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三) 论述题

1、论述唐代文学的新创诗、文、小说、词全面发展,作者众多而大师辈出。
诗歌:(1)唐诗体现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诗人和作品的数量都超过前代。
(2)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了高度成熟的境界。
首先,风格与流派较之前更加多样化,此外,艺术形式也更加完善。
散文:唐代文章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古文运动”的兴起使古典散文再一次散发光彩,树立了新的文章范式。
(2)唐人在骈文,骈赋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并创造了文赋、律赋、俗赋等新赋体。
传奇小说:唐传奇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典文言文小说的成熟,它超越了魏晋南北朝小说志怪志异的范围,成为有意识的文学创作。
词:词是唐代产生的一种合乐歌唱的新文体(配合演唱的音乐为燕乐)。
中唐以后出现了文人词,多委婉细致,香软浓艳,乃至晚唐产生了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
此外,唐代出现了变文这一新的文体。
2、论述高适和岑参在诗歌创造上的异同①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他们笔力雄健,气势奔放,热衷于功名,有些强烈的入世精神。
在他们身上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②但高岑虽同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却各有很强的个性。
元代陈绎曾《诗谱》:“高适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
”首先,高适多以沉着、冷静的眼光,揭露边地政策和边塞生活中的弊端,因而他的诗更富于现实主义特色;而岑参的诗,以描绘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为主,往往以奔放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来表现气势雄伟和奇情异彩的边塞风光与生活。
因而他的诗更多地富有浪漫的气质。
例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
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
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诗写得都是边塞的奇丽风光。
③其次,高、岑同样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的语言、对仗和声律多严整,受近体诗影响较大;而岑诗则杂言偶出,奇偶互见,转韵无常,表现出奔腾跳跃的、不可约束的情感,歌行的特点更显著。
李白及其诗歌分析

李白及其诗歌【作者】:吴雪燕,郧阳师专中文系学生,湖北黄冈人,邮编442000【摘要】:被誉为“诗仙”的李白,是唐朝文化孕育的天才诗人。
他的魅力就是唐朝的魅力,在李白的乐府诗和绝句中将唐朝诗歌的气,情,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从李白、诗歌及其影响三方面着手来展现李白的魅力。
【关键词】:生平,乐府诗,绝句,艺术特色,诗歌影响一,李白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
不知何种原因,李白先世谪居条支或碎叶,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大约在他五岁时,随家从碎叶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他父亲“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
何以要隐瞒名姓,因何迁居蜀中?都成了千古之谜。
不过这可能是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
李白说他:“五岁诵六甲”。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其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其二)可知他受过良好的教育。
①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受到道教的深刻影响。
他说“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他说他“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
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他一生,李白大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
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隐居与漫游、神仙道教信仰、任侠中度过的。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
长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
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
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
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
浅议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浅议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聂恋懿陈琳瑜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4期“歌行体”这种新的诗歌体式,在唐以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进入唐代,“歌行体”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样式,开始大量登上诗坛,并成为初唐诗歌创作的新走势。
而七言歌行,到了李白手中,纵横奇变,开创了“歌行体”的崭新局面。
李白七言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李白的七言歌行体诗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李白凭借其超凡的才情、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使语言节奏的变换与思路的跳跃、情感的跌宕和气势的奔泻达到高度的和谐。
如《远别离》取舜之二妃泪染湘竹的故事,和《竹书》杂记舜禹被逼、南巡野死的传说,“使其词闪幻可骇,增奇险之趣,盖体于楚骚,而韵调于汉铙歌诸曲,成为一家语”(王琦《李太白全集》卷三引胡震亨评)。
第二,李白七言歌行体诗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
《蜀道难》的体调在乐府中最为新奇,主要是调动大量散文和楚辞句式与杂言参差错落,随景色的变化和感情的起伏长吁短叹,惊呼咨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作为全诗的主旋律三次出现,又自然将诗意分为三层递进。
诗人用想象、夸张、神话传说来描写自然形象,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诗歌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
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和李白同时代的殷璠赞《蜀道难》说:“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
”(见《河岳英灵集研究》)第三,李白歌行体诗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

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一、诗人李白诗歌的特点:1、综述诗人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诗人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诗人李白一人。
诗人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人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
诗人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诗人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诗人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诗人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2、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奇妙,浪漫主义,立意清晰。
诗人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
诗人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什么是歌行体

什么是歌行体?歌行体,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一般被视为是五七言古诗与骈赋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诗体,其间又兼有杂言。
歌行以叙事为主,篇幅长短不限、句式参差错落、不大讲究平仄用韵,体制灵活,具有浓厚的音乐节奏感。
一般来说,歌行体作品的题目中多有“歌”或“行”这样的标识,如李白的《襄阳歌》、《侠客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高适的《燕歌行》等等。
明人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以及“歌行”作过解释,他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当然,也有一些篇名中没有“歌”、“行”标识的歌行体诗歌,最著名的莫过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
关于歌行体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南朝刘宋时期的鲍照在模拟和学习汉魏乐府的基础上创造的,由于鲍照擅作七言,故最初创造的歌行体仅为七言形式。
但这时期的歌行体只是属于草创阶段,成就并不高。
到了初唐时期,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歌行体才正式确立,一般以《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的出现为标志。
此外,由于歌行体是从汉魏六朝乐府那里汲取了营养,如“歌”、“行”等字眼也在乐府篇名中屡见不鲜,因此关于歌行和乐府的区别,学界仍有争论。
现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对歌行体的特点作一个粗略分析。
首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共二十四句,基本上以七言为主,但也杂有一句二言与四句九言,如“呜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
其次,它也继承了乐府叙事的本色,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如诗中先是记叙了茅屋如何被大风侵袭,中间有“归来倚杖”的叹息,最后还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这样忧国忧民的感叹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救赎高意。
第三,诗中二十四句换韵自由,出现了好几个韵脚,且平仄不限。
总之,歌行体的形式是由其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决定的。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豪放飘逸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豪放飘逸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李白的诗歌,才气横溢,纯任自然,不拘束于格律和规则,但是凭借他的天才和创作热情,即使是信手拈来的作品,也能合乎规范,语言清晰流畅,音韵和谐自然。
李白长于歌行和乐府,擅做绝句,律诗较少。
李白的诗歌中,富有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爱国主义激情。
例如在《梁甫吟》一诗中他通过对姜子牙的赞颂表达了自己的积极参政态度:“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
”《上李邕》诗中,则表现了他的远大抱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古风》第三首诗中他热烈赞扬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业:“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李白诗集中这一类表现政治抱负的诗篇是很多的,如写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的诗篇,无不气势磅礴、热情奔放。
李白热爱祖国的河山,他用如椽的彩笔描绘了中国各地的美丽风光。
如写黄河的雄伟气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公无渡河》);“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李白一生漫游南北各地,他留下的写景诗歌是很多的,打开他的诗集,这一类诗歌几乎篇篇似锦,字字如珠,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无一不是从积极方面热情歌颂,很少消极悲观情绪,例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小诗是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他在流放遇赦返回途中于船上写的。
诗中描绘了三峡两岸的秀丽迷人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无限喜悦之情。
全诗景真情切,豪爽奔放,表现出寓景于情,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李白还有不少诗揭露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蔑视权贵的骄横跋扈,如《古风》第五十一首:“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李白是个高度个性化的人物,常以饱满丰富、激昂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写诗,使其诗充满浓厚的自我表现特征。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下面是相关的内容,快来围观吧。
【李白的艺术特点】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
在中国史上,他作品的艺术个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一、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二、强烈的感情色彩,喷发式的抒情方式。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鸣皋歌送岑征君》抒写对于政治黑暗、是非颠倒的愤慨,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完全是李白式的。
三、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
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
他的奇特的想象,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一个想象与紧接着的另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意象的衔接组合也是大跨度的,离奇惝恍,纵横变幻,极尽才思敏捷之所能。
四、壮美与优美的意象。
李白诗中颇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这与其作诗的气魄宏大和想象力丰富相关联。
李白对体积巨大的壮观事物似乎尤为倾心,大鹏、巨鱼、长鲸,以及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都是他喜欢吟咏的对象,李白将它们置于异常广阔的空间背景下加以描绘,构成雄奇壮伟的诗歌意象,如《渡荆门送别》意象便极为阔大壮观。
但是,李白诗里亦不乏清新明丽的优美意象。
那些由清溪、明月、白鹭、竹色、白露等明净景物构成的清丽意象,极大地丰富了李白诗歌的艺术蕴含。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第一篇: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李白研究自肇始于唐至今争论较多和创获较丰的十大热点问题分别为家世、出生地、几入长安、重要行踪、交游、卒年、作品真伪、《蜀道难》的寓意及写作年代、是否反映盛唐气象、李杜优劣论。
[1]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不属于热点问题。
就李白绝句的研究现状来说,学术界较多的是对于李白的单篇绝句进行研究。
其他的或探讨五绝或探讨七绝,研究的重点也都集中在某一方面,如话语结构、情感世界、李白王昌龄比较研究等,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不强。
本文在对李白的五、七言绝句进行了整体考察的基础上,认为李白绝句有如下艺术特色:一、题材极其广泛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以山水诗著称,高适、岑参以写边塞诗见长,而李白作为诗仙,他的高明之处首先就体现在他的诗歌不局限于一种题材。
李白绝句的反映面相当广泛,涉猎的题材极其丰富。
“五、七言绝句,盖五言短古、七言短歌之变也。
”[2]作为从汉魏六朝开始出现的诗体,随着自身的慢慢发展,绝句的题材也慢慢丰富,包括春思秋怨、离愁闺情、边塞从军、行游眺览、山水羁旅、思友赠别、咏物写景、应诏饮宴等[3],题材也可以说是非常丰富了。
李白的成就在于他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绝句中囊括已有的各种题材,而且也大胆地尝试着为绝句开拓更多新的题材。
李白绝句表现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李白性格豪爽,因而敢说敢写,所见所闻所感,皆可以写进绝句中。
小到儿女私情,大到时事政治,李白都能得心应手地用篇幅短小的绝句来表现。
可以说,李白在绝句内容的开拓方面是极有贡献的。
李白绝句表现的题材有以下14类:山水诗,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友情诗,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送别诗,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酬答诗,如: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李白歌行的特征,学者们的论述有不少精辟见解,但总的来说,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都有些不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歌行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将它界定过窄,认定为齐梁后具有乐府体调特征的七言古诗而不包括乐府及别的诗体。
依照这样的界定,李白集中乐府卷60多首七言乐府不属于歌行,属于歌行的只有歌吟卷中那30余首七言古诗。
以这样的范围、这样少的作品来分析李白歌行的特征,自然会造成差误。
句式、韵式、修辞手法(指字法、句法、章法)是构成歌行体裁的三个基本要素,加上后出的声律,歌行的体裁特征即体现在这些要素上。
这些体裁要素在歌行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结合形式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体式。
李白的歌行吸收了之前各种歌行体式的特征,接受了各种体式的深刻影响,研究其特征应特别重视与以往各种体式的比较对照,通过比较对照看其如何在吸收、接受中形成有别于前人及时人的体式特征。
一、七言歌行的五种体式从七言歌行发展史考察,唐代之前的歌行体式可以确定为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五种。
(一)古七言体。
这里所说古七言体是指齐梁前七言诗的体式,它在句式、韵式上的总体特征是:通篇七言,句句入韵。
这样的七言诗汉代即已产生,除诗外,镜铭和别的七言韵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句式、韵式。
古七言体分转韵、不转韵两类。
不转韵一类以汉武帝时《柏梁诗》篇幅较长、出现较早,后人即以其为句句入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体体式的代称。
柏梁体还有两个附带特征,一是押平声韵,二是有奇数句,汉魏时柏梁体皆具这两个特征,晋宋后有所改变。
转韵一类出现也较早,转韵句子多少不等,有两句、三句、四句及四句以上的。
两句、三句转韵又称短韵或促句转韵,这样的转韵以二句较多见,东汉张衡《思玄赋系辞》全篇12句,二句一转,以后一些乐府题诗如《乌栖曲》、《东飞伯劳西飞燕》皆通篇如此。
三句转韵最奇特,较少见,东汉王逸《琴思楚歌》(见《古诗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未收)是较早的一篇,全篇15句,三句一转,略早于王逸的崔骃有一首三句一韵七言诗被《太平御览》采辑,可能是三句一转的古七言体的残篇。
在各种转韵形式中以一篇混用多种转韵句数的较常见,如宋鲍照《代白纻曲二首》之二,全诗7句,三次转韵,其句数分别是二、二、三,《代鸣雁行》全篇6句,两次转韵,其句数是四、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汤华泉[摘要]七言歌行产生于汉魏,发展于齐梁,依其句式、韵式、修辞手法和后出的声律诸种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体式,各体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李白在歌行创作中全面吸收了之前歌行创作的艺术经验,接受了各体式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他的歌行形成了有别于前人和时人独特的体式特征。
[关键词]七言歌行歌行体式李白歌行歌行史〔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5-0133-06作者简介汤华泉,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安徽合肥,230039)。
2007年第5期二。
转韵的古七言体与柏梁体可以说是大同小异,有学者称其为柏梁变体。
[1]齐梁前七言齐言诗基本形式就是柏梁体、柏梁变体,上述七言乐府是这样,民间歌谣如晋《陇上为陈安歌》、《军中为汲桑谣》亦是,连佛教七言偈颂、道教七言歌曲也是如此。
这种句式、韵式用于咏唱、吟诵几百年,是歌行体的早期体式之一,对后来歌行的创作有长久的影响。
齐梁后纯粹这样体式的并不多,但部分采用如王力所称“部分的柏梁体”[2]或部分的柏梁变体则较多见。
古七言体由于句句入韵显得音韵比较谐和,又由于多用平声,声调也显得较为悠扬,但用韵过密,又一律七言句,易给人单调之感,语言也显得比较质实,作为早期歌行的一种体式,艺术表现是不太完善的,但后人为了调节诗句的韵律、节奏,追求风格的古拗、劲峭,还时常采用、模仿这样的句式、韵式。
(二)骚体。
骚体是汉代以后仿效楚地民歌和楚辞而产生的。
骚体的基本句式为七言,也是较早出现的古代七言诗的一种体式,汉代以后这样体式的作品产生很多,其数量远多于古七言体,既有数句的短歌,也有较长的篇章。
汉代许多帝王都有骚体诗,汉武帝名下就有7首,《瓠子歌》二首共22句,以后蔡琰骚体《悲愤诗》38句,晋嵇康《思亲诗》30句,都是比较长的作品。
骚体在句式上显著的特征是句中或句末常有一“兮”字,兮字是语助词,常用来表示停顿和感叹,有调节句子节奏、增强情感表达的特别作用。
句中的兮字还能充当介词、连词、结构助词,有相当于“以”、“于”、“而”、“之”的作用,往往能与前面二字组合成三字节拍,从而改变七言诗惯常的二二三音顿,使七言诗的节奏更为丰富。
有些骚体诗和骚体辞赋句上不用“兮”字而用“以”、“于”、“而”、“之”,可以看作与“兮”字同样的句式特征。
骚体句子长短组合比较灵活,多于七言、少于七言的都有,往往有长句出现,尤其是中间带“兮”字的句子,“兮”字上下能连带缀加较多的字,分开则为两短句,合之则为一长句。
骚体的韵式齐梁前与古七言体大致相同,差不多是句句入韵,转韵的方式亦同古七言体,汉武帝《瓠子歌》两句一转,嵇康《思亲诗》三句一转,张衡《四愁诗》混用二、三、四句转。
齐梁后骚体的韵式渐与齐梁体趋同。
晋宋后骚体中还出现了含有较多杂言成分的类似辞赋的作品,如宋谢庄《怀园引》等三首、齐江淹《杂三言五首》、梁沈约《八咏诗》,都是长达三四十句的组诗,这些作品也可以称为辞赋体。
骚体在句式上较古七言体灵活多样,节奏明快,修辞手法如重叠、蝉联、铺排也多见使用,词采也较华茂,艺术表现力显然胜过古七言体。
它还能与时更新,一直到唐代还有一定的适应性、生命力,不仅以这样体式的作品汇入唐代歌行作品之林,还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其它体式歌行乃至其它诗体的创作。
(三)乐府杂言体。
乐府杂言体乃区别于齐言乐府而言。
相对于齐七言乐府,杂言出现最早,作品数量最多,而又独具特征,故以一体名之。
汉魏乐府中杂有七言句的作品不少,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等类中多见。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还收有一些汉魏以来民间歌谣,乐府杂言体其实也就是民间歌谣体。
早期乐府杂言体七言句所占比例较少,至鲍照多数杂言皆以七言为主。
鲍照前杂言的句式较杂,从一言到九言、十言都有,还有散文句式,鲍照作品七言外主要是三言、五言与七言搭配,多见三三七、五五七、五七七、五五七七这样的组合,在节奏上既具有民谣风味,又有规律性。
在韵式上早期的杂言一般是隔句押韵,有多句七言相连时也句句入韵,类似古七言体。
鲍照的乐府杂言无论七言及七言外句子,绝大多数是隔句押韵且转韵。
杂言体语句一般都显得比较活泼、流畅,重叠、蝉联、句子的复沓较为常见,鲍照还经常使用排比、对偶,在篇首、句首他还创造性地使用“君不见”这样的呼告语,18首《行路难》“君不见”出现了10次,这是十分引人注意的创造,齐梁后出现的《行路难》多有这样的呼告语,并且扩展至其它题目,这就为用于抒情、议论的杂言歌行提供了一个十分富于情感力度的表达方式。
鲍照是先唐今存乐府杂言创作量最大的作家,共22首,特别是其中15首杂言《行路难》,在许多方面为以后乐府杂言体七言歌行创作提供了范式。
乐府杂言体对唐代特别是盛唐以后七言歌行的发展影响巨大。
(四)齐梁体。
齐梁体指齐梁后出现的七言诗新体式,相对于七言古体来说是隔句押韵并有规律地转韵,同时自觉地引入了声律要素,注意调配一句和两句间声调的平仄。
王运熙说:“齐代永明声律论兴起后,七言诗也跟着重视声律,出现了七言的齐梁体。
”[3]王力称此七言体为“入律的古风”或“新式古风”,并界定说:“典型的新式古风须具备三个条件:(一)平仄多数入律;(二)四句一换韵;(三)平仄递用。
”[2]说这是“典型的”,自然那些大致具备这些条件的也属于齐梁体,特别是在齐梁之初。
齐梁间这种体式最先见于七言乐府,以后扩及其它七言诗。
比如《燕歌行》,齐梁之前皆为古七言体,自齐梁之间萧子显后则一律演变为齐梁体,梁元帝萧绎的《燕歌行》比较典型,基本上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
越到后来,具备这三个条件的作品越多,陈代徐伯阳、傅縡、徐陵、江总都有全篇基本入律、四句一转、平仄递用的作品。
当然非典型的齐梁体作品还是不少,显见的是换韵的句数有二、六、八句,但超过八句的长韵很少。
齐梁体除王力概括的三个特征外,还有一些特征:1.在韵式上除隔句押韵、有规律转韵外,篇首及转韵首句一般皆入韵;2.以通体七言为主,也有篇首、篇末及其它位置偶尔用杂言者;3.大量使用对偶句,除篇首、篇末及转韵起首二句外,一般皆对偶,对偶句一般也是律化程度较高的句子;4.在修辞上集以上各体修辞手法之大成,尤以蝉联、铺排为多见,还特别注意使用关联词以绾接、照应句子间、章节间语意、声情。
齐梁体全面整合句式、韵式、修辞、声律七言歌行四要素,形成了有别于以上各体的新的体调特征,句式整齐,声韵铿锵,脉络分明,情词婉畅,十分富于情感和气势。
这样的体式最适宜游观、咏物、闺情、叙事诸种题材内容的抒写,也宜于词藻典故的撷取、篇幅的扩充。
齐梁体起于齐梁,在诗歌律化大趋势的作用下,陈隋后越来越得到诗人的认可和喜爱,成为歌行体、七言诗体中最突出的一体,初唐达至最繁盛的阶段,四杰最为突出,因而后人又称之为初唐体、四杰体。
因为这一体在齐梁后是歌行体中最时新、最活跃的一体,作品量也较多,所以历代的诗论家以及今人多径直将它作为歌行的唯一体式对待。
(五)赋体。
在前面介绍骚体时已提到一种辞赋体,那是由骚体衍生的一种体式,其基本特征同于骚体。
这里所讲的赋体是指在齐梁体出现后产生并以齐梁体为基本形式特征的一种七言赋体。
这种赋体的来源一是齐梁体的放大,前面已讲到齐梁体的转韵、铺排十分适宜于长篇的写作,若写作的内容有明显的时间、空间、性状的展开和铺叙,即成赋体,如萧绎、王褒、庾信的《燕歌行》。
七言赋体另一来源是骈赋。
齐梁后兴起的骈赋多夹用五七言诗句,夹用的句子都是偶数,二、四、六、八都有,一节一节夹用,每一节都换韵,以七言为主,一般也都有五言,如果将这些诗句抽取出来,往往就是一首完整的五七言交替成章的长诗。
梁代的萧纲和戴暠就有几首这样形式的作品。
萧纲有一首《伤离新体诗》,全诗40句,七次换韵,五七言交替成章。
由诗题知写的是伤离别,全诗以时间、空间为序,层层描述伤别的情状,十分近似一篇《伤离赋》。
诗题上又标为“新体诗”,看来作者是有意在尝试创造这种新诗体、新写法。
他和戴暠的《度关山》也是这种形式。
还有一些题目上有“篇”字的新题歌行形式也是这样,如陈张正见《神仙篇》、北齐颜之推、卢思道《听鸣蝉篇》,以及初唐骆宾王《帝京篇》、《畴昔篇》,都是典型的具有骈赋特征的赋体歌行。
关于骈赋与七言歌行发展的关系,赵昌平《从初、盛唐七古的演进看唐诗发展的内在规律》有较充分的论述。
[4]二、李白歌行的五点特征以上是李白之前曾先后出现的几种歌行体式,将李白歌行与之对照,其特征就比较清晰地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