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大学语文》沈园二首
大学语文沈园二首 (2)

�瞒�瞒�瞒 。欢装泪咽 �问寻人怕�珊阑夜�寒声角 。索千秋 似常魂病�昨非今�各成人 �难�难�难 。阑斜语独 �事心笺欲�残痕泪�干风晓 。落易花 昏黄送雨�恶情人�薄情世 婉唐 凤头钗
珊阑夜 寒声角 残泪 风晓 落花 雨昏黄 �语景
• • • �笑欢颜强�瞒、欢装、问怕 • �织交屈委种万、恨愁种千�难 • �绝痛恶深�恶情人 • �恨怨、愤怨�薄情世 • �语情
:介简人诗
》园沈《 》 记笔 庵 学 老 《 》书 唐 南 《 》集文南渭《 》稿诗南剑《 》凤 头 钗 《 》 儿 示 《 》叹 家 农 《 》愤书《 》月山关《
• • • • • •
�翁放一儿男古亘�乐军从九十中集 。空魂国尽销魂兵�风靡靡年千界诗 �游陆誉赞超启梁 �翁乃告忘勿祭家�日原中定北师王 。同州九见不悲但�空事万知元去死 》儿示《
。然泫一踪遗吊犹
�土山稽作行身此
。考思的人后给留》首二园沈《是这�值 价恒永的己自辩申在爱�处限极命生在。了限极命生 的绵无老柳、土为消香到受感已�时渺飘无虚的影照 鸿惊验体在里这么那�话的力热的命生着散发地约隐 �书锦的头心藏珍有还�誓海盟山日昔忘未还�时遇 相的逝即纵稍味吟在词》凤 头钗《说果如。渝不老 至且并�春青的命生验体地年一复年�中遇遭 生人 的陷缺有在、中爱情婚初的折摧被在至甚他�趣之 长情女儿知也儿男古亘位这了示展又篇诗园沈
� 想思题主
进的题主是�续延的首一第是首二第�
。化深步一
。境
第为� 垫铺的诗首二第是诗首一第� 环的型典个一了供提情抒接直的首二
。情感的 观主着合融中物景观客�景 写中臆胸抒直在是首二第�
�上物景观客 在涂彩色情感�情写中绘描 的物景观客对在是首一第�
�上法方现表在
沈园二首 陆游

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白话译文其一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其二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首句写斜阳黯淡,画角哀鸣,是通过写景渲染悲凉的气氛。
后三句写物是人非之悲,用反衬手法。
第二首诗写诗人情感的专一,也用反衬手法:以草木无情反衬人物的深情。
全诗体现了诗人忠实、笃厚、纯洁、坚贞的品格。
这组诗写得深沉哀婉,含蓄蕴藉,但仍保持其语言朴素自然的一贯特色。
创作背景编辑播报陆游一生最大的个人不幸就是与结发妻唐琬的爱情悲剧。
据《齐东野语》等书记载与近人考证:陆游于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二十岁时与母舅之女唐琬结琴瑟之好,婚后“伉俪相得”,但陆母并不喜欢儿媳,终至迫使于婚后三年左右离异。
后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
绍兴二十五年春,陆游三十一岁,偶然与唐赵夫妇“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
唐以语赵,遣致酒肴。
陆怅然久之,为赋《钗头凤》一词题壁间”。
唐氏见后亦奉和一首,从此郁郁寡欢,不久便抱恨而死。
陆游自此更加重了心灵的创伤,悲悼之情始终郁积于怀,五十余年间,陆续写了多首悼亡诗,《沈园二首》即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
《齐东野语》曰:“翁居鉴湖之三山,晚岁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又赋二绝云……盖庆元己未也。
”据此可知,这组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己未(1199),是年陆游七十五岁。
整体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赏析 《沈园⼆⾸》是宋代⽂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唐⽒⽽创作的两⾸悼亡诗。
下⾯是爱汇⽹店铺给⼤家整理的沈园⼆⾸赏析,供⼤家参阅! 沈园⼆⾸原⽂赏析 宋代:陆游 城上斜阳画⾓哀,沈园⾮复旧池台, 伤⼼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消四⼗年,沈园柳⽼不吹绵。
此⾝⾏作稽⼭⼟,犹吊遗踪⼀泫然。
沈园⼆⾸赏析译⽂ 佚名 城墙上的⾓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伤⼼的桥下,春⽔依然碧绿,当年这⾥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现。
她去世已经四⼗年有余,我连梦⾥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样都⽼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将就⽊,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沈园⼆⾸赏析 这是陆游七⼗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把⼈带进了⼀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惊鸿照影”的幻觉,第⼆⾸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消⽟殒”是古代⽐喻美⼥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世已经四⼗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死对话中,诗⼈产⽣天荒地⽼、⼈也苍⽼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的沈园杨柳,也苍⽼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美⼈早已“⽟⾻久成泉下⼟”,未亡者这把⽼⾻头,年过古稀,也即将化作会稽⼭(在今绍兴)的泥⼟,但是割不断的⼀线情思,使他神差⿁使地来到沈园寻找遗踪,泫然落泪。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沈园二首》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组诗作品。
这是作者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为怀念其原配夫人唐氏而创作的两首悼亡诗。
第一首诗写触景生情之悲。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沈园二首·其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译文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
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jī)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xuàn)然:流泪貌。
赏析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消”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
次句既是写沈园即日之景:柳树已老,不再飞绵;也是一种借以自喻的比兴:诗人六十八岁时来沈园已自称“河阳愁鬓怯新霜”(《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偶复一到而园已易主刻小阕于石读之怅然》),此时年逾古稀,正如园中老树,已无所作为,对个人生活更无追求。
“此身行作稽山土”,则是对“柳老”内涵的进一步说明。
“美人终作土”,自己亦将埋葬于会稽山下而化为黄土。
此句目的是反衬出尾句“犹吊遗踪一泫然”,即对唐氏坚贞不渝之情。
一个“犹”字,使诗意得到升华:尽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对唐氏眷念之情永不泯灭;尽管个人生活上已无所追求,但对唐氏之爱历久弥新。
所以对沈园遗踪还要凭吊一番而泫然涕下。
大学语文第六单元、沈园二首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 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 尘,只有香如故。
• (三)陆游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人:
一生著作丰富,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 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第一期:从少年到中年(16—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存诗仅 200首左右,作品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
• 第二期:入蜀以后,到他罢官东归(46—64岁),前后近20年, 存诗约2500首。这是他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的时期,也是其 诗歌创作的成熟期。
•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入王炎、范成大幕府,提
举江南路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 光宗时,官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 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 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 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 “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 第三期: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64—85岁)亦有20年, 现存诗约6500首。其中依然有大量诗篇表达其收复国土的强烈愿 望。还有一些作品则表现出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 苍凉的人生感慨。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耍小聪明,表面答应把唐婉送 归娘家,背后却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 这更加激怒了陆母,严令二人断绝往来, 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 妻。而唐婉,也由家人做主嫁给了同郡 士人赵士程,生下一子一女。赵家系皇 族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本人亦宽厚 重情,开明通达,对唐婉表现出同情与 谅解。陆、唐之间从此被切断联系,音 讯隔绝。
沈园二首(陆游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沈园二首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标签回忆、悼亡、组诗译文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自身即将化为会稽山一抔泥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注释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第一首诗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沈园原文及赏析

沈园原文及赏析沈园原文及赏析原文: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译文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注释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
这里指唐琬。
赏析:《沈园二首》乃陆游触景生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但缱绻之情丝毫未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加深。
本诗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 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曰:“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红酥手》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 。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沈园二首赏析

沈园二首赏析沈园二首原文赏析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沈园二首赏析译文宋代: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沈园二首赏析佚名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她去世已经四十年有余,我连梦里也见不到,沈园的柳树和我一样都老了。
连柳绵都没有了,我已是古稀之年,行将就木,仍然来此凭悼,泪落潸然。
沈园二首作者简介这是陆游七十五岁时重游沈园(绍兴)写下的诗。
他三十一岁时曾在沈园与被专制家长拆散的原妻唐琬偶尔相遇,作《钗头凤》题壁以记其苦思深恨,岂料这一面竟成永诀。
晚年陆游多次到沈园悼亡,这两首是他的悼亡诗中最为深婉动人者。
诗的开头以斜阳和彩绘的管乐器画角,把人带进了一种悲哀的世界情调中。
他到沈园去寻找曾经留有芳踪的旧池台,但是连池台都不可辨认,要唤起对芳踪的回忆或幻觉,也成了不可再得的奢望。
桥是伤心的桥,只有看到桥下绿水,才多少感到这次来的时节也是春天。
因为这桥下水,曾经照见像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凌波仙子的倩影。
可以说这番沈园游的潜意识,是寻找青春幻觉,寻找到的是美的瞬间性。
承接着第一首“惊鸿照影”的幻觉,第二首追问着鸿影今何在。
“香消玉殒”是古代比喻美女死亡的雅词,唐琬离开人世已经四十余年了,寻梦、或寻找幻觉之举已成了生者与死者的精神对话。
在生死对话中,诗人产生天荒地老、人也苍老的感觉,就连那些曾经点缀满城春色的沈园杨柳,也苍老得不再逢春开花飞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园》之一回忆沈园相逢之事,悲伤之情充溢楮墨之间。
“城上斜阳”,不仅点明傍晚的时间,而且渲染出一种悲凉氛围,作为全诗的背景。
斜阳惨淡,给沈园也涂抹上一层悲凉的感情色彩。
于此视觉形象之外,又配以“画角哀”的听觉形象,更增悲哀之感。
“画角”是一种彩绘的管乐器,古时军中用以警昏晓,其声高亢凄厉。
此“哀”字更是诗人悲哀之情外射所致,是当时心境的反映。
这一句造成了有声有色的悲境,作为沈园的陪衬。
次句即引出处于悲哀氛围中的“沈园”。
诗人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六十八岁时所写的《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序》日:“禹迹寺南有沈氏小园,四十年前(按:实为三十八年)尝题小词壁间,偶复一到,园已三易主,读之怅然。
”诗中并有“坏壁醉题尘漠漠”之句。
那时沈园已有很大变化;而现在又过七年,更是面目全非,不仅“三易主”,且池台景物也不复可认。
诗人对沈园具有特殊的感情,这是他与唐氏离异后唯一相见之处,也是永诀之所。
这里留下了他刹那间的毛喜与永久的悲,《钗头凤》这首摧人肝肺之词也题于此。
他多么渴望旧事重现,尽管那是悲剧,但毕竟可一睹唐氏芳姿。
这当然是幻想,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又希望沈园此时的一池一台仍保持当年与唐氏相遇时的情景,以便旧梦重温,借以自慰。
但现实太残酷了,今日不仅心上人早已作古,连景物也非复旧观。
诗人此刻心境之寥落,可以想见。
但是诗人并不就此作罢,他仍竭力寻找可以引起回忆的景物,于是看到了“桥下春波绿”一如往日,感到似见故人。
只是此景引起的不是喜悦而是“伤心”的回忆:“曾是惊鸿照影来”。
四十四年前,唐氏恰如曹植《洛神赋》中所描写的“翩若惊鸿”的仙子,飘然降临于春波之上。
她是那么婉娈温柔,又是那么凄楚欲绝。
离异之后的不期而遇所引起的只是无限“伤心”。
诗人赋《钗头凤》,抒写出“东风恶,欢情薄”的愤懑,“泪痕红浥鲛绡透”的悲哀,“错!错!错!”的悔恨。
唐氏和词亦发出“世情薄,人情恶”的控诉,“今非昨,病魂常恨千秋索”的哀怨。
虽然已过了四十余春秋,而诗人“一怀愁绪”,绵绵不绝,但“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一切早已无可挽回,那照影惊鸿已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只要此心不死,此“影”将永在心中。
《沈园》之二写诗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首句感叹唐氏溘然长逝已四十年了。
古来往往以“香销玉殒”喻女子之亡,“梦断香销”即指唐氏之死。
陆游于八十四岁即临终前一年所作悼念唐氏的《春游》亦云:“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唐氏实际已死四十四年,此“四十年”取其整数。
这一句充满了刻骨铭心之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