需要志愿活动相关证明时才参加,更有6%的人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

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合集5篇)

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合集5篇)

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合集5篇)第一篇: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报告学生参与慈善公益调查报告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专家在某所学校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同学有90%,表示不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的则有2%,表示无所谓的占8﹪。

而43%左右的同学表示以后会积极参加慈善公益活动,53%左右的同学表示遇到有价值的公益活动会参加,4%左右的同学表示对公益活动不感兴趣。

从这些资料中说明了大部分学生支持公益活动,但少部分的同学却对公益活动并不热衷.在调查中还发现22.3%的同学表示学校里经常举办公益活动,75.4%的同学表示学校有时或很少举办,而有2.3%的同学则表示学校从没举办过公益活动。

说明部分学校没有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接触慈善.另一份数据表明多达38%的同学参与公益活动的风气很一般,少部分同学占5%认为参与公益机构活动风气很好,而16%的同学觉得不太好,认为公益机构活动风气比较好的同学只有16%,觉得风气很差的占4%。

这说明社会上部分公益机构没有健全的体系,让学生不能相信自己捐出的钱是真正用在公益上,这也是造成部分人不热衷于慈善的原因。

通过调查,认为学生对公益事业产生这种观念和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个人因素(1)大学生的能力有限,这与家庭经济来源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学生们还是处于消费的阶段,所以没有太多的金钱作慈善。

学生们认为资助金钱是最能直接帮助接收者的。

但有些靠自己打工赚钱的学生并没有多余的资金捐助别人。

(2)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了解甚小,直接影响到其参与行为与观念。

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不了解,关注的也较少。

只有学校带来的慈善信息,学生们机械性的参与。

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途径可以让学生接触慈善,了解慈善。

2.社会影响(1)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管道单一。

现在社会上参与慈善的方式较少,只有捐钱捐物和当志愿者。

而且学生们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时间也少,只有学校偶然有组织参与公益,学校对慈善的宣传也不够。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报告1. 引言社会公益活动是指为了社会的福祉和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无偿服务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以及其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2. 调研方法本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向500名大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

问卷涵盖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频率、动机、参与形式以及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影响的评价等方面。

3. 调研结果3.1 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调查结果显示,70%的大学生表示每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次数在3次以上,其中20%的人表示每月都会参与,这表明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非常重视。

3.2 参与动机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几个大学生可能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动机,供回答者选择。

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是因为他们想为社会作出贡献,这反映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3.3 参与形式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志愿服务、捐款捐物、义卖义演等。

调研结果显示,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超过80%的大学生选择了这一项。

3.4 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大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5 对社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调研结果显示,9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参与能够改善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

4.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大学生对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较高的参与度和意识,多数人每年都会主动参与其中。

其次,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主要动机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

大学生做好事调研报告

大学生做好事调研报告

大学生做好事调研报告调研背景作为大学生,我们一直被教育要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做好事的现状及其影响,在近期,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做好事的调研。

调研目的1. 了解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和规模。

2. 探讨大学生做好事的原因和动机。

3. 分析大学生做好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方式,发放问卷数量达到1000份,覆盖了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

问卷包含了多项选择题和开放性问题。

调研结果分析1.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频率和规模根据调查结果,超过80%的受访者参与过公益活动,其中超过60%的大学生每学期参与过一到两次的公益活动。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关注度还是比较高的。

2. 大学生做好事的原因和动机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价值观的引导。

另外,许多大学生也希望通过参与公益活动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人际关系。

3. 大学生做好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多数受访的大学生认为参与公益活动对个人成长非常有益,可以培养爱心、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大学生做好事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提高社会关注度,并且增强社会凝聚力。

结论与建议通过这次调研,我们认为大学生做好事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因此,对于大学生做好事这一行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 鼓励大学生加入公益志愿者队伍,提供更多机会和平台。

2. 在大学课程中增加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加强大学生做好事的宣传和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4. 支持学生发起和参与社会公益项目,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

通过这些举措,我们相信大学生做好事的热情和影响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激发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期待大学生的参与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1. 王小明,& 张立,(2020)。

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动机研究。

《社会学研究》,25(3),45-67。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这不仅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同时也能够锻炼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本文将通过一项关于大学生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情况的调查,探讨近年来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状况及其影响。

一、调查简介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回收率95%。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社会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参与的类型、对参与的感受以及对未来参与的态度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1.参与频率从调查结果来看,近九成的大学生(87.02%)在过去一年内都曾参加过社会公益活动,其中有12.98%的人表示没参加过,如图1所示。

2.参与类型在参与的类型方面,公益教育活动(48.07%)、环保活动(28.07%)、关爱留守儿童(16.14%)等类型位居前三。

其他类型涉及到优抚、扶贫、救助等各个方面,如图2所示。

3.参与的方式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较为多样化。

有的人选择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有的则在学校组织活动,甚至还有的自己发起活动。

其中有44.21%的人选择参与社会公益组织,29.12%的人选择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26.67%的人则选择自己发起活动,如图3所示。

4.参与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感受还是非常正面的。

有68.77%的人觉得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能够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交能力,28.77%的人则表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增加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面,仅3.46%的人表示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没有任何感受,如图4所示。

5.未来参与的态度三、分析与建议通过对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们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情况总体来说是良好的。

然而,仍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尚未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可能是由于缺乏意识或知识储备等原因所致。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也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大学生的公益意识教育,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

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第一篇: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思修第四小组社会实践报告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由大学生发起或参与,以利他为内容,以公共利益为目标指向。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是服务社群的一种方式,也是大学生观察和研究社会的途径。

经由这一渠道,有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应用到社会服务之中,拓展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动力。

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具有自愿性、社会性、利他性、学习性以及多方联动性等多重属性,体现了青年学子接触社会、参与社会、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

大学生开展公益事业如今已在社会公益领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基于此点,我们小组以“大学生公益情况”为主题,开展本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社会实践以网上发放问卷为主要调查形式,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努力,收回有效问卷共计120张。

本次实践活动中重点对大学本科学生进行调查,受访者中大一新生占据绝大部分,比例高达75.83%,大二学生占比仅此于大一学生,比例达到19.17%,大三大四所占比例较少,在本次调研中各占到了2.5%的比例。

从表中情况,粗略了解到大一新生对“大学生公益情况调查”这一活动参与度与积极性较高。

本次实践调查采样较为科学合理,在接受调查的所有人当中,男生占比52.5%,女生占比47.5%,二者所占比例较为接近,能够藉此较为合理的调查不同性别对大学生公益情况的差异,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优质的实验样本。

我们对实践的结果进行了多方面分析。

一、参与频率从公益活动的参与频率来看,从不参与公益的比例仅占0.83%,这与前几年的数据相比,我们对于公益的热情已经有了极大的提高,这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个人原因。

公益行为的形成归根结底是个人道德素质的高尚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是爱与善的本能的表达。

我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已经比较成熟,都希望将自身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需求。

其次,身心相对成熟的我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同样关注社会民生,希望自己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调研报告

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调研报告概述:本调研报告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情况。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得出对大学生群体整体认知情况的总结。

调研目的:1.了解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水平;2.分析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动机和意愿;3.探讨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具体认知内容。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参与公益慈善的经验、对公益慈善的认知以及意愿等问题。

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有效回收率99.6%。

调研结果及讨论:一、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水平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78%)受访者对公益慈善有一定的认知,了解公益慈善的内容和目的。

然而,仅有12%的受访者对公益慈善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这说明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还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动机和意愿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的动机主要包括关爱他人(57%)、提升自我(32%)和社会责任感(11%)。

同时,超过60%的受访者表示有意愿参与公益慈善,其中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并为此做出一定的努力。

三、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具体认知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具体认知内容相对有限。

大部分受访者只了解到了大型公益活动(如赈灾活动、捐款等),对于公益慈善的其他领域和方式相对陌生。

此外,也有一定比例的受访者对公益慈善存在认知错误,认为公益慈善仅仅是提供物质援助。

结论:1.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整体认知水平尚有待提高,有必要加强相关教育与宣传;2.大学生参与公益慈善的动机主要是心系他人,但也应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价值观;3.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公益慈善教育,提高其对公益慈善的全面了解。

建议:1.学校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公益慈善认知情况,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公益慈善的认知水平;2.公益组织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的参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3.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提高大学生对公益慈善的认知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大学生公益态度的调查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年月日
关于大学生公益态度调查报告
一、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有不少中国企业家把慈善捐赠与扩大其企业品牌的
知名度相联系,结果变成变相广告。

从法律上讲,这是违法,既节约广告费,又
变相逃税,是侵犯纳税人的权益。

企业捐赠一经冠名,就是商业行为而不是公益行为。

从长远的历史来看,中国的慈善理念和慈善事业源远流长,并不一定是基督教传统所专有,而且民间社团也曾经相当发达。

就现代意义的公益事业而言,民国时期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并出现了不少知名的慈善家和企业家,他们所作所为也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扶贫济困而属于“授人以渔”性质,有些还有推动社会改良的作用。

这一传统因社会大变动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中断,重新发展起来距今只有
20年,成绩可观,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朝野共识,说明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最大的
动力。

那么作为当今社会的新生血液——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如何态度?
他们对社会的公益慈善又是如何评价?以及看到近几年来社会给与公益慈善的
负面新闻又作何感想?为此我们对全国在校大学生展开对其公益态度的调查,下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自己的见解。

二.调查概况
1.调查时间:2013年10月7日--2013年11月9日
2.调查对象:全国各高校大学生。

由于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属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群体,因此从他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态度上分析,选取他们作为调查对象,可以客观的反映社会公益事业的概况。

3.调查内容
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在大学生的公益素质现状和大学生
对现在社会的公益事业的评价和看法。

其中大学生公益素质现状部分主要调查的是大学生的公益认知、公益情感、公益意志、公益能力以及公益行为等五个方面;其次在了解了大学生基本的公益素质和基本的公益态度的前提下,从社会公益现状出发,了解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看法,搜集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这部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社会给与公益事业负面新闻的评价;二是大学生认为为了使公益事业能更好地发展,社会成员以及相关部门应采取怎样的措施。

4.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单独测验的方法在网上对大学生发放问卷,对调查获得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公益认知
从回收的44份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只有11.36%的人
很关注,很支持现在社会各种类型的公益活动,75%的人只是偶尔了解,抱着支
持的态度去关注公益活动,但是却有13.64%的人只是支持却不去关注这类消
息。

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公益事业的关注度很低,这会导致作为公益行为主体之
一的他们很少参与其中,只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支持着这项事业。

由图可以看出
有81.02%的人参加过一到五次的公益活动,只有有13.64%的参加过五次以上,
但还有有少数的人从未参加过公益活动。

表3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参加的活动形式
主要是环境保护,志愿者、社区服务以及助残活动。

以上数据证明了大多数大学
生对公益活动有一定认知的,基本懂得如何参加公益活动。

国内学者认为公益活
动是指帮助有困难的社会群体并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社会公共福利事业活
动。

大学生是重要公益行为主体之一,他们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
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选项小计比例
很关注,很支持511.36%偶尔了解一下,支持3375%
不关注,支持613.64%没兴趣0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4
(表1)
(图2)
小计比例
A、社区服务2250%
B、环境保护2863.64%
C、助残活动,帮助弱势群体2352.27%
D、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或者个人2045.45%
E、知识传播,如关爱艾滋病人818.18%
F、大型公益,如世博志愿者2250%
G、其他(请注明)511.36%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4
(表3)
2.公益情感以及公益意志
从图4中可以看出,65.91%的大学生愿意并且其中有人很愿意参加公益活动,34.09%的人则对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不高,抱着可以参加的态度,但是所调查
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不愿意甚至很不愿意参加公益活动,由此看来大学生对于公益
事业的态度并不是十分的糟糕,大多数是“亲公益”的群体。

促使大学生参加公
益活动的因素很多。

调查显示(图3)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处于社
会责任感之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帮助需要的帮助的人;但其中也有包括出于为自身着想,为了社会实践,拿到实践学分,帮助找
到工作,结交很多朋友和提高个人声誉等。

因此,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公益
活动的内在动力远远大于外在动力,他们对于参加公益活动有一定的自觉性、果断性和坚韧性,具有较强的公益意志。

但是从中也可以表现出社会公益机制的保
障也会影响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热情和意志,如果公益机制遭到破坏,这将会起到阻碍作用。

图3
图4
(你是以什么心态看待受助人?)
(你是如何帮助公益服务平台?)
选项小计比例
A. 很可怜,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
1 2.27%B. 谁都有可能遭遇逆境,人与人之间需要相
互帮助
3375%C. 自尊心很强,帮助的方式上稍有不慎就会
被伤害到
3 6.82%D 、尽量让受助人感受到关怀而不是丢面子
715.9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44
四、调查结论及建议
1.调查结论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当前社会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社会公益机构财务管理混乱而产生的财务违规和腐败,包括公益机构的违规筹款;挪用公益基金及捐赠物资从事不符合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侵占或贪污捐赠的款物;逃税漏税、逃汇骗汇;日常管理中的财务浪费。

例如,浙江省民政厅在近几年的专项检查中发现,有的社团几万元收入不入帐,有的社团请客送礼开支不按规定,有的社团违规购买控购物资。

在资金管理方面,也曾发生中华体育基金会2,000万元、宋庆龄基金会1,810万元丢失,中国妈妈胡蔓莉违规使用善款,用社会捐赠资金购买私宅并送女儿出国留学。

甚至影响最大的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也被报道涉嫌违反国家
规定,挪用希望工程捐款逾一亿元,用于投资股票、房产及各类风险企业,并招致巨大亏损,其中不少投资项目以回报少、效益低告终。

令人心寒的例子多不胜数,这只是其中的几例。

由于这些黑暗的事实,我们对大学生对于这些社会给与公益事业负面新闻
的评价和看法做出调查,从收回的问卷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公益活动
的态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参加公益活动,同样的他们也没有对社会公益事业失
望。

大多人数是这样回答,“这是社会责任的问题,有些人让我们对公益失望,
但更多的人让我们看到了爱的伟大,负面新闻只是少数”,其中也有些理智的人,他们的答复有“有好有坏,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坏,用自己的思想看待这个事,
不要一条路走到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要让别人左右你的思想”,也有人认为这其中或许有些事假的,是为了扩大社会对公益的关注度,不管事实如何,这都说明大学生都能有自己的判断,不被负面新闻所欺骗。

也有些认为这是制度不完善做造成的,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加大对公益事业的管理和关注。

2.对目前关注的公益现状提出的建议
(1)学生自身角度
大学生应该提高宣传公益活动的意识和参加公益活动的积极性,继续支持公益事业,深刻了解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应从公益活动的意义上思考,了解相关的法律政策,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对于公益事
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2)学校角度
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公益的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教育大学生对社会公益事业正面的看法。

社会上许多负面的新闻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思考和认知,因此学校应该从正面引导大学生对公益事业的看法。

(3)社会角度
1.完善公益机构的内外监督机制
要加强公益项目的实行力度,监督体制必须跟上,而这正是中国事业单为体制较为缺乏的一个环节。

社会在外有着良好的监督机制,可以树立一个良好的公益形象,提高公益的诚信度;在内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管理和约束捐款的使用,尽可能的防止腐败现象的出现。

2.设立专门的社会团体进行监督
此社会团体对社会公益机构进行不定期的核查账目,并定期向外界汇报检查情况,能增加社会公信度,使信息更加透明化。

3.对社会上支持公益活动的机构或人民利用多种形式定期进行反馈的工作
社会公益机构应以微博、报纸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公开所有的财务支出情况等信息,加大反馈工作的力度,保证内部管理的公开、公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