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医药领域也不例外,为了推动中医药的发展和研究,构建一个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是指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中医药信息整合、分析和应用平台。
通过搜集和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各类数据,如文献数据、病例数据、药物数据、临床数据等,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探索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为中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首先需要搭建一个可靠的数据基础。
这包括建立中医药数据集和数据库,收集各种中医药相关的数据。
现如今,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普遍采用电子病历系统,这为中医药大数据的收集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
还需要开发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协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进行数据整合和存储。
这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各种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清洗,并进行存储和索引,以保证数据的可访问性和高效性。
还需要建立机制,对数据进行安全管理,保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的安全。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是数据分析和挖掘。
通过运用大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药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其中的有用信息。
这包括从大量数据中找出规律和规则,发现疾病的相关因素和预测模型,评估中医药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等。
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可以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效率和临床应用水平。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实现数据的应用和共享。
这包括将数据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还需要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平台,促进各方数据的共享和交流,提高中医药研究的开放性和合作性。
构建一个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必要途径。
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应用,可以发现中医药的规律和特点,提高中医药的研究效率和临床应用水平。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也需要关注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提高数据的共享和开放程度。
只有建立一个可靠、高效的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才能推动中医药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医药行业也逐渐走向大数据时代。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展开讨论,探讨其意义、构建要素及发展前景。
一、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意义中医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体系。
由于传统的经验性、个体化和不可量化特点,在现代医疗体系中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意义:1. 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水平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整合中医药临床治疗的数据,运用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深入挖掘中医药蕴含的丰富临床经验,发现规律,提高诊疗水平,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将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发展,实现中医药数据资源的共享、互联互通。
通过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中医药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提高中医药医疗卫生信息的整合与利用效率。
3. 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将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为中药制药企业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和产业动态,促进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中医药产品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4. 丰富中医药理论研究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挖掘中医药理论知识的深层次内涵,推动中医药理论研究的深入,为中医药的理论认识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持。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水平、推动中医药信息化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丰富中医药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构建要素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不仅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还需要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
以下是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关键要素:1. 数据采集与整合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首先需要大量的数据。
通过数据采集技术,收集中医药医疗机构、中药企业、中医药研究机构等各方的数据,建立中医药数据仓库。
中医药材的药材信息与数据库建设

中医药材的药材信息与数据库建设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然而,由于中医药材的种类繁多,而且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使用方法,因此,在建设中医药材的药材信息数据库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材的药材信息以及数据库建设的相关问题。
一、中医药材的药材信息中医药材是指中医学中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
在进行药材信息的整理和建设时,我们需要收集和整理每种药材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名称: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包括中文名、拉丁名以及别名。
2. 药材性味归经:中医药材中常用四气、五味、归经等概念来描述药材的性质。
3. 药材功效: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特定的功效,比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4. 药材使用方法: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包括煎汤、熬膏、煮酒等。
以上仅是药材信息的基本内容,实际上还涉及到药材的采集地、存储方法、配伍禁忌等多个方面。
因此,要建立一个全面而准确的中医药材信息数据库,需要经过大量的工作和不断的更新。
二、中医药材数据库建设为了方便人们查询和了解药材的相关信息,建设一个完善的中医药材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从数据库的建设过程和关键要点来介绍中医药材数据库的建设。
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收集各种中医药材的相关信息。
可以通过查阅中医药材方书、经典著作、药典和研究论文等来获取数据。
同时,也可以考虑与相关药材种植、药商以及科研机构合作,获取更准确、全面的数据。
2. 数据整理: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类。
可以根据药材的名称、功效、用途等关键词进行分类和索引,以便用户能够快速定位和查询所需信息。
3. 数据存储和管理: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来完成,通过设置权限管理和数据备份等措施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
4. 数据查询和展示:为了满足用户的查询需求,中医药材数据库应提供功能强大的查询界面。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是一种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信息管理与分析平台,通过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中医药相关的大数据,实现对中医药领域的全面监测和分析,为中医药
研究、临床实践、药品研发和医药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1.数据采集: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从多个数据源采集中医药相关的数据,包括医疗
机构的电子病历、医药企业的生产销售数据、患者的健康档案等。
采集数据的方式可以通
过与各数据源的对接接口,实现数据的实时采集或者定期采集。
2.数据存储:采集到的中医药大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管理,以便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挖掘。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使用分布式存储系统,如Hadoop、Spark等,来存储和管理大
规模的中医药数据。
3.数据处理: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预处理,以便
后续的数据分析。
数据清洗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填充缺失值等操作;数据整理包括将不同
数据源的数据进行统一格式化等操作;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标准化、数据归一化等操作。
4.数据分析: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中医药相关
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模式,为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支持。
数据
分析可以包括数据可视化、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分类预测等操作。
5.数据应用: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为中医药研究、临床实践、药品研发和医药政策
决策等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的中医药临床实验数据,发现中医药
的疗效和副作用,为中医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可以通过分析中医药企业的生产销
售数据,优化中医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策略。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医疗领域,大数据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
特别是在中医药领域,大数据的应用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将为中医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从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背景、构建意义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中医药是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医药以阴阳五行理论、经络络穴理论和藏象八纲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方法,强调个体化治疗。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国人民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医药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临床效果评价、标准化管理、治疗方案个性化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意义1. 推动中医药研究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整合全国范围内的中医药临床数据、医院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数据等,为中医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通过对大量的中医药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规律和规范中医药的临床实践。
这将有助于加快中医药研究的进程,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
2. 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大数据平台还可以收集整理大量的中医药文献资料、药材资源信息等。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上的医案、方剂和名医经验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激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活力,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依据和启示。
3. 提升中医药临床效果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收集临床医生的诊疗经验、患者的病历信息、药物治疗效果等临床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提升中医药的临床效果。
大数据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中医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三、关键技术1. 数据收集和整合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与各级医疗机构、研究机构等建立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收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数据。
中医药数据库平台建设方案

中医药数据库平台建设方案目录一、建设背景 (1)二、目标特点 (2)三、建设原则 (2)四、建设方案 (3)1.数据采集 (3)2.数据分析 (3)3.业务整合 (4)五、数据库分类 (4)1.中医药典籍通用数据库 (4)2.新道地药材数据库 (5)3.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数据库 (6)4.国际中医药机构数据库 (6)5.名老中医、老药工技艺传承数据库 (6)6.中医经典古方数据库 (6)7.中医药人才数据库 (7)六、架构设计 (7)1.系统架构 (7)2.数据库系统(示意图) (8)一、建设背景1.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多次强调要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出台了《中医药法》、《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系列重要文件。
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干正”,利用中药调整人体的脏腑机能达到人体阴阳平衡的理念,逐渐被大众所认知和接受。
同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对中医药数据查询应用也日益增长,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多的关注。
3.我国中医药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大量中医药文献信息、经验总结、技艺传承等,广泛分布于整个中医药领域,很多老药方、老药技仍在“沉睡”,随时面临失传的可能,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运用大数据的理论方法来整理和挖掘这些中医药宝库,将为中医药产学研各领域带来重要变革。
4.在国家大力鼓励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背景下,中医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教育、科研、产业参与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研究、决策的数据需求剧增。
5.中医药数据库致力于打造成一个互联网合作平台,将联合国内外中医药大学、科研机构、知名药企和药材基地等各方力量,围绕中医药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国际交流合作、中药产业和中医健康服务业国际化等开展试验,探索中医药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中药产业国际化和中医健康服务国际化。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系统性地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中医药方剂、中草药、病案、专家经验等大量和多样化的中医药数据,为中医药研究、临床实践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支持。
下面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三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需要对中医药数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
中医药数据主要包括中医药方剂、中草药、病案、专家经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在收集中医药方剂数据时,可以通过调查问卷、采集临床实践中的方剂信息、整理古籍文献等途径进行。
中草药数据可以通过采集野生药材、整理药用植物数据库、研究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等方式获得。
病案数据则需要从临床实践中收集,包括患者的病史、诊断结果、治疗过程等信息。
专家经验可以通过专家访谈、学术交流等方式获得。
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的在线收集,提高数据的获取效率。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还需要对收集到的中医药数据进行整理和标准化处理。
中医药的数据种类繁多,数据格式各异,因此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和标准化,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整理中医药方剂和中草药数据时,可以按照一定的分类系统进行整理,例如按照方剂功效、用药组成、临床应用等进行分类;在整理病案数据时,可以按照疾病分类进行整理,并提取关键信息,如病历中的主要诊断、治疗方法和疗效等;专家经验的整理可以按照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专业领域等进行分类整理。
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以便于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应用。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整理和标准化处理后的中医药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中医药方剂和中草药进行药物相互作用和药效预测;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病案数据进行数据挖掘,找出潜在的疾病模式和规律;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专家经验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图像,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医疗健康领域,大数据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实现中医药信息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意义1.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共享与传播目前,由于中医药信息的碎片化和分散化,很多中医药知识和经验难以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共享。
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将各种零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为中医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促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和共享。
2.提高中医药服务的水平和效率通过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对中医药临床实践的数据化管理和分析,为中医药临床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中医药大数据平台还可以帮助中医药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反应,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原则1.整合多方资源,确保数据完整性和权威性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包括中医药临床数据、科研成果、医疗文献、药材资源、药品信息等多方面的数据。
还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避免因数据不全或数据不准确导致的信息误判和决策失误。
2.强化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在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
特别是对于患者的个人隐私数据,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数据不被泄露和滥用。
3.注重平台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应该注重其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与各种数据源和系统进行对接和集成。
还要考虑平台的扩展和升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4.强化数据分析和挖掘能力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数据分析和挖掘。
在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以实现对中医药数据的深度分析和价值挖掘。
三、中医药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步骤1.确定平台建设的目标和范围在开始构建中医药大数据平台之前,首先要明确平台建设的目标和范围,包括平台的功能定位、服务对象、数据来源和应用场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摘要]中药资源信息化是中药现代化的基础,中药资源信息只有赋予了空间属性,才具有空间分析功能,才能进行中药资源的深层次分析挖掘,才能进行中药资源区域产业布局。
该文以甘草为例,阐述了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库的建库原则、结构,以及如何构建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文章最后阐述了如何基于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库建立空间分析模型。
[关键词]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GISConstruc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informationspatialdatabaseZHAOYu-yang<sup>/1</sup>,SUNCheng-zhong2*,YANGZe-dong<sup>/1</sup>(1.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3,China;2.ChineseAcademyofSurveyingandMapping,Beijing100039,China)[Abstract]Theinformatiz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 rcesisthebasisofmodernmedicine.Withaspatialattribut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couldbecarriedoutforin-depthspatialan alysis,datamining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regionalindu striallayout.Inthispaper,wetookthedataofGlycyrrhizauralensisinthethirdnationalChinese medicineresourcessurveyastheexperimentaldata,describedtheprinciplesandstructur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resourcesspatialinformationdatabase.Wealsodescribedtheestablis hmentofanalysismodelwiththehelpofthisspatialdatabase.[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resourcesinformation;spa tialdatabase;GISdoi:10.4268/cjcmm20150643中药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地理特性。
某一种药材的生长与它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温度、湿度、日照、海拔高度等,这些环境因素在中药资源数据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只有把中药资源数据与空间地理数据结合起来,使中药资源信息具有空间属性,才能进行中药资源信息的空间表达,更具有决策所需的直观性和可视性<sup>[1]</sup>。
只有将中药资源数据和空间数据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和挖掘中药资源数据的巨大效能。
集成信息不仅充分反映了中药资源数据数量和质量,还能将其准确定位到空间上,得到中药资源数据的地理空间分布。
这样,才能和一系列社会经济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中药资源的合理布局及可持续利用。
空间数据库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制图与遥感领域,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得到迅猛发展。
20世纪90年代空间信息在中药资源领域应用开始,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中编制中的128种单品种药材数据就应用了空间信息技术处理及表达<sup>[2]</sup>,从21世纪初到现在的10多年间,空间信息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的研究应用进入快速发展期<sup>[3-12]</sup>。
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与之前中药资源普查在技术环节最大的区别,就是使用了空间分析的核心技术――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国定位系统)。
3S技术的使用,不但极大了提升了普查数据收集、整理、管理及空间展示的便捷性和直观性,更有力地保障了普查数据及工作的质量。
例如,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是借鉴了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的研制思路<sup>[13]</sup>,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底层;各地野外调查中用普遍用到了GPS,一些普查队甚至用了PDA;遥感技术被用于各地生境分类,用于支持样方设计。
空间信息应用目的是为了有效利用遥感资源绘制各种地图。
由于传统数据库在表示、索引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形成了空间数据库这一领域<sup>[3-4]</sup>。
随着其不断的发展,如今空间索引的方法日趋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预测、城市规划等方面。
随着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数据空间化管理成为先进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是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化利用的重要数据支撑。
本文以贝母为例,介绍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的原则、结构及流程,以期为类似数据库的借鉴提供参考。
1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建库原则及结构1.1空间数据概念及中药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是现实世界逻辑描述的基础概念,数据包含基本的属性特征,用于表示数据要素的基本属性。
有些数据的应用性依赖于数据的现势性,如交通状况、天气预报等,此称之为时间特征。
在深层次应用中,数据还包含第3个特征――空间特征。
空间特征是指由要素空间位置展现出的数据特征,空间特征包含要素的位置、形状,以及由要素空间位置衍生的要素间拓扑关系,当将要素置于地图上空间表示时,空间特征还包含地图比例尺、分辨率等尺度特征。
中药资源的生长分布与其空间位置密切相关,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了中药资源生存的环境,进而影响该中药材的道地性。
因此,中药资源的道地性、分布等都具有空间特征属性。
1.2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基本原则由于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结构关系复杂、数据类型繁多、服务对象众多,所以建库之前应首先确定建库的指导原则,以便使建库工作快速、高效地进行。
主要考虑以下原则。
规范性。
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建库的主要规范包括:数据分类规范、数据编码规范、数据作业规范、数据格式规范、数据结构规范、数据质量规范、元数据规范等,所有的数据都应该严格按照这些规范来进行采集、输入、编辑、处理和储存工作。
空间-属性一体化。
中药资源信息要素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性和属性多维性,前者用来描述中药资源信息的空间特征,如位置坐标、生长形态等,后者表示中药资源信息的属性特征,如数量、质量等,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准确地表达中药资源信息的信息特征。
所以,中药资源信息应尽量做到空间――属性一体化,便于决策分析使用。
1.3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结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sup>[14]</sup>。
空间数据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空间数据仅指要素的空间位置以及要素间拓扑关系,广义空间数据则包含要素的属性特征,本文中“空间数据”特指广义空间数据<sup>[17]</sup>。
空间数据库其本质是空间数据集,是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集包含栅格数据集、矢量数据集以及中药资源信息数据。
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库基本结构见图1。
2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构建2.1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构建技术路线中药资源信息包括数量特征和属性特征2个方面,通过与空间数据(地图)属性连接建成空间数据库。
以甘草药材产量、蕴藏量数据信息为例,建库技术路线见图2。
2.2以甘草数据为例阐述其建库流程根据上述单品种药材建库技术流程框图,其流程如下:准备中药资源产量数据表、中药资源类型表。
提取中药资源名称为“甘草”的相关属性表。
在空间基础地理数据基础上,根据行政区划名称与中药资源采集地名称,进行属性表与空间图像关联,见图3。
检查错误数据,查找并修改超出容错范围的数据。
将正确数据入库,构建单品种药材产量、蕴藏量数据库。
3基于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分析模型建立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的目的是实现中药资源信息的有效管理和挖掘分析,其技术基础是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而依据GIS技术建立中药资源空间信息分析模型是应用的关键。
环境因子数据、中药资源数据和国家基础空间数据是分析模型计算和模拟的基础,数学计算模型和GIS 空间分析模块是整个中药资源分析模型的“运行中枢”,分析模型的建立是一个综合分析、计算的过程。
基于GIS的中药资源信息分析模型框架图见图4。
在自然界中,中药资源信息只是若干信息中一个“数据层”,通过GIS应用平台,利用空间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与中药资源分布有关的若干地理生态因子“数据层”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中药资源内在知识。
上述分析模型体现在中药资源空间数据分析挖掘过程中,见图5。
4小结中药资源领域过去进行的分析大多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定性分析,缺少与科学数据结合的定量分析<sup>[15]</sup>。
随着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快速、实时的获取有关地球和外层空间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促进了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应用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到与空间信息有关的各个领域<sup>[16]</sup>。
近些年,地理信息技术在中药资源领域进行了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
中药资源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构建是中药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只有将中药资源信息构建成空间数据才具有空间分析能力,才能与中药资源的生态环境信息叠加,才能利用现代信息与分析手段挖掘出中药资源内在的知识,为中药资源区域产业布局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1]孙成忠,陈士林,赵润怀.地理信息系统与中药资源信息化建设[J].中国现代中药,2006(10):4.[2]张洪魁.中国药材资源地图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GuoLanping,HuangLuqi,LinShufang.3Stechnologiesandtheirapplicationincontinuoususag eofresourcesoftraditionalChinesesmedicine[C].Beijing:TraditionalMedicineandPeople′sHealth,2004.[4]郭兰萍,黄璐琦,蒋有绪.“3S”技术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8):1397.[5]郭兰萍,黄璐琦,阎洪,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8):565.[6]陆建伟,张小波,李海涛,等.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县级工作关键环节和内容要求[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53.[7]马卫峰,张小波,郭兰萍,等.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野生广布种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8):1130.[8]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等.高光谱遥感在药用植物监测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9):1280.[9]张小波,李大宁,郭兰萍,等.关于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机制的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9):3223.[10]张小波,郭兰萍,黄璐琦.LUCC相关研究在中药资源研究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1):1517.[11]张岳,马卫峰,张小波,等.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校验的方法与探讨[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3):2060.[12]朱寿东,张小波,黄璐琦,等.中药材区划20年――从单品种区划到区域区划[J].中国现代中药,2014(2):91.[13]郭兰萍,黄璐琦,吕冬梅,等.基于3S技术的中药道地药材空间分析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821.[14]张锦,董晓媛,金雁中.多源数据更新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理论与关键技术[J].科技导报,2005(8):71.[15]冉懋雄,张惠源,周莹,等.中国中药区划的研究与建立[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9):518.[16]朱光.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及应用[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7.[17]田增平,周傲英,施伯乐.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技术[J].计算机科学,1995(6):34.[责任编辑吕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