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生平经历简短
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

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有诗仙之称。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唐代诗人李白生平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
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
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
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
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
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
李白的一生概括

李白的一生概括李白的一生概括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的一生概括,欢迎阅读!一、早年天才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
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之青莲乡。
祖籍为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李白五岁。
发奋读书始于是年。
《上安州裴长史书》云:“五岁诵六甲。
”六甲,唐代的小学识字课本,长史,州之次官。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
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好剑术,喜任侠。
是年岑参生。
开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岁。
隐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读书。
往来于旁郡,先后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
二、辞亲远游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开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岁。
春往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
秋,病卧扬州。
冬,离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途经陈州时与李邕相识。
结识孟浩然。
开元十五年(727年),是年诏令“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
秋,全国六十三州水灾,十七州霜旱。
李白二十七岁。
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婚,遂家于安陆。
是年王昌龄进士及第。
开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屡次入侵。
李白二十八岁。
早春,出游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与孟浩然相会于斯。
开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自己四十岁生日举行盛大的庆贺活动,并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李白的生平事迹3篇

李白的生平事迹第一篇:李白的早年经历李白,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仙”。
其出生年份有多种说法,但大致在唐高宗神龙年间(705年-710年)左右。
他的故乡在今天的陕西省凤翔县陇县西北。
据传,其祖父李瑁是唐高祖李渊的孙子,为了避开宰相李靖的迫害,流亡到陇县定居,成为一名士族。
李白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阅读诗书。
家境富裕的他不需要担心生计问题,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进行学习。
在家乡陇县,李白开始学习《诗经》和《楚辞》,并广泛涉猎其他经典著作。
他也经常听取家人对历史、诗歌和音乐的讲解,并与几个好友一起探讨各种话题。
据传,李白十五岁时,父亲去世,这使他的童年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也开始了他独立自主的人生旅程。
李白的母亲因为他常常追逐书中的英雄豪杰,便送他去学武,希望他能够“雄俊”。
李白确实学得很好,事后也熟悉了各种武器的用法。
但他的心却一直向往文学,尤其是古诗词。
十七岁时,李白离开家乡,前往省城长安,拜入当时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崔颢门下,成为他的弟子。
在崔颢的指导下,李白开始学习《文选》、《微子》等经典,也开始写一些自己的诗歌。
不过,他认为自己的声音有些模仿崔颢的口吻,缺少独特性,于是便开始试着发掘自己的原创性。
崔颢认为李白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的外出旅行经历,于是便慷慨地提供给他一些支持和资源。
李白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旅行生活,行至神州大地的南北,广泛涉猎山川湖海、桥梁草木、人文风物等内容,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风格的诗歌作品,奠定了他的诗人地位。
李白多次获得李隆基(唐玄宗)和李亨(唐肃宗)的赏识,并受到许多文化名流的赞誉,成为唐代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
在他的故乡,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文化遗产。
李白的诗歌风格含蓄潇洒、富于音乐性,推动了唐诗的发展,也为后世文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李白人生经历及对应诗歌创作(详细版,全)

李白【总体介绍】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朝人,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家庭出身】李白生于701年,当时正是武则天执政后期。
根据史书记载,李白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十六国时西凉建立者李暠的九世孙。
而李暠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后人,又是唐王室的世祖,因此李白与唐王室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但李白的先祖早在隋末时就因罪被流放到西域,李白因此出生于碎叶城(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时随经商的父亲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县(唐玄宗时避讳改为“昌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市),在四川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
【人生经历】少年时期:天生我材,发奋读书。
【1】历史时间:武则天神龙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05—724年)。
【2】时代特征:公元705年,武则天退位,唐中宗李显即位,恢复了李唐江山。
在经历了中宗、睿宗的短暂统治后,712年,唐玄宗即位,次年改元开元,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唐玄宗即位后对道教进行改革,使道教达到鼎盛。
【3】李白年龄:5—24岁【4】活动地点:今四川【5】主要经历李白五岁时发蒙读书,能够诵读“六甲”(一种诗题)。
十五岁时,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指为某种目的而求见某人)活动。
同时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开始接受道家思想。
十八岁时,他到戴天大匡山(今四川省江油市内)访问道士,在此隐居读书。
期间出游江油、剑阁、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内)等地,拜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长平山隐士赵蕤(ruí)为师,学习剑术、道术、纵横术、《长短经》(赵蕤著作,主要讲政治问题和哲学)等。
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1】历史时间: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724—742年)【2】时代特征: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一时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李白磨难的一生简短

李白磨难的一生简短1.关于李白一生遇到的挫折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召见李白,并让他当了翰林供奉,专门在宫廷里写作诗文。
李白本以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伟意愿很快可以实现,但腐败的朝政使他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皇帝根本没有认真听取过他的治国策,只把他作为“帮闲”文人对待罢了。
那些达官显贵更是把他当作眼中钉,处处与他作梗。
李白极为失望,就主动要求离开朝廷,又开始了漫游和创作生涯,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万古传颂的诗篇。
李白晚年因参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狱,流放途中遇赦返回。
宝应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风中,一代诗仙凄凉地离开了人间。
李白诗中俯拾皆是的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的自夸。
他一再标榜自己有管晏、鲁仲连、诸葛亮、韩信之才,但纵观其一生,我们看不到他任何政治才能,只有纸上谈兵和仕途上接二连三的失意。
虽然入宫初期李白确曾在政治上显过身手,协助皇帝“制出师诏”,但终于没有看到他的一篇象样的“策对”、“奏疏”,没有看到他比较系统的辅政纲领。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这位“谪仙人”进宫后目空一切,忘乎所以,令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磨砚,有时甚至把玄宗都不放在眼里,“戏万乘若僚友”,其狂傲招致了包括玄宗在内的很多人的反感,玄宗曾经对高力士说“此人(李白)固穷相”,即李白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
更要命的是李白嗜酒如命,工作期间也经常纵酒狂醉。
有关文献对此多有记载。
作为诗人,“斗酒诗百篇”尚可传为佳话,为政则是大忌。
因此,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落得个“五噫出西京”的凄凉结局,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这是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受的第一次失败,自身性格的放荡不羁和狂傲自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当永王李璘急需人才,亲自派秘书韦子春到庐山三请李白后,李白投身永王。
为永王的幕僚,李白本应该可以大展才华了,可是永王通过与他的接触、交谈,在很短的时间内(二个月)很快就对李白的政治才能丧失了信心。
与之相反的是,李白的好朋友高适,作诗的才能也许不及李白,但是很快就以自己的政治才能受到肃宗李亨的重用,被肃宗委以讨伐李璘的统帅,以后并一直受到提拔,官至散骑常侍。
李白的生平经历

李白的生平经历李白的生平经历曾有人夸李白:“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李白这位诗人的生平经历吧,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李白的生平经历1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
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
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李白的一生简介

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的一生简介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的一生简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物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诗风雄奇豪放。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且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汉族,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公元701年2月28日(武后长安元年夏历正月十六)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理想。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

李白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李白是我国著名的诗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李白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神龙元年(705年),李白五岁,发蒙读书。
开元三年(715年),李白十五岁,已有诗赋多首,并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与奖掖,开始从事社会干谒活动。
亦开始接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好剑术,喜任侠。
开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岁。
离开故乡而踏上远游的征途。
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三十岁之前到处游历,广交朋友,希望得到引荐,却一事无成。
直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天宝二年,李白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始纵酒以自昏秽,又因权贵谗谤,玄宗疏远,内心烦闷,李白离开了宫廷。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
至德二载(757年),李白因投永王兵败下狱,被判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生平经历简短1.李白的生平经历(简单介绍)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2.李白的生平经历详细年少有为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构成他作品进步内容的思想基础.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辞亲远游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太白作清平调图[1]让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他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太白醉酒图[2]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孙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
3.李白的生平经历最佳答案李白(701—762年),生日701年2月8日,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市)。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4.李白的一生经历李白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秦安县陇城),701年正月十六[2月28日]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另一种说法是其父从中原被贬中亚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李白图片市)所生,4岁再迁回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
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
第一个妻子,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紫阳和马正公的撮李白图片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
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
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
其子名:伯禽,小名“颇黎”;女名:平阳,小名“明月奴”。
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妻子,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妻子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
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