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松江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含答案)
上海市松江区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控历史试题(含答案)

松江区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控试卷

高三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2016.12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事实上是个人视野与历史视野的一种视界融合的结果。

1. 图片1,这张孔子周游列国的邮票,反映了孔子向各国宣传的是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佛学思想

2. 图片2,到汉代,孔子形象经过加工改造变为官方的正统,改造者是

A.孟子B.荀子C.董仲舒D.汉武帝

3. 图片3,经过唐宋之际的三教合一,儒学发展成为

A.经学B.汉学C.理学D.心学

4. 图片4,17-18世纪西方人眼中的孔子是哲人、智者、完人的形象,这一文化现象得益于

A.留学生B.遣唐使C.传教士D.僧侣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文明的进步。

5. 汉武帝时期,设置河西四郡,使天山南北地区和内地连为一体的前提是

A.打败匈奴B.联合突厥C.对抗契丹D.击退女真

6. 某同学笔记上出现下表,他记录的是

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迁都洛阳官制汉化

社会奖励通婚改姓氏、禁胡服

文化礼乐祭孔禁胡语

A.平王东迁B.光武中兴C.诸葛亮治蜀D.孝文帝改革7. 下图的两位历史人物体现了哪一朝代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A. 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元朝

8. 下图为中国古代多民族政权并立形势图。据此判断,图中①处的政权应

A. 孙吴

B. 南齐

C. 北宋

D. 南宋

9. 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之下的帝王是

A. 康熙帝

B. 雍正帝

C. 乾隆帝

D. 道光帝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辈出,史学思想代有出新。

10. 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治史思想的是

11. 提出史家“三长”说的是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刘知几

D. 章学诚

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既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飞跃,又是从分散区域性历史走向整体性历史的转折。阅读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进程图片,回答问题

12. 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于

A. 中国

B. 法国

C. 英国

D. 美国

13. 图片中的“?”处应该填写

A. 电力

B. 机械

C. 煤炭

D. 信息

14.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洲工人运动也蓬勃兴起,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是

A.《大宪章》

B.《政府论》

C.《论法的精神》

D.《共产党宣言》

15. 在工业化浪潮的推动下,19世纪中叶宣布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是

A.彼得一世B.亚历山大二世

C.列宁D.俾斯麦

16. 推动日本实现脱亚入欧,追赶先进国家的重大举措是

A.圈地运动B.完成统一

C.明治维新D.洋务运动

17. 下列关键词中,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的是

A. 重商主义/奴隶贸易/手工工场

B. 商品输出/ 殖民扩张/现代工厂

C. 资本输出/全球扩张/垄断企业

D. 自由放任/国家垄断/跨国公司

18. 右图反映的中国工业革命出现于

A. 抗日战争时期

B. 解放战争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在中华民族独立富强奋斗的历程中,孙中山、邓小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

19. 右图这一革命纲领,后来被孙中山概括为

A.中体西用

B.适者生存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20. 文革结束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

A.中共七大B.中共八大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五大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维护和发展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20分)

问题:

(1)根据提示,完成表格。(14分)

(2)概括中央集权体制对维护和发展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6分)

22. 思想引领革命,法律巩固成果。(12分)

问题: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12分)

23. 上海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其百年巨变,亦是理解近代中国变迁的缩影。(28分)

140年前(1876年7月3日),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通车

《伦敦新闻画报》1876年9月2日 就刊登了根据上海寄去的照片制版 的铜版画。

问题:

1.判断这一图片的真实性,请说明理由。(4分)

2.简要说明修筑吴淞铁路的世界与中国形势。(8分)

3.概括英方、中国官方和上海民众对修筑铁路的态度。(6分)

4.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现象?(10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

2016.12

一、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C c A D C C A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C

A

D

B

C

C

C

C

C

二、综合分析题(60分)

21.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维护和发展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20分)

(1)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推恩令;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军机处;隋唐;两宋;明朝

(2) ①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②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

1866年驻中国的英国公使请求建筑铁路,以便把海运至吴淞的货物经铁路运至上海,未得清政府的批准。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了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上海当局同意,并征购了相应的土地。车辆和路轨等筑路器材从英国订购,施工的工人来自本地,每人每日工钱约二百文,以至“乡人皆踊跃从事,毫无怨嫌”。1876年7月3日,铁路正式通车,第二天《申报》就报道:“男女老幼,纷至沓来,顷刻之间,车厢已无虚位。迨车已开行,而来人尚如潮涌至,盖皆以从未目睹,欲亲身试之耳。”

1876年8月列车压死行人一名,清朝政府顺势而为与英公使签订《收买吴淞铁路条款》,1877年9月,清政府赎回这条铁路后,即将全路拆毁。

展。

③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

⑤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

22.思想引领革命,法律巩固成果。(12分)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合众国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解放宣言》、《宅地法》

23.上海作为中国通往世界的桥梁,其百年巨变,亦是理解近代中国变迁的缩影。(28分)

(1)具有一定的真实性。(1分)理由:该新闻图片是根据当时人根据当时发生的事件,真实场景拍摄的照片而制作而成。(2分)当然也不排斥在制作过程中有出版社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进行人为的改动和美化。(1分)

(2)世界:19中叶以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分),工业化浪潮在全球扩展。(1分)

中国:被迫开放通商;上海租界开设;(2分)洋务运动开展(2分);近代科技传播;社会生活发生变迁;(2分)

(3)(6分)英方:积极推动,攫取利益

中方官方:拒不实行,消极应对

上海民众:好奇围观,参与修筑

(4)(10分)

能够结合中外时代背景提出观点:从时代大背景看,在不平等条约体系之下,英国凭借特权修筑铁路。这一现象本身代表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上海百姓开阔了眼界。清政府对于新生事物一味地抵制和反对,最终拆毁,既反映了传统守旧,也阻碍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进步,也折射出了近代上海和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的步履蹒跚。然后从上海民众和清政府两个角度,结合材料得出结论论证:结合合理的引用题目的材料进行分析,逻辑性强,观点与事实匹配

语言组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