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
教育部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区别

教育部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区别教育部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区别距离2020年高考越来越近了,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高考过渡期数学、语文考试范围说明”,针对新高考各地使用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不同命制两套考卷,并对考卷考试范围做了具体说明。
也就是说,2020年高考全国有可能会出现基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多套全国卷。
但无论是基于新教材出题还是基于旧教材,每一套高考题的出题方向都有共同特征可循。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高考三大主科的试题分析,对比2020年高考考点,题型哪些地方不一样,究竟会怎么考。
后期还会有理综和文综的解读,请大家即时关注。
命题组提示:挖掘德育内涵体现全面育人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成就,挖掘新的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的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奋斗精神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2020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
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
比如:全国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是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的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解读与2020年高考试题趋势把控(共75张PPT)

不等式、
最值
1.高考选择、填空题统计分析; 2.高考2选1统计分析; 3.高考三角问题统计分析; 4.高考数列问题统计分析; 5.高考立体几何问题统计分析; 6.高考概率统计问题统计分析; 7.高考解析几何问题统计分析; 8.高考函数与导数问题统计分析;
1.高考选择、填空题统计分析
---“13个常规”问题,“3个小压轴”问 题
2020年高考数学备考复习研讨
04
02
研 讨
05 回 归
追 求 教
解 题 教 育
育
情
03
把 控
01
注高研
重考究
备规高
考律 考
策 略
试 题
提 纲
怀
研讨提纲 一、研究高考试题---2019年高考试题研究; 二、把控高考规律---2020年高考趋势把控; 三、注重备考策略---2020年高考备考策略; 四、回归解题教育---探寻数学解题教育本真; 五、追求教育情怀---做一个有情怀的数学教师。
2
2019全国(2)--12研究
图象分析法
2019全国(2)--16研究
数学文化:
以中国悠久的金石文化为背景的立体几何 问题。目前高考试题对数学文化的考查仅 仅是对数学文化的一种浅层次的考查。其 实数学文化蕴含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 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 的知识、方法、思想、精神、眼光、智慧 是人类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财富,数学文 化对学生的塑造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式 的影响,润人于细无声处!
3.研究其他省市试卷中的典型试题!
2019年全国二卷理数试题研究.docx 2019年全国二卷文数试题研究.docx
2019全国(2)---4研究
网红试题
2019-2020年高考全国卷命题趋势分析解读

核心观点
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领高考命题工作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
• 教育要坚持正确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大局、坚 持改革创新;
•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 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 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 高考命题将不拘泥于“固定”的教材,而是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从理想到实 践,环环相扣,融会贯通,聚焦时代使命。
• 一是从历史到现实,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二是从国际到国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 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三是从社会到个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四是从理想到实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如何命题
围绕高考核心功能 全面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一)高考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二)高考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 “一把尺”、引导教学“一面旗”。
(三)高考的命题要求是什么?
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 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 推动中学素质教育。
• 像高考这种重要的选拔性考试,如果降低试题难度,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拼命 刷题取得较高的分数,不仅不利于选拔人才,学生的应试压力还会越大!
• 事实上,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不仅要确保机会均等,更要保证选拔公平。而 机会均等与选拔公平并不矛盾,因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适合不同层次的学校, 每一个学生在适合自己层次的学校继续深造才是更广义的公平,才能顺应人才 培养的潜在规律。
第三,高考命题要加强应用性,注重理论密切
2020高考英语-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区别

2020高考英语-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高考的区别As the 2020 ___ approaches。
the Ministry of ___ "Mathematics and ___"。
This document aims to address the differences in curriculum plans and teaching content among different ns___。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exam is based on the new or old textbook。
each set of ___。
Editor-in-Chief Lin Zi has compiled an analysis of the 2019 ___ us subjects。
compared them with the 2020 college entrance n topics。
___ and how they may be tested.___ ___。
and ___。
intelligence。
physical n。
art。
and labor。
Based on the ___ system。
___' moral character and ___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___ universities.___ materials for the 2019 ___ focused on the three major themes of "people and nature"。
"people and society"。
and "people and self"。
___ proficiency。
2020年新高考一二轮复习: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解析2019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

历史:紧扣“一核四层四翼”,突出考查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
“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彰显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体现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重点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说。
今年的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特别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不仅有学科内部不同模块之间,如中国史和世界史、横向与纵向间的综合,更有不同学科间、不同能力和素养间的结合。很多试题将历史元素与政治、地理、经济、文学、艺术、道德修养、价值理念等融为一体,从多个向度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
全国Ⅱ卷第39题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原则与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为什么坚持这些基本原则的理解,明确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扶贫等原则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脱贫攻坚工作。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的思想政治试题还突出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全国Ⅳ卷第24题要求学生懂得扩大开放对国内企业可能造成的挑战,进而运用企业运营的相关知识,从品牌、研发、品质、管理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试题既贴近社会现实,又富有经济内涵,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基于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国家战略、关注经济现象、思考应对策略。
全国Ⅳ卷第23题,列举了网络时代信息数据急剧增长下出现的认知现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事实因被忽视而消失”的观点加以辨析,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考,辩证地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识与事实的区别,以提升思维的品质。
2019高考理科数学全国Ⅰ卷命题解读+2020备考指南

高考理科数学全国Ⅰ卷考情分析(2019)备考建议(2020)一、2019全国 I 卷高考特点(稳中求新,稳中求变)(一)概率难度明显增大(与其他知识的综合)概率连续 2 年作为压轴题出现。
18 年考查了独立重复事件恰有 n 次发生概率的最大值,求最值,与函数和导数综合,难度明显增大。
19 年该题将概率与数列知识相结合,根据数学运算的结果解释概率层面的意义,既体现了对数学推理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英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二)新和变的体现4、弘扬中国传统,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在创新。
2、强调知识本质和知识素养的理解考核在逐渐加强。
3、数学建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核心素养考核加强。
4、实际问题、探索性、应用性、能力立意的考题会与时俱进。
(三)稳的体现(对通性通法、数学思想的考查是对数学素养评价的体现)1、主干知识与重点知识的考查不变。
中档题考查了:数学文化(黄金分割),等差等比数列基本量计算、椭圆的定义和抛物线定义、弦长和线段比、几种曲线方程的相互转化和椭圆最最值。
主干知识和八大板块:1、函数导数 2、三角 3、概率统计 4、数列 5、立体几何 6、直线与圆锥曲线 7、参数方程与极坐标 8、不等式选讲。
难题考查了:双曲线渐近线的斜率和离线率;球体积、长方体与球、线线角。
独立事件的概率;导数中存在极值点和零点个数。
求分布列、证明等比数列、说明实验的合理性。
多元不等式的证明。
19 年容易题中,客观题考查了集合、复数、指对数比较大小、函数图像的识别(奇偶性)、二项分布概率计算,框图、过某点的切线、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量的计算、平面向量的夹角。
主观题考查了解三角形及恒等变形,立几的线面平行和二面角。
2、数学素养、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考查不变。
3、基础知识的通性通法考查不变。
文科第 11 题均是综合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规方法。
理科第 10 题、第 16 题、第 19 题分别涉及了 3 种重要的圆锥曲线,其中第 10 题和第 16 题更多体现了圆锥曲线在几何本质上的特征。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评析: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

教育部考试中心权威评析: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2020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考试中心权威解析)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
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
试题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对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一是揭示病毒传播规律,体现科学防控。
用数学模型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全国Ⅲ卷文、理科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展现中国抗疫成果。
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
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是体现志愿精神。
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突出理性思维,考查关键能力理性思维在数学素养中起着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
数学科高考突出理性思维,将数学关键能力与“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学科素养统一在理性思维的主线上,在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理性思维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整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整解读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北京志鸿教育考试研究院是本次发布会的协办单位。
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与志鸿教育研究院强强联手,委托世纪天鸿作为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的总发行,通过专业、权威的政策解读和试题解析,强大的渠道影响为广大高考师生提供最实用的高考解决方案和备考策略。
高考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着力于教-考-招等领域的全景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阳光招生、多元录取的道路。
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意味着发轫于2014年的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落地。
未来新高考改革将在认真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考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19年的高考综合改革,走过了一条务实前行的艰苦奋进之路。
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三大领域顶层设计悄然完成、全面发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科评价体系新立,高考命题标准发生深刻变化;规范学业考试,改善综合素质评价,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体系的重要性,多元录取的录取体系全面升级。
职业教育扩招百万,助力高考综合改革。
未来已来,新高考改革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前进的大道上,稳步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命题组解读2020高考和2019
高考的区别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距离2020年高考越来越近了,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新高考过渡期语文考试范围说明”,针对新高考各地使用课程方案设置的差异和教学内容范围不同命制两套考卷,并对考卷考试范围做了具体说明。
也就是说,2020年高考全国有可能会出现基于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多套全国卷。
但无论是基于新教材出题还是基于旧教材,每一套高考题的出题方向都有共同特征可循。
今天,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高考各科试题分析,对比2020年高考考点,题型哪些地方不一样,究竟会怎么考
挖掘德育内涵体现全面育人
2020年高考语文科除了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3套外,还有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分省份自主命制5套。
8套试题,都释放出哪些信号呢?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以德育为魂,积极回应时代重大主题,展现五四运动百年来中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接续奋斗,突出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成就,挖掘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
试题以智育为基,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精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识、注重能力考查、凸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试题助力体美劳教育,精心撷取素材,科学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1、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厚植家国情怀,激励奋斗精神
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表示,2020高考语文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
从材料选择、题目设置等方面充分挖掘优秀品德文化内涵,切实发挥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榜样人物的示范功能。
比如:全国Ⅰ卷名篇名句默写题要求默写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达的是为国戍边、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全国Ⅲ卷默写题要求默写《论语·子罕》中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喻示的
是青少年要有坚定的理想,要有百折不回的意志。
浙江卷简答题材料《孟子·滕文公上》中的孟子关爱社会、心忧天下。
江苏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临川汤先生传》中的汤显祖持身端洁、不慕权贵。
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1954年《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2018
年的报道《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和研究报告《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三则材料,无论是新中国修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还是新时代竣工的港珠澳大桥,都是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工程、国之重器,代表着不同时期的“中国速度”与“中国技术”,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桥梁建设由技术落后、依靠外国援助到技术领先、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历史巨变,使考生在阅读材料过程中为新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和喜悦,自觉增强奋斗意识。
2、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深化语文考试内容改革
“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是新一轮高考内容改革的重点。
2020年高考语文命题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引导考生重视实践,学以致用。
信息处理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今年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
全国Ⅰ、Ⅱ、Ⅲ卷均在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及文言文阅读部分专门设题,重点考查考生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
比如:
全国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考查对鲁迅《理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直接提问,
而是借用教材中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话,引导考生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
全国Ⅲ卷古诗文阅读第15题要求考生将刘禹锡原诗与教材背诵篇目《酬乐天扬州初逢
席上见赠》进行语言风格对比,使学生置身于刘禹锡的作品群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审美感知、理性思考的迁移和整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表示,这些试题设置都着力于引导考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3、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贯彻全面发展观念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表示:试卷突出体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试题在充分体现德育和智育考查的基础上,遵循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强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他们身体力行。
比如:
全国I卷关于古琴艺术、Ⅱ卷关于国画艺术的材料,以及江苏卷的现代文阅读《书家和
善书者》,加深了考生对民族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
北京卷现代文阅读《北京的“大”与“深”》,旁征博引、情趣盎然,导引考生游历京城,品味深厚的历史感与鲜活的生命力,既有感性体验又有理性思考。
江苏卷现代文阅读《表妹》,通过表现一对表姐妹在溪滩浣衣的场景,赞扬劳动之美,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对2020高考语文解读
2020高考语文依然会很看重对“关键能力”的培养、扩大文本选取范围。
论述类文本将多选用论文和时评,考查逻辑论证和批判推理能力;实用类文本将多选用新闻和报告,考查
信息处理和超文本阅读能力;文学类文本将多选用小说和散文,考查审美鉴赏能力。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将全方位考查阅读的“关键能力”。
学生在阅读广度、数量、速度上要下大功夫。
备考注意事项
第一,针对2020年高考语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语文学习备考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表达得体”题:
专门考查“表达得体”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相关语文文化知识,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
除正确使用一些谦辞、敬语之外,还要考虑说话者的地位身份、学识教养、生活阅历,听话者的社会背景、文化知识、语言习惯,也要注意特定的时间地点、话题气氛,表达载体的语体风格等。
试题形式既可以是客观题,也可以是主观题。
2、高度重视与逻辑有关的语言表达题:
语言表达不只是有结构搭配和表意明确方面的问题,还应该有逻辑推断的问题。
与逻辑思维相关的语言表达内容很多,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到方法,切合点很多。
3、“警惕”在作文命题和文本阅读题中加入对语言运用的考查:
在作文的命题指向中加入语言运用的目标要求,是2019年作文命题的一大亮点。
如全国1卷作文题明确要求撰写讲话稿,其中就含有语言运用的指令要求。
在文本阅读题中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
目前的现代文阅读、古诗欣赏只是要求考生用简答的形式表达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但不代表能排除2020年高考会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依据的可能性。
第二、针对2019年高考语文对“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特点,2020年复习备考应着重做好对“阅读思维”的训练:
阅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首先要从解读思维的合理做起。
所谓的“合理”,指的是:命题者遵循了作者写诗写文所遵循的规律,从而提出问题;作为阅读者,也应该遵循同样的规律去思考相关问题,方能得出准确的回答。
1、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它在写作上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的心意(包括观点、态度、思想、情感、情绪、意念……)
2、一个文本,无论诗歌、散文、传记、小说,作者表达心意,除了少数直抒胸臆的信息外,总要凭借某些载体或经由某些媒介来传达这种心意。
3、如果一个文本比较简单,则由某一触媒直接导出作者心意;如果一个文本较为复杂,触媒还可分出主次,前者是主角,后者是配角,它们是红花与绿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