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风情之塞北饮食

合集下载

牡丹江风貌介绍讲解词

牡丹江风貌介绍讲解词

牡丹江、镜泊湖基本情况简介各位领导:牡丹江市素有“塞北江南、雪域天堂、鱼米之乡”之称,为确保黑龙江分公司此次举办会议圆满成功,切实体现黑龙江分公司干部员工队伍良好的精神风貌、职业素养及高标准、高效率的执行力、战斗力,现将牡丹江及镜泊湖两处重要接待地点的风土人情、地理地貌、饮食文化等基本情况作以整理,请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予以了解,以便加强在接待工作中的沟通介绍。

一、牡丹江市风光牡丹江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国对俄经贸的桥头堡,是一座因江而名,因湖而秀,因雪而奇,因边而兴的开放之城,号称一方灵秀清丽的塞北江南,拥有着一段厚重壮美的人文历史。

牡丹江辖6(县)市、4城区,总面积4.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80万,常住94.7万。

有诗曾云:盛唐渤海古国,塞北湖雪石城,陆海黄金通道,沿边并放先渠。

牡丹江占“四大美”即名字美,环境美,山水美,冰雪美!牡丹江2009年前后获有八大殊荣:第一是中国对俄经贸第一大市,占黑龙江省的半壁江山,外贸出口额突破百亿大关,外贸竞争力居全国第13位,是东北地区唯一进入前15名的城市;第二是中国最宜人居城市;第三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竞争力百强城市,具有以“湖、森、雪、边、俗、特、红”为代表的七大特色旅游;第四是中国十佳休闲旅游胜地,镜泊湖被誉为中国文化旅游精品景区;第五是中国国际木业之都,森林覆盖率达62%,活立木蓄积量2.3亿立方米,全市木材加工企业1600家,年加工木材能力600万立方米,产品出口日、韩、欧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是全国单板生产基地和木材集散地;第六是中国新兴地板之都,圣象、大自然、安信三大知名地板品牌进入全国十大品牌地板,木博会是全国林业三大会展之一,北方唯一的国家级木业博揽会;第七是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基地,全市煤炭资源储量5.38亿吨,水能储量176万千瓦,可利用风电资源总装机容量500余万千瓦,电能生产企业35家,总装机容量202.82万千瓦,年发电73.3亿度以上,是全省北电南输载能基地。

「诗词鉴赏」八一将至,十首塞上曲,送给边疆战士们

「诗词鉴赏」八一将至,十首塞上曲,送给边疆战士们

「诗词鉴赏」八一将至,十首塞上曲,送给边疆战士们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每年的八一将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生日,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庆祝的节日。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无比敬意和感激之情,向边疆战士们致以最诚挚的祝福和感谢。

边疆战士们,他们是国家的守护者,是边疆的守望者,是祖国的最坚强的堡垒。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镇守在祖国的边疆,守护着祖国的安宁和稳定。

在恶劣的环境下,他们坚守岗位,无私奉献,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全和发展,付出着辛勤的汗水和血液。

为了表达我们对边疆战士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我们特意准备了十首塞上曲,送给他们。

这十首诗词,是对边疆战士们的歌颂和赞美,是对他们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诠释。

第一首《长安古意》穿越千年,长安古意,耳畔风声,心头雪肴。

战士王侯,舞剑挥戈,铁骑横插,塞上长歌。

第二首《战鼓擂动》战鼓擂动,边疆夜长,征战征战,誓保国殇。

鹰眼狼心,死守要隘,千军万马,共赴国光。

第三首《塞外风情》塞外风情,铁马横扫,大漠戈壁,豪情万丈。

英勇豪杰,冲霄踏鹰,卫国卫家,誓言永存。

第四首《边疆壮志》边疆壮志,战旗招展,长刀利矛,怒指边疆。

风云变幻,忠诚义气,边疆战士,永不离弃。

第五首《胡马争鸣》胡马争鸣,烽火横京,边疆卫士,英勇无惧。

铁血柔情,誓死卫土,祖国安宁,战士放归。

第六首《铁骑千里》铁骑千里,疆场长阔,边疆战士,誓护家国。

战马奔腾,横刀立马,英雄豪迈,铁血胸襟。

第七首《塞北戍边》塞北戍边,风沙滚滚,战士守望,铁马疆界。

牺牲奉献,忠勇无私,边疆壮志,国家边防。

第八首《神州边防》神州边防,千里铁马,雄心壮志,护卫家邦。

骠勇豪杰,守土辽源,誓守疆土,永不退让。

第十首《神兵草原》神兵草原,远望边疆,铁甲马靴,日夜巡弋。

誓守疆土,铁血战神,国之利矢,边之守卫。

这十首塞上曲,是我们对边疆战士们最真挚的祝福和感谢。

愿他们风雨无阻,誓死守护祖国的边疆,为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和安宁贡献自己的一切!八一将至,让我们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边疆永安!致敬边疆战士们,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篇示例:八月将至,正值边疆战士们奋战的时候。

唐代边塞诗中塞北草原书写的文化生态关怀

唐代边塞诗中塞北草原书写的文化生态关怀

文化艺术 |唐代边塞诗中塞北草原书写的文化生态关怀□史凤云/文在唐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走向成熟,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王朝的中原文化与生活在塞北草原的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有着深度交流和融合。

诸多心怀壮志、渴望建功立业的中原文人、军旅将士出行塞外,领略了独特的塞外风光,经历了真实的塞外生活体验,于是描写和反映塞北草原景观、军旅生涯、民俗风情的诗歌成为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即唐代的边塞诗。

从其艺术成就上来说,它们也是唐诗中思想极其深刻、想象极其丰富、艺术性极强的一类文学作品。

作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文学产物,唐代边塞诗具有创作者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新异独特、情感层次丰富、艺术成就鲜明等特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边塞诗人群体及其作品,通过其独特意象、主题抒发,充分展现了唐代塞北草原自然景观、塞北民俗风情及中原文人北上建功立业、厌战止战等复杂心态与生命体验。

唐代边塞诗中蕴含的民族融合、多元一体文化生态,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1 唐代边塞诗及其诗人群体唐代许多诗人或随军出征,或自行出塞,有了真切的羁旅经历和边塞体验。

同时,出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希冀,这些诗人胸怀英雄豪情和理想抱负,通过创作边塞诗描述自己的亲历见闻,反映出当时人们普遍的生活状态和对国家和谐、社会安定的共同追求。

唐代创作边塞诗的诗人中有真实出塞经历和体验的多达两百人。

据相关学者统计,《全唐诗》共收录唐诗近五万首,其中边塞诗高达两千多首,唐代边塞诗成为历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其创作经过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阶段而日渐成熟,盛唐时期甚至产生了庞大的边塞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学风格。

而这一诗人群体也为中国文学艺术传统的延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1]。

唐初、中、晚各个阶段都涌现出了大批的边塞诗人,如曾被视为“汉之相如”的卢照邻、擅长七言歌行的骆宾王、刚健风骨著称的陈子昂;再如以七绝闻名的王昌龄、诗风雄健的崔颢、边塞诗的重要开创者高适、中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李益,以及刘长卿、杜甫、卢纶、韦应物、施肩吾、李贺、许浑、杜牧、韦庄、徐九皋等人都创作了数量众多的边塞诗,甚至唐太宗、唐玄宗等帝王也创作过此类题材的诗歌。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

张家口的饮食文化一、张家口饮食文化概述(一)面食为主的家常饭菜张家口人的食俗与地理、气候有关。

俗话说:“张家口有三件宝,莜面、山药、大皮袄。

”其中两件是食物。

张家口坝上地区地广天寒,莜麦是高寒作物,适应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具有抗寒、抗旱、耐瘠能力。

在较少的水肥条件下,可以制造出较多的营养物质,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

莜面好吃养人耐饿。

民间有句顺口溜说:“30里莜面,40里糕,10里荞面饿断腰。

”就是说吃顿莜面顶事,能走30里不饿。

塞北的农民把莜面当作一宝,人们凭着莜面在体内转化的热量,抗击严寒,放牧牛羊,劳作田间。

张家口人吃莜面讲究三熟,首先把淘净的莜麦粒放到大锅里炒熟,再磨成面。

和莜面时用开水冲熟,推出的莜面窝子要蒸熟。

经过三熟,莜面就会散生出一种浓郁诱人的馨香。

莜面窝窝张家口人做莜面的方法很多,除了把莜面放在磁砖上推成软悠悠、筋颤颤的精薄窝子外,还能搓条儿、挤鱼儿、压饸、捏猫耳朵、打拿糕等,这几种蒸食需配菜食,一般配上熬菜吃,最佳是羊肉口蘑汤。

用筷子夹起一个窝子往汤中一蘸,那真是别具风味。

莜面还能放点葱花咸盐炒,放点油糖炒炒面,用胡萝卜馅蒸饺子,烙莜面饼,做莜面囤囤、生下鱼、伙伙饭等多种食法。

莜面有独特的保健功能,可降低心脏病的发生率,具有控制Ⅱ型糖尿病的功能和降血脂、降血糖的功效。

还有减肥和增强机体免疫的功能。

张家口的第二件宝是山药(马铃薯),既可炒丝、焖块、拔丝、炸片和熬菜,还能做很多面食。

把山药焖熟后去皮捣烂揉合上莜面可做山药烙饼、山药鱼儿、山药丸子、山药丝子、山药磨擦擦、水晶饺子,还有山药筋筋、山药凉粉、漏鱼等。

历史上张家口人基本上是种什么吃什么。

坝下人主食多以谷、黍、豆、高粱、玉米为原料做成饭食,“早晨粥,中午糕,晚上糊糊煮山药”是人们的家常便饭。

坝下大部分地方都能种谷子,品种多数较好,因而加工后的小米也可口。

但好中选优,还是蔚县的小米为上乘。

这里生产的小米粒大、色黄、味香、黏性大,营养丰富。

《塞北曲》课文解析

《塞北曲》课文解析

《塞北曲》课文解析塞北曲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描述了北方边塞地区的艰苦环境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活。

本文将对《塞北曲》进行深入解析,从文学形式、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学形式的独特魅力《塞北曲》采用了诗歌形式进行表达,其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展现出北方边塞的壮美景色以及边疆军民的生活。

这种形式不仅具有韵律美,还能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塞北地区的雄伟壮丽。

二、塞北文化的独特韵味1. 边塞环境的特点:《塞北曲》以充满草原风情的北方边塞为背景,描绘出那里独特的自然景观,包括广袤的草原、奔驰的骏马和辽阔的天空。

这些描写展示了北方边塞的独特韵味,吸引着读者的眼球。

2. 边塞人民的豪情壮志:塞北地区的人民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下,但他们坚忍不拔,勇敢无畏。

他们英勇抵抗外敌,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家园。

这种豪情壮志贯穿整个《塞北曲》,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感受和启迪。

3. 边塞文化的独特性:塞北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边塞文化。

《塞北曲》中的描述和描绘展示了这种独特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边塞文化的魅力。

三、文本描写的细腻入微《塞北曲》以其独特的细腻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描绘边塞自然景观时,它用丰富的词汇和形象的语言将风、云、草原等元素描绘得入木三分,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同时,在描写人物时,它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军民的形象,展现出他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主题思想的深刻内涵1. 爱国主义情怀:《塞北曲》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军民形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作品中展现出的英勇斗争和奉献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着读者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奋斗。

2. 励志情怀:作品中的边塞英雄形象为读者树立了榜样。

他们不畏艰险,坚毅不拔,以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创造了辉煌。

这种励志情怀激励着读者,鼓舞着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战胜困难。

五、塞北曲艺术特色的体现1. 感人肺腑的艺术表现:《塞北曲》通过真实而残酷的描绘,展现边塞人民的艰难生活和抗争历程。

宁夏的美食介绍

宁夏的美食介绍

宁夏的美食介绍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各族人民,以食大米和春小麦磨制的面粉为主。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宁夏的美食,下面欢迎阅读由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宁夏的美食介绍:1银川羊羔肉羊羔肉多选择当年羯羊或周岁以内的羊来制成。

把羊羔宰杀后,去其皮和内脏,洗净后放在大锅里煮,并放洋葱、胡椒等佐料。

做法以爆炒、清蒸、黄焖为主。

流行于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省区的回族聚居区,都是各地的特色清真美食。

“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强身。

”据《本草纲目》载,羊肉“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力,益肾气”,是助元阳、补精血、益劳损之佳品。

常吃羊肉对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抗病能力十分有益。

2 酿皮子酿皮子,是回族独特的风味小吃之一,这种小吃味美爽口。

经济实惠,既有菜又有饭。

同时,又是“快餐”,只要到酿皮子的摊上去,一、二分种即可到口,所以受到群众的喜爱。

食用时,要将涮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细条,上面再放上几块蒸熟的,切成薄片的面精,浇上辣椒油、醋、蒜末、酱油、芥末等佐料,其色悦目,香味诱人,在炎热的夏季,若能吃一盘酿皮子,顿时倍感凉爽提神,食欲大增。

酿皮子一年四季都有出售,其特点是色泽橙黄而透明,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风味特佳。

3 烩小吃中卫素杂烩,又称烩小吃。

烩小吃是一道传统著名小吃,宁夏各地均有制作。

形状相似的夹板子、豆腐、粉条、面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莹的汤,总让人忍不住多喝几碗。

“杂烩”是一种著名的传统美肴,中华古今均有制作。

而中卫的素杂烩很具它自己的特色,来过中卫并品尝过素杂烩的人无不称赞“物美价廉,特色鲜明,别有风味”。

4莜面蒸饺莜面蒸饺,顾名思义,是用莜面做皮,内含肉素馅的蒸饺。

莜麦蒸饺包馅不同,风味也各异,但莜面固有的醇香不变。

5羊肉臊子面羊肉臊子面是宁夏著名的传统面食。

在首府银川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见到羊肉臊子面馆。

据说是由唐朝初期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

塞北风情之塞北习俗

塞北风情之塞北习俗

塞北风情之塞北习俗塞北之地南起长城,北至坝上草原,幅员辽阔,处于游牧民族和种植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区,汉、满、蒙古等民族习俗都有表现,现简单介绍几个重要时刻的习俗,希望能抛砖引玉,窥一斑而知全貌。

1、春节:塞北一带春节实际上是从腊月(中国农历一月)开始的。

腊月初八各寺院及家家户户均要熬粥,称腊八粥,一来纪念释加牟尼佛祖成道之日,二来喜庆五俗谷丰登,这天市场上开始上市年画、爆竹、肉类等。

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扫庭院,这一天被称为“过小年”,一般家家都要摆酒宴,祭灶王爷。

腊月二十五开始张贴春联,喜庆气氛越来越浓厚。

除夕晚,全家老少吃团圆饭、包水饺,备冷拼,到凌晨12点时,鞭炮齐响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互相拜年,共欢同乐,初二请姑爷、姑娘回门、初三会亲家,初四会朋友,初五春节高潮结束。

正月十五上元节,也称元宵节,人们耍龙灯、舞秧歌、踩高跷、玩狮子、昼夜尽欢。

正月十六以后,各行各业开始按部就班,恢复营业,春节至此结束。

2、中秋节: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避暑山庄建成后,皇家上层文人习俗渐浓,赏月之风悄然流行,无论是感物伤怀,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还是对月把酒,抒发内心豪情,大多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民间则更为流行祭拜月神,以月寄情,寄托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3、端午节: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塞北滨水之地多生芦苇,其叶狭长,节前采下用开水煮过,作为包裹糯米、黄米、板栗、沙枣等材料,用马蔺叶作为捆扎材料,米香和苇叶和马蔺的清香混在一起,味道香甜可口。

当日清晨,各家早起采集艾蒿。

宁夏的特色小吃

宁夏的特色小吃

宁夏的特色小吃宁夏有塞上小江南之称,这也直接反映出了宁夏的自然优美风光。

同时由于宁夏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去到宁夏当地不仅要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要尝试当地的特色小吃。

因为宁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的特色小吃,也应该是独具民族特色的。

要去宁夏旅游的游客就应该了解到关于宁夏的特色小吃种类。

1、烩羊杂碎烩羊杂碎又称,“羊下水”或“羊下脚”。

在我国食馔中,有“下水不上宴”之俗,至清代继“满汉全席”之后兴起的“全羊席”,或曰“全羊大菜”问世,始以改观。

羊下水本来不是被人们重视的东西,但经厨师的精心烹制,对带有关键性的羊肺处理加工得特别仔细,所以下脚料变成了美味佳肴。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既是风味小吃,又是宴席上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肴。

2、清蒸羊羔肉清蒸羊羔肉是一道著名小吃,流行于同心、海原一带,许多餐馆都有制作。

宁夏羊羔肉细嫩鲜美,没有膻味。

羊羔肉最好选用胸叉、上脊骨部位,剁成长方形条,用清凉水洗净,摆在碗内,放上生姜、大葱、大蒜;再放上几粒生花椒,上笼蒸30分钟左右;然后扣至汤盘内上桌,配以醋、蒜汁、盐等调料佐食。

3、羊肉臊子面羊肉臊子面是宁夏著名的传统面食。

在首府银川的大街小巷,处处可以见到羊肉臊子面馆。

据说是由唐朝初期的“长寿面”演化而来,成为老人寿辰、小孩生日及其他节日的待客佳品,含“福寿延年”之意。

好臊子面的特色是“面好、汤香”,“巧妇”们十分注重面条制作和炝汤。

汤香,是臊子面的主要特色,俗云“吃饭吃汤”,意即指此。

4、烩小吃中卫素杂烩,又称烩小吃。

烩小吃是一道传统著名小吃,宁夏各地均有制作。

形状相似的夹板子、豆腐、粉条、面筋、菠菜,丸子,再加上清莹的汤,总让人忍不住多喝几碗。

“杂烩”是一种著名的传统美肴,中华古今均有制作。

而中卫的素杂烩很具它自己的特色,来过中卫并品尝过素杂烩的人无不称赞“物美价廉,特色鲜明,别有风味”。

5、蒿子面蒿子面是中宁县民间特色风味小吃,已经流传了360多年。

蒿子面清爽可口,余味悠长,具有健胃、清热的功效,制作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还蕴含“寄托情思”“祈福安康”等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塞北名城——承德,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有林海、草原、山脉、平原、丘陵、峡谷等,物产丰富,更是盛产各种野味,成为形成其独特的饮食文化的基础。

从清朝康乾时期开始,皇家便在此大兴土木,兴建了皇家避暑山庄和木兰猎场,随着皇帝的每次避暑和狩猎,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和皇家饮食文化也开始云集于此,它们一起结合着当地的物产,经过长时期的融合、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承德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形成了诸多出名的菜点。

其膳食原料多出自当地的动植物;滦河、五烈河两岸的稻、玉米、各类谷子、高粱、大豆、荞麦、莜麦等杂粮。

历史上,承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是国家第二个政治中心,与北京几乎有相同的政治文化背景。

承德菜是宫庭塞外菜的代表,与北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菜肴以山珍野味为主,有野味之乡美称。

宫廷御膳流入民间并与当地风味食品之结合,“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二种迥然不同烹饪技艺的切磋交融,使承德饮食独具风味,魅力无穷。

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历史的轨迹对承德地方风味小吃及食俗习惯产生着重要的作用,而宫廷御膳小吃的流传则对承德本地小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宫廷御膳一讲器美,二讲形好,三讲味美,四讲应时,承德地方风味小吃因之从品种上、花样上、制作工艺上都相当讲究。

蒸、炸、煮、焖、烙、烤、煎、炒、煨、爆、烩、炖、熬、旋、冲、包、抻、卷、切、捏、片、卤、拔、叠、盘等制作工艺一应俱全,故而其色香味形别具一格。

据统计,承德地方风味小吃有150多种、地方风味糖果近60种,还有地方风味饮品多种。

这些风味小吃有些随时令和季节的变化而制作,如正月的年糕和元宵,承德元宵独具宫廷元宵的特点,个匀馅大,有松籽白糖馅、山楂馅、黑芝麻馅、豆沙馅、枣泥馅、杏仁馅等数十种之多,并具有祛病健身的功效,其中尤以元肉八宝、茯苓、山药、山楂等四珍馅元宵为上佳品种;二三月的龙鳞(饺子)、龙耳(饼),承德流传下来的宫廷风味水晶饺和三鲜饺,饼有水晶、南沙、麻仁、豆沙、哈达、肉沫烧饼、鸡丝酥饼、鸭肝酥饼等十多种酥饼;民间风味各式饼也有20余种;四至六月的饺子、面条、粽子、刀拨面、刀削面、餄餎、朝鲜冷面;七至九月的绿豆凉粉、清水片粉、卷凉粉、面鱼、拉皮、漏鱼、碗坨;十至十二月的烧麦,这个季节,还有田记茶汤、谢家面茶、馕藕、馕山药、馕苹果、野鸡羹、山楂羹、栗子羹等等。

宫廷御膳:有以本地的土特产品为原料,精心烹饪而成的燕窝鸡寿意、燕窝莲籽鸭子、山药红白八宝鸡羹、鹿筋酒炖鸭子、八仙鸭子烩藕、燕窝三鲜鸡寿意、蒸肥鸡咸肉攒盘、挂炉鸭子攒盘、鸭子馅立核、五福捧寿澄沙馅扁桃、油糕桃、鸡蛋蜂糕、珐琅葵花盒小菜、燕窝八仙面、果子粥、燕窝八仙汤、燕窝三鲜汤、鲜花玫瑰饼、南沙饼、山庄鸡丝月饼、奶油酥馅月饼、层麻酥、麻仁舌饼、澄沙饼、水晶饼、麻仁饼、大救驾等名菜名点达370多种,如果再加上当代承德新御膳房总经理孙晓春的“满汉全席”和“全鹿席”等近200道“中国名菜”,当是承德最具资质的御膳文化遗产。

药膳、xx类食品:黄芪八宝鸡、黄花鸡、栗子鸡、麻辣沙半鸡、山药鸡丝面、素肉、红果素丸子、香砂炖羊肉、陈皮兔肉、八宝莲子粥、茯苓豆沙糕、肉豆蔻馒头、山药蛋糕、八珍糕、山楂凉糕等。

传统风味菜肴:广兴楼茶烧肉、隔山焖肉、翠裘楼香酥肉、坛焖肉、五奎园改刀肉、荷花肉、荷叶肉、蜜肉枣木兰肉丁”、滑炒吉祥菜、镶豆芽菜、炒蒲笋、瓤扁豆、蓑衣丸子、苹果牛肉、龙舟鱼、酱爆鱼丁、芙蓉神仙鱼、响声浇汁鱼、凤翅龙须鱼、鱼腹藏龙、御府红烧白鳝、鳝鱼桥、八宝圆鱼、鱿鱼炒龙凤丝、吐丝鱿鱼、鸡茸海参、海岛龙凤大虾、罗锅钻席筒、“十八学子贺三元”、山庄御膳香酥鸡、翠裘楼鸡里爆、贵妃全鸡、奶油蒲笋棒子鸡、“碧海珍珠”、“三娘教子”、“金鱼戏莲”、“雪里藏珠”、清炒驼肉片、“凤尾驼峰”、驼蹄羹、砂锅什锦驼掌、炸鹿肉排、榛蘑鹿肉、锅塌鹿肉、蒲棒鹿肉、沙辣子鹿肉丁、炸黄羊脯肉、花篮黄羊肉片、雉鸡二片、汆黄羊肚丝、核桃山鸡卷、“溜三才与烧三丁”、烹山鸡卷、红烧黄鼠、油炸鼠丁、麻辣狍子肉、麻仁狍子肉、溜窜山龙片、烹鹌鹑卷、酱铁雀、野意火锅等。

承德的传统食品,从其名称上不仅闻到了山野间蓝天下的草香,听到八旗围场哨鹿时的马蹄和喊杀声,领略了承德一带的风土人情,而且感受到了避暑山庄那浓郁的宫廷和书卷气息。

这里的每一道菜肴都蕴涵着几个民间传说,几乎都有着它自己的来历,它们在这块奇特的土地上相互借鉴、相互影响,把各个民族的饮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承德的多类食品参加了世界旅游博览会,有的获国优省优产品称号;许多名厨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和各地收徒传艺,还有的出国开餐馆,把承德的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

较具代表的名吃有:肉制品类传统名吃“熏窜山龙”(野兔,古代称之为“窜山龙”)、“承德酱驴肉、烤野鸭”等。

米面制品类传统名吃:满把烧麦、马家烧麦、麒麟蒸饺、焦炒面、软炒面、油酥饽饽、丝糕、驼油丝饼、口袋饼、哈达饼、荷叶饼、缸炉圈、八宝白藕饭、龙戏珠饭、馓布萨;荞面制品:仙居碗坨、拨御面、一百家子白荞面餄餎、清宫御膳银丝杂面、豆碴糕、豌豆糕”;黍子面制品:驴打滚、马家切糕、煎糕小米面制品抡饼、烙糕、蜂糕、油豆面茶、茶汤、煎饼盒子;莜面制品:猫耳朵、螺丝转、炒疙瘩、窝子、苦力.传统野味菜肴:清炒驼肉片凤尾驼峰驼蹄羹砂锅什锦驼掌炸鹿肉排榛蘑鹿肉锅塌鹿肉蒲棒鹿肉沙辣子鹿肉丁炸黄羊脯肉花篮黄羊肉片雉鸡二片汆黄羊肚丝核桃山鸡卷溜三才与烧三丁烹山鸡卷红烧黄鼠油炸鼠丁麻辣狍子肉麻仁狍子肉溜窜山龙片烹鹌鹑卷酱铁雀野意火锅有名的风味菜有:平泉冻兔肉、青龙鼋鱼、五香鹿肉、炒山鸡卷、野味火锅等。

此外,还有独具承德和避暑山庄特色的花、豆、果、蔬各类菜肴百余种,除在中国食品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中华传统食品大全系列丛书《承德传统食品》作了详细记载外,近年来又搜集整理恢复了许多承德地方的和民族的传统风味。

现在简单介绍一二:1、荞面河漏荞面是承德地区特别是坝上的传统作物,用它作成的面食有特殊风味,滑润而又耐嚼。

荞面分白荞面和黑荞面,各有特色。

用荞面以淡碱水和好揉匀,通过河漏床子,把面压成长条,投入滚水,入水即熟。

挑出后配上卤,佐以蒜末、香油、醋,极为鲜美可口。

美食家们认为,北京抻面、山西刀削面、承德荞面压河漏是北方面食三绝,各具风味,难分轩轾。

2、驴打滚承德地区盛产黍米,承德叫黄米,性粘。

“驴打滚”就是用黍米做成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在承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驴打滚”是用黄米夹馅卷成的长卷,因卷下铺黄豆面,吃时将长卷滚上豆面,样子颇似驴儿打滚,因此得名。

“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

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

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3、碗坨碗坨是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

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

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

据说清廷在避暑山庄时曾专门打发人到街上买回来尝这口鲜呢!二仙居一带,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数人称“碗坨王”的王老三。

他从清末起就以制碗坨为业,他制做的碗坨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

民国年间,他曾被热河督统汤玉麟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

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

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4、凉粉承德一带居民食用凉粉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人们所以喜欢食用凉粉,不仅因它味美消暑,还因为它含有丰富的营养。

凉粉的原料有绿豆粉、白矾、麻酱、香油、香菜、醋、蒜等。

制作分为投料、熬制、成型三道工序。

成型后用刀片将粉漏成丝条,放入碗内,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加入各种调料,拌匀即可食,滑润爽口,清凉解暑。

咸丰10年,英法联军炮轰大沽口,咸丰帝仓惶出逃,来到避暑山庄后,就常吃宫外的凉粉。

至今xx还流传着这样一人故事:一天,咸丰帝在湖边乘凉,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解暑赛冰凉,若要吃一碗,犹如进天堂。

”咸丰从太监处得知是卖凉粉的,很想尝尝。

于是换了便服出宫,只见卖凉粉的周围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

吃完后,只觉得凉爽可口,味道极佳,于是又添了一碗。

吃完转身走时,卖凉粉的道:“客爷您还没给我钱呢!”可皇帝身上向来不带银两,咸丰帝只好将身上马褂脱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庄门口换银子。

第二天卖凉粉的去后,咸丰帝赏了他三百多两纹银,并留他在宫中传授做凉粉的技艺。

后来出宫后,怕再遇麻烦,便带一家老小回了山东老家。

之后他的徒弟继承了他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

5、拨御面承德吃荞麦的方法很多,最享盛誉的当首推河北省隆化县张三营镇的拨御面。

拨御面的原料有一百家子的白荞面、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等。

将煮好的面盛在碗内,浇上用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木耳、盐做的卤即可食用。

面洁白如雪,风味独特,并有开胃健脾、降低血压的功能。

张三营原名“一百家子”,据《承德府志》及《隆化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率文武百官赴木兰围场狩猎,途经一百家子,住在伊逊河东龙潭山脚下的行宫(康熙四十二年所建)。

当天下午,行宫主事周桐向随驾太监呈报御膳安排,特命当地拨面师姜家兄弟为乾隆制作荞麦拨面,并从西山龙泉沟取来上好的龙泉水和面,以老鸡汤、猪肉丝、榛蘑丁和纯木耳做卤。

饭菜呈上后,御前太监将饭盘银盖取下,乾隆一见眼前的拨面洁白无暇,条细如丝,且清香扑鼻,顿开食欲,连吃两碗并一再称赞此面“洁白如玉,赛雪欺霜”,还当即吟诗一首:“罢围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岁华,耐可行宫逢九日,雅宜应节见黄花,朱提分赐一千骑,文绮均颁甘九家,苏对何妨频令预,由来泽欲不遗遐。

”又命御前太监赏赐姜家兄弟白银二十两。

从此,拨面改名“拨御面”,一百家子白荞面名声大震,姜家兄弟生意也更加兴隆。

从那以后的170多年里,皇帝、后妃的食谱中,又增加了“拨御面”一款。

解放后,张三营的“何家面铺”曾远近闻名,可惜在十年动乱中店铺倒闭,工艺失传。

70年代后期,青年厨师辛占武重新钻研和恢复了这一传统技艺。

在1981年,辛占武还应邀赴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传艺两个月,教出了4名徒弟。

凡吃过拨面的国内外宾客,都赞不绝口。

6、清宫御膳银丝杂面银丝杂面是一种用各种豆子面和制而成的面条,是承德民间传统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

承德属于杂粮产区,古时候麦子多从关内购进,售价高昂,而承德人又十分喜欢吃面类食品,人们就用土产的各类豆子磨成粉,轧制成杂面食用,后来杂面逐渐由民间传入皇宫、市井。

银丝杂面的原料有豌豆、绿豆、冬小麦、江豆。

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嗜好配以各种肉丁、蔬菜、辣酱或其它不同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