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河流淤积是指河流中的沉积物逐渐堆积、堆积形成陆地的过程。
河流淤积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它对地貌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河流淤积的原理可以用简单的词汇来描述:水流速度减慢,沉积物沉降。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由于流动的水无法携带足够的能量来运输和悬浮沉积物,这些沉积物会逐渐下沉并积聚在河床上。
这些沉积物主要包括泥沙、砂砾、石块等。
河流淤积的过程是渐进的。
当河流流速减慢时,沉积物会开始在河床上堆积。
这些沉积物会逐渐形成河滩和河岸。
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的淤积会逐渐扩大,形成河床的上升和河岸的拓宽。
河流淤积还会导致河道变浅,使得水位上升,进一步加速沉积物的堆积。
河流淤积的原理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想象一下,当我们打开水龙头时,水流湍急,能够冲刷掉管道中的污垢。
但是,如果我们将水龙头的水流速度调低,水流就会变得平缓,不能再清洗管道中的污垢,而是逐渐堆积在管道中。
类似地,河流淤积的原理也是一样的。
河流淤积对地球的影响非常重要。
首先,河流淤积是土壤形成的重要过程之一。
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其次,河流淤积还可以形成河滩和湿地,为众多的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栖息地。
此外,河流淤积还可以减缓洪水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防洪作用。
然而,河流淤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河流淤积会导致河道变浅,限制船只的通行能力。
此外,河流淤积还会破坏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水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为了有效管理河流淤积,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定期清理河床,清除淤积物,恢复河流的正常流速;修建堤坝和闸门来调节河流的水流量;种植河岸植被来稳定河岸,防止淤积扩大等。
河流淤积是河流的自然过程,也是地球上常见的现象之一。
它对地貌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河流淤积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和保护河流资源。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河流资源,我们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河流淤积是指河流中的泥沙、砾石等颗粒物质在水流作用下沉积在河道底部或两岸的现象。
这是一种自然过程,对于河流的形态和水文特征有着重要影响。
河流淤积原理是指导我们了解和预测河流淤积现象的基本理论。
河流淤积的原理可以从水动力学和沉积学两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水流在流动时会带动河道底部和两岸的沉积物。
当水流速度减小时,其携带能力也会减小,导致沉积物沉积在河床上。
其次,河流的淤积还与河道的形态和沉积物的特性有关。
河道的曲率、宽度和横断面形状等因素都会影响河流的水动力特征,从而影响沉积物的沉积过程。
河流淤积的过程可以分为沉积物运动和沉积两个阶段。
在沉积物运动阶段,水流的作用下沉积物被搬运到河道中的较低位置。
这个过程中,河流的水动力特征决定了沉积物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水流速度越大,悬移质量浓度越高,沉积物的运动速度也就越快。
而在沉积阶段,随着水流速度的减小,沉积物逐渐沉积在河道底部或两岸。
这个过程中,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和密度决定了其沉积速度和沉积层的厚度。
河流淤积是一个动态过程,河流淤积物的形成和消失是同时进行的。
当河流的输沙量大于搬运和淤积的能力时,河道底部的淤积物将逐渐堆积起来,形成河床的升高。
相反,当河流的输沙量小于搬运和淤积的能力时,河道底部的淤积物将被侵蚀,河床的高度将逐渐降低。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决定了河流淤积现象的周期性。
河流淤积现象对于河流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河流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和水文特征。
河床的升高会导致河水的水位升高,增加洪水的威力和频率。
其次,河流淤积还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沉积物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会对水质产生影响,而沉积物的沉积和悬浮态颗粒物的含量也会影响河流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为了管理和保护河流资源,我们需要深入了解河流淤积原理,预测和评估河流淤积现象的发展趋势。
基于对河流淤积原理的研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淤积现象的影响。
例如,加强土壤保护,控制河岸侵蚀和河床冲刷,合理规划河道的疏浚和改道工程等。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河流冲淤问题(精)

3.流水侵蚀对泥沙来源、河床深浅的影响(季节性) 思考角度: (1)流水侵蚀为河流提供沙源,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流量 大的季节(汛期),侵蚀较强,堆积变弱,河床变深;流量小的季 节(枯水期),侵蚀变弱,堆积增强,河床变浅。 (2)降水量大且为暴雨时:流水侵蚀显著,河流含沙量迅速增 加;由于流量、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又快速沉积,导致 河床增高。
6.与甲相比,乙时期河口区( ) A.径流量大,来沙量多 B.河流的堆积作用强 C.海水侵蚀作用强 D.盐度低,水位高
7.由甲时期到乙时期,拦门沙( )
A.外坡受侵蚀 B.高度降低
C.向外海推移
D.体积增大
8.对河口拦门沙进行整治,产生的影响有( )
A.利于海水自净Bຫໍສະໝຸດ 增强航行安全C.阻碍鱼类洄游
D.不利泄沙排洪
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 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
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C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
渭河的A洪.峰含导沙致量黄剧河增小,北摆干幅流增(大C
B.水流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4.河流淤积地貌形成的条件 思考角度: (1)泥沙来源:侵蚀、搬运作用(颗粒大小取决于流量、流速)。 (2)泥沙沉积: ①流速减缓: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 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②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 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读“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m等深线变化图”,完成9~10题。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冲积平原的形成

课时30冲积平原的形成1.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沉积下来而成。
2.冲积平原类型类型位置形成山前冲积平原山前由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而成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由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而成,一般位于凸岸,洪水季节被淹没,枯水季节出露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而成1.河流堆积地貌必要条件(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3)沉积环境:可供沉积的空间、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
2.常见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貌形成洪积—冲积平原①河流上游山区,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河水或季节性的洪水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③河流携带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洪(冲)积扇;④洪(冲)积扇扩大并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流泥沙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季节性出露水面形成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三角洲(1)形成:河流中上游泥沙来源丰富;河流入海(湖)口处地形坡度变缓,加上海(湖)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2)变化:①无三角洲形成:泥沙、沉积环境(沉积空间:河流入海处地势陡峻;海水运动:洋流等带走泥沙;地壳沉降)。
②三角洲面积增大或减小:泥沙来源变化,海平面变化(海退时,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海进时,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三角洲面积减小)3.河流冲淤原理(1)冲淤原理的理解和应用①淤积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大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淤积,河床升高。
②冲刷原理:当上游来沙量小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能力时,产生冲刷,河床降低。
③交替原理:同一河段,河流的侵蚀和堆积往往“你强我弱”,交替进行。
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规律分析

第20卷 第12期 中 国 水 运 Vol.20 No.12 2020年 12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December 2020收稿日期:2020-11-13作者简介:徐 杨(1987-),男,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9KJB170013);金陵科技学院科研项目(jit-b-201621,2020KJRH23)。
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规律分析徐 杨,段 焜,曹 磊(金陵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6)摘 要:采用自行研制的淤泥测深标尺,测量了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厚度,结合研究河段现场调查,分析了该河段底泥淤积规律。
结果表明:内秦淮河中段底泥淤积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沿水流方向淤积程度逐渐增加,底泥最大淤积厚度为20~150cm。
排污口携带大量沉积物源,排污口下游底泥淤积程度有所增加,影响范围约为50~100m。
研究结果对于底泥清淤工程和底泥无害化处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河道;底泥;淤积规律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20)12-0095-02城市河道兼具景观和行洪排污的功能,其沉积环境表现为较慢水流速度和丰富的沉积物源,致使河道常严重淤积,有时底泥厚度达1~2m [1]。
底泥淤积不仅会抬高河底高程,降低城市河道的行洪能力,而且底泥所富集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将持续向水体释放,恶化水质[2-3]。
因此,需定期开展疏浚清淤工程。
据统计,广州、南京等城市河道淤泥年均清出量超过100万m 3。
掌握底泥淤积特征,对于科学指导疏浚清淤工程及底泥无害化处置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内秦淮河中段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测量、野外调查等方法,获取了研究河段底泥的淤积数据,结合沿线水流速度、排污口分布特征,初步研究了城市景观河道底泥的淤积规律。
河流侵蚀、淤积规律的工程地质分析

图 14-9 土粒粒径与临界流速关系曲线(据张忠胤) 虚线代表推移临界流速上限
速度流向
Pa a1d
a2d G
O
a3d
图 14-8 床底上球形砂粒的受力状况
推动土颗粒转动的临界流速:
Vd K d
被携带的土石的颗粒的重量是与流速的六 次方成正比而增加:
Q V 6
14.3 水流对河床的作用及河床稳定性
河流侵蚀、淤积规律是由水流与河床两方面的特 征所决定。
水流特征包括河水水位、流量、流速场、水流结 构(流态)以及含砂量等;
河床特征则包括河床河岸组成物质特征、河床坡 度以及河床平面、断面几何形态等。
水流与河床处在不断发展的相互作用中。
14.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水流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河床特征所确定,同时水流又通 过侵蚀、淤积改造河床。
14.2 河流的水动力学特征
研究表明,水流中某点的最大瞬时流速Vmax和最小瞬时
流速VminV与 之间的关系如下:
通常用来描述水流流
Vmax (1 3K )V Vmin (1 3K )V
由以上两式可得:
V Vmin 1 3K
速的,都是在一个足 够长时间间隔(2-5 分钟)所测得的瞬时 流速的平均值V,称 时均流速
V
m
ax
1 1
3K 3K
Vm in
K 是一比例常数,相当于该点瞬时流速 V 在足够长的时间间隔中,
偏离它的平均流速V 与均方差σ与 V的比值: K σ/V
14.2 河流的水动力学特征
14.2.2 河流水流的横向环流
河水水流在前进方向上所作规模较大且较稳定的螺旋式 运动,使水流产生与其基本流向相垂直的横向流动,这 就是横向环流(又称水内环流)。
高中地理专题:河流地貌与冲淤平衡(必备知识+考法归纳+拓展训练与答案)

高中地理专题:河流地貌与冲淤平衡(必备知识+考法归纳+拓展训练与答案)【考情分析】年份考卷 考查内容2020 Ⅰ卷 流水侵蚀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Ⅱ卷 河流沙金的形成过程2019 Ⅰ卷 以黄河小北干流河段为背景,考查流水冲淤作用对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影响Ⅱ卷 霍林河流域山前地表形态变化,考查流水作用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影响Ⅲ卷 美国内陆高山河床形态的演变,考查流水作用对河床形态的影响2018 Ⅰ卷 以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阶地为背景,考查流水作用对阶地形成的影响【必备知识】常见外力地貌的成因分析地貌类型 地貌成因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因流水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河谷发育初期下蚀形成“V”形谷;之后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出现河湾,河谷拓宽,横剖面呈槽形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风力侵 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堆积地貌流水沉积地貌 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时,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考法归纳】一、全面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发育1.掌握流水作用的影响因素(1)流水侵蚀作用的影响因素:径流量、地表起伏、河道落差、流速、地表性质、植被覆盖状况。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影响因素:必要条件 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地形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地壳抬升(下降)、地形条件、水域环境(海浪、洋流)→沉积环境(沉积空间)区域差异 不同位置的堆积物、流速减慢的原因、沉积环境的差异,故堆积地貌形成的位置、形态存在差异2.把握主要的河流地貌特征(1)河流峡谷:多位于河流中上游,多因地壳上升、岩层断裂、经流水长期下切侵蚀而成。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摘要黄河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治黄之关键在治沙,黄河下游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进而形成“二级悬河”,其症结正在泥沙。
本文从黄河的水沙关系和边界条件入手,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内因和外因,探讨提出解决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河道治理;黄河滩区;泥沙淤积1 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基本情况黄河下游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花园口至高村河段两岸堤距为5km~10km,最宽处达20多km,河道比降 2.65~1.72;高村至陶城铺堤距1.4km~8.5km,河道平均比降1.15;陶城铺至垦利宁海河段,堤距0.4km~5km,一般为1km~2km,河道平均比降1左右。
河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花园口、高村、孙口站的设防流量分别为22 000m3/s、20 000m3/s和17 500m3/s,而艾山以下仅为11 000m3/s。
根据黄委水科院《黄河下游断面法冲淤量分析与评估》,1952年~1999年黄河下游小浪底-渔洼间的淤积量56.34亿m3。
1965年以后河口段河道(渔洼至罗13或清7)的累计淤积量为5.92亿m3,若包括1952年~1964年在内,淤积量估计将超过8亿m3。
全下游总淤积量估计将达到64.3亿m3以上。
大断面测量成果显示,郑州花园口以下除局部高滩外,河道基本呈“二级悬河”形态,从滩唇到滩根普遍存在较大的断面横比降。
其中东坝头-陶城铺河段滩唇普遍高于大堤附近滩面2m以上,最严重的河段滩唇已高出堤根滩面4m多,滩地高出背河地面4m~6m;主槽过洪能力只有3 000m3/s左右,洪水一旦漫滩,偎堤水深为3m~5m,临背水头差一般为7m~11m。
2 影响淤积的原因分析近几年黄河下游部分堤段“二级悬河”发展很快,有研究者认为是由于1986年以后径流量减小,水流夹沙能力降低所致,也有研究者认为是受滩区生产堤影响的结果。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水流自身的因素,也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还有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淤积原理
河流淤积原理
众所周知,河流是一种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水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河流水源的不断受到污染和开发,导致许多河流淤积。
那么,什么是河流淤积?为什么会发生淤积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淤积的原理。
一、什么是河流淤积?
河流淤积是指河床和河岸上的沉积物越来越厚,导致水流受阻,若不能及时清淤,就会使得河流水位升高,威胁沿岸地区。
二、为什么会发生淤积?
1.沉积物来源
河流淤积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沉积物来源。
沉积物可以来源于河流的沉积体、支流、污染物、人类活动等。
这些沉积物会聚集在河流底部,导致河床逐渐变浅。
2.水动力因素
河流的水动力因素也是导致淤积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河流水流速度发生变化时,河床中的流体动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产生旋涡和波浪。
这些水动力因素会捣乱沉积物,使其重新悬浮在水中,留存在河道底部。
三、如何预防和解决河流淤积问题?
1.定期清理
对于浅滩等地方的河流,可以定期清淤,以维护河床的深度和水流通畅。
不过,清淤时应该注意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不影响沿岸居
民的日常生活。
2.加强保护地表覆盖
地表被覆盖物可以减少河流的沉积物来源,常用的办法是种树、种草
和施工覆盖层,这些覆盖物可以防止裸地暴露,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河
流沉积物。
3.减少工程建设对河流造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是导致河流淤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对河流的破坏。
在河流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环保意识,尽量减少对河流的损害。
综上所述,河流淤积是一个很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河
流淤积的现状,不仅需要政府的关注和投入,还需要我们每个人从现
在开始,从自身做起,共同保护好我们的水资源。